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加快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 2016年09月29日 17时51分
  • 来源: 内江市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市经信委副主任 代云利



      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对我市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打牢基础,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对内提升增长动能、对外提升服务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我作为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人,结合市委农工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相关工作,就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作一解读。

      一、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围绕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个高于”,即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一)实施制造业“三百行动”,加快构建“5+3+3”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主动发挥“成渝之心”区位优势,瞄准“一带一轴一区”调整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制造业“三百行动”,力争到2020年,发展100个智能制造企业,技改100个传统制造企业,培育100个制造业名优品牌,加快构建以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为方向的“5+3+3”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主动融入成渝区域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互补、配套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 “5+3+3”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二)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打造“1+7+2”特色园区发展新体系。统筹园区规划建设,筑牢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一批园区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力争到2020年完成技改投入1300亿元以上。强化开放合作,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吸引一批成渝两地重大项目落户内江,全力打造“1+7+2”特色园区发展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以上,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七大重点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00亿元以上,威远镇西食品工业园和隆昌玻陶工业园两大成长型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以上。

      (三)强力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创建“内江制造”新品牌。重点依托川威集团、威玻集团,大力发展玻纤新材料和钒钛资源精深利用加工,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突出与成渝两地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发展,做强曲轴、车用弹簧钢板等重点产品,做大做强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顺应绿色发展大势,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发挥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机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成渝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发展以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和生产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完善“城市矿产”资源分类收集和分选处理系统,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强力推进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药、现代中药、化学新药,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在成渝经济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

      二、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一)加快规划建设四大农业功能示范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规划“优质粮油示范片、精品农业示范片、循环农业示范片、创意体验示范片”四大农业功能片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二)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围绕肉禽等农副产品加工,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进在行业、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打造全省、全国的行业“大龙头”。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加工,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每年新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家以上。传承保护内江制糖等传统手工技艺,每年扶持1-2个农产品或农副产品,重点支持威远县镇西食品工业园区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三)着力培育特色品牌农业。集中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响“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等区域农业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开展品牌培育创建,培育一批知名内江农产品品牌。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强农业自主创新突破,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效益。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人才和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低技能和返乡定居的农民工在本地就近就业。

      三、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规模突破4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以上。

      (一)推动重点区域突破。着力规划引领,全力构建“一核、三极、六区”的服务业发展布局。通过建设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核,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擎。通过建设资中、隆昌、威远三大服务业提升发展极,做大做强县域服务业经济板块。通过建设谢家河商贸流通集聚区、四方块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示范区、高铁片区电子商务集聚区、城南新区人居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区、高新区高桥园区创新创业先导区、经开区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六大区域服务业产业集聚。

      (二)加快重点行业提升。加快发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物流集群,打造“一基地一园区七中心”物流体系。重点推进苏宁川南管理总部暨配送中心等项目,确保今年第三方物流业营业额增长16%,总量超过140亿元。强力推进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四方块、谢家河、高铁站三大商业中心建设,巩固扩大中心城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优势。实施甜城餐饮提升工程,培育打造一批餐饮示范店和餐饮品牌,争创国家级河鲜美食之乡。到年底,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亿元。

      (三)夯实发展基础支撑。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552”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筛选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集中推进,50户服务业企业重点培育,2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提升培育,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10户,创建省级以上服务业知名品牌10个。

      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推进内江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转型和品质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6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 %。

      (一)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深入实施旅游“138”计划,加快推进石板河旅游区、黄鹤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建设,全力打造大千文化体验游、甜城山水风光体验游、美食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等5大主题线路品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带动、标准引领、精品建设、环境提升、服务提升、人才培养、商品开发和营销提升8大工程,推进乡村旅游的聚集化、景区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开发观光加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1+6”的康养旅游产品。

      (二)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成都、重庆及川南等周边地市的合作,构建一体化营销格局,实现产品共推、客源互送、利益共享。开展全媒体营销,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VR、AR等技术手段,开展内江旅游形象和资源产品宣传推广,提高内江旅游曝光率和关注度。开展节会宣传,策划形式多样的旅游节会活动,着力打造“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大千美食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旅游节会活动。

      (三)积极推进旅游行业深化改革。推动旅游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引导各类民营资本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增强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破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内江:加快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

  • 2016年09月29日 17时51分
  • 来源: 内江市人民政府网站
  • ——市经信委副主任 代云利



      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对我市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做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打牢基础,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对内提升增长动能、对外提升服务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我作为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发布人,结合市委农工委、市商务局、市旅游局相关工作,就贯彻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作一解读。

