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搭建载体 创新机制 感恩奋进情怀在文化重振的格局中绽放

  • 2012年02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字体:
  •   

      四通八达的广元剑阁新县城交通枢纽建设新貌

      春节前夕,广元千佛崖景区开园迎客,“蜀道明珠”重又闪亮。

      千佛崖摩崖造像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靠近108国道,车来车往,长期以来,噪声、灰尘、震动等因素影响文物保护,也阻碍景区发挥价值。广元市统筹规划,将景区纳入灾后重建,同时斥资实施108国道改线工程。

      “公路为文化让路”,不只是在千佛崖。为保护广元剑门关古蜀道,多年来一直从剑门关前经过的108国道,也已在震后改建中绕道。

      着力建设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新地标,培育文化新业态,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贯穿始终的方向。

      汶川博物馆,如今成了汶川县城的标志性建筑。“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购书中心于一体,同时实现了禹羌文化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功用。”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这样的文化设施,让汶川人民至少提前20年享受到。”

      去年5月,北川图书馆新馆开馆,占地面积为震前老馆的3倍,拥有10个阅览室、7万册馆藏图书,还有包括5000册电子图书、200种电子期刊以及大量影像资料的数字资源。馆长李春感慨:“现在有条件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了,这是我们多少年来的心愿。”

      随着文化设施改造升级、服务理念改进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也不断丰富。

      省市文艺团队下乡表演一个节目,各乡镇文艺队伍主动配套1到2个节目,学习借鉴,提升水平。这是从去年开始,绵竹市文化部门倡导的活跃基层文化新举措。

      “政府下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我们不拿来养人,而是为好的节目提供服装、道具等支持。”绵竹市文化局副局长高凤说。

      “这几年,生活好起来,腰包鼓起来,大家都想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来!” 安县兴仁乡党委书记潘军说。顺应群众需求,去年,该乡5个村的农民文艺小分队联合起来,开展了“产业富百姓、山歌颂党恩”活动。

      在安县,乡村农民文艺小分队已发展到80多支,他们常年活跃在乡村,深受群众欢迎。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加快文化发展的脚步。

      “5·12”地震后,四川省文化系统多方争取,将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3677个文化建设项目纳入规划,概算投资87亿元。

      截至去年9月,四川省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率达93.5%, 58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率达94%,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成。

      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形成,规模和水平高出震前。

      创新理念,典型引路,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文化产业同样春色满园。

      去年5月12日,茂县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新羌城开门迎客。“羌文化的汇集与展示,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茂县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表示。

      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文化旅游业态逐步形成;羌族妹子回乡创业,最大羌绣产业园落户平武县;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58个文化产业项目,投入上亿元的超半数,陆续开始产生效益,前景看好。

      从恢复到发展,文化产业已成四川重建答卷中的亮丽一笔。

      “目光诉说着忠诚奉献和关爱,告诉我不要放弃,人间有大爱。”如今走在灾区的广场、社区,仍能不时听到《因为有你》的优美旋律,朴实感人的歌词,传递出灾区人民感恩奋进的情怀。

      再坚固的物质家园,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也很脆弱;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家园,是支撑灾区人民擦干眼泪、坚强挺立的钢筋铁骨。

      灾区恢复重建、发展振兴进程中,独树一帜的感恩文化基调鲜明,亮色纷呈。

      为激发广大干群的感恩情怀和建设热情,绵阳市组织10支文艺队伍,深入基层传唱感恩歌曲;以“颂歌献给党?感恩奋进”为主题,广元市开展了灾区百万群众歌咏活动……“感恩·奋进”大家唱系列活动成为四川大地上的昂扬旋律。

      歌声传递感恩情怀,歌声传递奋进力量。

      在什邡,感恩的心不仅以歌记之,更以碑载之。穿心店地震遗址纪念广场上,长51.2米、高4米的“5.12地震诗歌墙”上,镌刻了20首诗作,它们或激昂,或清新,抒写爱与希望、重生与坚强。

      感恩奋进,已然熔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震后第四个春天里,放眼灾区大地,更多的生机在勃发,更多的憧憬在绽放!

