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揭秘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大项目出炉过程

  • 2011年10月3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对话嘉宾]

      李乐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专家

      张兴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材料专家

      李蔚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营销专家

      “无数次加班熬夜为一个项目的去留争论。”此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评选,即使在张兴栋这样经验丰富且在其专业领域拥有举足轻重话语权的专家眼中,也不是件轻松事。

      300多个各有所长的项目如何取舍?技术专家与财务、市场专家在评价标准上是否有分歧?申报项目折射出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怎样的现状?10月30日,本报记者对3位全程参与评审的技术专家和综合专家进行了专访。

      综合评价:

      技术、团队和市场缺一不可

      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评价体系是否有其特殊性?

      张兴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评选中,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些依靠传统技术,没有突破创新的项目首先被淘汰。

      记者:就“技术”进行的评审,对院士们来说应该是驾轻就熟了?

      李乐民:不见得。此次评审与我此前参与的评审差别很大。以往评审的对象很明确,就是对某个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但这次评审的对象充满不确定性,很多都在进行中。不仅需要关注项目的技术含量本身,还需要对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与国际战略方向进行比对,甚至还需要对项目实施团队进行评价,看其是否有能力完成进一步的突破。

      张兴栋:很多地方与我们经常参与的技术评比不一样,此次申报项目能否入选,不只取决于某个产品的发明人,有更全面的考虑。

      李蔚:全面考虑非常必要。道理很简单,技术好,项目不一定就好。技术如果太超前,短期就不可能产业化;技术如果太尖端,市场可能会太小;技术如果太专业,其带动力可能就不够;技术如果太孤立,可能没办法配套。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成长壮大,技术、团队和市场缺一不可。技术、团队、市场也不能涵盖此次评审的全部标准,还有更宏观的标准。例如,不应该只有发达地区的项目入选,欠发达地区也应该有项目入选,不应该只有大企业大集团的项目入选,中小企业也应该有项目入选。

      在技术、团队、市场等相当的前提下,从区域等宏观视角进行适当的平衡是必要的。因为此次政府投入20亿元财政资金,除要培育一批具体项目外,还要带动更广大地区、更广泛的群体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支持重点:

      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记者:听说在某些具体项目的评审上,技术专家和财务、市场等专家的意见分歧很大?

      李蔚:是的。有个已进入中试阶段的产品,财务专家给的分极低,但技术专家却给了很高的评价。原因很简单,这样一个还未正式上市的产品,哪里来的财务数据?从表面上看,这对我们的评价体系提出一些挑战,但从深层次上看,它折射出观念的差异:对于一些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又有重大技术突破,甚至可能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的项目政府是否应该支持?

      李乐民:我的观点是,眼光可以更长远一点。有些项目的确两三年不太可能实现产业化,但它们是目前国际上发展的热点,现在大家处在差不多的水平,如果现在政府不大力支持,可能就落后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非常被动。因此不一定将产业化的时间标准设定为两三年,四五年也可以考虑。

      李蔚:20亿元资金对于全省庞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只能将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放在“产业化”而不是“技术攻关”上,前者风险较小,能迅速撬动一批企业崛起,后者风险较大,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

      记者:怎样确定这个比例?

      李乐民: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投票决定。从投票结果看,一些处在产业化前端的项目入选,很欣慰。

      李蔚:市场、经营管理专家除将视野扩展至项目的技术水平外,还会将视野扩展至与这个项目有关联的其它项目上。不少项目从自身看很完美,但其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跟上,如果只是一个项目单兵突进,很难在短期实现产业化,因此落选。相反一些项目成熟的产业链获得专家的认可。

      李乐民:评选中好几个与云计算相关的项目脱颖而出,应该就得益于整个产业链。但对于单个技术突破的项目,也不应该放弃,相反,应通过其它渠道鼓励支持,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立足长远:

      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记者:此次评审似乎是一次全面审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机。

      张兴栋:申报项目折射出的一些发展趋势让人欣喜。从新材料项目看,很多项目的技术位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钒钛综合利用等项目充分体现出四川特色和四川优势。

      李蔚:这说明我们大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全国甚至全球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的危险。如何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是建立在自身特色优势资源上是关键。比如四川的中医药产业就是特色,应该有更多的中医药项目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也应该有所倾斜和扶持。

      李乐民:从此次申报的项目看,还有些遗憾。四川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众多高新技术项目都没有实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转化。

      李蔚:项目好,不等于能运作得出来。成功运作,不仅仅要看技术团队,还要考虑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好的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是四川很多好项目的软肋。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发展。与其它地区相比,四川并不具备吸引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优势,只有通过积聚发展才能使雪球越滚越大,也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资源投入。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专家揭秘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大项目出炉过程

  • 2011年10月31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对话嘉宾]

      李乐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技术专家

      张兴栋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材料专家

      李蔚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营销专家

      “无数次加班熬夜为一个项目的去留争论。”此次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评选,即使在张兴栋这样经验丰富且在其专业领域拥有举足轻重话语权的专家眼中,也不是件轻松事。

      300多个各有所长的项目如何取舍?技术专家与财务、市场专家在评价标准上是否有分歧?申报项目折射出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怎样的现状?10月30日,本报记者对3位全程参与评审的技术专家和综合专家进行了专访。

      综合评价:

      技术、团队和市场缺一不可

      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评价体系是否有其特殊性?

