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63期

  • 2020年03月13日 15时54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字体: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6月12日

    治愚为治穷 育智为脱贫

    ——雅安市名山区大力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

    近年来,名山区深入实施文化扶贫行动,通过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进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内涵,实现了风气大转变,面貌大改观,成功创建3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建阵地,为文娱活动搭建广阔舞台

    “产业扶贫自力更生、邻里和睦自成一家、文化学习自我提升、学习前人自修束身、文化活动自得其乐、管理维护自觉自愿”。解放乡瓦子村,继2017年实现脱贫目标后,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基本实现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效果和有机制的“六有”目标,并运用“六自真经”,从产业发展、家庭建设、阵地建设、联系群众、感恩教育、安全稳定方面实现扶智与扶贫相结合。树立典型、建示范基地,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结合家庭建设教育群众“自成一家”;完善文化阵地,建立文化服务中心,引导群众“自我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使群众在“自得其乐”中增进彼此友情;以民俗文化为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村民自治,教育群众“自修束身”;宣传好人好事、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公益事业,爱护公共设施,维护社会稳定。百丈镇石栗村在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过程中,充分保障运行经费,强化设施配备,建立长效机制,现拥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集阅览和网上冲浪为一体的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培训室、音乐舞蹈室、文艺演出舞台、标准化篮球场、乒乓桌等文化和体育设施,保障了文化活动有阵地、有舞台。

    二、创队伍,为文艺活动培育本土骨干

    “来时热热闹闹,走后冷冷清清。”这是以前送文化下乡活动的真实写照。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能只依赖上面“送”,更要依靠自己“供”。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文化队伍,双河乡延源村一方面就地取“才”,从当地文体教师、民间艺人中选聘文化室管理员,确保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人管。另一方面借智育才,依托文化部门和“绿风”公益组织,对乡土人才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建立一支“带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伍”。解放乡瓦子村在建立本土文化扶贫队伍上,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建立了“书法美术协会”“好青年舞蹈队”“巾帼志愿服务队”三支文化小分队,队员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向村民传递知识、宣讲政策,不仅成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贴心人”,更成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头堡”。已逾50岁的村主任吴是踴自小酷爱书法,他利用书法家送文化下乡的机会拜师学艺,勤书苦练,提升技艺,不仅加入了瓦子村书法美术协会,还培养了十多位小徒弟,成为扎根乡土、服务村民的典范。如今,像吴是踴这样的本土文艺骨干,在瓦子村已发展到了30多人,为文化扶贫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强管理,为文化发展创造无限空间

    有阵地、有队伍,还要会管理,才能有作为。双河乡延源村积极探索建立“建、管、用”一体化机制,保障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一是聘请志愿者,确保开放运行。聘请一名文化志愿者作为专职管理人员,免费开放文化室,每天开放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二是健全制度,保障运行。管理员负责管理文化院坝、文化室、广播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并组建文艺宣传队,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根据群众需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变群众“听安排”为“勤参与”。区文新广局指导培育3名本土文化志愿者,帮助成立舞蹈队,辅导文艺节目10余个、文艺骨干60余人次,2018年开展演出4场次,观众达2000余人,并引入“绿风”公益组织,每周巡回开展一次文化活动。百丈镇石栗村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村规民约,通过文化活动,加强文明宣传教育,使文化室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或举办歌舞活动,或阅览书报,或品茶闲聊,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促进了文明新风。在管理员的精心组织和精细管理下,石栗村及周边群众纷纷参与活动,热闹非凡,人气十足。

    如今,名山区延源村、瓦子村、石栗村三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通过凝聚人心促发展,实现了风气大转变、面貌大改观,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在全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脱贫攻坚简报2019年第63期

  • 2020年03月13日 15时54分
  • 来源: 省扶贫开发局
  • 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6月12日

    治愚为治穷 育智为脱贫

    ——雅安市名山区大力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

    近年来,名山区深入实施文化扶贫行动,通过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推进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内涵,实现了风气大转变,面貌大改观,成功创建3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建阵地,为文娱活动搭建广阔舞台

    “产业扶贫自力更生、邻里和睦自成一家、文化学习自我提升、学习前人自修束身、文化活动自得其乐、管理维护自觉自愿”。解放乡瓦子村,继2017年实现脱贫目标后,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基本实现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活动、有效果和有机制的“六有”目标,并运用“六自真经”,从产业发展、家庭建设、阵地建设、联系群众、感恩教育、安全稳定方面实现扶智与扶贫相结合。树立典型、建示范基地,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发展产业;结合家庭建设教育群众“自成一家”;完善文化阵地,建立文化服务中心,引导群众“自我提升”;密切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使群众在“自得其乐”中增进彼此友情;以民俗文化为内容开展感恩教育、村民自治,教育群众“自修束身”;宣传好人好事、党员干部带头,引导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公益事业,爱护公共设施,维护社会稳定。百丈镇石栗村在创建文化扶贫示范村过程中,充分保障运行经费,强化设施配备,建立长效机制,现拥有多功能文化活动室集阅览和网上冲浪为一体的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培训室、音乐舞蹈室、文艺演出舞台、标准化篮球场、乒乓桌等文化和体育设施,保障了文化活动有阵地、有舞台。

    二、创队伍,为文艺活动培育本土骨干

    “来时热热闹闹,走后冷冷清清。”这是以前送文化下乡活动的真实写照。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能只依赖上面“送”,更要依靠自己“供”。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文化队伍,双河乡延源村一方面就地取“才”,从当地文体教师、民间艺人中选聘文化室管理员,确保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有人管。另一方面借智育才,依托文化部门和“绿风”公益组织,对乡土人才开展文化艺术培训,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建立一支“带不走的文化扶贫队伍”。解放乡瓦子村在建立本土文化扶贫队伍上,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建立了“书法美术协会”“好青年舞蹈队”“巾帼志愿服务队”三支文化小分队,队员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向村民传递知识、宣讲政策,不仅成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贴心人”,更成为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头堡”。已逾50岁的村主任吴是踴自小酷爱书法,他利用书法家送文化下乡的机会拜师学艺,勤书苦练,提升技艺,不仅加入了瓦子村书法美术协会,还培养了十多位小徒弟,成为扎根乡土、服务村民的典范。如今,像吴是踴这样的本土文艺骨干,在瓦子村已发展到了30多人,为文化扶贫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强管理,为文化发展创造无限空间

    有阵地、有队伍,还要会管理,才能有作为。双河乡延源村积极探索建立“建、管、用”一体化机制,保障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一是聘请志愿者,确保开放运行。聘请一名文化志愿者作为专职管理人员,免费开放文化室,每天开放时间达到6小时以上。二是健全制度,保障运行。管理员负责管理文化院坝、文化室、广播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并组建文艺宣传队,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是根据群众需要,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变群众“听安排”为“勤参与”。区文新广局指导培育3名本土文化志愿者,帮助成立舞蹈队,辅导文艺节目10余个、文艺骨干60余人次,2018年开展演出4场次,观众达2000余人,并引入“绿风”公益组织,每周巡回开展一次文化活动。百丈镇石栗村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结合村规民约,通过文化活动,加强文明宣传教育,使文化室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或举办歌舞活动,或阅览书报,或品茶闲聊,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促进了文明新风。在管理员的精心组织和精细管理下,石栗村及周边群众纷纷参与活动,热闹非凡,人气十足。

    如今,名山区延源村、瓦子村、石栗村三个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通过凝聚人心促发展,实现了风气大转变、面貌大改观,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在全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 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