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 | 简体 | 繁體 | English  
 
 
 
 
 
App客户端 政务新媒体矩阵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个人中心
 
 
 
 
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

  • 2014年06月27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政府办公厅
  • 【字体:
川办发〔2014〕59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2014—2020年)》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年6月27日




四川省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2014—2020年)


  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控制食源性疾病,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确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我省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食物与营养发展现状。2013年,我省粮食产量达到3387万吨,实现“七连增”,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以及蔬菜、油料、水果等产量快速增长。在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的同时,居民食物消费质量明显提高。2010—2012年,我省人均消费米及其制品54.75公斤、面及其制品28.84公斤、其他谷类20.54公斤、薯类20.59公斤、蔬菜117.45公斤、肉类23.70公斤。人均每日摄入能量1965.82千卡、蛋白质61.41克、脂肪89.33克,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摄入能量2059.84千卡、蛋白质67.32克、脂肪94.69克,农村居民人均摄入能量1765千卡、蛋白质48.83克、脂肪77.93克。与2000年相比,肉类、蛋类、奶类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居民营养结构有较大改善。

  (二)食物与营养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食物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不衔接。除粮食外,其他主要农产品家庭直接消费量占生产量的比重远低于50%,即使考虑到部分农产品进入加工环节等因素,其比重依然较低。二是消费目标和营养目标不协调。尽管居民膳食质量显著提高,但仍存在钙、铁、锌和维生素A等普遍摄入不足的问题。2010—2012年,我省居民蛋白质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81.88%,脂肪摄入量比推荐量高出36.33%,钙摄入量仅相当于参考摄入量的46.89%。三是营养改善与健康需求不匹配。一方面,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因食物摄入量不足,蛋白质等营养素难以满足健康生活需要,易患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和维生素A、B2缺乏等营养不良性疾病。另一方面,部分中高收入人群因营养过剩或膳食结构不合理,肉类及油脂消费量过多,居民营养过剩,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疾病。

  (三)食物与营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一是资源环境压力增大,要求转变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二是社会流动人口增多,要求创造良好的食物消费环境。三是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要求满足社会多样化食物需求。四是进入慢性病高发期,要求居民膳食结构不断优化。这些情况对食物与营养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省食物与营养工作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转变观念,明确发展重点,制订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食物与营养取得新的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食物生产量目标。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到2020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以上,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及蔬菜、油料作物、水果等的生产稳定发展。

  (二)食品工业发展目标。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实现传统食品工艺和现代食品工业同步发展。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5%以上。

  (三)食物消费量目标。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省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四)营养素摄入量目标。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到2020年,全省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千卡,其中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不低于55%、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5克。

  (五)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到2020年,全省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8%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老年人贫血率控制在15%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品。

  1.优质食用农产品。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质量。在充分考虑食物生产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品种,着力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在发展高效食物生产上求突破。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严格保护产地环境。

  2.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在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适合于不同地区和不同口味需求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健康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及副产物综合开发与利用。

  3.奶类与大豆食品。鼓励龙头企业自建奶源基地,整合乳制品加工企业资源,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加强奶业各环节衔接,推进现代奶业建设。依靠外调大豆和本省套作大豆确保大豆及其制品供应稳定,推动大豆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大豆营养保健功能产品的开发,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集群化生产。

  (二)重点区域。

  1.贫困地区。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和大小凉山彝区等四大连片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创新营养改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实现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2.农村地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商贸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推进四川省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培育和完善农村商品市场网络,整治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为农村居民方便购买放心食品提供市场保障。

  3.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切实关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群的营养改善问题,对流动人群集中供餐点卫生条件、执业人员健康要求、食物质量安全等进行监控,避免突发食源性疾病发生。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的膳食指导,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三)重点人群。

  1.孕产妇与婴幼儿。做好孕产妇营养均衡调配,重点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妇膳食中钙、铁、锌和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状况,预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妇因膳食结构不合理而导致的肥胖、巨大儿等营养性疾病。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

  2.儿童青少年。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迟缓、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建立城镇和农村儿童青少年膳食营养评估机制,开展动态变化分析,为下一步营养改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

  3.老年人。研究建立老年人营养保障制度,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关心老年人膳食营养,做好孤寡老人的膳食供给,加强老年人营养保障工作。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低能量食物等。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不断提高食物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食物数量安全。

  1.初级农产品数量保障。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高标准农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挖掘大豆增产潜力,扩大优质高蛋白大豆种植面积,推动科研、生产、经营、加工、外贸一体化大豆产业发展。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国家级和省级“菜篮子”产品良繁基地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畜牧业生产结构,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巩固和发展生猪生产优势,推动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完善畜牧科技支撑体系,发展现代水产养殖。

  2.加工食品数量保障。促进食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发展,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国家级和省级食品加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提升食品加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强专用原料基地建设,以产业集群方式促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肉制品、粮油制品、果蔬制品、乳制品等生产加工产业发展。

  (二)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确保食物质量安全。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长效机制,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监督管理体系,完善产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出准入、认证体系和追溯制度建设,实现农产品准出、准入和追溯的对接。加快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各类质量控制、生产操作和技术规范(措施)等要求。

  2.食品安全保障。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物安全监管制度,健全各类食物标准,落实地方人民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规范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强化食品市场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构建食物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市场营销、金融保险、安全监管等服务体系,提高食物加工配送能力和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四川省食品安全总体水平。

  (三)实施营养监测与干预,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开展全省居民营养与基本健康监测工作,进行食物消费调查,适时发布四川省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餐环境。关注孕产妇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低收入群体等特殊群体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需求,因地、因时进行营养干预。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加强对新食物资源开发和食物安全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在科技创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强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促进食物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四)加强居民膳食营养改善,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费模式和科学的膳食模式,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传统,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预防和控制因营养过剩与失衡而导致的代谢综合症和肿瘤等疾病。提高老少边穷地区居民的膳食质量,增加奶类、豆类、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食物供给,预防和控制因营养素供给量不足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和维生素A、B2缺乏等营养不良性疾病。

  (五)加大食物与营养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对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社区)入户活动,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在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机关单位、企业等集中供餐点,积极创造条件配备专业营养师。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发挥主体媒体的主导作用,加强膳食营养知识普及工作,科学引导消费,避免营养误区。加强对食物广告的监督管理,推动食物与营养知识的公益性宣传。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六)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保障。建立更加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坚决打击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构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建立由农业厅、省卫生计生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林业厅、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参加的厅际协调机制,定期就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协商,确保本实施计划得到落实。各市(州)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实施计划确立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责任编辑: 刘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