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十强县”发展优势和挑战并存
一、“十强县”排位情况及主要特点
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重在反映参评的175个县(市、区)的经济综合实力,2014年评出的四川省“十强县”依次是:龙泉驿区、双流县、涪城区、新都区、温江区、郫县、青白江区、旌阳区、翠屏区和新津县。
一是老面孔蕴涵新变化。受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十强县”名单相对稳定,2012年以来连续3年入围名单无增减变化。尽管均是“老面孔”,但排位情况却呈现新鲜变化,其中2013年龙泉驿区荣登榜首,改变了双流县18年独占鳌头的局面;2014年排名第6-9位的县(区)波动较大,其中郫县、青白江均比上年提升2位,旌阳区、翠屏区分别下降2位,第十位新津县位次稳定。
二是稳排位反映稳增长。“十强县”前五位的县(区)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特色产业突出,排名相对稳定。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汽车工业重地,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拉动工业规模稳步扩张,经济总量稳居四川省县域首位;双流县临空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居四川省首位;涪城区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财税收入稳步提升;新都区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家具产业和物流园区发展势头强劲;温江区注重惠民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首位。
三是差异化谱写竞发展。近年来,在四川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下,“十强县”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较好势头,但受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转型等因素影响,发展差异有所扩大,“十强县”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从2013年的4.4倍扩大到2014年的4.5倍,全部工业增加值差距从6.5倍扩大到6.6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差距从5.1倍扩大到5.2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差距从6.9倍扩大到7.2倍。
二、2014年“十强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4年,面对国内、省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十强县”经济运行与四川省基本一致,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是高基数下稳增长。2014年,“十强县”实现经济总量5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9.0%,总量比四川省第二大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多173.7亿元,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高基数基础上的稳增长来之不易。175个县(市、区)中GDP过300亿元的县从2013年的13个增加到2014年的18个,“十强县”中除新津县外均超过300亿元,其中龙泉驿区GDP 突破900亿元,达到944.6亿元,超过了四川省8个市州。
图1:“十强县”GDP增长速度(%)

二是工业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2014年,“十强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988.4亿元,占四川省工业比重达24.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同比增长9.4%,增速与四川省持平。初步测算,工业对“十强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1%,拉动十强县经济增长4.8个百分点。十个县工业增加值均超过百亿元,龙泉驿、新都、双流、涪城4个县(区)超过300亿元,其中龙泉驿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38.9亿元,居四川省首位,是第二位双流县的2.2倍;工业占其GDP比重高达78.2%。
三是服务业是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2014年,“十强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52.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十强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上年的31.2%提高到32.4%,提升了1.2个百分点,10个县中除龙泉驿区占比与2013年持平外,其余9个县均有所提高。其中,双流县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居四川省首位,达3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保持了高基数基础上的高增长态势;涪城区服务业加快发展势头强劲,服务业增加值稳居四川省第2位,增长9.7%,增速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青白江区服务业比重相对较小,但追赶发展势头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增速比2013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四是人均水平反映发展的含金量。2014年,“十强县”人均GDP70413元,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龙泉驿区人均GDP超过10万元,达117854元。“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77元,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3倍,其中5个县城镇居民收入超过3万元,比上年增加2个;“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9元,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6倍,10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万元;温江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四川省县域首位,分别为35135元、17125元。“十强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714元,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2倍,其中涪城区27325元,居县域首位。“十强县”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648元,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2倍。
图2:2014年“十强县”人均指标(单位:元)


五是发展的质量效益较好。“十强县”经济运行的综合效益较高,10个县社会劳动生产率(GDP/社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均居四川省前列,除翠屏区外其余9个县均超过10万元/人,最高的龙泉驿区达到24.3万元/人。财政增收势头较好,2014年共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0.5亿元,占“十强县”GDP比重为6.7%,比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10个县财政收入均超过10亿元,最高的双流县为79.7亿元,高于四川省15个市州,接近德阳市全年的财政收入水平。
三、“十强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挑战并存
