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十强县”领先地位突出
一、“十强县”排位情况
2013年评出的全省“十强县”依次是龙泉驿区、双流县、涪城区、新都区、温江区、旌阳区、翠屏区、郫县、青白江区和新津县。从排位情况看,相对稳定中出现新鲜变化。
一是入围名单相对稳定。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采用5个方面共30个指标对175个县(市、区)[2]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受经济基础、地理区位、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十强县”名单相对稳定,2013年入围的10个县(区)与上年一样,成都市占据7席、德阳市、绵阳市、宜宾市各1席。但从一个较长周期看,“十强县”名单变化较大,其中2005年评定的“十强县”中有7个县入围2013年的10强,而1995年评定的“十强县”中仅有4个县入围。
二是位次变化较为明显。2013年“十强县”排位的突出变化是龙泉驿区荣登榜首,改变了自1996年以来双流县连续18年独占鳌头的局面。近年来,龙泉驿区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汽车制造业等高技术工业快速增长的拉动下,龙泉驿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均居全省县域首位,其他主要经济指标排位靠前,在“十强县”中的排位从2002年的第10位稳步上升,2008-2012年连续5年稳居第2位,2013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超过双流县晋升首位。
三是经济发展差距有所缩小。“十强县”中除宜宾市翠屏区属于川南经济区外,其余9个县均位于我省经济最活跃的成都经济区。随着全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更趋活跃,“十强县”间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步缩小。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从7.1倍缩小至6.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1.3倍缩小为1.2倍。
二、“十强县”领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作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十强县”具有“经济规模大、经济结构优、产业支撑强、人均水平高、质量效益好”的突出特点。
一是经济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十强县”常住人口718.1万人,仅占全省县域(本文中县域指参与评价的175个县市区,后同)的9.6%,实现GDP 4688.7亿元,占全省县域经济比重达21.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十强县县均GDP为468.9亿元,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27.5亿元)的3.7倍,超过雅安、巴中、阿坝、甘孜四个市(州)2013年GDP总量水平。其中,龙泉驿区GDP 837.1亿元,超过了广安、攀枝花、遂宁等8个市(州)的经济规模。GDP过300亿元的县(市、区)从2012年的11个增加到2013年的13个,“十强县”中除新津县外均超过300亿元。
表1:“十强县”GDP平均规模与县域对比
县 域 | GDP平均规模(亿元) | |
2013年 | 2012年 | |
“十强县” | 468.9 | 414.3 |
175个县 | 127.5 | 116.6 |
22个平原县 | 278.5 | 243.2 |
69个丘陵县 | 170.0 | 161.5 |
33个山区县 | 82.2 | 75.9 |
51个民族县 | 34.0 | 31.0 |
备注:2012年县级经济评价共173个县,其中67个丘陵县;2013年县级经济评价共175个县,其中69个丘陵县。
二是产业支撑力度较强。“十强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5.1:63.9:31.0优化调整为4.6:64.2:31.2,非农产业比重达95.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县域平均水平(84.9%)高10.5个百分点。十强县非农从业人员比重为81.3%,比县域平均水平(58%)高23.3个百分点。“十强县”产业发展各具特色,随着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等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入驻投产,龙泉驿区汽车产业聚集效应凸显,拉动全区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644.5亿元,居全省县域之首,比上年增长23.3%,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双流县依托航空港优势,着力加快服务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327.9亿元,占全省县域比重达5.3%,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涪城区积极推进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工业增加值总量稳居全省县域前三甲。
三是人均发展水平高。2013年,“十强县”人均GDP达65784元,是县域平均水平(29877元)的2.2倍,其中最高的龙泉驿区人均GDP突破10万元,达106105元。“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195元,是县域平均水平(22283元)的1.3倍,其中温江区、双流县、新都区城镇居民收入突破3万元,分别为31970元、31856元和30534元。“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958元,是县域平均水平(8572元)的1.5倍,除翠屏区外,其余9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万元,其中最高的温江区为15345元。“十强县”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75元,是县域平均水平(9810元)的1.6倍,其中涪城区和翠屏区超过2万元,分别为22131元和20634元。“十强县”人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176元,是县域平均水平(1473元)的2.8倍。
图1:2013年“十强县”与县域人均水平比较

四是运行质量效益好。“十强县”综合效益较高,社会劳动生产率(GDP/社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均居全省前列,其中6个县超过10万元/人,最高的龙泉驿区达到21.4万元/人。财政增收势头良好,2013年共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97.7亿元,占县域财政收入比重达27.1%,其中最高的双流县为64.6亿元;县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9.8亿元,是县域平均水平(6.3亿元)的4.7倍;“十强县”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3%,比县域平均水平(4.9%)高1.4个百分点。“十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过千亿,达到1043亿元,占县域工业利税总额的比重达2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龙泉驿区、翠屏区利税总额超过百亿元,分别为467.2亿元、198.1亿元;两区工业企业百元产值提供利税分别为31.5元、28.1元,在全省县域中排位靠前。
