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芦山重建新路子·部委谈]国家发改委:芦山经验启示灾后重建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 2016年04月19日 08时12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字体:
  •   “芦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重建模式。”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田锦尘看来,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芦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环境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快的进度和成果。

      “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模式,已可复制可推广。“这在随后的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已经得到推广,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田锦尘说。

      田锦尘认为,芦山重建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将为国家研究建立特大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新体制、新机制提供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中央统筹指导”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发改委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统筹指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田锦尘介绍,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研究提出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指导地方落实实施好《规划》及有关政策,协调解决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为了配合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我们还指导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了11个专项规划,对《规划》确定的有关领域的建设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落实,比如,住房、生态、产业等的重建规划,为灾后重建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田锦尘介绍,在《规划》的编制中,还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方法、理念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法创新。国家发改委作为芦山恢复重建的指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规划》的编制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恢复民生和改善民生放在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坚持突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内容创新。拓展了重建的领域,把恢复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重建的内涵。”田锦尘说。同时,打破了县域行政区的界限,把几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县捆绑在一起,在异地建立飞地工业园区,组成一个产业联盟,进一步探索出产业重建的新路径。

      第三,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类市场主体来参与灾后重建。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杠杆作用,撬动和吸引更多的各类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曾多次前往芦山地震灾区的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处长张志青介绍,《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国家与地方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的过程,“确定好大致的方向,明确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在这些前提下,由四川来行使自主权。”

      对《规划》的落实工作,国家发改委也始终在保持跟进。张志青介绍,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去灾区调研,查看各个重建项目的进展落实情况,并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比如说,利用灾后重建搞其他无关建设肯定是不行的。另外,还要不断提醒,不能盲目铺摊子,防止‘规模扩大’。”

      “以地方为主体”调动地方积极性

      “地震灾害发生在四川,那么,怎么来重建,未来怎么发展,地方最清楚,群众最清楚。”田锦尘介绍,“以地方为主体”既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又能和地方发展结合起来。

      田锦尘说,在芦山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把灾后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省,重建中所有2000多个项目的审批也全部下放到了地方,不需要中央审批,调整权利也在四川手中。

      四川省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履行灾后重建的职责。田锦尘说,四川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不等不靠,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重建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再一味依靠中央,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在地方消化解决。”

      “灾后重建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这需要我们要及时、高效的开展恢复重建,既要考虑安顿生活,又要考虑长远生计。如果事事都由中央来,那么就有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势必会影响进度和效果。”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处长张志青介绍,如果以地方作为主体,交给地方,效果就会不一样,“地方对灾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都是最了解的,由他们来做,就减少了各项环节,提高了效率。”

      同时,经过芦山重建,张志青认为,四川基本掌握了灾后重建的规律。这包括三个阶段:抗震救灾阶段、过渡安置阶段、恢复重建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已经越来越清楚。“比如说,第一年,首先就是受灾群众安置,就是住的问题,通过临时安置,同时抓紧住房重建,实现安居。”

      芦山重建启示处理好“三个关系”

      田锦尘介绍,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芦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环境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快的进度和成果。芦山的重建经验和方法,在今后的自然灾害重建中将会加以推广。

      田锦尘认为,芦山重建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将为国家研究建立特大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新体制、新机制提供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田锦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的巨大优势。这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和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政治和制度保障。同时,我国地域广阔,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根据灾害等级、规模和范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并以此确定投入责任,做到权责统一、投入与责任匹配,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支持、地方为主的重建机制。

      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数量和金额呈上升趋势,政府在灾害管理方面的投入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一旦发生巨灾,往往导致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比如,利用中央和地方投入的杠杆效应,撬动灾害保险等多方资金参与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通过有机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个人等各方资源,为灾后重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田锦尘表示。

      三是正确处理好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田锦尘说,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经验启示我们,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还是组织实施,都要在做好城乡住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灾区长远发展;要把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好地结合起来,确保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生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协调融合发展,使灾区群众真正走上奔康致富的道路。 (记者 杜玉全)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芦山重建新路子·部委谈]国家发改委:芦山经验启示灾后重建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 2016年04月19日 08时12分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芦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重建模式。”在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田锦尘看来,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芦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环境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快的进度和成果。

      “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模式,已可复制可推广。“这在随后的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已经得到推广,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田锦尘说。

