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 奋楫中流开新篇

  • 2021年10月11日 07时2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绵阳城市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商。图为三江半岛。


    绵阳招引大项目推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图为临港经济发展区一角。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 (郭超英 摄)


    5年,时间如穿城而过的涪江,缓缓淌过1800余天。这或许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绵阳,一个充满诗意与豪情的城市,既有诗仙李白的隽永飘逸,又有“三线建设”时期的火热激情;既有三国群英的指点江山,又有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回溯绵阳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间,绵阳顺势而行、积极作为、锐意开拓,成为绵阳建市以来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优、发展效果好的重要时段。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5年来,绵阳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绵阳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5年间连续登上GDP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

    站上新起点,绵阳勇开新篇。

    提升创新能级 科技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科技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深深刻入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

    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绵阳始终瞄准源头创新,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加强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十三五”期间,绵阳累计实施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650余项,填补了一批国内空白。

    同时,绵阳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聚焦主攻方向,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已探索出两用技术市场化再研发机制、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0年12月23日,绵阳科技城新区获批设立,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完善,绵阳的创新“磁场”不断增强,吸引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企业前来落户。近日,聚焦前沿领域的55个项目落户涪城区,涉及控制芯片、5G、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正在为绵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这源于绵阳对创新主体的清晰认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在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企业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

    如今,科技城的创新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就是从一个想法,到一套设备,再到一个产业园区,实现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加速转化,努力将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面向未来,绵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在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围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不断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以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推动转型升级 产业压舱石越来越稳

    让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绵阳将先进制造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先进制造企业群体,推动绵阳工业整体加速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企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才能做大做强。近年来,绵阳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涌泉计划”、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登峰计划”,加速培育壮大企业群体。

    面向未来,绵阳加速培育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成为绵阳工业新的增长点。截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1%,较“十二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

    产业链逐渐壮大,产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83个,包括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惠科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等百亿级工业项目。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产业规模加快壮大,绵阳工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1.7亿元,突破3000亿大关。

    同时,绵阳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向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手抓增量招引,依托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积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配套率,促进集群集约集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领域建成智能化工厂26个、数字化车间45个、数字化生产线178条,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30个国家、省级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加速推进。

    锚定高质量发展 质量效益越来越优

    发展的关键在于项目,发展的质量关键在项目的质量。

    10月8日,2021年全省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绵阳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有88个,总投资约600.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共有45个,占比超50%。

    进入2021年,绵阳项目签约、落地不断提速。9月6日,杉金光电绵阳偏光片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可年产5000万平方米偏光片,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达到30亿元以上。同一天,紧邻的中电光谷绵阳科技园项目也正式开工,计划总投资50亿元,瞄准的同样是电子信息产业。

    此前,涪城区与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1+6”系列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达321.7亿元;国产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将增程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落户绵阳高新区,一期规划产能达20万台,将于2023年达产。

    为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理念落到实处,绵阳从制度建设出发,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形成全市齐心协力抓项目的工作格局——每月举行一次县(市、区)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会,由市委主要领导主持会议,汇报点评的重点是项目进度和创新举措。不久前,冒着夏日的高温,绵阳举行了一场持续2天的项目现场会,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参会,参观交流讨论的重点还是项目。

    为抓好项目推进,绵阳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按月调度研判项目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评定“骏马项目”和“蜗牛项目”。

    在各项项目工作机制推动下,截至目前,绵阳共谋划“十四五”项目3576个,其中,计划2021年实施的937个项目已开工408个,预估总投资1.244743万亿元。

    夯实发展基础 开新局越来越有底气

    基础设施、交通通道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硬件”。

    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绵阳将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园区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通过5年的努力,一个外联内畅、通江达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正在绵州大地加速变为现实。

    “十三五”期间,绵阳市开工建设高速公路6条,总里程40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总里程达到726公里、从“十二五”末全省第11位跃升至第3位。进出绵阳的陆路大通道达到9条,基本形成“四向八射”综合运输大通道。

    说铁路——西成客专建成通车,绵阳在全省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实现到成都、重庆、西安等周边重要城市的高铁快速直达,成绵动车公交化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出行需求。

    面向未来,“十四五”期间,绵阳力争到2025年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基本形成市域1小时覆盖、成渝双核2小时互通、国内重要节点城市3小时到达的交通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绵阳推动民生工作做实做细。

    在买菜回家的路上,64岁的居民罗会珍顺路办理了退休认证事宜——不需要搭车到相关部门,在小区的“党群暖心驿站”就能办结。

    作为绵阳市主城区,涪城区人口密度大。为方便群众办事,涪城区在城市人员集中、群众经常集聚的广场、绿地、车站等区域,建设一批“党群暖心驿站”,在此可对接、解决群众需求100余项,开展延时服务,方便上班族办事。

    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绵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写下“美丽答卷”。

    2016年以来,绵阳累计完成营造林370.79万亩,新增森林面积84.98万亩,新增森林蓄积1054.41万立方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78%。

    如今,走在绵阳的城市乡村,风过山川满眼绿。站在越王楼上,放眼望去,涪江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一条条绿道穿梭其间。步入涪滨路,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城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描绘出美丽的风景,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亮丽色彩。 (明远 图片除署名外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 奋楫中流开新篇

  • 2021年10月11日 07时2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绵阳城市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商。图为三江半岛。


    绵阳招引大项目推动现代产业集聚发展。图为临港经济发展区一角。


    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 (郭超英 摄)


    5年,时间如穿城而过的涪江,缓缓淌过1800余天。这或许仅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而言,却显得那么弥足珍贵。绵阳,一个充满诗意与豪情的城市,既有诗仙李白的隽永飘逸,又有“三线建设”时期的火热激情;既有三国群英的指点江山,又有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回溯绵阳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5年间,绵阳顺势而行、积极作为、锐意开拓,成为绵阳建市以来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优、发展效果好的重要时段。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5年来,绵阳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完成绵阳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5年间连续登上GDP2000亿元、3000亿元两个“台阶”。

