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成都市青白江区:60年砥砺奋进 书写城市转型发展的奇迹

  • 2020年07月17日 07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


    青白江区凤凰湖湿地公园的樱花绽放。


    1975年,30万吨合成氨大件运抵青白江火车站。


    1991年,成钢首座318m3高炉出铁。


    成都国际铁路港全景。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7月18日,成都市青白江区迎来建区60周年。

    60年披荆斩棘,6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青白江全区上下艰苦奋斗,以敢想、善谋、勇为、争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站在历史交汇点的深情回望,凝结着对过往历程的无比珍视,充满着对未来发展的壮志豪情。

    历史抉择

    为打破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局面,青白江应运而生,在成都以北30公里外的沃野上,白纸作画建起一座工业之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60年前,创业先辈们以拓荒精神,用一锄一瓦在这里架起厂房、筑起高炉,抒写发展奋斗史。

    翻看历史印记,这个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1956年,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中型氮肥厂——四川肥料厂(今天的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境内破土动工,从此结束中国西部无氮肥的历史,翻开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1958年,为打破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局面,保证国家建设对钢铁的需求,攀成钢前身成都钢铁厂应时应势而生,从此吹响了重工业时代的“号角”。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因川化、成钢而特别设立的工业区——成都市青白江区,于1960年7月18日正式成立。

    彼时,机器轰鸣,热火朝天,万人骑车出厂门,这座年轻的工业重镇意气风发,青白江“创一代”敢想、善谋、勇为、争先的精神风貌,紧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青白江,没有铁矿资源,为保障钢铁厂顺利开炉,铁矿职工和当地群众就采用背矿下山的方式为钢厂“运粮”;为尽早实现投产,工厂里,男男女女都变成吃得苦中苦的“汉子”,在高温湿热的环境里,硬是创造了“建厂45天出铁,108天出钢,181天出钢材”的传奇。

    在川化,缺设备缺技术,下定决心从日本引进大化肥装置,在学习、消化、吸收和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自主改造和革新,仅用34个月就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并实现国有化生产,中国长期以来进口大化肥装置的历史由此结束。

    依托攀成钢、川化两大企业发展壮大,青白江奋起直追,在全区内迅速形成以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时至1990年,青白江已率先成为成都首个财政总收入过亿的区(县),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甲子的岁月里,那座熊熊燃烧了50多年的高炉,犹如一支号角,不断吹响城市发展的进行曲,催人奋进。

    时代使命

    高炉散尽烟云之后,这座钢铁之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再“归零”,以改革创新之名硬生生蹚出一条开放之路,孕育出崭新生机

    60年惊涛拍岸,新时期激流勇进。一个老工业基地的诞生,把城市振兴带到时间的坐标中;一扇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把对话世界的图景描绘于前进的道路上。

    新起点新征程,为青白江的发展之路出了一道新的“考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化,全国民营钢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速了市场竞争,加之受环境资源约束、产业结构老化、接续性产业发展不足、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等问题的“全面夹击”,导致青白江传统产业产值、效益连续下滑,城市发展走入瓶颈期、关键期。

    面向未来的加法,该怎么做?时代使命使然,为青白江辨清自身在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指明了方向:2013年,青白江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区(县),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4年10月,省政府公布《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青白江进入“8市1区”搬迁改造重点。更大的时代机遇迎面而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扇历史的窗缓缓关上,一扇未来之门悄然打开。

    敢闯敢拼、善作善成的青白江人“归零”再出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叩响了我国西向开放的大门,硬生生蹚出一片崭新天地——

    依托于攀成钢和川化铁路专用线延伸和成都铁路口岸的建设,2013年4月26日,从成都青白江开出的首列蓉欧快铁驶向9826公里之外的波兰罗兹。一列列疾驰的列车呼啸而过,架起了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从此,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青白江源源不断汇集,借助这一国际黄金通道走向世界。这个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前沿阵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如梭岁月中,我们看到一个多面的青白江: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履险如夷的欣喜,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气吞山河的行进。

    7年艰辛探索,汇聚着青白江人不懈的追求,如今的青白江已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7年来,成都国际物流通道全面拓展,朋友圈越来越大,连通12条国际铁路和海铁联运通道,境外直达站点增至30个,境内互联互通城市扩至15个,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7年来,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5000列,年负荷增长率达120%以上,进出港货值从2017年的57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50亿元。中欧班列(成都)和国际班列开行量连续4年领跑全国,成为最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之一。

