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民生改善的四川行动——2014经济发展专稿﹙三﹚

  • 2014年12月19日 07时3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播报
  •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会趋紧吗?民生投入会“打折”吗?

      从年初到岁末,关涉每一个普通人的民生之问,有了现实的答案:一年来,四川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19件民生实事,落实“四大片区”扶贫专项规划、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

      四川以坚定的行动,对人民群众期盼做出回应。

      天寒地冻,人心温暖。

      力度更大

      民生支出占比扩大

      经济越是趋紧,越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4月,正值全省经济面临空前下行压力之际,一项总额高达1952.29亿元的投入计划——乌蒙山片区(含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片区、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计划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出炉”。目标,是要力争年内“四大片区”实现稳定脱贫32.34万人。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接踵而至的利好,只是四川民生行动的一个切片。改善民生既是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也是弥补社会事业短板、激发内需潜能的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新年伊始,省级财政就计划安排了1241.32亿元投入民生领域,财政预算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由上年的64.1%提高到65%左右。

      投入更大,覆盖面也更宽。

      在继续推进“十项民生工程”之外,又提出重点抓好19件民生实事。其中包括安排13.2亿元,对2.6万个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日常运行维护予以补助;安排5亿元资金,对初次创业并吸纳3名以上劳动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每人1万元的创业补贴;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全省实行免费婚前体检……

      2014年,比照我省藏区“9+3”免费教育政策实行大小凉山彝区免费职业教育,首次组织5000名彝区中职学生到内地就读。

      民生阳光,温暖人心。今年,我省首次开展“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前11月,全省已超额完成百万安居工程城镇部分的全年任务;截至11月26日,全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共开工52.43万套,是去年开工总量的2.46倍……

      民生改善的背后,是全省上下一心的齐力推动。

      年初以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全面走访了解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难题,列出办实事好事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特别困难和急需的马上解决,涉及面广和投入量大的积极纳入规划加快解决。300多万党员干部与220余万个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心连心、手牵手。

      民生改善的背后,还有行政性支出的不断压缩。

      在绵阳,自去年压缩“三公”经费为环卫工人涨工资之后,今年又放弃黄金地段土地拍卖,将老市委大院一半给学校一半给社区。省本级“三公”经费明确锁定为总量不超过6亿元,较上年只减不增。

      方式更新

      让每一名群众的幸福可知可感

      “老人满意度不足85%,换服务主体。”日前,《四川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对外披露,这是我省确定今年首批开展6项购买服务试点后,首个正式出台实施办法的试点项目。

      在不断增加民生财政投入的同时,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一年来,政府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变传统的“养人办事”财政拨款支出方式,强调“费随事转”、“办事养人”——思路一变天地宽,一年来,随着制约民生改善效果的体制机制障碍一一破除,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心情非常激动!”9月19日晚,28岁的青川女孩王淑娟和阿里巴巴其他七名客户一起,敲响了纽交所开市钟。

      从青川到纽交所,王淑娟的“奇迹”背后,是无数普通四川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梦想的故事。

      一年来,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我省各类新增市场主体尤其是私营企业迅猛增长,并直接带动全省仅仅用时9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设定的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目标。

      不止就业。截至11月,我省“十项民生工程”涉及的60个分项122个小项中,有113个小项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个小项达到或超过目标任务进度;19件民生实事中,有14件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件达到或超过目标任务进度。

      数字不断刷新的背后,是各地不断健全制度,推进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民生工程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在巴中,人口密集行政村设立银行代办点,让参保群众办事“不出村,少跑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前期审批花费时间较长导致“前松后紧”现象,攀枝花市探索建立民生工程行政审批“挂号”制度,对项目逐一备案,集中“挂号”,统一分流,助推民生项目提速增效……

      精准聚焦

      着眼群众最急最盼的领域

      “我‘摇’到属于自己的家啦!”不久前,在乐山中心城区打工多年的刘通达,分到了一套公租房。

      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民工保障性住房行动”,截至目前已将1.72万套公租房分配给农民工,完成年初下达任务量的103%。

      城里的农民工兄弟住进新房,农村盖不起房的村民也搬进新家。

      8月,我省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意见》,布局全省农村廉租房建设。省委明确,优先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改善民生,就是要优先解决最穷村最困难户最迫切的问题!

      仅仅半年,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的张子奎就甩掉了“穷帽子”:副区长手把手“包带”,特惠资金直接到户,贷款财政贴息……靠修摩托和种2亩地番茄,他家5口人今年增收1万元。

      张子奎的变化,源自全省扶贫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雨过地皮湿”的“漫灌”,到“精准斩穷根”的“滴灌”。今年,我省精准扶贫起步发力:瞄准精准识别出的11501个贫困村、625万“真贫”,资金项目和干部帮扶精准沉到村、扶到户。

      改善民生,就是要把视野瞄准群众最急最盼的领域。

      “免除全省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学费”,“实施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取暖补助”,“新建改造10万张养老床位”,“改善2000公里乡村公路”……梳理今年的民生动作,件件对应省情、切中要害。

      民愿的精准把握,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四川探索分不开。党员干部用脚步缩短距离、丈量作风,用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凝聚了民心。(记者  张岚 江芸涵)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民生改善的四川行动——2014经济发展专稿﹙三﹚

  • 2014年12月19日 07时3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形势会趋紧吗?民生投入会“打折”吗?

