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彝家新寨建设让特尔村村民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更足

  • 2012年12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字体:
  •   拉达乡特尔村地处布拖县城北部,距离县城12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86户村民,全村耕地面积1398亩,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区村寨。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的开展,大大改善了特尔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改变都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有决心和信心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住进“小洋房”致富奔小康 

      一排排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农家“小洋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宽广的水泥路通往具有彝家风格的村庄;村民家家户户都铺了地板砖、通了自来水;新建的村活动中心是一栋两层小楼,有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村文化站,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走进拉达乡特尔村,一幅喜人的山乡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沿着宽阔的环村水泥路,记者来到村民莫色莫子阿木的家里,室内装修颇具现代气息,沙发、彩电、冰箱、衣柜等一应俱全。 

      “从祖辈住的土坯房搬进自家的‘小洋房’,这样好的生活条件过去做梦都不敢想!你看我家的新房子,和城里人的生活是不是已经差不多了?”莫色莫子阿木指着自家宽大的院坝、明亮的客厅、漂亮的卧室、整洁的卫生间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村民们住上新房,县乡又在特尔村发展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村里马铃薯、生猪、中药材、白杨等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落成,给村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采访过程中,特尔村村支书阿比此沙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8月,我们村肉牛科技示范园引进的100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落地入户了,每户村民1头基础母牛,村里还将为村民改造建设牛舍,每户30平方米。”他说,该项目是2011年的省级项目,项目的受益农户为100户,为进一步推动特尔村畜牧养殖业发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县政府专门投入100万元重点打造该项目。 

      原来特尔村的路不方便,很少有村民把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现在路通了,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卖自己种植的各种农产品。“村里现在有好几十户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钱口袋也逐渐鼓起来了。”村支书阿比此沙说。 

      享受好政策日子好巴适 

      “洋芋、包谷已经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们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特尔村,每个人都是那么匆忙和朝气蓬勃,忙的时候大家都到地里搞生产、抓发展。闲的时候,大伙儿就会去村里的活动场所健身、跳达体舞,或是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去看看书,学习各种种养知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特尔村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移动、联通网络全覆盖;有了村卫生室,群众看病就医不再难;垃圾集中堆放点、路渠绿化、沼气池“四件套”等设施应有尽有,村里人居环境和卫生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包谷不吃了,洋芋切丝丝做菜、包谷打面面喂猪,买米买肉、清油炒菜,安逸得很喽!”在特尔村,随便走进一户村民的家中,除了畜圈里肥大的过年猪外,屋内还备满了大米、面条等物资。 

      村支书阿比此沙告诉记者,住在高山上的时候,因水源离家较远,人畜饮水相当困难,主要靠人背马驮,农业生产用水全靠“天老爷”。那时村容村貌较差,“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渠、路、林不配套,房屋零乱。“现在,有人到村里来的时候,都羡慕地说嫁到这地方的女人是很幸福的。” 

      村民米色拉红的两个儿子农闲时节都在外打工挣钱,每人每月可以挣2000多元,大儿子家的孩子还在西昌读书。小儿子家修房子时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自家花了6万多元,还被县上列入示范户。现在他的两个儿子还给老人家开了个小卖部,米色拉红自己一个月也可以挣1000多元,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开幕式那天,有很多高山上的亲戚一大早就放下农活赶到我家来收看,他们说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红红火火!”如今,谈起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米色拉红比谁都开心。 

      “现在,农民免了税、学生不交费、修房拿补贴、低保领工资,‘新农保’让我们老来有工资,上级领导不仅给我们送板凳,还给我们送毛巾、盆子等用品,让我们彻底革除陋习、转变生活方式,这种日子好巴适哦。”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彝家新寨建设让特尔村村民致富的信心和劲头更足

  • 2012年12月14日 00时00分
  • 来源: 省民委
  •   拉达乡特尔村地处布拖县城北部,距离县城12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86户村民,全村耕地面积1398亩,是一个典型的彝族山区村寨。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活动的开展,大大改善了特尔村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些改变都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更有决心和信心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奔小康。 

      住进“小洋房”致富奔小康 

      一排排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农家“小洋房”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宽广的水泥路通往具有彝家风格的村庄;村民家家户户都铺了地板砖、通了自来水;新建的村活动中心是一栋两层小楼,有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村文化站,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走进拉达乡特尔村,一幅喜人的山乡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沿着宽阔的环村水泥路,记者来到村民莫色莫子阿木的家里,室内装修颇具现代气息,沙发、彩电、冰箱、衣柜等一应俱全。 

      “从祖辈住的土坯房搬进自家的‘小洋房’,这样好的生活条件过去做梦都不敢想!你看我家的新房子,和城里人的生活是不是已经差不多了?”莫色莫子阿木指着自家宽大的院坝、明亮的客厅、漂亮的卧室、整洁的卫生间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村民们住上新房,县乡又在特尔村发展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大做文章。村里马铃薯、生猪、中药材、白杨等特色产业基地的相继落成,给村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采访过程中,特尔村村支书阿比此沙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8月,我们村肉牛科技示范园引进的100头西门塔尔基础母牛落地入户了,每户村民1头基础母牛,村里还将为村民改造建设牛舍,每户30平方米。”他说,该项目是2011年的省级项目,项目的受益农户为100户,为进一步推动特尔村畜牧养殖业发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县政府专门投入100万元重点打造该项目。 

      原来特尔村的路不方便,很少有村民把自家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卖。现在路通了,村民们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卖自己种植的各种农产品。“村里现在有好几十户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钱口袋也逐渐鼓起来了。”村支书阿比此沙说。 

      享受好政策日子好巴适 

      “洋芋、包谷已经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们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特尔村,每个人都是那么匆忙和朝气蓬勃,忙的时候大家都到地里搞生产、抓发展。闲的时候,大伙儿就会去村里的活动场所健身、跳达体舞,或是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去看看书,学习各种种养知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特尔村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移动、联通网络全覆盖;有了村卫生室,群众看病就医不再难;垃圾集中堆放点、路渠绿化、沼气池“四件套”等设施应有尽有,村里人居环境和卫生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包谷不吃了,洋芋切丝丝做菜、包谷打面面喂猪,买米买肉、清油炒菜,安逸得很喽!”在特尔村,随便走进一户村民的家中,除了畜圈里肥大的过年猪外,屋内还备满了大米、面条等物资。 

      村支书阿比此沙告诉记者,住在高山上的时候,因水源离家较远,人畜饮水相当困难,主要靠人背马驮,农业生产用水全靠“天老爷”。那时村容村貌较差,“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渠、路、林不配套,房屋零乱。“现在,有人到村里来的时候,都羡慕地说嫁到这地方的女人是很幸福的。” 

      村民米色拉红的两个儿子农闲时节都在外打工挣钱,每人每月可以挣2000多元,大儿子家的孩子还在西昌读书。小儿子家修房子时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自家花了6万多元,还被县上列入示范户。现在他的两个儿子还给老人家开了个小卖部,米色拉红自己一个月也可以挣1000多元,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了。“党的十八大开幕式那天,有很多高山上的亲戚一大早就放下农活赶到我家来收看,他们说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温暖人心、鼓舞人心!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过得红红火火!”如今,谈起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米色拉红比谁都开心。 

      “现在,农民免了税、学生不交费、修房拿补贴、低保领工资,‘新农保’让我们老来有工资,上级领导不仅给我们送板凳,还给我们送毛巾、盆子等用品,让我们彻底革除陋习、转变生活方式,这种日子好巴适哦。”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