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抓住机遇 为四川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 2015年08月12日 11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等多项重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下行阻击战。但是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我省的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邀请两位嘉宾,进行深入讨论。

      嘉宾

      王小刚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戴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评论员 杨洁 邓也

      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

      主持人: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稳增长”政策效应显现。但与此同时,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态势尚未根本扭转,下半年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就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说,我省还存在哪些困难和压力?

      王小刚:今年上半年,我省GDP增长8%,增幅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那么是不是就说明我省经济已经呈现稳定或回升的趋势了呢?当然不是。

      短期态势要放在长期的趋势中来看。长期的趋势有两个:从国际上来讲,全球的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我国所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快速到来之际,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挑战更大。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未来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是始终存在的,很难说这么快就出现一个逆转。所以,不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环境来讲,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依然还是严峻的。于此,从这两个趋势来看,我省的经济发展虽然好于全国、好于预期,但是还不能成为一个趋势。下半年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压力,我们时刻不能放松。

      主持人:我省上半年经济结构优化有所提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降低0.4%,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4.3%。转型升级的趋势有所显现,但要取得更好成效,还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王小刚: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较多,但是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第二产业的降速所形成的。因为第二产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第三产业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去年我省白酒、茶叶等传统特色产业受影响比较大,主要依靠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保持增长支撑。今年情况变了,白酒和茶叶等有了明显的好转,而电子信息和汽车出现大幅下滑。这说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都有发展空间。

      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都任重道远,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思考怎么样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思考怎么样尽快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尽快做大做强。

      调动各方积极性是关键

      主持人: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许多机遇,如何把国家层面制定的宏观政策与我省的经济发展相结合?

      戴宾:目前,我省也在积极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从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创新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重点推进。我省是最为典型的内陆省区,按照“陆海统筹、陆地先行”的战略布局,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好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铁路通道,特别是蓉欧快铁、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铁路指定进口口岸。一方面,中亚欧铁路是“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另一方面,中亚欧铁路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物质载体。六大经济走廊建设需要以铁路、公路、航空和能源等交通运输方式为载体,特别是需要以铁路运输方式和线路为载体,构筑战略性通道、资源开发通道、物流通道、人流通道,形成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带状空间地域经济综合体,促进和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合作交流。因此,蓉欧快铁、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有效的切入点。

      主持人:着力创新才能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

      王小刚: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这包括社会各个方面,比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等。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过去中国发展这么快与地方政府强烈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国有企业要真正发挥支撑作用,也需要调动包括领导班子成员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民营企业也是如此。实际上,调动积极性就是改革。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和机制,就是调动积极性。我们讲改革的红利,就是通过改革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大家都去把这个蛋糕做大,然后大家各自分得就多了。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可以做。为未来的发展,为“十三五”的完成,为稳增长,都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处理好激励和约束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率先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区

      主持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一个方向。我省服务业发展加快,势头可喜。要保持这一势头,应当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王小刚:第三产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变量,因为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一种刚性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所以未来第三产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更小,这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状况。我们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围绕老百姓的。首先,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的问题。过去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属于制造业的,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今后服务业需要逐步发挥引领作用,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老百姓生活相关,公共服务领域本身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同时一些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还产生了一些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比如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健身、养生等方面,服务业的新的业态也在催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很多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戴宾:可以在产业融合方面加大发展力度。融合尤其是产业融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人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预想,以及德国提出的工业4.0构想,都提示我们,互联网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运用,以及知识信息技术与经济结合,使得世界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实际,以服务本地、四川和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支持,以新兴生产性服务引领带动制造业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集群化发展、专业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主持人:扩大内需是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我省应当如何挖掘消费需求,有哪些产业可以提前布局,挖掘潜力?

      戴宾:任何需求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既要有支付能力,也要有需求的量。现在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支付能力方面,但却往往忽视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量,也即市场需求规模。我国拥有13亿人口,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国内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国外之所以看好中国,也就是看好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我省人口总量超过9000万人,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可以排到第14位,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可是四川这个巨大的市场却基本上为外省所占。如果我们能够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更好适应和满足省内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基本占领省内市场,就能有效化解物流成本的障碍,物流反而成为省外、国外产品入川的障碍。

      基于内陆地区经济活动的内在特性,立足于自身的市场规模和资源优势,我省应当确立以内需为主、兼顾外需的发展模式,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市场,依托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既有的产业基础,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内陆型“资源—加工—市场”体系。也就是说,资源分布在内地,加工制造主要在内陆核心区,产品以内销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率先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区,培育内陆核心增长极,带动深远内陆区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抓住机遇 为四川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 2015年08月12日 11时5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上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我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等多项重任,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打了一场漂亮的经济下行阻击战。但是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我省的经济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如何应对?带着相关问题,记者邀请两位嘉宾,进行深入讨论。

      嘉宾

      王小刚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戴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主持人

      评论员 杨洁 邓也

      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

      主持人: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稳中有升,“稳增长”政策效应显现。但与此同时,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经济下行态势尚未根本扭转,下半年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就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来说,我省还存在哪些困难和压力?

