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0

松潘“战贫”:先富带后富 团结奔小康

  • 2020年05月10日 09时3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松潘藏族群众挥舞旗帜感党恩。中成 摄

    脱贫“摘帽”后,松潘藏族妇女穿戴一新,欢聚古城。尕让泽登 摄

    松潘群众表演花灯舞。中成 摄

    松潘古城全景。泽让闼 摄

    从13.5%到0.03%——对松潘县而言,这一贫困发生率的数据变化,是松潘县干部群众六年“战贫”成就的体现。

    这是一个虽然艰难却坚定前行的过程:2014年,松潘脱贫338户1209人;2015年,脱贫439户1707人;2016年,脱贫381户1464人,10个贫困村退出;2017年,脱贫770户2859人,12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脱贫98户334人,26个贫困村退出;2019年,脱贫99户273人,7个贫困村退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小康,是松潘各族群众的深切愿望。作为历代巴蜀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集散地和交通重镇,松潘素有“高原古城”和“川西门户”之称,是一个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阿坝州民族结构和民族文化的缩影。

    松潘地处高山峡谷和草原牧区过渡地带,曾是全国14个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四省藏族聚居区”县和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农业底子薄、贫困覆盖广、贫困程度深、既有连沟连片贫困村,又有‘插花式’贫困户,因病、因残、无一技之长致贫现象突出。”松潘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奔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松潘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

    六年“战贫”,松潘完成了一个川西高原多民族聚居地的时代答卷,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携手奔康”的篇章——脱贫2125户7846人、55个村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从13.5%降至0.03%。

    当下,松潘朝着“高原生态家园”目标大踏步迈进,在松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之花正在美丽绽放。

    从最根本民生问题着手

    夯实群众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

    2017年6月28日,一封题为《脱贫建房铭记党恩》的感谢信送到阿坝州脱贫攻坚督察组成员手中。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老两口在2016年10月迁居新房,政府不仅给了我们35000元建房费,还给我们安装电视、沙发、席梦思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永远听党和政府的话,争取早日脱贫。”写这封感谢信的,是松潘县红土乡红土村二组贫困户郎加吉,他托人写信来表达全家的感激之情。

    70多岁的郎加吉是一名普通藏族群众,与红土村村民肯磋系“半路夫妻”,老来结伴的两人无法从事重体力劳作,加之两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家庭经济一度陷入窘迫境地。

    “在精准脱贫过程中,郎加吉家2人都被纳入低保,每年低保金3600元。针对郎加吉老两口年老无法从事重活的情况,村委安排其为红土村二组保洁员,每年收入保底7200元;其他政策性收入2000余元;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余元,可以‘不愁吃、不愁穿’。”红土村第一书记赵睿说。

    从最根本的民生问题着手,夯实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松潘按“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要求,用“绣花”功夫精准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地。

    “松潘80%以上贫困村位于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和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区,住房破、道路差、用电难、缺水源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出。”松潘县委负责人介绍,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松潘从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最根本性的民生问题入手。

    以就业为例。面对因缺乏技能、难以就业的贫困群众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40.25%的现实问题,松潘坚持把就业作为脱贫之要,健全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推动“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逐步实现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我们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了25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43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地质灾害监测员、生态护林员、村级保洁员等7类公益性岗位5936个,累计安置贫困群众3588人次,带动贫困户实现年均最低增收6600元,着力破解贫困群众文化低、缺技能、难就业等瓶颈。”该负责人说。

    在探索贫困群众健康精准扶贫新路上,松潘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携手,组建成立了阿坝州首个跨区域纵向合作紧密型医联体,推动重点科室共建、重症大病共治。据统计,开展医联体建设以来,县域诊疗人数大幅增加,门诊和住院人次分别提升了7%和15%,手术台次增长17%。同时,转诊患者大幅下降,如2018年长途转诊重病患者同比下降近40%,贫困群众医疗开支大幅缩减,健康保障更有力度。

    “带”与“帮”形成正向合力

    开启乡村扶贫协作新模式

    每年初,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都要召开一场特殊的“两委”联席会,大家讨论的不是自己村的问题,而是对“亲戚”——毛儿盖镇草原村的帮扶方案。