      田锦尘认为,芦山重建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将为国家研究建立特大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新体制、新机制提供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中央统筹指导”做好顶层设计

      国家发改委在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的统筹指导作用是如何体现的?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司长田锦尘介绍,从国家层面来讲,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称《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研究提出支持灾后重建的政策措施,指导地方落实实施好《规划》及有关政策,协调解决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为了配合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我们还指导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了11个专项规划,对《规划》确定的有关领域的建设内容进行了细化和落实,比如,住房、生态、产业等的重建规划,为灾后重建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田锦尘介绍,在《规划》的编制中,还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方法、理念和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方法创新。国家发改委作为芦山恢复重建的指导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在《规划》的编制中,坚持以人为本,把恢复民生和改善民生放在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坚持突出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内容创新。拓展了重建的领域,把恢复重建与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重建的内涵。”田锦尘说。同时,打破了县域行政区的界限,把几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县捆绑在一起,在异地建立飞地工业园区,组成一个产业联盟,进一步探索出产业重建的新路径。

      第三,机制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类市场主体来参与灾后重建。同时,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杠杆作用,撬动和吸引更多的各类资金参与灾后重建。

      曾多次前往芦山地震灾区的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处长张志青介绍,《规划》的制定过程就是一个国家与地方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的过程,“确定好大致的方向,明确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在这些前提下,由四川来行使自主权。”

      对《规划》的落实工作,国家发改委也始终在保持跟进。张志青介绍,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去灾区调研,查看各个重建项目的进展落实情况,并对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比如说,利用灾后重建搞其他无关建设肯定是不行的。另外,还要不断提醒,不能盲目铺摊子,防止‘规模扩大’。”

      “以地方为主体”调动地方积极性

      “地震灾害发生在四川,那么,怎么来重建,未来怎么发展,地方最清楚,群众最清楚。”田锦尘介绍,“以地方为主体”既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又能和地方发展结合起来。

      田锦尘说,在芦山地震恢复重建过程中,把灾后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省,重建中所有2000多个项目的审批也全部下放到了地方,不需要中央审批,调整权利也在四川手中。

      四川省作为灾后重建的主体履行灾后重建的职责。田锦尘说,四川在恢复重建过程中不等不靠,主动想办法出主意,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在重建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再一味依靠中央,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在地方消化解决。”

      “灾后重建关系到老百姓的利益,这需要我们要及时、高效的开展恢复重建,既要考虑安顿生活,又要考虑长远生计。如果事事都由中央来,那么就有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势必会影响进度和效果。”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农林生态处处长张志青介绍,如果以地方作为主体,交给地方,效果就会不一样,“地方对灾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都是最了解的,由他们来做,就减少了各项环节,提高了效率。”

      同时,经过芦山重建,张志青认为,四川基本掌握了灾后重建的规律。这包括三个阶段:抗震救灾阶段、过渡安置阶段、恢复重建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已经越来越清楚。“比如说,第一年,首先就是受灾群众安置,就是住的问题,通过临时安置,同时抓紧住房重建,实现安居。”

      芦山重建启示处理好“三个关系”

      田锦尘介绍,经过三年的灾后恢复重建,芦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在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环境恢复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比预想还要快的进度和成果。芦山的重建经验和方法,在今后的自然灾害重建中将会加以推广。

      田锦尘认为,芦山重建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将为国家研究建立特大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新体制、新机制提供很好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田锦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急事办难事的巨大优势。这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和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政治和制度保障。同时,我国地域广阔,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根据灾害等级、规模和范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并以此确定投入责任,做到权责统一、投入与责任匹配,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中央支持、地方为主的重建机制。

      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数量和金额呈上升趋势,政府在灾害管理方面的投入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一旦发生巨灾,往往导致财政支出急剧增加,对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稳定性带来冲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发挥好政府作用的同时,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比如,利用中央和地方投入的杠杆效应,撬动灾害保险等多方资金参与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通过有机整合政府、社会、市场以及个人等各方资源,为灾后重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田锦尘表示。

      三是正确处理好恢复重建与长远发展的关系。田锦尘说,芦山地震恢复重建的经验启示我们,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还是组织实施,都要在做好城乡住房、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和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灾区长远发展;要把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更好地结合起来,确保当前与长远、经济与生态、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协调融合发展,使灾区群众真正走上奔康致富的道路。 (记者 杜玉全)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