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组合拳”助力中国经济向好向优
- 增值税发票数据折射经济运行四方面亮点
-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
- 宏观调控有力有效——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
- 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
-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①
- 内需提振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 经济增速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从“负面清单”到“零关税待遇” - 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 降本增效 提档升级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迎来新一轮利好
- 我国将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
- 中国贸促会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 透视10月份PMI数据:三大指数同步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足够支撑
- 政策发力 前景可期
——海外专家认为中国政策将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 主要商业银行批量集中调整存量房贷利率
房贷减负 促消费利民生 - 坚定信心 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答 - 设备更新,拉动投资增长助力产业升级
- 围绕五个方面 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政策“组合拳”助力中国经济向好向优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离不开政策的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今年以来,我国政策工具箱不断充实丰富,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叠加发力,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4年全年经济发展定下基调。
谋定而动,纲举目张。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政策落地;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年内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快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锚定既定发展目标,一系列政策协同配合、精准发力。
近段时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揽子增量政策因势酝酿、密集推出。
进一步扩大内需——
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扩大;发布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意见,明确到2027年我国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2万亿元;提前谋划并下达明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海关总署聚焦四方面发布16条稳外贸新举措;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相关部署将加快落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风险防控和海外利益保障机制等将加快完善。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多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
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加大助企帮扶力度——
聚焦重点收费主体、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进一步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着力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的预期逐步改善,全社会的信心不断增强。
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98万亿元,环比增长近150%。
据商务大数据监测,11月上旬,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通信器材、服装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5%、28%和6%,部分老字号产品销售额翻番。
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景气区间上行,升至50.3%;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9.2,较10月上升0.2点,宏观经济感受指数、综合经营指数、市场指数等多项指数继续上升。
经济发展态势向好的同时,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向优。
“向新力”释放。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至10月,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
“含绿量”提升。前三季度,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8个百分点。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4%。
坚定信心,破浪前行。
12月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
咬定青山、真抓实干,我们有信心不断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记者 王雨萧 胡林果)
增值税发票数据折射经济运行四方面亮点
国家税务总局10日发布的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在一系列存量和增量政策带动下,11月经济运行在多方面呈现亮点。
——制造业生产稳步提速,高端制造业支撑明显。11月,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较10月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装备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媒体设备、智能设备等数字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5.3%、5.1%和3.8%。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增速较快。11月,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应用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3%、6.7%和11.3%,均明显高于全国企业总体水平。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4%。
——受“两新”政策带动,设备投资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持续加力。11月,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4.5%。其中,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电热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重点领域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1%、7.4%和15.9%。11月,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同比分别增长28.8%和74.4%;与家装相关的家具零售、卫生洁具零售同比分别增长36%和18.8%。
——省际贸易持续畅通,交通物流加快发展。1月至11月,全国省际间销售额增速快于全国企业销售收入总体增速1.1个百分点,反映省际间商品服务贸易较为畅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11月,交通运输物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1%。(记者 王雨萧)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主体在地下700米深处建成,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海南文昌,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将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商业航天从此形成全产业链闭环;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逾万架标准机架高效运行,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海量数据化身数字生产力……神州大地,处处可见中国经济向新求质、换挡升级的矫健“身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系统部署,加快推进。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切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加快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动能新优势壮大,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的安徽合肥科学岛上,稳态强磁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科研“利器”,已衍生出特种电源、低温制冷、创新药物等一大批应用产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缘“新”而变,传统产业活力焕发。
郑州中铁装备盾构机总装车间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设备运行状态等各项数据。这些设备内置的工业软件,是调控整个车间智能化生产的“中枢神经”。“我们研发的工业软件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效率提升、产品交付周期缩短、综合成本降低。”浪潮通软总经理魏代森说。
盾构机由“制造”向“智造”转变,是新技术带来的“质变”。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重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0.1%、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2.9%。
由“新”而进,新兴产业聚能起势。
