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马尔康的火苗 映亮红军前进的道路

  • 2019年07月28日 08时2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讲解员向记者讲述红军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休整的故事。

    追随红军长征足迹,“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B组来到阿坝州马尔康市。

    “当年为了给红军筹粮,父辈们用肩膀扛粮食,一个村一个村地接力运送。”7月27日上午在卓克基镇西索村谈起红军时,76岁的藏族老人路业康随口就讲出传承下来的往事。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当年,红军缺粮时,阿坝州各族人民向红军提供了超过1000万公斤粮食,有力支持了长征,映亮了前进道路。

    为红军筹粮虽然累但心里踏实

    路家当年为卓克基土司酿酒、做针线活,一年的收入都要上缴给土司。

    1935年,红军来了,毛泽东等人就住在与路家隔河相望的土司官寨里。一队队身着灰色军装的战士,跑进跑出,说话和气,这让路业康的父亲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当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会议,粮食问题被专门提上议程。当时红军面临着缺粮的问题。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总人数约10万人,而川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稀少。

    与红军战士熟悉后,路业康的父亲和亲戚都开始协助红军筹粮。路家不富裕,也拿出了一部分存粮送给红军。收集和运输工作,很多都由当地群众承担。“缺少大牲口,我父亲和舅舅他们就用肩膀扛粮食,从一个村运到下一个村,每天很累,但是心里踏实。”路业康说。

    当时的阿坝人口仅有20多万,人均年有粮200公斤左右,在红军长征过境、留驻的16个月里,支援红军粮食超过1000万公斤。

    后来,毛泽东多次讲到这段历史,高度评价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无私支援,并赞誉其为“牦牛革命”。

    如今,卓克基镇正在发展红色旅游。该镇党委副书记刘浩介绍,西索村全村已有40多户开起藏家乐,2018年接待游客约2.4万人次。每到周末,西索村口停满了“川A”等牌照的汽车。路业康说:“我们家搞旅游收入很可观。”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尔康人民永远感恩党,永远跟着党走。”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说。

    传下革命的火种阿坝5000余人参加红军

    7月27日下午,在马尔康市松岗镇松岗土司官寨的最高处,岩石垒砌的墙壁倒在坡顶。从厚达2米的残垣,仍能感受到房屋昔日的雄伟。80多年前,一部分红军曾驻扎在松岗。马尔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川虎介绍:“部队的红军大学就在这栋房屋里,可惜房屋后来被火烧毁了。”

    住在山脚下的70岁村民周玉良,以前腿脚好时会上去看一眼。当年他爷爷周长生给红军当向导做翻译,宣传红军的革命思想,“当时做了很多标语,如各族人民平等,为解放参加红军等。”周玉良说。

    不久,他爷爷参加红军,跟随部队北上。周玉良母亲当时才15岁,也为红军背水运粮。“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红军的事情,听了后就觉得胸中有一团火,热乎乎的。”

    据《红军长征在川、滇、青、甘等省藏区的史料》记载,马尔康“党坝地区光是少年参军的就有七十二人”。阿坝州有5000余人参加红军。

    现在马尔康市仍留存着大量红军标语。在西索村的巷角,一块长条石块上,刻有宣传标语。

    刻下标语的是红军战士肖福祯,在离开马尔康时他不幸牺牲在了梭磨河畔,但标语却被保存下来。正如记者在马尔康一所学校墙上看到的藏族格言,“纯金不论怎样烧炼,也不会改变本来的颜色。”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马尔康的火苗 映亮红军前进的道路

  • 2019年07月28日 08时2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马尔康市卓克基土司官寨。


    卓克基土司官寨讲解员向记者讲述红军在卓克基土司官寨休整的故事。

    追随红军长征足迹,“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B组来到阿坝州马尔康市。

    “当年为了给红军筹粮,父辈们用肩膀扛粮食,一个村一个村地接力运送。”7月27日上午在卓克基镇西索村谈起红军时,76岁的藏族老人路业康随口就讲出传承下来的往事。

    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当年,红军缺粮时,阿坝州各族人民向红军提供了超过1000万公斤粮食,有力支持了长征,映亮了前进道路。

    为红军筹粮虽然累但心里踏实

    路家当年为卓克基土司酿酒、做针线活,一年的收入都要上缴给土司。

    1935年,红军来了,毛泽东等人就住在与路家隔河相望的土司官寨里。一队队身着灰色军装的战士,跑进跑出,说话和气,这让路业康的父亲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当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会议,粮食问题被专门提上议程。当时红军面临着缺粮的问题。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总人数约10万人,而川西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稀少。

    与红军战士熟悉后,路业康的父亲和亲戚都开始协助红军筹粮。路家不富裕,也拿出了一部分存粮送给红军。收集和运输工作,很多都由当地群众承担。“缺少大牲口,我父亲和舅舅他们就用肩膀扛粮食,从一个村运到下一个村,每天很累,但是心里踏实。”路业康说。

    当时的阿坝人口仅有20多万,人均年有粮200公斤左右,在红军长征过境、留驻的16个月里,支援红军粮食超过1000万公斤。

    后来,毛泽东多次讲到这段历史,高度评价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时藏、羌人民的无私支援,并赞誉其为“牦牛革命”。

    如今,卓克基镇正在发展红色旅游。该镇党委副书记刘浩介绍,西索村全村已有40多户开起藏家乐,2018年接待游客约2.4万人次。每到周末,西索村口停满了“川A”等牌照的汽车。路业康说:“我们家搞旅游收入很可观。”

    “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藏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尔康人民永远感恩党,永远跟着党走。”马尔康市委书记张培云说。

    传下革命的火种阿坝5000余人参加红军

    7月27日下午,在马尔康市松岗镇松岗土司官寨的最高处,岩石垒砌的墙壁倒在坡顶。从厚达2米的残垣,仍能感受到房屋昔日的雄伟。80多年前,一部分红军曾驻扎在松岗。马尔康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川虎介绍:“部队的红军大学就在这栋房屋里,可惜房屋后来被火烧毁了。”

    住在山脚下的70岁村民周玉良,以前腿脚好时会上去看一眼。当年他爷爷周长生给红军当向导做翻译,宣传红军的革命思想,“当时做了很多标语,如各族人民平等,为解放参加红军等。”周玉良说。

    不久,他爷爷参加红军,跟随部队北上。周玉良母亲当时才15岁,也为红军背水运粮。“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红军的事情,听了后就觉得胸中有一团火,热乎乎的。”

    据《红军长征在川、滇、青、甘等省藏区的史料》记载,马尔康“党坝地区光是少年参军的就有七十二人”。阿坝州有5000余人参加红军。

    现在马尔康市仍留存着大量红军标语。在西索村的巷角,一块长条石块上,刻有宣传标语。

    刻下标语的是红军战士肖福祯,在离开马尔康时他不幸牺牲在了梭磨河畔,但标语却被保存下来。正如记者在马尔康一所学校墙上看到的藏族格言,“纯金不论怎样烧炼,也不会改变本来的颜色。”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