      四川,正以发展振兴的奋进步伐,抒写着最美的感恩篇章。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搭建载体 创新机制 感恩奋进情怀在文化重振的格局中绽放

  • 2012年02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四通八达的广元剑阁新县城交通枢纽建设新貌

      春节前夕,广元千佛崖景区开园迎客,“蜀道明珠”重又闪亮。

      千佛崖摩崖造像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靠近108国道,车来车往,长期以来,噪声、灰尘、震动等因素影响文物保护,也阻碍景区发挥价值。广元市统筹规划,将景区纳入灾后重建,同时斥资实施108国道改线工程。

      “公路为文化让路”,不只是在千佛崖。为保护广元剑门关古蜀道,多年来一直从剑门关前经过的108国道,也已在震后改建中绕道。

      着力建设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新地标,培育文化新业态,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贯穿始终的方向。

      汶川博物馆,如今成了汶川县城的标志性建筑。“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购书中心于一体,同时实现了禹羌文化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功用。”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这样的文化设施,让汶川人民至少提前20年享受到。”

      去年5月,北川图书馆新馆开馆,占地面积为震前老馆的3倍,拥有10个阅览室、7万册馆藏图书,还有包括5000册电子图书、200种电子期刊以及大量影像资料的数字资源。馆长李春感慨:“现在有条件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了,这是我们多少年来的心愿。”

      随着文化设施改造升级、服务理念改进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也不断丰富。

      省市文艺团队下乡表演一个节目,各乡镇文艺队伍主动配套1到2个节目,学习借鉴,提升水平。这是从去年开始,绵竹市文化部门倡导的活跃基层文化新举措。

      “政府下拨的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我们不拿来养人,而是为好的节目提供服装、道具等支持。”绵竹市文化局副局长高凤说。

      “这几年,生活好起来,腰包鼓起来,大家都想把内心的喜悦表达出来!” 安县兴仁乡党委书记潘军说。顺应群众需求,去年,该乡5个村的农民文艺小分队联合起来,开展了“产业富百姓、山歌颂党恩”活动。

      在安县,乡村农民文艺小分队已发展到80多支,他们常年活跃在乡村,深受群众欢迎。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加快文化发展的脚步。

      “5·12”地震后,四川省文化系统多方争取,将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3677个文化建设项目纳入规划,概算投资87亿元。

      截至去年9月,四川省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率达93.5%, 58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率达94%,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成。

      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形成,规模和水平高出震前。

      创新理念,典型引路,市场主体蓬勃成长,文化产业同样春色满园。

      去年5月12日,茂县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新羌城开门迎客。“羌文化的汇集与展示,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茂县发展振兴的重要支撑。”茂县县委书记尼玛木表示。

      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文化旅游业态逐步形成;羌族妹子回乡创业,最大羌绣产业园落户平武县;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58个文化产业项目,投入上亿元的超半数,陆续开始产生效益,前景看好。

      从恢复到发展,文化产业已成四川重建答卷中的亮丽一笔。

      “目光诉说着忠诚奉献和关爱,告诉我不要放弃,人间有大爱。”如今走在灾区的广场、社区,仍能不时听到《因为有你》的优美旋律,朴实感人的歌词,传递出灾区人民感恩奋进的情怀。

      再坚固的物质家园,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也很脆弱;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家园,是支撑灾区人民擦干眼泪、坚强挺立的钢筋铁骨。

      灾区恢复重建、发展振兴进程中,独树一帜的感恩文化基调鲜明,亮色纷呈。

      为激发广大干群的感恩情怀和建设热情,绵阳市组织10支文艺队伍,深入基层传唱感恩歌曲;以“颂歌献给党?感恩奋进”为主题,广元市开展了灾区百万群众歌咏活动……“感恩·奋进”大家唱系列活动成为四川大地上的昂扬旋律。

      歌声传递感恩情怀,歌声传递奋进力量。

      在什邡,感恩的心不仅以歌记之,更以碑载之。穿心店地震遗址纪念广场上,长51.2米、高4米的“5.12地震诗歌墙”上,镌刻了20首诗作,它们或激昂,或清新,抒写爱与希望、重生与坚强。

      感恩奋进,已然熔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

      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震后第四个春天里,放眼灾区大地,更多的生机在勃发,更多的憧憬在绽放!

      四川,正以发展振兴的奋进步伐,抒写着最美的感恩篇章。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