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铭记那些红色足迹——从四川各地红军纪念馆看长征艰难历程

  • 2019年07月24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和纪念馆。石棉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凉山州府西昌市区的彝海结盟塑像。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古蔺县的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内的雕塑,形象地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场景。黄刚 摄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在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份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意义深远。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地区。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自江西开始长征算起,这时行程已约一万里——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长征”一词。从此,“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作为红军长征经历时间最长、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的省份,四川大地上铭刻了诸多红军走过的红色足迹。

    古蔺太平渡、石棉安顺场、甘孜泸定桥、红原日干乔……一个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段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历史: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过大草原……

    足迹无言,誓言有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追寻初心的铭记:在红军走过的四川大地,一座座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纪念碑,在赤水河旁、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畔、在雪山脚下默默矗立,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段红色记忆。

    初心 共产党人追求和信仰的见证

    长征,是共产党人初心和追求信仰的见证。

    在四川,一件件陈列在纪念馆内的文物,是其最鲜明的体现。

    在位于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有一个由9张凹凸槽拼接而成的壁板。这一高30厘米、宽12至18.5厘米的版面上书写着《红军十大政纲》,“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此件取于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曾居住的吊脚楼民房内。

    还有更多体现红军精神、红军纪律的实物陈列。

    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内,有这样一个老旧的“红军盆”,盆壁有“掬我赤心,与寇拼命,溅彼热血,膏我弹刃”等字。这是红军从扎西会师东进途中,于1935年2月10日驻扎古蔺时,为感谢女尼吴二师,将烧水用的盆子送给她。吴二师又传给其干女儿夏传荣,并一再赞颂红军纪律。夏传荣精心将这个“红军盆”保存下来。

    党的民族政策,也在红军在川行程中得到鲜明体现。

    位于凉山州的彝海结盟纪念碑,用凉山特有的红砂岩,整体雕塑刘伯承和小叶丹两人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金字。

    在通过凉山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艰险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在位于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一进门就见一行醒目的大字: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这几个字背后是艰险。1935年5月,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然而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于是,红军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1935年5月29日,红军开始发起夺取泸定桥的战斗。而此时,敌人已拆去了泸定桥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只剩悬空在大渡河上的13根铁链。

    红军左纵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链向东桥头猛扑。几名战士紧跟在后。他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夺下桥头后,他们迅速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泸定桥——仅两个小时,红军便奇迹般地飞夺了泸定桥。

    聂荣臻元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的碑文犹在,他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如今,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仍然保留着当时泸定桥上的一段铁链,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铺的桥板。“现存三张,为民居杉木铺板,长约225厘米,宽分别为27、27、29厘米,厚约1.5厘米,叠缝拼合成一体,这些都是当时群众支援给红军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讲解员杨菲菲介绍。

    同样,在红原县,有一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红原一名,源于“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是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亲自命名。

    这里的日干乔大沼泽,因茫茫无际、渺无人烟等,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红原境内高耸的雪山、广阔的草地和险恶的沼泽,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左右。

    “在红原期间,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征服雪山、沼泽和草地的艰难历程中,许多红军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而牺牲。这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就是长征艰险的见证和铭记。”红原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胜利 铸就一段段伟大的长征史诗

    一场场胜利之战,不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推动长征不断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古蔺太平渡,位于赤水河上游与古蔺河交汇处的太平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最重要的渡口。在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6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200多件当年红军留下的弹药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向参观者展示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

    石棉县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

    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休息5天后,由会理沿安宁河谷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当时只有两艘船,对岸渡口有一营敌军防守。为了扫除这一障碍,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于5月25日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登岸。之后,红军又陆续渡过了一个师,取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忠实地记述了这一史实。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以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分为长征、大渡河战役、红军长征过雅安、翼王悲歌、历史评述等五部分。“馆内采用声、光、电多种艺术效果,把‘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两段截然不同的史实展现在游客面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感。”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记者 张明海)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铭记那些红色足迹——从四川各地红军纪念馆看长征艰难历程

  • 2019年07月24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和纪念馆。石棉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凉山州府西昌市区的彝海结盟塑像。凉山州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古蔺县的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古蔺县委宣传部供图


    位于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内的雕塑,形象地再现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场景。黄刚 摄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在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份以“红军总司令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意义深远。

    1935年5月,中央红军进入川西彝族地区。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自江西开始长征算起,这时行程已约一万里——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长征”一词。从此,“长征”一词从冕宁传遍凉山,传遍全国乃至全世界。