    7年来,成都铁路口岸、肉类口岸、整车口岸、粮食口岸、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自贸区等相继获批并投运,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加快建设,标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内陆港前列,口岸优势愈发凸显。

    7年来,中欧班列(成都)带动港区引进总投资940亿元的158个重大物流项目入驻,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43个,综保区入区项目近70个,全链条临港产业生态圈加快成型。

    ……走过“七年之痒”,中欧班列(成都)这条“钢铁驼队”的步履愈发稳健,阔步迈向新的征途。

    眼界有多宽,城市发展格局就有多大。紧抓“开放”二字,青白江审时度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掀起“二次创业”:立足于“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发展战略和“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发展定位,加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发展布局更加科学。

    华丽蜕变之后的青白江,以三大产业功能区为支撑,正加速形成一个产业高地——

    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是全省唯一以铁路口岸为基础而设立的产业功能区。依托中欧班列(成都)和自贸试验区,重点打造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为特色的临港服务业功能区,现已聚集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的三分之二,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数十家,保税加工项目数十个,国际贸易产业园、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华侨城国际社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青白江妇女儿童医院等正加快建设;欧洲产业城,以临港智造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导产业,突出适铁适欧“两头在外”特色,打造一座生态优美、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已聚集巨石、康佳、华鼎国联等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12个;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成功转换的产业功能区,突出研发创新、销售结算等总部功能,打造全国一流的先进材料创新发展高地和全国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已聚集各类工业企业1700余家,引领性企业——积微物联年交易额1680亿元以上,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用户5.5万家,已成长为西南地区专业的大宗物资产业互联网平台,包括万达广场、中铁文旅智慧产业城及毗河综合开发项目、华侨城欢乐海岸及国际社区项目等一大批生活服务类项目全面进驻。

    华丽蜕变之后的青白江,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正奋力走向宜居高地——

    通过坚持一流的教育强区、一流的卫生事业、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法治环境等“六个一流”,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短短几年间,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中国投资环境质量十佳区等荣誉。

    重整行装再出发。新时期,青白江砥砺奋进,奔跑在又一条发展“高速路”上。

    更高起点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国际铁路港“要强化网络和拓展网络,利用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

    奇迹是什么?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新时期,紧紧依托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机遇,青白江正用一次次实际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按照成都国际铁路港“要强化网络和拓展网络,利用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的要求,青白江开始重新审视,究竟应当怎样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白江最突出的优势是开放、最明显的机遇是开放、最鲜明的特色是开放、最根本的出路也是开放。这既是国家和省、成都市赋予的使命责任,也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共识,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充分阐释:

    国家战略汇聚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层面,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支持青白江申报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和综合保税区。

    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机遇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省级层面,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青白江作为全省主要铁路口岸所在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任务更加紧迫。市级层面,成都明确提出以青白江为主体,联动金堂县、新都区共建“一带一路”大港区,形成南有天府新区和空港新城,北有大港区和国际铁路港的“两港两区”发展格局。

    城市转型跨越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随着成都国际铁路港“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青白江境内规划的欧洲产业城正全速建设,远期规划建设面积达40平方公里,青白江城市发展长期受制于毗河南北、新老城区发展“两个不平衡”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将通过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全面优化,真正演进成为一个让人留得住、愿意来的宜居宜业城市。

    三个“前所未有”,既是辩证法也是方法论,为这座城市跳起摸高指明了路径。

    遵循着历史发展的逻辑,早已注入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发展基因的青白江,再次踏上征程,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格局,开始绘制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全景图:

    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下,通过全面赋能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大港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平台建设,向加快打造“开放枢纽、天府门户”全速前进,向努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地区开放的战略门户而不懈奋斗。

    60年的辉煌已经铸就,在下一个60年里,青白江将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市青白江区:60年砥砺奋进 书写城市转型发展的奇迹

  • 2020年07月17日 07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


    青白江区凤凰湖湿地公园的樱花绽放。


    1975年,30万吨合成氨大件运抵青白江火车站。


    1991年,成钢首座318m3高炉出铁。


    成都国际铁路港全景。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7月18日,成都市青白江区迎来建区60周年。