      张兴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评选中,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那些依靠传统技术,没有突破创新的项目首先被淘汰。

      记者:就“技术”进行的评审,对院士们来说应该是驾轻就熟了?

      李乐民:不见得。此次评审与我此前参与的评审差别很大。以往评审的对象很明确,就是对某个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但这次评审的对象充满不确定性,很多都在进行中。不仅需要关注项目的技术含量本身,还需要对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并与国际战略方向进行比对,甚至还需要对项目实施团队进行评价,看其是否有能力完成进一步的突破。

      张兴栋:很多地方与我们经常参与的技术评比不一样,此次申报项目能否入选,不只取决于某个产品的发明人,有更全面的考虑。

      李蔚:全面考虑非常必要。道理很简单,技术好,项目不一定就好。技术如果太超前,短期就不可能产业化;技术如果太尖端,市场可能会太小;技术如果太专业,其带动力可能就不够;技术如果太孤立,可能没办法配套。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要成长壮大,技术、团队和市场缺一不可。技术、团队、市场也不能涵盖此次评审的全部标准,还有更宏观的标准。例如,不应该只有发达地区的项目入选,欠发达地区也应该有项目入选,不应该只有大企业大集团的项目入选,中小企业也应该有项目入选。

      在技术、团队、市场等相当的前提下,从区域等宏观视角进行适当的平衡是必要的。因为此次政府投入20亿元财政资金,除要培育一批具体项目外,还要带动更广大地区、更广泛的群体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支持重点:

      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记者:听说在某些具体项目的评审上,技术专家和财务、市场等专家的意见分歧很大?

      李蔚:是的。有个已进入中试阶段的产品,财务专家给的分极低,但技术专家却给了很高的评价。原因很简单,这样一个还未正式上市的产品,哪里来的财务数据?从表面上看,这对我们的评价体系提出一些挑战,但从深层次上看,它折射出观念的差异:对于一些离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但又有重大技术突破,甚至可能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的项目政府是否应该支持?

      李乐民:我的观点是,眼光可以更长远一点。有些项目的确两三年不太可能实现产业化,但它们是目前国际上发展的热点,现在大家处在差不多的水平,如果现在政府不大力支持,可能就落后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非常被动。因此不一定将产业化的时间标准设定为两三年,四五年也可以考虑。

      李蔚:20亿元资金对于全省庞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只能将政府资金支持的重点放在“产业化”而不是“技术攻关”上,前者风险较小,能迅速撬动一批企业崛起,后者风险较大,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

      记者:怎样确定这个比例?

      李乐民: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投票决定。从投票结果看,一些处在产业化前端的项目入选,很欣慰。

      李蔚:市场、经营管理专家除将视野扩展至项目的技术水平外,还会将视野扩展至与这个项目有关联的其它项目上。不少项目从自身看很完美,但其上下游产业链没有跟上,如果只是一个项目单兵突进,很难在短期实现产业化,因此落选。相反一些项目成熟的产业链获得专家的认可。

      李乐民:评选中好几个与云计算相关的项目脱颖而出,应该就得益于整个产业链。但对于单个技术突破的项目,也不应该放弃,相反,应通过其它渠道鼓励支持,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立足长远:

      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记者:此次评审似乎是一次全面审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机。

      张兴栋:申报项目折射出的一些发展趋势让人欣喜。从新材料项目看,很多项目的技术位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钒钛综合利用等项目充分体现出四川特色和四川优势。

      李蔚:这说明我们大的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全国甚至全球都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的危险。如何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是建立在自身特色优势资源上是关键。比如四川的中医药产业就是特色,应该有更多的中医药项目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也应该有所倾斜和扶持。

      李乐民:从此次申报的项目看,还有些遗憾。四川有雄厚的科研实力,但众多高新技术项目都没有实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转化。

      李蔚:项目好,不等于能运作得出来。成功运作,不仅仅要看技术团队,还要考虑经营管理团队。缺乏好的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是四川很多好项目的软肋。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在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积聚发展。与其它地区相比,四川并不具备吸引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优势,只有通过积聚发展才能使雪球越滚越大,也才能吸引更多人才、资金资源投入。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