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2

增与减:震后三年九寨沟脱贫奔康的新答卷

  • 2020年11月12日 07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1月5日,九寨沟县南坪镇中田山村的柿子喜获丰收。一名小孩在自家晾晒的柿子丛中玩耍。周琳摄


    九寨沟群众当上巡山护林员,靠栽树种草吃上“生态饭”。陈静摄


    秋日里的九寨沟县甲勿海景点。杨东波摄

       

    11月8日,夜。九寨沟景区外的漳扎镇已是灯火通明,村民扎西震后开张的西部卓玛藏家乐内,不时传来歌舞声和游客的欢笑声。“3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吃上了旅游饭,高峰期一天接待游客200人次,收入也在增加。”

    扎西的经历,是九寨沟县打好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双重”战役的缩影。3年前,包括扎西在内的九寨沟县4万多名旅游从业者,因一场地震生活受到影响;震后3年,在97%群众实现再就业、重新吃上旅游饭的同时,全县拔掉“穷根”奔小康。

    “要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九寨沟要建成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对于九寨沟面临的“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脱贫奔康”的使命,中央和省级层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脱贫奔康的时代答卷,九寨沟县如何作答?震后3年,对九寨沟县脱贫奔康来说,是一道“增”与“减”的加减题:增,是通过灾后重建、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的途径;减,是充分做好民生保障,减少贫困发生的概率,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同时,在增与减的平衡中,九寨沟县探索出一系列实现“脱贫不返贫”的内在动力机制。

    “这是一道如何让处于灾区、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叠加区域的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必答题。”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4月,九寨沟县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贫困发生率由12%降至零,并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易西

    综合施策震后增收“不打折”

    地震前,46岁的九寨沟县南坪镇上安乐村村民牛玉奎是一名旅游从业者。震后,通过参与村里的滑坡点治理、农房加固等灾后重建项目,牛玉奎每天能挣到200元左右。随着旅游慢慢恢复,他又重新吃上了“旅游饭”。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全县两万多人受灾,城乡住房不同程度受损,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不仅如此,突如其来的地震致使九寨沟景区暂时关闭,占九寨沟县经济总量60%的旅游等服务业“停摆”,和牛玉奎一样的暂时失业群众超过1.3万人。

    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和增收问题?九寨沟决策层认为,让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参与灾后重建,既是快速推动灾后重建的有力保障,也能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科学统筹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努力实现双赢互促,让灾区群众有房住、能就业,能持续稳定增收,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九寨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增,通过灾后重建和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灾区群众、贫困群众的增收路径。

    “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群众震后收入不减反增。震后不到一个月,九寨沟县就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参与灾后“五小”工程项目建设等方式,帮助不少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财政投入奖补资金94.1万元,引导重建施工项目优先招用本地农民工1.5万余人次,开发地灾监测员等公益性岗位4084个。

    ——向外输出农民工2595人、组织6581名群众参与重建。

    ——建立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打造扶贫新村两个、扶贫车间27个,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78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2300余人次。

    ——九寨·鲁能胜地、永乐·温泉谷等旅游重建项目累计吸收1000余名本地群众就业,人均每月增收3000余元。

    ……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最短时间完成45户农房重建、14629户震损农房维修加固及299户洪涝灾害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同时,九寨沟县投入6250.54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5个,119户440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和277户898人随迁户住进了新家,整村搬迁规模、集中搬迁人数和县级政府配套筹资均居阿坝州第一,贫困群众全部住上好房子。

    增收,产业是根本。以旅游为例。震后3年,九寨沟“补妆”归来,扎西、牛玉奎们又重操旧业。九寨沟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4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6亿余元,让97%的群众重新吃上“旅游饭”。

    更进一步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九寨沟全县通过旅游带动贫困人数达4000余人,预计到今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将超过5500余人,占全县脱贫人数5638人的97%,旅游扶贫使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九寨沟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95元,比2013年的7182元增长97.6%,年均递增12.1%。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73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47元,累计增长267%。

    解决拔掉“穷根”的关键制约因素

    贫困群众减少一户,脱贫攻坚就增一分信心。

    “如果说发展产业,增加老百姓收入是做加法,那么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则要做好减法。”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补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短板”,既是斩断“穷根”的关键,也是增强脱贫信心的关键。

    减,是减少群众后顾之忧,减少贫困发生的概率,实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根据2014年的摸底排查,九寨沟全县有贫困村4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1户5638人,贫困发生率达12%。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占52.1%,因缺技术缺劳力致贫占23.2%,因缺资金缺生产资料致贫占23.4%,因其他因素致贫占1.3%。