    2012年,牧场村与草原村结成帮扶对子。目前,草原村每年有100多人在牧场村放牧打工。

    “我们雇他们放牧,每年给予2万至5万元不等的报酬,牲畜下崽两家平分,他们的牲畜也可免费在我们草场上放牧。”牧场村村委会主任郎尕雄培介绍,2017年牧场村还给草原村建立了5万元的发展基金,并为联系的贫困户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

    强乡带弱乡、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企业带村寨——像牧场村与草原村“结对子”一样,在脱贫攻坚中,松潘县推广实施“牵手奔小康”党内帮扶工程,以“四带四帮”开启乡村扶贫协作新模式。

    “为缩小公路沿线富裕乡镇与偏远乡镇的贫富差距,我们推行以‘四带’为载体,以智力、项目、党建和资金帮扶的‘四帮’为内容的‘四带四帮’扶贫协作新模式。”松潘县政府负责人说。

    据了解,在松潘,全县55个贫困村与相对富裕村结成了对子,双方实行组织共建、经济共谋、发展共育、实事共为、资源共享、困难共帮、矛盾共解、新风共树,形成了抓乡促村的完整体系,累计带动1300余人致富。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案例,让人看到了“四带四帮”所形成的正向合力:

    ——松城、川主寺片区乡镇将辖区用工信息提供给热务、毛尔盖片区乡镇,实现869名贫困群众在县城及川主寺镇稳定就业;

    ——传子沟村红祥公司为贫困村燕云乡卡亚村提供10万元“生产发展基金”,用于民俗手工艺品定购,并帮助其销售手工艺品1000余件;

    ——今年疫情期间,小河镇6个村村民自发捐赠5吨多蔬菜,运送到帮扶的“亲戚”——海拔3000多米的毛儿盖防疫卡点,帮助解决吃菜难问题……

    不仅是“四带四帮”,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带”与“帮”也在松潘深入推动。

    依托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临海市和成都大邑县对口帮扶等力量,去年7月,松潘出台《生态农业创意园建设方案(2019—2022年)》,立足多样化生态、立体式空间和差异性气候特点,总投资7000万元,以松潘县绿色生态园为统领,打造藏红花椒主题公园、川主寺南山松贝农业花园、水晶高原生态蔬菜园、红土藏香猪牧园和圣地花海五个产业功能区,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松潘花椒、贝母、莴笋、藏香猪和薰衣草观光五大农业品牌。

    黄岩区、临海市还深入落实“双城互动”“就业千百工程”“产业百千工程”“智力援藏”“消费扶贫”“项目援藏”等行动,完成松潘县镇江关“浙川连心桥”、东山公园“浙川友谊林”等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标志性项目。

    据统计,近5年内,仅大邑县就在松潘累计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安幼儿园新建、25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等六大类60个项目。

    将贫困人口聚集在产业链上

    探索“旅游+”“基地+”“平台+”扶贫新路

    安宏乡烟囱村平均海拔3300米,是名副其实的“云朵上的藏寨”,全村共有农户75户3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户112人,是松潘有名的高半山贫困村。

    但烟囱村有土地优势:全村共有土地2000余亩,大部分为高山坡地——2017年,为改善烟囱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松潘县投入资金792万元,完成烟囱村2300余亩土地整治和水利灌溉工程,为下一步产业升级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2300亩土地完成改良,坡地变成了梯田,种什么?怎么种?怎样才能将土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海拔高、日照好、土地污染小的实际,烟囱村尝试推广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藜麦。

    在2019年的藜麦种植过程中,村农业专合社实现租地收益13.5万元、实现劳务收益22.5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超900元,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增强了对种地的信心。更秋孝、白马扎西等多名村民给第一书记打电话:“书记,明年藜麦还要继续种,我们的土地还是要租,还要来务工。”

    虽是种植结构的调整,但在松潘种藜麦也变成了“种风景”。

    青稞和藜麦产量差不多,都是每亩200公斤左右,前者价格是每公斤4元左右,后者每公斤价格在30元以上。观赏性是藜麦的特色之一,7月到9月收获时,五颜六色的藜麦,非常漂亮。

