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深化改革的四川作为——2014经济发展专稿(一)

  • 2014年12月17日 08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编者按]

      2014年即将过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亦是多重挑战与风险并存的一年。这一年,四川经济经历了哪些考验?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14年即将过去。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四川的这一页,关键词一定会有一个:改革。

      前三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二。在全国前八位经济大省中,四川多项经济增长指标位列前茅。

      稳增长的背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起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省推出各类改革举措接近40项,平均每月有超过三项改革措施出台。

      以改革为统领,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难题……这一年,四川坚定前行。

      稳中有进,改革激发强大动力

      在很多四川人看来,2014年的这个春天,寒意十足。

      受需求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钛白粉市场价格一度跌破成本价至每吨万元左右,加之银行信贷收缩,攀枝花钛海科技资金链断裂危机一触即发。

      4月22日,省统计局发布的全省一季度经济数据加深寒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环比下跌1.9个百分点,同比下跌2.1个百分点,增速几年来首次回落到一位数。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数据同时出现大幅回落。

      稳增长的严峻形势,让很多人悬起了一颗心:稳增长的现实需求会不会延缓促改革的时代脚步,四川会不会为了稳增长,放慢改革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又会不会影响稳增长的实际效果?全面深化改革的“慢药”是否救得了经济快速下滑的“急病”?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场战役中,谁才是真正的“统领”?

      改革没有止步。

      早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就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必须“用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一个月后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魏宏再次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2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获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

      四川,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新年第一天,99个省级部门8400多项权力网上运行;2月12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等重点工作。4月20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十天后,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公布;同样是十天,服务业改革发展意见面世……从城镇到农村,从工业到服务业,从投融资体制到对外开放,从政府自身改革到文化体制,短短一年间,改革触角延伸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角落。

      事实证明,改革使经济增长重新焕发出显著活力。

      进入二季度以后,全省经济增速快速下跌态势得到遏制,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态势进一步稳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提升,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现,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趋平衡。

      问题导向,改革实现精准发力

      10月19日,我省一口气发布了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在内的10个重要文件。

      有媒体评论,作为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规范政府权力制度性建设,十项新规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约束政府权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有人说,十项新规定出台,相当于给各级政府念起“紧箍咒”,是政府在自缚手脚。

      岂止十项新规。5月20日,我省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2014年本)》,与2004年版本相比,省级核准项目数量大幅减少50%以上,小类总数大幅减少16.67%。

      2014年的四川改革,从政府自身改革上动了“第一刀”。

      全面改革,为何政府先行?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问题就是方向,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不把改革当目标,只为问题寻出路。

      市场活力不足——3月1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启动。仅仅3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5.6万户,增速创历史新高。

      县域经济基础不牢——5月,省委、省政府举行县域经济工作会,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服务业占比不高——同样在5月,我省出台《关于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推进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保障5个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松绑”。

      12月4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和年初出台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相比,上述规划的内容更具体、时间跨度更大、目标更明晰,可以说是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施工图”。

      从“动员令”到“施工图”,一前一后两个重要文件,标注出四川改革纵深推进的前行坐标。

      重点领域改革渐行渐急。

      4月,《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率先出台。9大领域、一揽子改革措施,目的:释放民间投资活力。随后,我省又先后两批次推出重大项目,鼓励民间投资进入。

      5月14日,国资国企改革“路线图”公布。随后,涉及高速公路、能源、化工、物流、房地产、铁路等六大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陆续公开。3个月后,68项改革任务中的省医药集团股权转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案、落实董事会重大职权、撤销水投集团、整合组建省商业投资集团方案等7项工作完成。改革,还在向更广范围延伸。

      对外开放:《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贸区经验方案》出台,四方面改革陆续落地。

      科技创新:绵阳科技城获批比照执行部分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以激活30万专业科技人员“超强大脑”为目的的《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出炉,曾经制约其创新创业激情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束缚被打碎。

      9月,四川新一轮农村改革吹响号角。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沉睡的资本,正在被唤醒。

      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梁现瑞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深化改革的四川作为——2014经济发展专稿(一)

  • 2014年12月17日 08时3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编者按]

