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四川民政高分答卷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2021年01月20日 07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为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我省全面完成了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任务清单。图为我省一家银行开设“银发网点”,专人帮助老人办理金融业务。


    民政厅从2020年12月起,在成都市范围内开展跨区域办理婚姻登记试点工作。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适应新生活,去年12月,由民政厅联合6所高校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治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在凉山州昭觉县正式启动。

    1月12日,凉山州最后脱贫摘帽7个县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至此,本轮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全部完成,全省共减少乡镇(街道)1509个,减幅32.73%。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

    不止区划调整,养老、社区建设、社会救助、殡葬……过去5年间,四川民政系统砥砺奋进,奋勇拼搏,以“五个民政”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全省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成效显著、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殡葬、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交出了一份极不平凡的答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弱有所扶

    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3天就拿到了救助款,解了燃眉之急!”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活困难的德阳市民陈某,在民政助理员的协助下,仅3天就通过网上在线申请、审批,获得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并顺利获得了低保保障,每月可以领到450元低保金。

    今年刚开年,省委、省政府就正式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构建3层环绕的社会救助体系,描绘出我省社会救助制度图谱,让“弱有所扶”更有力度,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让困难群众更有保障。

    5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护,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全省推进低保对象普查和精准识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数据复核等工作,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42万人、居全国第一,特困人员46.7万人、居全国第二,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临时救助227.6万人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50余万人次,连续5年提高全省低保标准低限,目前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为590元/月、390元/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2018年起,农村低保标准低限超过现行扶贫标准,2020年达到4680元/年,有效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5年来,我省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44.76亿元、筹集公益金113.07亿元,分别较“十二五”增长31.73%、32.49%,为民生改善和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全省两万余名孤儿、1万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机构养育、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1400元/月、900元/月;为1.5万名儿童落实户口登记、近10万名儿童落实监护责任人,帮助2000多名失学辍学儿童返校复学,对全省65万余名留守儿童实施关爱服务。全省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数分别为81万人、105万人;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举办“全国百家康复辅具企业四川行”活动;创新实施“索玛花开”项目,为凉山州3000余名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老有所养

    全省5年投入100亿元发展养老服务

    “比起机器操作,我更喜欢传统温馨的办理方式。”1月6日,在丹棱县市民服务中心办理公交卡业务的70岁老人胡文贵,对中心的“代办”服务予以点赞。当天,胡大爷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不到10分钟便领到了老年公交卡。

    去年9月,民政厅牵头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四川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2020年10项行动及任务清单》,截至目前,10项行动及任务清单已经全面完成,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大幅提升。

    2019年,我省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达120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14.42%,比全国高1.82个百分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十三五”以来,我省推动印发《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七大工程”,构建养老服务“四梁八柱”,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四个转变”,不断完善农村三级服务网络,实施“1+3+3+N”川渝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

    5年来,全省投入养老服务发展资金超过100亿元,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8万个,各类养老床位50.7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为29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60%。

    治有所为

    全省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请大家有序排队,前后间隔一米……”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成都市郫都区优力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每天都在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人员登记、入户排查等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省有660多个社工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3.7万名社会工作者、25.3万名志愿者参与防控工作。

    5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持续深化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全省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不断提升。争取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区)7件,调整县级市代管关系1件;统筹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全省减少乡镇(街道)1509个、减少18429个建制村,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设施数量多、布局散、面积小、功能弱的现状;实施城乡社区治理示范工程,启动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建成西部首个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启动实施“双千工程”,全省861个社会组织获评3A以上评级。启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万人培养工程”。在凉山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十三五”以来,省本级财政投入1.97亿元,支持1177个社区建设项目;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4%,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开展慈善力量助力基层治理试点,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建设,全省社工专业人才资源近12万、居中西部第一,注册志愿者1400余万。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5年来,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动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法治、惠民、绿色、人文、阳光“五个殡葬”建设迈出新步伐;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人文化建设,登记服务658万余对。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四川民政“十四五”开局谋划鼓舞人心。全省民政系统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践行“563”新时代四川民政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奋力谱写四川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民政高分答卷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2021年01月20日 07时3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为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我省全面完成了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任务清单。图为我省一家银行开设“银发网点”,专人帮助老人办理金融业务。


    民政厅从2020年12月起,在成都市范围内开展跨区域办理婚姻登记试点工作。


    为了让搬迁群众更好适应新生活,去年12月,由民政厅联合6所高校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治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在凉山州昭觉县正式启动。