“十强县”是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当前,“十强县”在四川省及县域发展中的优势仍然明显,经济实力领跑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四川省,同时,应对其他县区追赶发展的挑战更加紧迫,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一是经济实力领跑县域。 “十强县”常住人口仅占四川省县域的9.8%,但2014年GDP占四川省县域经济比重达21.0%,“十强县”县均GDP为510.7亿元,是四川省县域平均水平(139.1亿元)的3.7倍。“十强县”非农产业发展领先县域,其中工业增加值占四川省县域比重达24.8%,服务业增加值占县域比重达23.3%。“十强县”经济运行质量优于县域,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县域比重达2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县域比重达28.4%。
表1: “十强县”GDP平均规模与县域对比
县 域 | GDP平均规模(亿元) | |
2013年 | 2014年 | |
“十强县” | 468.9 | 510.7 |
175个县 | 127.5 | 139.1 |
22个平原县 | 278.5 | 305.9 |
69个丘陵县 | 170.0 | 185.2 |
33个山区县 | 82.2 | 89.7 |
51个民族县 | 34.0 | 36.6 |
二是经济增长快于四川省。“十强县”对四川省经济带动作用较强,初步测算,2014年“十强县”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5%,拉动四川省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十强县”经济增长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四川省经济提高近0.2个百分点。2014年,尽管“十强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比2013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的中高速增长,其中GDP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比四川省高0.6、2.3、4.6、0.2个百分点。
表2:2014年“十强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四川省对比
指 标 | “十强县” | 四川省 | “十强县”占四川省比重 或比四川省(±个百分点) |
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 0.59 | 48.6 | 1.2% |
常住人口(万人) | 732.6 | 8140.2 | 9.0% |
GDP(亿元) | 5107.4 | 28536.7 | 17.9% |
GDP增速(%) | 9.0 | 8.5 | 比四川省高0.5个百分点 |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 2988.4 | 12409.0 | 24.1%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670.7 | 23577.5 | 15.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284.8 | 11665.8 | 11.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亿元) | 973.7 | 3897.2 | 25.0% |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 340.5 | 3058.5 | 11.1% |
非农产业比重(%) | 95.8 | 87.6 | 比四川省高8.2个百分点 |
工业化率(%) | 58.5 | 43.5 | 比四川省高15个百分点 |
人均GDP(元) | 70413 | 35128 | 是四川省的2.0倍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0777 | 24381 | 是四川省的1.3倍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14449 | 8803 | 是四川省的1.6倍 |
三是丘陵县区等类区追赶发展的势头强劲。随着四川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不断深入推进,县域经济活跃度日益提升,从“十强县”与平原、丘陵、山区、民族等各类区GDP、工业、服务业、财政指标的增速比较看,类区竞相发展的势头强劲。其中,69个丘陵县占四川省县域经济比重超过50%,2014年GDP增长9.2%,增速比“十强县”平均水平快0.2个百分点,雁江区、简阳市、江阳区、仁寿县的GDP总量均超过300亿元,在四川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排位靠前,对“十强县”形成有力竞争。平原县中广汉市、什邡市是老牌强县,经历了汶川特大地震后近几年恢复发展的势头持续较好;彭州市在石化项目新增产能带动下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双提升,2014年GDP增长28.5%,居四川省首位。民族县中西昌市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等多个单项指标居四川省前列,在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排位靠前,且位次提升较快。
表3:2014年“十强县”与类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比较
GDP增速(%) |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 | 服务业增加值 增速(%)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 收入增速(%) | |
“十强县” | 9.0 | 9.4 | 9.6 | 14.4 |
平原县 | 9.8 | 10.8 | 9.6 | 13.6 |
丘陵县 | 9.2 | 9.9 | 10.1 | 15.6 |
山区县 | 9.4 | 9.9 | 10.2 | 15.1 |
民族县 | 8.0 | 11.3 | 6.8 | 4.4 |
四是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紧迫。近年来,“十强县”主要经济指标占四川省比重呈现出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但随着区域经济日益活跃,多点多极竞相发展,这一趋势有所放缓。2014年,“十强县”多个指标占四川省比重与2013年相比持平或略有下降,其中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四川省比重分别为17.9%、15.8%,均与2013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3倍、1.6倍,均与2013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占四川省比重分别为15.6%、25.0%,均比2013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四川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十强县”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转型升级紧迫等问题。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年初印发了《2015年县域经济改革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明确提出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六个方面的20条改革措施。“十强县”有望在改革中焕发新活力,继续谱写强县新篇章。
[1]“十强县”是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对四川省175个县(市、区)(不包括成都市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锦江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和自贡市自流井区等8个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后评出的综合实力最强的10个县(区)。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