    “今年全县要种植1万亩藜麦,不但村民能增收,而且会给游客带来更多惊喜。”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局长张朝陈说,“按照县上统一安排,今年就要在进安镇中寨村、安宏乡烟囱村等地种植1000亩藜麦。”

    长期以来,松潘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增收致富支柱产业少,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牧业靠天吃饭现象突出,这是松潘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松潘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之基,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旅游+”“基地+”“平台+”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切实将贫困人口聚集在产业链上,确保贫困群众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稳定实现“吃穿不愁”。

    在加快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的过程中,松潘更是将旅游作为脱贫的重要支撑来抓,每年都编制《松潘县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将旅游扶贫项目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尤其注重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的优势,把旅游与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娱乐、农事采摘、交通运输、农特产品销售等项目,辐射和带动景区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按“南木北旅、东药西牧”布局思路和“群众点菜、政府下厨”发展方式,松潘还分类推进“一家一品、一户一园、一村多类”产业行动,建成毛儿盖红色农庄、郭学寨牦牛养殖基地、德苟村冻库等一批有特色、能见效、可持续的专合组织。

    松潘已经建成的“奇峡沟冰雪欢乐谷”景区,整合了33个贫困村集体资金1584万元,按照每村每年38400元固定分红。“作为集旅游+体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为我县传统观光旅游转型为旅体旅游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确保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分红收入的同时,我们还在奇峡沟风景区运营筹备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本地125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就业48人。”松潘国投公司相关负责人朱维说。

    农产品“触网”村办公众号齐上阵

    大山阻挡不了贫困村追赶时代的步伐

    后进村、问题多、矛盾多、爱告状、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意见大……这些都是松潘县小河镇榨房村曾经的标签。“以前,村里矛盾纠纷多,村上开大会小会没有一次不吵架。”榨房村委会主任杨德平说。

    小河镇榨房村位于松潘县东部高山峡谷地带,距离松潘县城110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户60人,2019年实现贫困村“摘帽”退出。

    在解决人畜饮水浑浊、村道过窄、河堤堡坎急需建设和增收困难等问题的同时,2018年初,榨房村创办了一个村级微信公众号,记录了村干部走访时与村民的大量对话,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讲好“榨房故事”。截至目前,公众号共发布榨房村动态41条,阅读超过5万人次,文章共获得1400余个赞(在看)、500余条好评留言,得到了榨房村父老乡亲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不仅如此,留守儿童“周末课堂”“寒暑期英语课堂”“榨房乡情奖学金”也开办和设立起来了,邀请中南大学、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开办“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学那些事儿”等夜校沙龙。“去年榨房村三个孩子参加高考,均被一本大学录取。现在一到周末,村里孩子都会到榨房村委会写作业。”杨德平介绍。

    短短几年,榨房村由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榨房村支书吴忠全说:“去年我们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顺利退出贫困村,还首次获得了‘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彻底摘掉了后进村帽子。”

    大山阻挡不了贫困村追赶时代的步伐。在村办公众号、农产品触网等时代因子的带动下,像榨房村一样,松潘县贫困村的面貌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农产品销售上,通过与京东集团展开互联网+新经济合作,松潘开启了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与互联网融合对接。

    2018年5月,松潘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松潘县现有的蜂蜜、天麻、羊肚菌、牦牛肉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以“全产业链”为核心理念,打造“11645”的产业体系——即落地一个松潘京东云产业孵化中心,建设一个松潘产业云服务平台,构建六大服务,实现“五个带动”为松潘县打开电商产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采取‘政府引导、系统培训、校企联合、双向互动’的形式,培育出一大批电商人才,小河乡榨房村贫困户吴忠全、残疾人创业青年吴声刚等一大批贫困群众进行电商创业,从业人员达3500余人,网商个数达2500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60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松潘县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松潘“战贫”:先富带后富 团结奔小康

  • 2020年05月10日 09时3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松潘藏族群众挥舞旗帜感党恩。中成 摄