    60年披荆斩棘,6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青白江全区上下艰苦奋斗,以敢想、善谋、勇为、争先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

    站在历史交汇点的深情回望,凝结着对过往历程的无比珍视,充满着对未来发展的壮志豪情。

    历史抉择

    为打破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局面,青白江应运而生,在成都以北30公里外的沃野上,白纸作画建起一座工业之城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60年前,创业先辈们以拓荒精神,用一锄一瓦在这里架起厂房、筑起高炉,抒写发展奋斗史。

    翻看历史印记,这个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地区建设的第一个工业区,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

    1956年,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设的中型氮肥厂——四川肥料厂(今天的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境内破土动工,从此结束中国西部无氮肥的历史,翻开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

    1958年,为打破成都平原“有粮无钢”的局面,保证国家建设对钢铁的需求,攀成钢前身成都钢铁厂应时应势而生,从此吹响了重工业时代的“号角”。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因川化、成钢而特别设立的工业区——成都市青白江区,于1960年7月18日正式成立。

    彼时,机器轰鸣,热火朝天,万人骑车出厂门,这座年轻的工业重镇意气风发,青白江“创一代”敢想、善谋、勇为、争先的精神风貌,紧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在青白江,没有铁矿资源,为保障钢铁厂顺利开炉,铁矿职工和当地群众就采用背矿下山的方式为钢厂“运粮”;为尽早实现投产,工厂里,男男女女都变成吃得苦中苦的“汉子”,在高温湿热的环境里,硬是创造了“建厂45天出铁,108天出钢,181天出钢材”的传奇。

    在川化,缺设备缺技术,下定决心从日本引进大化肥装置,在学习、消化、吸收和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自主改造和革新,仅用34个月就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并实现国有化生产,中国长期以来进口大化肥装置的历史由此结束。

    依托攀成钢、川化两大企业发展壮大,青白江奋起直追,在全区内迅速形成以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时至1990年,青白江已率先成为成都首个财政总收入过亿的区(县),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甲子的岁月里,那座熊熊燃烧了50多年的高炉,犹如一支号角,不断吹响城市发展的进行曲,催人奋进。

    时代使命

    高炉散尽烟云之后,这座钢铁之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再“归零”,以改革创新之名硬生生蹚出一条开放之路,孕育出崭新生机

    60年惊涛拍岸,新时期激流勇进。一个老工业基地的诞生,把城市振兴带到时间的坐标中;一扇对外开放大门的打开,把对话世界的图景描绘于前进的道路上。

    新起点新征程,为青白江的发展之路出了一道新的“考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化,全国民营钢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速了市场竞争,加之受环境资源约束、产业结构老化、接续性产业发展不足、发展方式转变缓慢等问题的“全面夹击”,导致青白江传统产业产值、效益连续下滑,城市发展走入瓶颈期、关键期。

    面向未来的加法,该怎么做?时代使命使然,为青白江辨清自身在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指明了方向:2013年,青白江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区(县),被纳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4年10月,省政府公布《关于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青白江进入“8市1区”搬迁改造重点。更大的时代机遇迎面而来——“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一扇历史的窗缓缓关上,一扇未来之门悄然打开。

    敢闯敢拼、善作善成的青白江人“归零”再出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叩响了我国西向开放的大门,硬生生蹚出一片崭新天地——

    依托于攀成钢和川化铁路专用线延伸和成都铁路口岸的建设,2013年4月26日,从成都青白江开出的首列蓉欧快铁驶向9826公里之外的波兰罗兹。一列列疾驰的列车呼啸而过,架起了快捷畅通的亚欧大陆桥。从此,成都、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青白江源源不断汇集,借助这一国际黄金通道走向世界。这个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前沿阵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如梭岁月中,我们看到一个多面的青白江:有激情燃烧的奋斗,有履险如夷的欣喜,有百折不挠的尝试,有气吞山河的行进。

    7年艰辛探索,汇聚着青白江人不懈的追求,如今的青白江已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7年来,成都国际物流通道全面拓展,朋友圈越来越大,连通12条国际铁路和海铁联运通道,境外直达站点增至30个,境内互联互通城市扩至15个,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