    一枝一叶总关情。“两年获得两万多元医疗救助,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九寨沟县双河镇黄阳村58岁的村民唐金生,在2018年被确诊患癌,申请临时医疗救助,获得救助金额9018.18元。2019年,他再次申请临时医疗救助,获得救助金额15623.71元。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九寨沟县持续落实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扶贫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100%,“贫困人口参保率、治疗保障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健康体检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以上。

    九寨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医保扶持普惠政策,惠及全县3.27万人次。

    更多的群众得到救助。积极建立非贫困户帮扶机制,县级设立100万元临时医疗救助资金,对因灾因病因残临时困难群众给予特殊扶持,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临时医疗救助32人次、金额41.68万元。

    在教育扶贫上,亦是如此。“每年学校的学费杂费等各项费用全免,还有将近5000元钱的教育扶贫基金和救助资金,我更能安心学习了。”在九寨沟县中学就读的刘昭强,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政策为他家减轻了负担。

    精扶贫,准扶智,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九寨沟县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了基数为550万元的教育扶助基金,按照“1234”的发放标准(即幼儿和小学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高中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大学每生每年资助4000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确保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失学。

    九寨沟县坚持把“一超”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底线”,按政策标准落实“两线合一”,低保兜底6233人,实现“兜底保障”全覆盖。“‘8·8’九寨沟地震后,将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对全县未集中供养的44名农村五保特困人员全部纳入贫困户范围。”

    灾后重建中,民生优先。震后3年,九寨沟县先后整合32.2亿元,实施1050个扶贫项目,九寨沟小学、中藏医院、国际旅游应急医疗救援保障中心等重大民生类项目全面投入使用。

    增与减

    探索“脱贫不返贫”的内在动力机制

    增与减,背后的取舍与探索,带给九寨沟县的,是脱贫奔康的持续动力,以及一系列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探索。

    实际上,九寨沟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受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限制,九寨沟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1991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县,2012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片区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属典型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

    而同时,因为地震,让脱贫攻坚难度加大。“我们客观分析地震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站在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决打赢一个战场上两场战役。”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就需要在增与减的同时,探索出“脱贫不返贫”的内在机制。

    借外力。九寨沟充分借助民盟四川省委、成都邛崃市,浙江省嘉善县、平湖市等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单位力量,浙江嘉善和平湖安排帮扶资金1.27亿元、成都邛崃分5年投入2500万元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扶持、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实现全域结对帮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域旅游,成为九寨沟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撑。目前,九寨沟县共有星级酒店14家,乡村客栈792家,(藏)农家乐39家,餐饮店2230家,超市572家,带动就业创业数万人。“其中,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超过5500人,占97%,旅游空窗期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200余名。”

    在旅游产业之外,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中蜂、红(青)脆李、酿酒葡萄、甜樱桃、花椒等六大类种养基地和白河乡太平村等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大录乡油菜大地景观基地、薰衣草基地和陵江乡七里村甜樱桃采摘园,建成4个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基地。

    坚持做大农村集体经济:——永和乡新华村投入集体经济资金189万元建成花椒基地1800亩,2019年收入20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0余元;

    ——永丰乡双龙村通过整合产业扶贫基金145万元打造餐饮综合服务区,年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村集体年均经济收入10万元;

    ——郭元乡青龙村整合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111万元邛崃援建资金,建设乡村旅游农家乐驿站,共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经营额达30余万元。

    ……统计显示,近年来,九寨沟县累计投入产业扶持基金2689万元、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963万元,通过“1+N”模式重点发展93个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覆盖全县120个村。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475元、同比增长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4254元、增速10.8%,超过震前增速水平,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183元、15639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5倍、1.6倍,为我们加快重建凝聚强大合力。”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同样重要的,还有在脱贫奔康中形成和不断夯实的融洽干群关系。

    在“五个一”驻村帮扶基础上,成立4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146人全脱产驻村开展帮扶工作,40名县级负责人、140个部门直接参与脱贫帮扶,逐步构建“1+N”驻村帮扶体系。“全县干部依托‘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与19000余户群众结对认亲,干群关系不断融洽。”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增与减:震后三年九寨沟脱贫奔康的新答卷

  • 2020年11月12日 07时3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1月5日,九寨沟县南坪镇中田山村的柿子喜获丰收。一名小孩在自家晾晒的柿子丛中玩耍。周琳摄


    九寨沟群众当上巡山护林员,靠栽树种草吃上“生态饭”。陈静摄


    秋日里的九寨沟县甲勿海景点。杨东波摄

       