三、“十强县”助推全省经济较快增长
从“十二五”以来3年的发展变化看,“十强县”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继续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强。
表2:2013年“十强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全省对比
指 标 | “十强县” | 全省 | “十强县”占全省比重 或比全省(±个百分点) |
辖区面积(万平方公里) | 0.59 | 48.6 | 1.2% |
常住人口(万人) | 718.1 | 8107.0 | 8.9% |
GDP(亿元) | 4688.7 | 26260.8 | 17.9% |
GDP增速(%) | 11.8 | 10.0 | 比全省高1.8个百分点 |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 2765.9 | 11578.5 | 23.9%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3505.3 | 21049.2 | 16.7%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117.3 | 10355.4 | 10.8%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亿元) | 1043.0 | 3988.7 | 26.1% |
非农产业比重(%) | 95.4 | 87.0 | 比全省高8.4个百分点 |
工业化率(%) | 59.0 | 44.1 | 比全省高14.9个百分点 |
人均GDP(元) | 65784 | 32454 | 是全省的2.0倍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8195 | 22368 | 是全省的1.3倍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12958 | 7895 | 是全省的1.6倍 |
一是发展速度超越全省。2013年,“十强县”GDP比上年增长11.8%,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10.0%)快1.8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3.4%,增速比全省快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全省快1.2个百分点。“十二五”前三年,“十强县”GDP年均增长13.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12.5%)高1.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15.9%)高0.4个百分点。

三是两化进程快于全省。2013年,“十强县”城镇化率为63.8%,比全省平均水平(44.9%)高18.9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涪城区、翠屏区城镇化率超过70%,分别为74.3%、70.9%。工业经济发展领先,工业化率为5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龙泉驿区工业化率高达77.0%,居全省前列。
四是小康进程好于全省。“十强县”人均GDP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0倍,是全国平均水平(41908元)的1.6倍,超过东部经济大省山东(56323元)、广东(58540元),略低于浙江(68462元)。城乡居民增收势头较好,“十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倍,比全国平均水平(26955元)高1240元,10个县收入水平均高于全省,除翠屏区、涪城区、新津县外其余7个县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十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全省的1.6倍,是全国的1.5倍,10个县农民收入均高于全省、好于全国。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1.2%,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除旌阳区外9个县增速均高于全省、快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7%,增速略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3个百分点,其中翠屏区、青白江区、新津县增速超过13%,分别为13.8%、13.5%、13.2%。
五是对全省经济带动作用较强。初步测算,2013年“十强县”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十强县”经济增长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全省经济提高约0.2个百分点,是推动全省经济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力量。
当前,“十强县”经济发展势头总体较好,但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重要阶段的宏观环境下,“十强县”也面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GDP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财政收入、工业利税增速放缓。当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今年5月份召开的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工业强县、产业兴县为路径,以城乡统筹、三产融合为抓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有望借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之东风、乘全省经济稳中有进之势头,继续谱写靓丽的强县风采。
[1]“十强县”是从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等五个方面,对全省农业人口超过30%的175个县(市、区)(不包括成都市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锦江区,攀枝花市的东区、西区和自贡市自流井区等8个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后评出的综合实力最强的10个县(区)。
[2]2013年,全省县区行政区划调整,新设立巴中市恩阳区、广安市前锋区,广元市元坝区更名为广元市昭化区,撤销达县、设立达州市达川区。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