极氪第40万台量产车日前在浙江下线。精准识别到达装卸区的自动导引小车,双手搬起货箱稳稳放置在物料架上……智能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已能够完成搬运、分拣和质检等任务。据统计,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470台。
今年以来,我国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前10个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其中,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4.5%,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2%,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增长11%。
从“新”出发,未来产业潜力无限。
“我们通过超算算力和176个超导量子比特算力的融合,为各类用户提供便捷的量子计算服务。”中电信量子集团董事长吕品介绍。日前,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并在气象模拟等领域拓展场景应用。
上海提出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合成生物功能型平台;辽宁结合地方实际,布局无人驾驶船舶、人形机器人……各地立足优势,沿新技术发展方向落子布局,一个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正拔节生长。
科学技术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我们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各地区各部门着眼长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努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转化为业界领先的产品,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李越有深切体会。前不久,第一款采用超材料天线技术的平板电脑正式发布,超材料天线研发由联想集团全球创新中心与李越团队联合完成。
“通过产学研合作,我们将写在论文里的‘零折射率’等超材料理论应用在平板电脑天线设计上。”李越说,这次“牵手”既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又催生了发明专利、学术论文等一系列新成果。
科技成果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从创造力变为生产力。
截至10月底,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其中专利权人为企业的占比超过七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升至70.9%;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
“目前,27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共计134.9万件存量专利完成了全面盘点,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发明专利进入可转化资源库。”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
技术市场蓬勃发展——
“‘科技红娘’帮助真的大!”浙江斯普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感叹。在宁波市海曙区科技大市场撮合下,一家科研机构帮助斯普智能设计出变频控制技术方案,使泳池设备平均能耗降低80%,增强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企业口中的“科技红娘”,就是技术经纪人,他们在成果挖掘、转移转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宁波,技术经纪人总数已超1700人,仅今年就推动举办线上线下科技合作活动上百场,发布科技成果超千项。
左手接课题,右手拿订单,技术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是我国技术市场蓬勃发展的体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达4.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8%。“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和模式,让创新成果加快走向应用。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月,华中科技大学与百度启动全国首个面向本科生的“飞桨班”。该班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华中科技大学选聘教师作为学业导师,来自百度的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双方融合教学场景和产业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完成总装下线,200余家企业、高校院所参与研制;“东数西算”首条400G全光省际骨干网商用,300多家产学研用单位合力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发展……龙头企业、高校成立联合研发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结成“创新联合体”,产学研合作不断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业,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硅谷”加快建设。3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科创平台、10个院士创新团队、10余所知名高校分支机构,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
体制机制持续优化。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小试平台上,科研人员正在对多种储能与能量转换材料进行试验,这里已孵化出5家新能源领域企业。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陕西探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动越来越多的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化。
人才活力不断迸发。重庆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布局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及职称认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全市工程师总数已近40万人。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改革多点突破,带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山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发展;黑龙江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四川面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优化配置,各地立足自身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持续向“新”发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记者 谷业凯)
宏观调控有力有效——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
“多亏有500万元信用贷款,我们能够尽快新建厂房和生产线。”抢抓市场机遇,湖南汝城县阳光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何雄文信心十足;
“今年我给新房置办了智能冰箱、洗烘套装和新风空调,政府补贴叠加门店优惠,省了将近1万元。”江苏南京市民李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两新”政策的利好;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近期一揽子财政货币政策密集出台,力道足、靶向准,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存量政策叠加增量政策,政策效能持续释放,稳预期、强信心、增干劲,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为顺利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12月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打好政策“组合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
政策持续发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货币政策加大调控强度,存量政策衔接增量政策接续发力,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守好实体经济根基,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提供有力支撑。
财政政策用好空间、优化工具组合,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财力保障——
眼下,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的顺水河、南澧河、沙洺河夹道调蓄工程建设正酣。这是河北省今年29个国家重大项目之一,也是邢台市增发国债水利项目之一,建成后将有效提升防汛减灾能力。
今年,3.9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为历年之最,截至10月20日,各地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63万亿元,占全年额度的93%,支持项目超过3万个。
统筹消费、投资,助力内需回暖。西部陆海新通道、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三北”工程建设……用于“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的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落实到位,加力支持重大战略、重点工程建设。安排3000亿元用于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助力产业升级,优化供给水平,更充分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货币政策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滋养实体经济——
年内多次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积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货币政策总量、价格调节齐发力,为实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数据显示,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9万亿元。
产业、就业、科技、生态等政策同向发力,经济政策、非经济政策形成合力——