      王小刚:今年上半年,我省GDP增长8%,增幅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工业、消费、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那么是不是就说明我省经济已经呈现稳定或回升的趋势了呢?当然不是。

      短期态势要放在长期的趋势中来看。长期的趋势有两个:从国际上来讲,全球的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我国所面临的情况并不乐观,尤其是在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快速到来之际,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挑战更大。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未来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是始终存在的,很难说这么快就出现一个逆转。所以,不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环境来讲,我们当前面临的形势依然还是严峻的。于此,从这两个趋势来看,我省的经济发展虽然好于全国、好于预期,但是还不能成为一个趋势。下半年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压力,我们时刻不能放松。

      主持人:我省上半年经济结构优化有所提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比上年同期降低0.4%,第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4.3%。转型升级的趋势有所显现,但要取得更好成效,还需要面对哪些挑战?

      王小刚: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较多,但是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第二产业的降速所形成的。因为第二产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而第三产业增长相对比较稳定。去年我省白酒、茶叶等传统特色产业受影响比较大,主要依靠电子信息和汽车产业保持增长支撑。今年情况变了,白酒和茶叶等有了明显的好转,而电子信息和汽车出现大幅下滑。这说明: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只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都有发展空间。

      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都任重道远,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该思考怎么样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提高市场的占有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思考怎么样尽快提高产业发展的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尽快做大做强。

      调动各方积极性是关键

      主持人: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面对“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等许多机遇,如何把国家层面制定的宏观政策与我省的经济发展相结合?

      戴宾:目前,我省也在积极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从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拓宽金融合作领域、密切人文交流合作、创新开放体制机制等方面重点推进。我省是最为典型的内陆省区,按照“陆海统筹、陆地先行”的战略布局,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好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铁路通道,特别是蓉欧快铁、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铁路指定进口口岸。一方面,中亚欧铁路是“一带一路”战略合作的物质载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另一方面,中亚欧铁路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物质载体。六大经济走廊建设需要以铁路、公路、航空和能源等交通运输方式为载体,特别是需要以铁路运输方式和线路为载体,构筑战略性通道、资源开发通道、物流通道、人流通道,形成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带状空间地域经济综合体,促进和推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合作交流。因此,蓉欧快铁、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是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有效的切入点。

      主持人:着力创新才能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应当如何更好地利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

      王小刚: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这包括社会各个方面,比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老百姓的积极性等。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过去中国发展这么快与地方政府强烈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国有企业要真正发挥支撑作用,也需要调动包括领导班子成员的所有职工的积极性,民营企业也是如此。实际上,调动积极性就是改革。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和机制,就是调动积极性。我们讲改革的红利,就是通过改革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大家都去把这个蛋糕做大,然后大家各自分得就多了。在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可以做。为未来的发展,为“十三五”的完成,为稳增长,都必须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处理好激励和约束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率先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区

      主持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一个方向。我省服务业发展加快,势头可喜。要保持这一势头,应当在哪些方面多下功夫?

      王小刚:第三产业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变量,因为它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一种刚性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所以未来第三产业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要更小,这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状况。我们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围绕老百姓的。首先,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着与产业发展的融合的问题。过去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属于制造业的,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今后服务业需要逐步发挥引领作用,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老百姓生活相关,公共服务领域本身还有很多薄弱环节,同时一些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还产生了一些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比如教育、卫生、医疗、养老、健身、养生等方面,服务业的新的业态也在催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很多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戴宾:可以在产业融合方面加大发展力度。融合尤其是产业融合,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人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预想,以及德国提出的工业4.0构想,都提示我们,互联网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运用,以及知识信息技术与经济结合,使得世界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我省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立足实际,以服务本地、四川和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对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支持,以新兴生产性服务引领带动制造业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发展、集群化发展、专业化发展、品牌化发展、市场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

      主持人:扩大内需是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力。我省应当如何挖掘消费需求,有哪些产业可以提前布局,挖掘潜力?

      戴宾:任何需求都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包括既要有支付能力,也要有需求的量。现在大家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支付能力方面,但却往往忽视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量,也即市场需求规模。我国拥有13亿人口,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国内消费需求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国外之所以看好中国,也就是看好中国这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目前,我省人口总量超过9000万人,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可以排到第14位,在欧洲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可是四川这个巨大的市场却基本上为外省所占。如果我们能够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更好适应和满足省内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基本占领省内市场,就能有效化解物流成本的障碍,物流反而成为省外、国外产品入川的障碍。

      基于内陆地区经济活动的内在特性,立足于自身的市场规模和资源优势,我省应当确立以内需为主、兼顾外需的发展模式,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市场,依托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既有的产业基础,构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内陆型“资源—加工—市场”体系。也就是说,资源分布在内地,加工制造主要在内陆核心区,产品以内销为主,更多地依靠内需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率先形成内需主导型经济区,培育内陆核心增长极,带动深远内陆区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沿海地区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