      从年初到岁末,关涉每一个普通人的民生之问,有了现实的答案:一年来,四川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19件民生实事,落实“四大片区”扶贫专项规划、藏区六项民生计划和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

      四川以坚定的行动,对人民群众期盼做出回应。

      天寒地冻,人心温暖。

      力度更大

      民生支出占比扩大

      经济越是趋紧,越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4月,正值全省经济面临空前下行压力之际,一项总额高达1952.29亿元的投入计划——乌蒙山片区(含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片区、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计划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出炉”。目标,是要力争年内“四大片区”实现稳定脱贫32.34万人。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接踵而至的利好,只是四川民生行动的一个切片。改善民生既是老百姓的迫切愿望,也是弥补社会事业短板、激发内需潜能的空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早在新年伊始,省级财政就计划安排了1241.32亿元投入民生领域,财政预算中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由上年的64.1%提高到65%左右。

      投入更大,覆盖面也更宽。

      在继续推进“十项民生工程”之外,又提出重点抓好19件民生实事。其中包括安排13.2亿元,对2.6万个村内公共服务设施日常运行维护予以补助;安排5亿元资金,对初次创业并吸纳3名以上劳动者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每人1万元的创业补贴;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全省实行免费婚前体检……

      2014年,比照我省藏区“9+3”免费教育政策实行大小凉山彝区免费职业教育,首次组织5000名彝区中职学生到内地就读。

      民生阳光,温暖人心。今年,我省首次开展“百万安居工程建设行动”,前11月,全省已超额完成百万安居工程城镇部分的全年任务;截至11月26日,全省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共开工52.43万套,是去年开工总量的2.46倍……

      民生改善的背后,是全省上下一心的齐力推动。

      年初以来,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起,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全面走访了解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安居、饮水、行路、用电、通讯等难题,列出办实事好事项目责任人和时间表,对特别困难和急需的马上解决,涉及面广和投入量大的积极纳入规划加快解决。300多万党员干部与220余万个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心连心、手牵手。

      民生改善的背后,还有行政性支出的不断压缩。

      在绵阳,自去年压缩“三公”经费为环卫工人涨工资之后,今年又放弃黄金地段土地拍卖,将老市委大院一半给学校一半给社区。省本级“三公”经费明确锁定为总量不超过6亿元,较上年只减不增。

      方式更新

      让每一名群众的幸福可知可感

      “老人满意度不足85%,换服务主体。”日前,《四川省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对外披露,这是我省确定今年首批开展6项购买服务试点后,首个正式出台实施办法的试点项目。

      在不断增加民生财政投入的同时,如何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一年来,政府不断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变传统的“养人办事”财政拨款支出方式,强调“费随事转”、“办事养人”——思路一变天地宽,一年来,随着制约民生改善效果的体制机制障碍一一破除,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心情非常激动!”9月19日晚,28岁的青川女孩王淑娟和阿里巴巴其他七名客户一起,敲响了纽交所开市钟。

      从青川到纽交所,王淑娟的“奇迹”背后,是无数普通四川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和梦想的故事。

      一年来,通过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我省各类新增市场主体尤其是私营企业迅猛增长,并直接带动全省仅仅用时9个月就完成了全年设定的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目标。

      不止就业。截至11月,我省“十项民生工程”涉及的60个分项122个小项中,有113个小项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个小项达到或超过目标任务进度;19件民生实事中,有14件已完成或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件达到或超过目标任务进度。

      数字不断刷新的背后,是各地不断健全制度,推进民生工程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民生工程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在巴中,人口密集行政村设立银行代办点,让参保群众办事“不出村,少跑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因前期审批花费时间较长导致“前松后紧”现象,攀枝花市探索建立民生工程行政审批“挂号”制度,对项目逐一备案,集中“挂号”,统一分流,助推民生项目提速增效……

      精准聚焦

      着眼群众最急最盼的领域

      “我‘摇’到属于自己的家啦!”不久前,在乐山中心城区打工多年的刘通达,分到了一套公租房。

      今年,我省继续实施“农民工保障性住房行动”,截至目前已将1.72万套公租房分配给农民工,完成年初下达任务量的103%。

      城里的农民工兄弟住进新房,农村盖不起房的村民也搬进新家。

      8月,我省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意见》,布局全省农村廉租房建设。省委明确,优先解决农村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确保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改善民生,就是要优先解决最穷村最困难户最迫切的问题!

      仅仅半年,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的张子奎就甩掉了“穷帽子”:副区长手把手“包带”,特惠资金直接到户,贷款财政贴息……靠修摩托和种2亩地番茄,他家5口人今年增收1万元。

      张子奎的变化,源自全省扶贫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雨过地皮湿”的“漫灌”,到“精准斩穷根”的“滴灌”。今年,我省精准扶贫起步发力:瞄准精准识别出的11501个贫困村、625万“真贫”,资金项目和干部帮扶精准沉到村、扶到户。

      改善民生,就是要把视野瞄准群众最急最盼的领域。

      “免除全省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学费”,“实施高海拔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取暖补助”,“新建改造10万张养老床位”,“改善2000公里乡村公路”……梳理今年的民生动作,件件对应省情、切中要害。

      民愿的精准把握,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四川探索分不开。党员干部用脚步缩短距离、丈量作风,用改善民生的实际成效凝聚了民心。(记者  张岚 江芸涵)

      

      
    责任编辑: 张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