    脱贫“摘帽”后,松潘藏族妇女穿戴一新,欢聚古城。尕让泽登 摄

    松潘群众表演花灯舞。中成 摄

    松潘古城全景。泽让闼 摄

    从13.5%到0.03%——对松潘县而言,这一贫困发生率的数据变化,是松潘县干部群众六年“战贫”成就的体现。

    这是一个虽然艰难却坚定前行的过程:2014年,松潘脱贫338户1209人;2015年,脱贫439户1707人;2016年,脱贫381户1464人,10个贫困村退出;2017年,脱贫770户2859人,12个贫困村退出;2018年,脱贫98户334人,26个贫困村退出;2019年,脱贫99户273人,7个贫困村退出。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小康,是松潘各族群众的深切愿望。作为历代巴蜀与西羌、吐蕃茶马互市集散地和交通重镇,松潘素有“高原古城”和“川西门户”之称,是一个以藏、羌、回、汉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也是阿坝州民族结构和民族文化的缩影。

    松潘地处高山峡谷和草原牧区过渡地带,曾是全国14个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四省藏族聚居区”县和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农业底子薄、贫困覆盖广、贫困程度深、既有连沟连片贫困村,又有‘插花式’贫困户,因病、因残、无一技之长致贫现象突出。”松潘县扶贫开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奔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松潘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

    六年“战贫”,松潘完成了一个川西高原多民族聚居地的时代答卷,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携手奔康”的篇章——脱贫2125户7846人、55个村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发生率从13.5%降至0.03%。

    当下,松潘朝着“高原生态家园”目标大踏步迈进,在松州大地上,全面小康之花正在美丽绽放。

    从最根本民生问题着手

    夯实群众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

    2017年6月28日,一封题为《脱贫建房铭记党恩》的感谢信送到阿坝州脱贫攻坚督察组成员手中。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老两口在2016年10月迁居新房,政府不仅给了我们35000元建房费,还给我们安装电视、沙发、席梦思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永远听党和政府的话,争取早日脱贫。”写这封感谢信的,是松潘县红土乡红土村二组贫困户郎加吉,他托人写信来表达全家的感激之情。

    70多岁的郎加吉是一名普通藏族群众,与红土村村民肯磋系“半路夫妻”,老来结伴的两人无法从事重体力劳作,加之两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家庭经济一度陷入窘迫境地。

    “在精准脱贫过程中,郎加吉家2人都被纳入低保,每年低保金3600元。针对郎加吉老两口年老无法从事重活的情况,村委安排其为红土村二组保洁员,每年收入保底7200元;其他政策性收入2000余元;年人均纯收入可达5000余元,可以‘不愁吃、不愁穿’。”红土村第一书记赵睿说。

    从最根本的民生问题着手,夯实脱贫奔康的坚实基础。松潘按“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要求,用“绣花”功夫精准推进各项扶贫政策落地。

    “松潘80%以上贫困村位于高半山区、边远牧区和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区,住房破、道路差、用电难、缺水源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突出。”松潘县委负责人介绍,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松潘从住房、医疗、教育、就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最根本性的民生问题入手。

    以就业为例。面对因缺乏技能、难以就业的贫困群众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40.25%的现实问题,松潘坚持把就业作为脱贫之要,健全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机制,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推动“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逐步实现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稳定脱贫。

    “我们注重脱贫攻坚‘当务之急’和生态保护‘长久之计’有机融合,建立了25个乡镇造林合作社和143个行政村生态管护专合社,整合开发地质灾害监测员、生态护林员、村级保洁员等7类公益性岗位5936个,累计安置贫困群众3588人次,带动贫困户实现年均最低增收6600元,着力破解贫困群众文化低、缺技能、难就业等瓶颈。”该负责人说。

    在探索贫困群众健康精准扶贫新路上,松潘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第二中医院携手,组建成立了阿坝州首个跨区域纵向合作紧密型医联体,推动重点科室共建、重症大病共治。据统计,开展医联体建设以来,县域诊疗人数大幅增加,门诊和住院人次分别提升了7%和15%,手术台次增长17%。同时,转诊患者大幅下降,如2018年长途转诊重病患者同比下降近40%,贫困群众医疗开支大幅缩减,健康保障更有力度。

