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敢问民生“谁做主”——再论用什么视野看民生

  • 2015年02月27日 07时2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嘘寒问暖间,又到“两会”时,敢问民生“谁做主”?

      据报道,有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民生政策密集出台,受到广大农民普遍欢迎。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也有不少农民对当前一些地方在农业产业化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政府过度干预”表示不满。有的地方一哄而上搞特色产业,结果种多了,卖不出去;政府费了很大劲引来的产业化项目,动员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农民说啥也不干;有的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强迫农民“拆村”、“上楼”,引发纠纷。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总是觉得自己比农民强,习惯于为农民“做主”,喜欢替农民“拿主意”。用农民的话说:“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主,你管那么多干啥?”

      由此看来,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主导”作用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政府的有限能力,过度的政府干预和替代,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的后果。用老百姓的话说:“鞋子合不合适,穿鞋的人最清楚。”用这样的视野看民生,当然是“谁的民生谁做主”!

      民生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用不同的视野看民生,不同的民生问题有不同的权利主体、责任主体、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当然也有不同的民生目标,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机制,不同的政策来解决。比如“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农民需求多元多样多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既要立足国情,立足实际,立足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四化互动”之路。又比如健康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问题,谁能独善其身?谁能自主沉浮?

      从社会保障视野看民生,当人们强调“民生”问题时,往往倾向于“政府主导”。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些依靠民众个体和私人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的民生改善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政府来承担。在民生问题上,民众往往不完全清楚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民众个人的偏好有可能是不合理或者不道德的,或者即使知道自己的利益,但缺乏自觉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因此,需要政府来代表和决策,以政府偏好替代个人偏好,由政府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等等,更是不能不由“政府主导”。

      从资源配置视野看民生,当人们强调“民生”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市场主导”。民生需要充足物质产品来满足,物质产品严重短缺不但难以改善民生,而且往往会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乱。我们不能忘记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苦日子,不能忘记吃“大锅饭”、端“铁饭碗”越过越穷的穷日子。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体以服从“消费者主权”即完全体现消费者偏好的方式运行,从而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所有人都按照市场选择、市场规则、自由交易的方式生产、交换和消费产品,不仅能体现最大的民生需求,而且能实现改善民生的最大效果。当前,我们深切感受到的很多民生难题,如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等,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有蛋糕可分”,也才能“把蛋糕切好”。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民生经济。在民生问题上,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

      从创新创业视野看民生,当人们强调“民生”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企业主导”。没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哪有就业门路,哪有收入增长,哪有民生改善?

      敢问民生“谁做主”?我们的回答是: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家庭和消费者各有选择、各尽所能、同舟共济、共主沉浮!(梅松武)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敢问民生“谁做主”——再论用什么视野看民生

  • 2015年02月27日 07时2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嘘寒问暖间,又到“两会”时,敢问民生“谁做主”?

      据报道,有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民生政策密集出台,受到广大农民普遍欢迎。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也有不少农民对当前一些地方在农业产业化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政府过度干预”表示不满。有的地方一哄而上搞特色产业,结果种多了,卖不出去;政府费了很大劲引来的产业化项目,动员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农民说啥也不干;有的过度追求城镇化速度,强迫农民“拆村”、“上楼”,引发纠纷。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总是觉得自己比农民强,习惯于为农民“做主”,喜欢替农民“拿主意”。用农民的话说:“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主,你管那么多干啥?”

      由此看来,政府在民生问题上的“主导”作用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超过政府的有限能力,过度的政府干预和替代,往往导致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的后果。用老百姓的话说:“鞋子合不合适,穿鞋的人最清楚。”用这样的视野看民生,当然是“谁的民生谁做主”!

      民生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用不同的视野看民生,不同的民生问题有不同的权利主体、责任主体、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当然也有不同的民生目标,应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机制,不同的政策来解决。比如“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的主体是农民,各地农村千差万别,农民需求多元多样多变,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难题和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既要立足国情,立足实际,立足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四化互动”之路。又比如健康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问题,谁能独善其身?谁能自主沉浮?

      从社会保障视野看民生,当人们强调“民生”问题时,往往倾向于“政府主导”。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些依靠民众个体和私人企业的力量难以完成的民生改善和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政府来承担。在民生问题上,民众往往不完全清楚自己的真正利益所在,民众个人的偏好有可能是不合理或者不道德的,或者即使知道自己的利益,但缺乏自觉维护自己利益的能力,因此,需要政府来代表和决策,以政府偏好替代个人偏好,由政府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公共安全、环境安全等等,更是不能不由“政府主导”。

      从资源配置视野看民生,当人们强调“民生”问题时,往往倾向于“市场主导”。民生需要充足物质产品来满足,物质产品严重短缺不但难以改善民生,而且往往会加剧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乱。我们不能忘记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苦日子,不能忘记吃“大锅饭”、端“铁饭碗”越过越穷的穷日子。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体以服从“消费者主权”即完全体现消费者偏好的方式运行,从而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决定性作用,所有人都按照市场选择、市场规则、自由交易的方式生产、交换和消费产品,不仅能体现最大的民生需求,而且能实现改善民生的最大效果。当前,我们深切感受到的很多民生难题,如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等,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只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有蛋糕可分”,也才能“把蛋糕切好”。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率的民生经济。在民生问题上,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

      从创新创业视野看民生,当人们强调“民生”问题时,往往倾向于“企业主导”。没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哪有就业门路,哪有收入增长,哪有民生改善?

      敢问民生“谁做主”?我们的回答是: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家庭和消费者各有选择、各尽所能、同舟共济、共主沉浮!(梅松武)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