    作为红军长征经历时间最长、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的省份,四川大地上铭刻了诸多红军走过的红色足迹。

    古蔺太平渡、石棉安顺场、甘孜泸定桥、红原日干乔……一个个地名背后,都是一段段荡气回肠、壮怀激烈的历史: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过大草原……

    足迹无言,誓言有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追寻初心的铭记:在红军走过的四川大地,一座座红军长征纪念馆和纪念碑,在赤水河旁、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畔、在雪山脚下默默矗立,无声地诉说着那一段段红色记忆。

    初心 共产党人追求和信仰的见证

    长征,是共产党人初心和追求信仰的见证。

    在四川,一件件陈列在纪念馆内的文物,是其最鲜明的体现。

    在位于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有一个由9张凹凸槽拼接而成的壁板。这一高30厘米、宽12至18.5厘米的版面上书写着《红军十大政纲》,“红军是工农自己的军队!取消一切苛捐杂税……”此件取于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曾居住的吊脚楼民房内。

    还有更多体现红军精神、红军纪律的实物陈列。

    古蔺县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内,有这样一个老旧的“红军盆”,盆壁有“掬我赤心,与寇拼命,溅彼热血,膏我弹刃”等字。这是红军从扎西会师东进途中,于1935年2月10日驻扎古蔺时,为感谢女尼吴二师,将烧水用的盆子送给她。吴二师又传给其干女儿夏传荣,并一再赞颂红军纪律。夏传荣精心将这个“红军盆”保存下来。

    党的民族政策,也在红军在川行程中得到鲜明体现。

    位于凉山州的彝海结盟纪念碑,用凉山特有的红砂岩,整体雕塑刘伯承和小叶丹两人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结盟纪念碑”七个金字。

    在通过凉山彝区的过程中,中国工农红军提出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等主张,为革命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艰险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在位于泸定县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一进门就见一行醒目的大字: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这几个字背后是艰险。1935年5月,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然而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于是,红军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

    1935年5月29日,红军开始发起夺取泸定桥的战斗。而此时,敌人已拆去了泸定桥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只剩悬空在大渡河上的13根铁链。

    红军左纵先头部队红四团一营二连22名英雄,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链向东桥头猛扑。几名战士紧跟在后。他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夺下桥头后,他们迅速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泸定桥——仅两个小时,红军便奇迹般地飞夺了泸定桥。

    聂荣臻元帅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的碑文犹在,他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如今,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内,仍然保留着当时泸定桥上的一段铁链,以及红军飞夺泸定桥时铺的桥板。“现存三张,为民居杉木铺板,长约225厘米,宽分别为27、27、29厘米,厚约1.5厘米,叠缝拼合成一体,这些都是当时群众支援给红军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讲解员杨菲菲介绍。

    同样,在红原县,有一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红原一名,源于“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是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亲自命名。

    这里的日干乔大沼泽,因茫茫无际、渺无人烟等,被称为陆地上的“死亡之海”。1935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红原境内高耸的雪山、广阔的草地和险恶的沼泽,历时一年零两个月左右。

    “在红原期间,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征服雪山、沼泽和草地的艰难历程中,许多红军战士因饥饿、寒冷、伤病而牺牲。这座‘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就是长征艰险的见证和铭记。”红原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胜利 铸就一段段伟大的长征史诗

    一场场胜利之战,不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也推动长征不断走向胜利。

    四渡赤水之战是红军在战略转移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古蔺太平渡,位于赤水河上游与古蔺河交汇处的太平镇,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最重要的渡口。在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6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200多件当年红军留下的弹药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向参观者展示着当年金戈铁马的历史。

    石棉县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驰名。

    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渡过金沙江休息5天后,由会理沿安宁河谷抵达大渡河安顺场渡口。当时只有两艘船,对岸渡口有一营敌军防守。为了扫除这一障碍,红一团挑选了17名勇士,于5月25日冒着敌人的炮火强渡登岸。之后,红军又陆续渡过了一个师,取得强渡大渡河的首战胜利。

    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忠实地记述了这一史实。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以弘扬红军精神为主题,分为长征、大渡河战役、红军长征过雅安、翼王悲歌、历史评述等五部分。“馆内采用声、光、电多种艺术效果,把‘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两段截然不同的史实展现在游客面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感。”石棉县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负责人介绍。(记者 张明海)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