      一、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围绕建设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实现“两个高于”,即规模工业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力争工业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一)实施制造业“三百行动”,加快构建“5+3+3”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主动发挥“成渝之心”区位优势,瞄准“一带一轴一区”调整生产力布局,大力实施制造业“三百行动”,力争到2020年,发展100个智能制造企业,技改100个传统制造企业,培育100个制造业名优品牌,加快构建以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以三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为方向的“5+3+3”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主动融入成渝区域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互补、配套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市 “5+3+3”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

      (二)不断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力打造“1+7+2”特色园区发展新体系。统筹园区规划建设,筑牢产业发展平台,推进一批园区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力争到2020年完成技改投入1300亿元以上。强化开放合作,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吸引一批成渝两地重大项目落户内江,全力打造“1+7+2”特色园区发展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以上,内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七大重点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00亿元以上,威远镇西食品工业园和隆昌玻陶工业园两大成长型园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以上。

      (三)强力推进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创建“内江制造”新品牌。重点依托川威集团、威玻集团,大力发展玻纤新材料和钒钛资源精深利用加工,着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突出与成渝两地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发展,做强曲轴、车用弹簧钢板等重点产品,做大做强中国汽车(摩托车)零部件制造基地。顺应绿色发展大势,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发挥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机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成渝经济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发展以再生资源综合回收和生产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完善“城市矿产”资源分类收集和分选处理系统,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强力推进中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药、现代中药、化学新药,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一批在成渝经济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

      二、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以发展农业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成渝经济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

      (一)加快规划建设四大农业功能示范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规划“优质粮油示范片、精品农业示范片、循环农业示范片、创意体验示范片”四大农业功能片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县、现代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二)转型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围绕肉禽等农副产品加工,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进在行业、全国知名的龙头企业,打造全省、全国的行业“大龙头”。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加工,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每年新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家以上。传承保护内江制糖等传统手工技艺,每年扶持1-2个农产品或农副产品,重点支持威远县镇西食品工业园区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三)着力培育特色品牌农业。集中打造区域品牌,做大做响“资中血橙”“威远无花果”等区域农业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开展品牌培育创建,培育一批知名内江农产品品牌。全面推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链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强农业自主创新突破,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质量和效益。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人才和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支持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引导低技能和返乡定居的农民工在本地就近就业。

      三、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力争“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规模突破45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以上。

      (一)推动重点区域突破。着力规划引领,全力构建“一核、三极、六区”的服务业发展布局。通过建设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核,打造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引擎。通过建设资中、隆昌、威远三大服务业提升发展极,做大做强县域服务业经济板块。通过建设谢家河商贸流通集聚区、四方块中心城区转型发展示范区、高铁片区电子商务集聚区、城南新区人居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区、高新区高桥园区创新创业先导区、经开区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六大区域服务业产业集聚。

      (二)加快重点行业提升。加快发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培育一批专业物流集群,打造“一基地一园区七中心”物流体系。重点推进苏宁川南管理总部暨配送中心等项目,确保今年第三方物流业营业额增长16%,总量超过140亿元。强力推进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四方块、谢家河、高铁站三大商业中心建设,巩固扩大中心城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优势。实施甜城餐饮提升工程,培育打造一批餐饮示范店和餐饮品牌,争创国家级河鲜美食之乡。到年底,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0亿元。

      (三)夯实发展基础支撑。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552”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筛选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集中推进,50户服务业企业重点培育,20个服务业知名品牌提升培育,力争到2020年,服务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服务业企业达10户,创建省级以上服务业知名品牌10个。

      四、建设成渝经济区新兴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推进内江旅游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转型和品质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360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5 %。

      (一)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深入实施旅游“138”计划,加快推进石板河旅游区、黄鹤湖生态旅游区等景区建设,全力打造大千文化体验游、甜城山水风光体验游、美食文化体验游、乡村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等5大主题线路品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实施乡村旅游示范带动、标准引领、精品建设、环境提升、服务提升、人才培养、商品开发和营销提升8大工程,推进乡村旅游的聚集化、景区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开发观光加运动、健身、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1+6”的康养旅游产品。

      (二)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成都、重庆及川南等周边地市的合作,构建一体化营销格局,实现产品共推、客源互送、利益共享。开展全媒体营销,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VR、AR等技术手段,开展内江旅游形象和资源产品宣传推广,提高内江旅游曝光率和关注度。开展节会宣传,策划形式多样的旅游节会活动,着力打造“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大千美食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旅游节会活动。

      (三)积极推进旅游行业深化改革。推动旅游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积极引导各类民营资本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增强旅游企业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先导作用,破除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市场营销一体化、服务体系一体化。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