大型曲艺晚会《蜀川风雅颂》说唱大美四川 首演获赞
6月17日,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演出的大型曲艺综艺晚会《蜀川风雅颂》在西南剧院演出。晚会集合了四川曲艺的主要艺术表演种类,反映当代四川的变化发展,为观众奉献上一台精致大气的曲艺盛宴。
全新创排创新也要保留蜀川根魂
整场晚会分为三个篇章——“蜀都、蜀味、蜀景”,以说书的方式将三个篇章串联起来,说古今、品市井、评对错、论美丑,将四川的地方特色展露无疑。晚会在“龙门阵里摆四川”的热闹氛围里开启。一张案桌,一位说书人以评说结合的说书方式,逗趣沉稳地将蜀都的风貌和市井故事娓娓道来。四川盘子演绎的《三会迎春》唱出蜀都人迎春、赏春、喜春的都市传统。《银杏树下》里以幽默泼辣的对话情景再现了蜀都的邻里故事。“你没耍朋友,二天我把二嬢介绍给你”“喊你慢慢吃,穷老饿虾的,就剩点渣渣了,不过剩下的才是精华”“舍不得大哥炒的回锅肉,二姐的面,这颗老银杏树”四川方言演绎在引得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展现邻里间的熟悉融洽的关系。
宽窄巷子是最具成都特色的老街,清音的演唱结合古今人同游宽窄巷子的情景,将宽窄巷子的悠悠时代气息与现代魅力共同诠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的《川曲戏韵》演绎“千军万马声中寻,风花雪月口中生,琴棋书画韵中成”的川曲川戏魅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蜀都,在新时代里丰沛的生命力。
第二篇章的蜀味主要以“说”的艺术形式为主。汇聚金钱板、四川车灯、谐剧等四川特有的曲艺形式,拍说川腔茶味,唱演川菜味美,品说川酒浓香。词曲言辞简单易懂又饱含深意,将四川的茶文化、茶馆文化、川菜文化、酒文化囊括其中,林林总总,以说唱的形式演绎舌尖上青山绿水妙味无穷的四川。
第三篇的蜀景是整台晚会中最具诗意的篇章,集清新雅韵与豪气壮丽于一体。讲述蜀山大美、蜀云悠悠、蜀水长流和蜀道难行。一方山水育一方人,或秀美或艰险的自然环境与川人不畏艰险的抗战文化和流传至今的一个个蜀人故事贴合无疑。荷叶的清新,竹琴的浑厚,琵琶弹唱的清脆,清音的悠扬,铿锵有劲,柔美绵长,头顶有天,天下有山,山周环水,山水滋养着一代代用汗水和智慧搏击命运的蜀中人。
据了解,为适应时代审美,让曲艺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散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此次晚会的节目均为传统艺术形式的现代演绎,在保留“其根不变、其魂不散”的基础之上的全新创作。据清音演奏者、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曾恋介绍,清音的唱腔分为大调和小调,对于演唱者来说,大调要比当下常演的小调难得多,为了让观众领略清音的传统魅力,更好地传承清音,曲研院毅然地决定要用清音大调来呈现蜀都文化。
“曲研院以往的琵琶只是弹奏,没有唱段的部分,这次我们将在琵琶演奏员中挑选出会唱的,与不会唱的演奏员间隔着排列,将琵琶弹奏中引入唱段,全新的尝试,琵琶演绎蜀水奔流的激荡,唱段熬出蜀水平缓清幽的柔美。”琵琶弹唱《蜀水长流》主唱,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曾洁说。
巴蜀人才汇聚多个“一级”倾力打造
此次《蜀川风雅颂》曲艺大型晚会从创作到演出,人员均来自四川本土,名家汇聚,是四川省曲艺界的实力大会集。
晚会总导演由四川省歌舞剧院首席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文化部优秀专家,四川省十佳导演,创作作品曾两次获得“文华导演奖”及“文华大奖”和“文华优秀剧目奖”,还两次获得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的马东风担任。作词由国家一级编剧严西秀担任,整台节目的作曲均由曲艺专家、国家一级作曲王文能创作把关。
幕后实力如大树般根基稳扎,台前的演员功底也不可小觑。此次晚会不仅有叮当、矮冬瓜、胖妹儿、王磊等在川渝地区家喻户晓的巴蜀笑星,还有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获得者、国家二级演员吴瑕、胡郦珈、曾洁、曾恋、唐瑜蔓等,以及四川省曲艺研究员的优秀青年演员。
晚会以曲艺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四川故乡的热爱,从视觉和听觉来感受发展变化中的非遗四川。
