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把民生还给“社会”——三论用什么视野看民生

  • 2015年02月28日 07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当我们把民生视野转向社会的时候,有一个热点引起我们关注。这就是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市场准入的改革新举措,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健康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在四川,简政放权与民生工程同行,民间投资与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推动民生建设的强大动力。

      从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政府关注民生,主要体现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保障民生的公共财政,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领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也就是说,要用“纳税人的钱”更多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让公共财政的春光普照广大民众,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民生问题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处理不当往往会演化为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这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之忧。前些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地方GDP增长很快,但就业率没有相应提高,个别城市失业率甚至超过了“警戒线”。还有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哪一个问题不是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用专家的话说,失业率过高容易诱发“社会地震”,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用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民生目标是居民偏好的满足,难以通过“有计划”的外部规划来安排和实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几乎把民生的一切领域都包揽起来了,结果是老百姓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有些人又搞起了GDP拜物教,以致出现“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严酷现实。也就是说,政府保障民生,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社会”这条腿做长,既是“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由之路。

      用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保障要更加重视共建共享。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政府保障民生,不能不加快发展经济,不能不加快社会建设,但只能从宏观上统筹兼顾,更加重视民生需求的优先保障和共建共享。也就是说,“既要将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关键是政府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能与民争利。在国力所及的条件下,优先保障的应该是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民生需求和民生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民生改善是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最根本的民生保障是充分就业,最普遍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产品是社会安全网,最急需的社会保障系统是为应对疾病、失业和年老而构建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失业救助体系和社会养老体系。还有规避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疾病流行以致突发事件的社会应急系统,也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

      用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服务要更多面向社会购买。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政府深度干预和直接提供的民生产品,特别是公益性很强的产品,常常发生“短缺”、“拥挤”、“排队”现象,甚至出现“贵”和“难”并存的现象。更深刻的启示是,政府过度干预和直接提供民生产品的一个代价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投入民生建设的活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惠及民生的社会作用。

      “把民生还给社会”,这就是我们从民生政府、民生保障、民生服务看到的新趋势。(梅松武)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把民生还给“社会”——三论用什么视野看民生

  • 2015年02月28日 07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当我们把民生视野转向社会的时候,有一个热点引起我们关注。这就是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市场准入的改革新举措,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文化、医药卫生、养老健康和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领域。在四川,简政放权与民生工程同行,民间投资与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推动民生建设的强大动力。

      从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政府关注民生,主要体现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建立保障民生的公共财政,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领域,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也就是说,要用“纳税人的钱”更多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让公共财政的春光普照广大民众,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民生问题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处理不当往往会演化为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这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之忧。前些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地方GDP增长很快,但就业率没有相应提高,个别城市失业率甚至超过了“警戒线”。还有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哪一个问题不是牵动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用专家的话说,失业率过高容易诱发“社会地震”,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用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政府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民生目标是居民偏好的满足,难以通过“有计划”的外部规划来安排和实现。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几乎把民生的一切领域都包揽起来了,结果是老百姓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入市场机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有些人又搞起了GDP拜物教,以致出现“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严酷现实。也就是说,政府保障民生,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把“社会”这条腿做长,既是“五位一体”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必由之路。

      用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保障要更加重视共建共享。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政府保障民生,不能不加快发展经济,不能不加快社会建设,但只能从宏观上统筹兼顾,更加重视民生需求的优先保障和共建共享。也就是说,“既要将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关键是政府不能成为企业的主体,不能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不能与民争利。在国力所及的条件下,优先保障的应该是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民生需求和民生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民生改善是接受基本教育的权利,最根本的民生保障是充分就业,最普遍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产品是社会安全网,最急需的社会保障系统是为应对疾病、失业和年老而构建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失业救助体系和社会养老体系。还有规避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疾病流行以致突发事件的社会应急系统,也是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

      用社会视野看民生,民生服务要更多面向社会购买。活生生的现实告诉我们:政府深度干预和直接提供的民生产品,特别是公益性很强的产品,常常发生“短缺”、“拥挤”、“排队”现象,甚至出现“贵”和“难”并存的现象。更深刻的启示是,政府过度干预和直接提供民生产品的一个代价是腐败现象的高发。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与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同步,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资本投入民生建设的活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惠及民生的社会作用。

      “把民生还给社会”,这就是我们从民生政府、民生保障、民生服务看到的新趋势。(梅松武)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