    1月12日,凉山州最后脱贫摘帽7个县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至此,本轮全省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全部完成,全省共减少乡镇(街道)1509个,减幅32.73%。本轮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是近年来我省部署开展的涉及最广泛、群众最关注、影响最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之一。

    不止区划调整,养老、社区建设、社会救助、殡葬……过去5年间,四川民政系统砥砺奋进,奋勇拼搏,以“五个民政”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民政事业加快发展,全省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持续发展、养老服务体系成效显著、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殡葬、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社会组织等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交出了一份极不平凡的答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弱有所扶

    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3天就拿到了救助款,解了燃眉之急!”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生活困难的德阳市民陈某,在民政助理员的协助下,仅3天就通过网上在线申请、审批,获得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并顺利获得了低保保障,每月可以领到450元低保金。

    今年刚开年,省委、省政府就正式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着力构建3层环绕的社会救助体系,描绘出我省社会救助制度图谱,让“弱有所扶”更有力度,让社会救助更有温度,让困难群众更有保障。

    5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保护,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全省推进低保对象普查和精准识别、“低保政策兜底一批”数据复核等工作,保障城乡低保对象442万人、居全国第一,特困人员46.7万人、居全国第二,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临时救助227.6万人次,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50余万人次,连续5年提高全省低保标准低限,目前全省城乡低保标准低限为590元/月、390元/月,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2018年起,农村低保标准低限超过现行扶贫标准,2020年达到4680元/年,有效兜住基本民生底线。

    5年来,我省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44.76亿元、筹集公益金113.07亿元,分别较“十二五”增长31.73%、32.49%,为民生改善和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全省两万余名孤儿、1万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机构养育、社会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1400元/月、900元/月;为1.5万名儿童落实户口登记、近10万名儿童落实监护责任人,帮助2000多名失学辍学儿童返校复学,对全省65万余名留守儿童实施关爱服务。全省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人数分别为81万人、105万人;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举办“全国百家康复辅具企业四川行”活动;创新实施“索玛花开”项目,为凉山州3000余名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老有所养

    全省5年投入100亿元发展养老服务

    “比起机器操作,我更喜欢传统温馨的办理方式。”1月6日,在丹棱县市民服务中心办理公交卡业务的70岁老人胡文贵,对中心的“代办”服务予以点赞。当天,胡大爷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不到10分钟便领到了老年公交卡。

    去年9月,民政厅牵头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四川省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提升2020年10项行动及任务清单》,截至目前,10项行动及任务清单已经全面完成,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大幅提升。

    2019年,我省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已达120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14.42%,比全国高1.82个百分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十三五”以来,我省推动印发《关于推进四川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七大工程”,构建养老服务“四梁八柱”,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加快构建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四个转变”,不断完善农村三级服务网络,实施“1+3+3+N”川渝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工程。

    5年来,全省投入养老服务发展资金超过100亿元,以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8万个,各类养老床位50.7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为29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60%。

    治有所为

    全省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不断提升

    “请大家有序排队,前后间隔一米……”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成都市郫都区优力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每天都在社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人员登记、入户排查等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省有660多个社工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3.7万名社会工作者、25.3万名志愿者参与防控工作。

    5年来,全省民政系统持续深化党领导下的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全省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不断提升。争取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区)7件,调整县级市代管关系1件;统筹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全省减少乡镇(街道)1509个、减少18429个建制村,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务设施数量多、布局散、面积小、功能弱的现状;实施城乡社区治理示范工程,启动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区、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实施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建成西部首个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启动实施“双千工程”,全省861个社会组织获评3A以上评级。启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万人培养工程”。在凉山大型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实施“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

    加强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十三五”以来,省本级财政投入1.97亿元,支持1177个社区建设项目;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4%,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80%;开展慈善力量助力基层治理试点,推进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全覆盖建设,全省社工专业人才资源近12万、居中西部第一,注册志愿者1400余万。

    基本社会服务更加优质,5年来,全面实施惠民殡葬政策,推动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法治、惠民、绿色、人文、阳光“五个殡葬”建设迈出新步伐;推进婚姻登记机关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人文化建设,登记服务658万余对。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四川民政“十四五”开局谋划鼓舞人心。全省民政系统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树牢“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践行“563”新时代四川民政事业发展总体思路,奋力谱写四川民政事业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