    11月8日,夜。九寨沟景区外的漳扎镇已是灯火通明,村民扎西震后开张的西部卓玛藏家乐内,不时传来歌舞声和游客的欢笑声。“3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吃上了旅游饭,高峰期一天接待游客200人次,收入也在增加。”

    扎西的经历,是九寨沟县打好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双重”战役的缩影。3年前,包括扎西在内的九寨沟县4万多名旅游从业者,因一场地震生活受到影响;震后3年,在97%群众实现再就业、重新吃上旅游饭的同时,全县拔掉“穷根”奔小康。

    “要高质量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努力建成推进民族地区绿色发展脱贫奔小康的典范,让灾区群众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九寨沟要建成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的典范”——对于九寨沟面临的“一手抓灾后重建,一手抓脱贫奔康”的使命,中央和省级层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脱贫奔康的时代答卷,九寨沟县如何作答?震后3年,对九寨沟县脱贫奔康来说,是一道“增”与“减”的加减题:增,是通过灾后重建、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的途径;减,是充分做好民生保障,减少贫困发生的概率,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而同时,在增与减的平衡中,九寨沟县探索出一系列实现“脱贫不返贫”的内在动力机制。

    “这是一道如何让处于灾区、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叠加区域的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必答题。”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4月,九寨沟县历史性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贫困发生率由12%降至零,并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易西

    综合施策震后增收“不打折”

    地震前,46岁的九寨沟县南坪镇上安乐村村民牛玉奎是一名旅游从业者。震后,通过参与村里的滑坡点治理、农房加固等灾后重建项目,牛玉奎每天能挣到200元左右。随着旅游慢慢恢复,他又重新吃上了“旅游饭”。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全县两万多人受灾,城乡住房不同程度受损,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破坏——不仅如此,突如其来的地震致使九寨沟景区暂时关闭,占九寨沟县经济总量60%的旅游等服务业“停摆”,和牛玉奎一样的暂时失业群众超过1.3万人。

    如何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和增收问题?九寨沟决策层认为,让困难群众最大限度参与灾后重建,既是快速推动灾后重建的有力保障,也能解决他们的就业和增收问题。

    “科学统筹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努力实现双赢互促,让灾区群众有房住、能就业,能持续稳定增收,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九寨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

    增,通过灾后重建和产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灾区群众、贫困群众的增收路径。

    “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群众震后收入不减反增。震后不到一个月,九寨沟县就通过技能培训、鼓励参与灾后“五小”工程项目建设等方式,帮助不少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财政投入奖补资金94.1万元,引导重建施工项目优先招用本地农民工1.5万余人次,开发地灾监测员等公益性岗位4084个。

    ——向外输出农民工2595人、组织6581名群众参与重建。

    ——建立省级就业扶贫基地3个,打造扶贫新村两个、扶贫车间27个,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7800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2300余人次。

    ——九寨·鲁能胜地、永乐·温泉谷等旅游重建项目累计吸收1000余名本地群众就业,人均每月增收3000余元。

    ……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最短时间完成45户农房重建、14629户震损农房维修加固及299户洪涝灾害受损房屋维修加固。同时,九寨沟县投入6250.54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5个,119户440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和277户898人随迁户住进了新家,整村搬迁规模、集中搬迁人数和县级政府配套筹资均居阿坝州第一,贫困群众全部住上好房子。

    增收,产业是根本。以旅游为例。震后3年,九寨沟“补妆”归来,扎西、牛玉奎们又重操旧业。九寨沟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43.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6亿余元,让97%的群众重新吃上“旅游饭”。

    更进一步的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九寨沟全县通过旅游带动贫困人数达4000余人,预计到今年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将超过5500余人,占全县脱贫人数5638人的97%,旅游扶贫使各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九寨沟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95元,比2013年的7182元增长97.6%,年均递增12.1%。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736元增加到2019年的10047元,累计增长267%。

    解决拔掉“穷根”的关键制约因素

    贫困群众减少一户,脱贫攻坚就增一分信心。

    “如果说发展产业,增加老百姓收入是做加法,那么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则要做好减法。”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补好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事业“短板”,既是斩断“穷根”的关键,也是增强脱贫信心的关键。

    减,是减少群众后顾之忧,减少贫困发生的概率,实现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根据2014年的摸底排查,九寨沟全县有贫困村4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91户5638人,贫困发生率达12%。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因残致贫占52.1%,因缺技术缺劳力致贫占23.2%,因缺资金缺生产资料致贫占23.4%,因其他因素致贫占1.3%。