    “带”与“帮”形成正向合力

    开启乡村扶贫协作新模式

    每年初,松潘县川主寺镇牧场村都要召开一场特殊的“两委”联席会,大家讨论的不是自己村的问题,而是对“亲戚”——毛儿盖镇草原村的帮扶方案。

    2012年,牧场村与草原村结成帮扶对子。目前,草原村每年有100多人在牧场村放牧打工。

    “我们雇他们放牧,每年给予2万至5万元不等的报酬,牲畜下崽两家平分,他们的牲畜也可免费在我们草场上放牧。”牧场村村委会主任郎尕雄培介绍,2017年牧场村还给草原村建立了5万元的发展基金,并为联系的贫困户发放了1000元慰问金。

    强乡带弱乡、富村带穷村、先进带后进、企业带村寨——像牧场村与草原村“结对子”一样,在脱贫攻坚中,松潘县推广实施“牵手奔小康”党内帮扶工程,以“四带四帮”开启乡村扶贫协作新模式。

    “为缩小公路沿线富裕乡镇与偏远乡镇的贫富差距,我们推行以‘四带’为载体,以智力、项目、党建和资金帮扶的‘四帮’为内容的‘四带四帮’扶贫协作新模式。”松潘县政府负责人说。

    据了解,在松潘,全县55个贫困村与相对富裕村结成了对子,双方实行组织共建、经济共谋、发展共育、实事共为、资源共享、困难共帮、矛盾共解、新风共树,形成了抓乡促村的完整体系,累计带动1300余人致富。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生动案例,让人看到了“四带四帮”所形成的正向合力:

    ——松城、川主寺片区乡镇将辖区用工信息提供给热务、毛尔盖片区乡镇,实现869名贫困群众在县城及川主寺镇稳定就业;

    ——传子沟村红祥公司为贫困村燕云乡卡亚村提供10万元“生产发展基金”,用于民俗手工艺品定购,并帮助其销售手工艺品1000余件;

    ——今年疫情期间,小河镇6个村村民自发捐赠5吨多蔬菜,运送到帮扶的“亲戚”——海拔3000多米的毛儿盖防疫卡点,帮助解决吃菜难问题……

    不仅是“四带四帮”,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带”与“帮”也在松潘深入推动。

    依托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临海市和成都大邑县对口帮扶等力量,去年7月,松潘出台《生态农业创意园建设方案(2019—2022年)》,立足多样化生态、立体式空间和差异性气候特点,总投资7000万元,以松潘县绿色生态园为统领,打造藏红花椒主题公园、川主寺南山松贝农业花园、水晶高原生态蔬菜园、红土藏香猪牧园和圣地花海五个产业功能区,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松潘花椒、贝母、莴笋、藏香猪和薰衣草观光五大农业品牌。

    黄岩区、临海市还深入落实“双城互动”“就业千百工程”“产业百千工程”“智力援藏”“消费扶贫”“项目援藏”等行动,完成松潘县镇江关“浙川连心桥”、东山公园“浙川友谊林”等一批东西部扶贫协作标志性项目。

    据统计,近5年内,仅大邑县就在松潘累计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10个贫困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安幼儿园新建、25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等六大类60个项目。

    将贫困人口聚集在产业链上

    探索“旅游+”“基地+”“平台+”扶贫新路

    安宏乡烟囱村平均海拔3300米,是名副其实的“云朵上的藏寨”,全村共有农户75户39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5户112人,是松潘有名的高半山贫困村。

    但烟囱村有土地优势:全村共有土地2000余亩,大部分为高山坡地——2017年,为改善烟囱村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松潘县投入资金792万元,完成烟囱村2300余亩土地整治和水利灌溉工程,为下一步产业升级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2300亩土地完成改良,坡地变成了梯田,种什么?怎么种?怎样才能将土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过深入调研,结合海拔高、日照好、土地污染小的实际,烟囱村尝试推广种植高收益经济作物藜麦。

    在2019年的藜麦种植过程中,村农业专合社实现租地收益13.5万元、实现劳务收益22.5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超900元,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增强了对种地的信心。更秋孝、白马扎西等多名村民给第一书记打电话:“书记,明年藜麦还要继续种,我们的土地还是要租,还要来务工。”

    虽是种植结构的调整,但在松潘种藜麦也变成了“种风景”。

    青稞和藜麦产量差不多,都是每亩200公斤左右,前者价格是每公斤4元左右,后者每公斤价格在30元以上。观赏性是藜麦的特色之一,7月到9月收获时,五颜六色的藜麦,非常漂亮。