这台晚会节目的特点:可分、可拆、可组装。可以单个独立成节目参加牡丹奖比赛、可以参加文化下乡演出、可以参加文化惠民演出,也可以组合起来形成一台大型晚会,毫无违和感。每一个节目都是亮点,完全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可以进剧场演出,也可以在老百姓的院坝上演出。
“好看吗?声音有没有出问题?衔接有没有破绽?”表演一结束演出协调人之一也是主唱之一的曾洁手心捏出一把汗,紧张地征问观众的意见。
今年四十岁的吴女士是一位曲艺爱好者,观看完演出后,她认为此台晚会传承了曲艺精髓,又体现了时代风貌,非常精彩。来自湖南的军人何先生表示,本台晚会介绍的蜀景让他决定以后有时间将会一个个地方去游览。
现场,除了老曲艺迷,主要观众为青年人,多数为首次现场观看曲艺表演。“叮当,矮冬瓜我只在电视里看到过,现场看更直观、更搞笑。”“舞台的画面好美,之前一直认为曲艺就是很老土的艺术,现场观看了之后,发现它并不土,反而很时尚。”一个个的评价是对曲艺的认同。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副院长李晓东表示,过去人们对曲艺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但它却是一门从群众中走出来的艺术形式,是戏曲之母。此次晚会一方面是为了向观众普及四川曲艺,领略曲艺的魅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让曲艺在新的时代里闪光。
树起高地填平低洼建立中国曲艺四川阵地
此次曲艺晚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还邀请了部队、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对口扶贫村村民少来观看。“吃水不忘挖井人,国家的安定和富强离不开军人的坚守,和平时期的曲艺成果必须回馈给这些为我们带来安定的人们。”对于不能忘本,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沈军说“我们好了,我们村的‘家里人’理所应当的该来共享,然后我们一起进步。”
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积极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进社区、进校园,为基层文化建设积极努力,仅2015年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就达到90余场。“周末琴会”四川扬琴传承基地(大慈寺)每周五和周四准时上演,培养了一大批爱好曲艺的老票友。
2016年,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深入贯彻落实1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夯实高原、冲击高峰,着眼并覆盖全省及周边省市,着手建立传帮带体系,建立曲艺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四川曲艺资源网,为全省曲艺院团、社团和艺术家搭建平台,力争在全省起到行业带头作用。全面推进深入生活、扎根群众工作,积极举办和参与各类活动和比赛,扩大四川曲艺在全省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沈军介绍,下半年计划推出“一带一路”题材重点艺术创作项目——大型曲艺剧《丝路》,剧目以四川曲艺演唱、演奏为主,把握曲艺特性,以情景表演、舞蹈为辅,融合四川特色民俗和传奇,对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表达。通过情感化、色彩化的曲艺语汇,用高科技搭建的舞台构架,使其成为彰显四川传统文化魅力的载体,体现出高水准的艺术品格和价值取向。不仅如此,四川省曲艺研究院院长沈军说,在今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将发挥四川省曲艺界的领头兵的作用,整合四川省内曲艺资源,建立多个曲艺基地,扛起大旗带领四川曲艺向前冲,以政府结合市场的形式走出一天四川曲艺的发展之路。(文/四川文化周芹)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