    7年来,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5000列,年负荷增长率达120%以上,进出港货值从2017年的57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250亿元。中欧班列(成都)和国际班列开行量连续4年领跑全国,成为最便捷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之一。

    7年来,成都铁路口岸、肉类口岸、整车口岸、粮食口岸、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保税物流中心(B型)、自贸区等相继获批并投运,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加快建设,标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内陆港前列,口岸优势愈发凸显。

    7年来,中欧班列(成都)带动港区引进总投资940亿元的158个重大物流项目入驻,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43个,综保区入区项目近70个,全链条临港产业生态圈加快成型。

    ……走过“七年之痒”,中欧班列(成都)这条“钢铁驼队”的步履愈发稳健,阔步迈向新的征途。

    眼界有多宽,城市发展格局就有多大。紧抓“开放”二字,青白江审时度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掀起“二次创业”:立足于“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发展战略和“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发展定位,加速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发展布局更加科学。

    华丽蜕变之后的青白江,以三大产业功能区为支撑,正加速形成一个产业高地——

    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是全省唯一以铁路口岸为基础而设立的产业功能区。依托中欧班列(成都)和自贸试验区,重点打造以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为特色的临港服务业功能区,现已聚集供应链管理企业前50强的三分之二,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数十家,保税加工项目数十个,国际贸易产业园、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华侨城国际社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青白江妇女儿童医院等正加快建设;欧洲产业城,以临港智造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导产业,突出适铁适欧“两头在外”特色,打造一座生态优美、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已聚集巨石、康佳、华鼎国联等总投资400多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12个;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作为老工业基地新旧动能成功转换的产业功能区,突出研发创新、销售结算等总部功能,打造全国一流的先进材料创新发展高地和全国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已聚集各类工业企业1700余家,引领性企业——积微物联年交易额1680亿元以上,链接产业链上下游用户5.5万家,已成长为西南地区专业的大宗物资产业互联网平台,包括万达广场、中铁文旅智慧产业城及毗河综合开发项目、华侨城欢乐海岸及国际社区项目等一大批生活服务类项目全面进驻。

    华丽蜕变之后的青白江,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正奋力走向宜居高地——

    通过坚持一流的教育强区、一流的卫生事业、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一流的法治环境等“六个一流”,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城市品质不断提升。短短几年间,获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区、中国投资环境质量十佳区等荣誉。

    重整行装再出发。新时期,青白江砥砺奋进,奔跑在又一条发展“高速路”上。

    更高起点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成都国际铁路港“要强化网络和拓展网络,利用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

    奇迹是什么?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新时期,紧紧依托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机遇,青白江正用一次次实际行动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成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按照成都国际铁路港“要强化网络和拓展网络,利用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的要求,青白江开始重新审视,究竟应当怎样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青白江最突出的优势是开放、最明显的机遇是开放、最鲜明的特色是开放、最根本的出路也是开放。这既是国家和省、成都市赋予的使命责任,也成为全区上下的共识。”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样的共识,可以用三个“前所未有”来充分阐释:

    国家战略汇聚的历史机遇前所未有。国家层面,在现有自贸区基础上,支持青白江申报建设国家级经开区和综合保税区。

    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机遇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区域协同联动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省级层面,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青白江作为全省主要铁路口岸所在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任务更加紧迫。市级层面,成都明确提出以青白江为主体,联动金堂县、新都区共建“一带一路”大港区,形成南有天府新区和空港新城,北有大港区和国际铁路港的“两港两区”发展格局。

    城市转型跨越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随着成都国际铁路港“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青白江境内规划的欧洲产业城正全速建设,远期规划建设面积达40平方公里,青白江城市发展长期受制于毗河南北、新老城区发展“两个不平衡”的问题将得到解决,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基地,将通过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全面优化,真正演进成为一个让人留得住、愿意来的宜居宜业城市。

    三个“前所未有”,既是辩证法也是方法论,为这座城市跳起摸高指明了路径。

    遵循着历史发展的逻辑,早已注入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发展基因的青白江,再次踏上征程,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更大格局,开始绘制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全景图:

    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下,通过全面赋能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开区、大港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平台建设,向加快打造“开放枢纽、天府门户”全速前进,向努力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成都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地区开放的战略门户而不懈奋斗。

    60年的辉煌已经铸就,在下一个60年里,青白江将继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