    “今年全县要种植1万亩藜麦,不但村民能增收,而且会给游客带来更多惊喜。”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局长张朝陈说,“按照县上统一安排,今年就要在进安镇中寨村、安宏乡烟囱村等地种植1000亩藜麦。”

    长期以来,松潘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增收致富支柱产业少,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农牧业靠天吃饭现象突出,这是松潘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松潘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之基,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旅游+”“基地+”“平台+”三种产业扶贫模式,切实将贫困人口聚集在产业链上,确保贫困群众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稳定实现“吃穿不愁”。

    在加快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的过程中,松潘更是将旅游作为脱贫的重要支撑来抓,每年都编制《松潘县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将旅游扶贫项目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村、贫困户。尤其注重发挥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的优势,把旅游与脱贫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娱乐、农事采摘、交通运输、农特产品销售等项目,辐射和带动景区周边相关产业发展,引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按“南木北旅、东药西牧”布局思路和“群众点菜、政府下厨”发展方式,松潘还分类推进“一家一品、一户一园、一村多类”产业行动,建成毛儿盖红色农庄、郭学寨牦牛养殖基地、德苟村冻库等一批有特色、能见效、可持续的专合组织。

    松潘已经建成的“奇峡沟冰雪欢乐谷”景区,整合了33个贫困村集体资金1584万元,按照每村每年38400元固定分红。“作为集旅游+体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项目,为我县传统观光旅游转型为旅体旅游迈出了重要一步。在确保贫困村每年有固定分红收入的同时,我们还在奇峡沟风景区运营筹备招聘员工时,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本地125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就业48人。”松潘国投公司相关负责人朱维说。

    农产品“触网”村办公众号齐上阵

    大山阻挡不了贫困村追赶时代的步伐

    后进村、问题多、矛盾多、爱告状、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意见大……这些都是松潘县小河镇榨房村曾经的标签。“以前,村里矛盾纠纷多,村上开大会小会没有一次不吵架。”榨房村委会主任杨德平说。

    小河镇榨房村位于松潘县东部高山峡谷地带,距离松潘县城110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户60人,2019年实现贫困村“摘帽”退出。

    在解决人畜饮水浑浊、村道过窄、河堤堡坎急需建设和增收困难等问题的同时,2018年初,榨房村创办了一个村级微信公众号,记录了村干部走访时与村民的大量对话,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宣传工作,讲好“榨房故事”。截至目前,公众号共发布榨房村动态41条,阅读超过5万人次,文章共获得1400余个赞(在看)、500余条好评留言,得到了榨房村父老乡亲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不仅如此,留守儿童“周末课堂”“寒暑期英语课堂”“榨房乡情奖学金”也开办和设立起来了,邀请中南大学、生态环境厅等单位开办“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大学那些事儿”等夜校沙龙。“去年榨房村三个孩子参加高考,均被一本大学录取。现在一到周末,村里孩子都会到榨房村委会写作业。”杨德平介绍。

    短短几年,榨房村由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榨房村支书吴忠全说:“去年我们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顺利退出贫困村,还首次获得了‘先进基层党组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荣誉,彻底摘掉了后进村帽子。”

    大山阻挡不了贫困村追赶时代的步伐。在村办公众号、农产品触网等时代因子的带动下,像榨房村一样,松潘县贫困村的面貌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农产品销售上,通过与京东集团展开互联网+新经济合作,松潘开启了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与互联网融合对接。

    2018年5月,松潘与京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松潘县现有的蜂蜜、天麻、羊肚菌、牦牛肉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和旅游资源,以“全产业链”为核心理念,打造“11645”的产业体系——即落地一个松潘京东云产业孵化中心,建设一个松潘产业云服务平台,构建六大服务,实现“五个带动”为松潘县打开电商产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采取‘政府引导、系统培训、校企联合、双向互动’的形式,培育出一大批电商人才,小河乡榨房村贫困户吴忠全、残疾人创业青年吴声刚等一大批贫困群众进行电商创业,从业人员达3500余人,网商个数达2500个,辐射带动贫困群众60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松潘县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