    一枝一叶总关情。“两年获得两万多元医疗救助,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九寨沟县双河镇黄阳村58岁的村民唐金生,在2018年被确诊患癌,申请临时医疗救助,获得救助金额9018.18元。2019年,他再次申请临时医疗救助,获得救助金额15623.71元。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九寨沟县持续落实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扶贫政策,义务教育巩固率100%,“贫困人口参保率、治疗保障率、家庭医生签约率、健康体检率”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以上。

    九寨沟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全面落实“十免四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商业健康保险等医保扶持普惠政策,惠及全县3.27万人次。

    更多的群众得到救助。积极建立非贫困户帮扶机制,县级设立100万元临时医疗救助资金,对因灾因病因残临时困难群众给予特殊扶持,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临时医疗救助32人次、金额41.68万元。

    在教育扶贫上,亦是如此。“每年学校的学费杂费等各项费用全免,还有将近5000元钱的教育扶贫基金和救助资金,我更能安心学习了。”在九寨沟县中学就读的刘昭强,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政策为他家减轻了负担。

    精扶贫,准扶智,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九寨沟县多方筹措资金,设立了基数为550万元的教育扶助基金,按照“1234”的发放标准(即幼儿和小学每生每年资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资助2000元、高中每生每年资助3000元、大学每生每年资助4000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确保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失学。

    九寨沟县坚持把“一超”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底线”,按政策标准落实“两线合一”,低保兜底6233人,实现“兜底保障”全覆盖。“‘8·8’九寨沟地震后,将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及时纳入低保兜底范围,对全县未集中供养的44名农村五保特困人员全部纳入贫困户范围。”

    灾后重建中,民生优先。震后3年,九寨沟县先后整合32.2亿元,实施1050个扶贫项目,九寨沟小学、中藏医院、国际旅游应急医疗救援保障中心等重大民生类项目全面投入使用。

    增与减

    探索“脱贫不返贫”的内在动力机制

    增与减,背后的取舍与探索,带给九寨沟县的,是脱贫奔康的持续动力,以及一系列确保“脱贫不返贫”的探索。

    实际上,九寨沟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受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限制,九寨沟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滞后。1991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县,2012年被列为新一轮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片区县,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属典型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

    而同时,因为地震,让脱贫攻坚难度加大。“我们客观分析地震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站在对人民负责的高度,坚决打赢一个战场上两场战役。”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就需要在增与减的同时,探索出“脱贫不返贫”的内在机制。

    借外力。九寨沟充分借助民盟四川省委、成都邛崃市,浙江省嘉善县、平湖市等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单位力量,浙江嘉善和平湖安排帮扶资金1.27亿元、成都邛崃分5年投入2500万元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项目扶持、人才交流、产业合作实现全域结对帮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域旅游,成为九寨沟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撑。目前,九寨沟县共有星级酒店14家,乡村客栈792家,(藏)农家乐39家,餐饮店2230家,超市572家,带动就业创业数万人。“其中,全县通过旅游脱贫人数超过5500人,占97%,旅游空窗期解决贫困群众就业1200余名。”

    在旅游产业之外,还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中蜂、红(青)脆李、酿酒葡萄、甜樱桃、花椒等六大类种养基地和白河乡太平村等5个农旅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大录乡油菜大地景观基地、薰衣草基地和陵江乡七里村甜樱桃采摘园,建成4个特色农产品初加工基地。

    坚持做大农村集体经济:——永和乡新华村投入集体经济资金189万元建成花椒基地1800亩,2019年收入200余万元,人均增收7000余元;

    ——永丰乡双龙村通过整合产业扶贫基金145万元打造餐饮综合服务区,年接待游客两万余人,村集体年均经济收入10万元;

    ——郭元乡青龙村整合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111万元邛崃援建资金,建设乡村旅游农家乐驿站,共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经营额达30余万元。

    ……统计显示,近年来,九寨沟县累计投入产业扶持基金2689万元、省财政集体经济扶持资金2963万元,通过“1+N”模式重点发展93个村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覆盖全县120个村。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475元、同比增长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14254元、增速10.8%,超过震前增速水平,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预计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8183元、15639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5倍、1.6倍,为我们加快重建凝聚强大合力。”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在九寨沟县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同样重要的,还有在脱贫奔康中形成和不断夯实的融洽干群关系。

    在“五个一”驻村帮扶基础上,成立4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驻村工作队,146人全脱产驻村开展帮扶工作,40名县级负责人、140个部门直接参与脱贫帮扶,逐步构建“1+N”驻村帮扶体系。“全县干部依托‘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与19000余户群众结对认亲,干群关系不断融洽。”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