    站上新起点,绵阳勇开新篇。

    提升创新能级 科技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绵阳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科技创新成为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深深刻入了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

    依托雄厚的科技资源,绵阳始终瞄准源头创新,坚持“科技立市、创新强市”,加强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引导和组织优势力量下大力气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十三五”期间,绵阳累计实施省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650余项,填补了一批国内空白。

    同时,绵阳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聚焦主攻方向,探索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已探索出两用技术市场化再研发机制、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银行与企业风险共担的仪器设备信用贷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20年12月23日,绵阳科技城新区获批设立,随着相关利好政策的完善,绵阳的创新“磁场”不断增强,吸引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企业前来落户。近日,聚焦前沿领域的55个项目落户涪城区,涉及控制芯片、5G、人工智能等创新领域。

    从高校到企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正在为绵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这源于绵阳对创新主体的清晰认知: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创新的基础力量,在创新源头供给和人才供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企业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

    如今,科技城的创新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核医疗健康产业园,就是从一个想法,到一套设备,再到一个产业园区,实现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加速转化,努力将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面向未来,绵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绵阳科技城在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中的“主引擎”作用,围绕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不断提升科技城创新能级,以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擦亮科技城金字招牌。

    推动转型升级 产业压舱石越来越稳

    让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绵阳将先进制造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先进制造企业群体,推动绵阳工业整体加速转型升级,加快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

    企业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体,只有企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才能做大做强。近年来,绵阳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涌泉计划”、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登峰计划”,加速培育壮大企业群体。

    面向未来,绵阳加速培育新型显示、智慧家庭、新型功能材料、5G、北斗卫星应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推动成为绵阳工业新的增长点。截至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1%,较“十二五”末提升6.1个百分点。

    产业链逐渐壮大,产业吸引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招大引强、招新引优,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83个,包括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惠科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等百亿级工业项目。重大项目纷至沓来,产业规模加快壮大,绵阳工业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1.7亿元,突破3000亿大关。

    同时,绵阳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力度,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向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手抓增量招引,依托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积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配套率,促进集群集约集聚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重点领域建成智能化工厂26个、数字化车间45个、数字化生产线178条,重点领域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1%,30个国家、省级智能制造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加速推进。

    锚定高质量发展 质量效益越来越优

    发展的关键在于项目,发展的质量关键在项目的质量。

    10月8日,2021年全省第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绵阳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有88个,总投资约600.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共有45个,占比超50%。

    进入2021年,绵阳项目签约、落地不断提速。9月6日,杉金光电绵阳偏光片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可年产5000万平方米偏光片,达产后年销售额将达到30亿元以上。同一天,紧邻的中电光谷绵阳科技园项目也正式开工,计划总投资50亿元,瞄准的同样是电子信息产业。

    此前,涪城区与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1+6”系列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达321.7亿元;国产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理想汽车,将增程器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落户绵阳高新区,一期规划产能达20万台,将于2023年达产。

    为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理念落到实处,绵阳从制度建设出发,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工作机制,形成全市齐心协力抓项目的工作格局——每月举行一次县(市、区)委书记月度重点工作点评会,由市委主要领导主持会议,汇报点评的重点是项目进度和创新举措。不久前,冒着夏日的高温,绵阳举行了一场持续2天的项目现场会,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参会,参观交流讨论的重点还是项目。

    为抓好项目推进,绵阳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按月调度研判项目投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评定“骏马项目”和“蜗牛项目”。

    在各项项目工作机制推动下,截至目前,绵阳共谋划“十四五”项目3576个,其中,计划2021年实施的937个项目已开工408个,预估总投资1.244743万亿元。

    夯实发展基础 开新局越来越有底气

    基础设施、交通通道是城市发展的关键“硬件”。

    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绵阳将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园区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通过5年的努力,一个外联内畅、通江达海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正在绵州大地加速变为现实。

    “十三五”期间,绵阳市开工建设高速公路6条,总里程40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总里程达到726公里、从“十二五”末全省第11位跃升至第3位。进出绵阳的陆路大通道达到9条,基本形成“四向八射”综合运输大通道。

    说铁路——西成客专建成通车,绵阳在全省率先进入高铁时代,实现到成都、重庆、西安等周边重要城市的高铁快速直达,成绵动车公交化进一步满足了群众的出行需求。

    面向未来,“十四五”期间,绵阳力争到2025年完成投资超过800亿元,基本形成市域1小时覆盖、成渝双核2小时互通、国内重要节点城市3小时到达的交通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群众获得感越来越强

    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群众,绵阳推动民生工作做实做细。

    在买菜回家的路上,64岁的居民罗会珍顺路办理了退休认证事宜——不需要搭车到相关部门,在小区的“党群暖心驿站”就能办结。

    作为绵阳市主城区,涪城区人口密度大。为方便群众办事,涪城区在城市人员集中、群众经常集聚的广场、绿地、车站等区域,建设一批“党群暖心驿站”,在此可对接、解决群众需求100余项,开展延时服务,方便上班族办事。

    良好的生态环境,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绵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写下“美丽答卷”。

    2016年以来,绵阳累计完成营造林370.79万亩,新增森林面积84.98万亩,新增森林蓄积1054.41万立方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78%。

    如今,走在绵阳的城市乡村,风过山川满眼绿。站在越王楼上,放眼望去,涪江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一条条绿道穿梭其间。步入涪滨路,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城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描绘出美丽的风景,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增添了亮丽色彩。 (明远 图片除署名外由绵阳市委宣传部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