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加强服务 提升保障 以人为本理念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生根

  • 2012年02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字体:
  •   

      灾后建设的北川县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一角

      安昌河蜿蜒流淌,永昌镇展露秀姿。

      这里是北川新县城。永昌大道两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

      夕阳西下,北川人三三两两在安昌河畔、禹王桥边散步、品茗;“巴拿恰”商业街的广场上,成群结队的人们跳起羌族舞蹈。

      “禹王桥上品香茗,巴拿恰街跳沙朗”,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惬意。

      这份祥和与惬意,折射出灾区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祥和与惬意,源自搬进“科学选址、高度设防”新居的踏实,源自“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就业”的满足,也源自“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安心。

      四川灾区在发展经济拉动就业的基础上,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就业创业。早在2010年9月,重灾区就有99.9%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截至去年9月,145.91万户损毁农房、25.91万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的目标全面实现。

      重灾区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全省福利院、救助站、社区居委会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完成9663个,建设标准、功能配套、服务能力可谓飞跃提升。

      民生布局仍在紧锣密鼓,渐入纵深。今年内,重灾区将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投资28亿元建设的410个减灾防灾体系项目为百姓搭起“安全网”。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理念下,公共服务和综合保障能力在灾区全面提升。

      走进青川县枣树村,宽阔的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栽树种草。推窗见景、低头拾绿的新农村社区,早已不是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川北山村。

      “村里有了保洁员,还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你看,这是广元市第一个村级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系统。”枣树村支书罗义碧告诉记者。

      由上海市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是目前四川省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县市级医疗机构。

      珍惜资源,物尽其用,如何让先进的设施、功能造福更多患者?

      “主动到上海学习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问诊流程;远程会诊系统直通北京、上海、成都30多所三级医院。” 外科主任贺长林说,“软件硬件双双提升,服务患者的辐射面更广,成都市区和阿坝州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全院几乎每天都有四五十台手术。”

      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地震中倒塌房屋、失去女儿的李新觉老两口,就在什邡市社会福利中心安度晚年。

      每天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日子倒也过得充实。逐渐抚平老人伤口的,是福利中心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悉心照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福利院选用了节能保温的建筑材料,室内冬暖夏凉。

      让灾区群众安心、舒心的,不仅仅是服务保障设施的大幅改善,为民、便民、利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理念,同步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绵竹市两会上,政府承诺的今年10件民生实事,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实现全市城乡医保社保全覆盖,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7000人次,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

      “以前办理养殖保险,要先到村里开证明,再到镇上办理,起码也要半天时间。现在好了,进一道门,找一个人,只用了15分钟。”在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便民服务站,高效快捷的服务,让刚刚办好生猪养殖保险的村民叶内生喜笑颜开。

      投入使用已近两年的年画村便民服务站,集计生、民政、社保、土地、水利、农机等办理职能于一身,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免除了群众办事的奔波之苦。

      在四川地震灾区,类似的便民服务设施已建设完成9600多个。

      今年元旦,汶川映秀镇出了桩新鲜事:每户家庭都收到了县里送来的特殊礼物--一只控油壶、一把限盐匙、一根腰围尺。汶川县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启动仪式同日举行。从今年开始,县政府每年筹资700万元,为全县10万群众提供免费体检。

      “细微之处,也是民生考量。灾后发展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说。

      民生服务保障水平的上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灾区居民生产生活满意度。

      2011年底,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的报告显示:成都地震重灾区47.84%的受访群众在最近3年接受过各级政府提供的就业援助,54.25%参加过政府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84.94%参加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70.59%认为收入水平较震前有所提高,91.82%对目前工作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欢迎再到这里来,肯定会有新惊喜。”采访中,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语,透着灾区群众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加强服务 提升保障 以人为本理念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生根

  • 2012年02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人民网
  •   

      灾后建设的北川县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区一角

      安昌河蜿蜒流淌,永昌镇展露秀姿。

      这里是北川新县城。永昌大道两旁,行政服务中心、商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医院、学校一应俱全。

      夕阳西下,北川人三三两两在安昌河畔、禹王桥边散步、品茗;“巴拿恰”商业街的广场上,成群结队的人们跳起羌族舞蹈。

      “禹王桥上品香茗,巴拿恰街跳沙朗”,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惬意。

      这份祥和与惬意,折射出灾区民生持续改善、社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祥和与惬意,源自搬进“科学选址、高度设防”新居的踏实,源自“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就业”的满足,也源自“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安心。

      四川灾区在发展经济拉动就业的基础上,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就业创业。早在2010年9月,重灾区就有99.9%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截至去年9月,145.91万户损毁农房、25.91万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的目标全面实现。

      重灾区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全省福利院、救助站、社区居委会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完成9663个,建设标准、功能配套、服务能力可谓飞跃提升。

      民生布局仍在紧锣密鼓,渐入纵深。今年内,重灾区将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投资28亿元建设的410个减灾防灾体系项目为百姓搭起“安全网”。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理念下,公共服务和综合保障能力在灾区全面提升。

      走进青川县枣树村,宽阔的水泥村道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栽树种草。推窗见景、低头拾绿的新农村社区,早已不是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川北山村。

      “村里有了保洁员,还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你看,这是广元市第一个村级太阳能有机垃圾处理系统。”枣树村支书罗义碧告诉记者。

      由上海市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是目前四川省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县市级医疗机构。

      珍惜资源,物尽其用,如何让先进的设施、功能造福更多患者?

      “主动到上海学习培训,提升诊疗水平;实施精细化管理,优化问诊流程;远程会诊系统直通北京、上海、成都30多所三级医院。” 外科主任贺长林说,“软件硬件双双提升,服务患者的辐射面更广,成都市区和阿坝州的患者也慕名而来,全院几乎每天都有四五十台手术。”

      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地震中倒塌房屋、失去女儿的李新觉老两口,就在什邡市社会福利中心安度晚年。

      每天打牌下棋、跳舞健身,日子倒也过得充实。逐渐抚平老人伤口的,是福利中心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悉心照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福利院选用了节能保温的建筑材料,室内冬暖夏凉。

      让灾区群众安心、舒心的,不仅仅是服务保障设施的大幅改善,为民、便民、利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理念,同步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绵竹市两会上,政府承诺的今年10件民生实事,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实现全市城乡医保社保全覆盖,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7000人次,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

      “以前办理养殖保险,要先到村里开证明,再到镇上办理,起码也要半天时间。现在好了,进一道门,找一个人,只用了15分钟。”在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便民服务站,高效快捷的服务,让刚刚办好生猪养殖保险的村民叶内生喜笑颜开。

      投入使用已近两年的年画村便民服务站,集计生、民政、社保、土地、水利、农机等办理职能于一身,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免除了群众办事的奔波之苦。

      在四川地震灾区,类似的便民服务设施已建设完成9600多个。

      今年元旦,汶川映秀镇出了桩新鲜事:每户家庭都收到了县里送来的特殊礼物--一只控油壶、一把限盐匙、一根腰围尺。汶川县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启动仪式同日举行。从今年开始,县政府每年筹资700万元,为全县10万群众提供免费体检。

      “细微之处,也是民生考量。灾后发展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说。

      民生服务保障水平的上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灾区居民生产生活满意度。

      2011年底,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的报告显示:成都地震重灾区47.84%的受访群众在最近3年接受过各级政府提供的就业援助,54.25%参加过政府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84.94%参加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70.59%认为收入水平较震前有所提高,91.82%对目前工作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欢迎再到这里来,肯定会有新惊喜。”采访中,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语,透着灾区群众对新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