      2014年即将过去。这是全面深化改革起步之年,亦是多重挑战与风险并存的一年。这一年,四川经济经历了哪些考验?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14年即将过去。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望四川的这一页,关键词一定会有一个:改革。

      前三季度,四川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七,西部第二。在全国前八位经济大省中,四川多项经济增长指标位列前茅。

      稳增长的背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实起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省推出各类改革举措接近40项,平均每月有超过三项改革措施出台。

      以改革为统领,统筹考虑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难题……这一年,四川坚定前行。

      稳中有进,改革激发强大动力

      在很多四川人看来,2014年的这个春天,寒意十足。

      受需求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钛白粉市场价格一度跌破成本价至每吨万元左右,加之银行信贷收缩,攀枝花钛海科技资金链断裂危机一触即发。

      4月22日,省统计局发布的全省一季度经济数据加深寒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环比下跌1.9个百分点,同比下跌2.1个百分点,增速几年来首次回落到一位数。工业、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数据同时出现大幅回落。

      稳增长的严峻形势,让很多人悬起了一颗心:稳增长的现实需求会不会延缓促改革的时代脚步,四川会不会为了稳增长,放慢改革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又会不会影响稳增长的实际效果?全面深化改革的“慢药”是否救得了经济快速下滑的“急病”?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场战役中,谁才是真正的“统领”?

      改革没有止步。

      早在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东明就强调,做好2014年经济工作,必须“用改革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释放改革动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一个月后举行的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魏宏再次指出,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年,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2月10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获得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

      四川,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新年第一天,99个省级部门8400多项权力网上运行;2月12日召开的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等重点工作。4月20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公布;十天后,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公布;同样是十天,服务业改革发展意见面世……从城镇到农村,从工业到服务业,从投融资体制到对外开放,从政府自身改革到文化体制,短短一年间,改革触角延伸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角落。

      事实证明,改革使经济增长重新焕发出显著活力。

      进入二季度以后,全省经济增速快速下跌态势得到遏制,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第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升0.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态势进一步稳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提升,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现,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发展更趋平衡。

      问题导向,改革实现精准发力

      10月19日,我省一口气发布了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在内的10个重要文件。

      有媒体评论,作为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规范政府权力制度性建设,十项新规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约束政府权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有人说,十项新规定出台,相当于给各级政府念起“紧箍咒”,是政府在自缚手脚。

      岂止十项新规。5月20日,我省发布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四川省2014年本)》,与2004年版本相比,省级核准项目数量大幅减少50%以上,小类总数大幅减少16.67%。

      2014年的四川改革,从政府自身改革上动了“第一刀”。

      全面改革,为何政府先行?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问题就是方向,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不把改革当目标,只为问题寻出路。

      市场活力不足——3月1日,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启动。仅仅3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5.6万户,增速创历史新高。

      县域经济基础不牢——5月,省委、省政府举行县域经济工作会,明确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服务业占比不高——同样在5月,我省出台《关于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推进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保障5个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松绑”。

      12月4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和年初出台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相比,上述规划的内容更具体、时间跨度更大、目标更明晰,可以说是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施工图”。

      从“动员令”到“施工图”,一前一后两个重要文件,标注出四川改革纵深推进的前行坐标。

      重点领域改革渐行渐急。

      4月,《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率先出台。9大领域、一揽子改革措施,目的:释放民间投资活力。随后,我省又先后两批次推出重大项目,鼓励民间投资进入。

      5月14日,国资国企改革“路线图”公布。随后,涉及高速公路、能源、化工、物流、房地产、铁路等六大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项目陆续公开。3个月后,68项改革任务中的省医药集团股权转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方案、落实董事会重大职权、撤销水投集团、整合组建省商业投资集团方案等7项工作完成。改革,还在向更广范围延伸。

      对外开放:《成都市部分区域学习借鉴中国(上海)自贸区经验方案》出台,四方面改革陆续落地。

      科技创新:绵阳科技城获批比照执行部分中关村先行先试政策。以激活30万专业科技人员“超强大脑”为目的的《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方案》出炉,曾经制约其创新创业激情的体制性障碍和政策性束缚被打碎。

      9月,四川新一轮农村改革吹响号角。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沉睡的资本,正在被唤醒。

      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记者 梁现瑞 曾小清)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