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启动技能强企行动,推动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地积极探索建设“无废城市”,提高废弃设备及消费品循环利用水平……围绕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有效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推动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近期,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经济运行呈现出回升向好态势,这是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持续加力的积极成果。”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周茂华认为,牢牢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科学高效决策,强化政策统筹,既注重宏观调控,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坚持精准施策,夯实“稳增长”底盘
今年以来,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宏观政策更加强化精准“滴灌”,推动更多资金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
纾困解难,助力中小经营主体爬坡过坎——
“公司备货需求持续加大,多亏有中国银行150万元的普惠金融信用类涉农贷款,让我们抓住了优质农产品需求回暖的市场机遇。”深圳市和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建哲说。
自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以来,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积极行动,深入园区街道、走访工厂车间,让低成本信贷资金更多更快更准地流向小微企业。
稳经济,关键是稳企业。今年,扶“微”助“小”的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延续实施,财政加力支持4万多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市场监管部门引导平台企业用流量帮助平台内商户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交易量……聚焦疑难、靶向施策,有效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帮助经营主体渡过难关。
化解风险,打出政策“组合拳”——
“感谢保交房政策,房子不错,小区环境也很好。”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闽南院子项目迎来首批交付,领到新房钥匙的林先生笑逐颜开。在政策引导下,当地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闽南院子项目获得银行信贷支持,缓解了开发企业资金压力,确保施工进度。
利用专项债等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支持收购存量房,将“金融16条”和经营性物业贷款等政策适用期限延长到2026年底,全国层面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统一至15%……政策逐渐落地,积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截至10月31日,“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超3万亿元。1—10月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降幅比1—9月份分别收窄1.3和1.8个百分点,市场活跃度提升。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政策有力。多项化债政策协同发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1/6,5年累计可节约地方利息支出6000亿元左右。与此同时,建立融资平台管理长效机制,优化金融政策安排,持续增强各地发债、管债、控债、化债能力,帮助地方畅通资金链条,增强发展动能。
涵养动能,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
“研发低碳胶凝材料,把钢渣‘吃干榨尽’。政策支持是企业坚定向‘绿’向‘新’的底气。”河北省武安市新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田海奎说,近三年来,公司累计享受环保税减免525.75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4138万元。
江苏省无锡市入选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已选取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三个特色优势行业集中精力开展试点建设;四川省成都市入围首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积极实施设备更新、智改数转、绿色提质、安全生产四大行动……政策“撬动”各地因地制宜、竞相发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政策“红包”持续转化为实体经济发展“红利”。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10月,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9%、5.1%。截至三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5.7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
“我国宏观调控决策高效,逆周期调节手段果断有力,解难题、化风险;同时跨周期调节手段科学精准,积蓄新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说。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
加强宏观调控离不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实施。出台《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等文件,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地各部门围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让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涌动汇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支持国内外机构合作创新……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注重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推动形成更加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加有效的政府治理。
宏观调控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将有力拓展调控空间、提升调控效能——
“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中央财政在举债和提升赤字方面还有较大空间,其他政策工具也在研究中”“2025年将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进一步优化投向”“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政策取向”……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的话语中可以感知,宏观调控措置裕如,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厚。
“以总规模高达12万亿元的一揽子化债方案为例,从过去的‘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为地方经济减负担、增动能,这是调控思路的创新。”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说,随着宏观调控理念与思路不断创新,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能够更好把握政策力度、政策空间与调控效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科学宏观调控形成有力支撑——
近日,湖南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湖南省税务局、湖南省水利厅联合发布《关于明确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水资源税收入按照省与市州、财政省直管县25∶75的比例分享,市州本级与非财政省直管县分享比例由市州本级研究确定。今年,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全面实施,明确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将有利于增加地方自主财力,为宏观政策落地、激发地方经济活力提供动能。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一定能推动经济发展态势向好向上、结构向优向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记者 王观 屈信明)
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
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华美食飘香海外餐桌,中国设计持续全球“圈粉”,中国工程共筑美好世界……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在全球市场的广阔大海中奋斗、成长,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
面对不确定性增多的外部环境和需求差异大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如何出海远航、行稳致远?怎样在合作共赢中共创发展新机遇?
(一)
中国企业“走出去”,今时如何不同往日?
彭博新闻社网站近期刊登题为《随着新一代品牌为应对经济放缓发力,中国制造走向高端》的报道称:过去几十年,只有很少一些中国消费品公司以自己的品牌吸引欧美消费者。但新一批年轻的中国品牌,如云鲸(扫地机器人)、文石Boox(阅读器)和徕芬(电动牙刷和吹风机),正在开辟一条不同路径,它们的销售基于产品的性能。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跨境贸易投资遇冷,各国消费者更趋理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以含金量更高的商品、服务与技术,持续为全球市场“上新”。
这些数据是注脚:
前10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5.2%,其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集成电路和汽车出口实现两位数增长。
同期,中国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14.6%,其中,服务出口同比增长16.6%;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6%,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5.7%。
增长曲线背后,是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
“低价、绿色的电力,对哈萨克斯坦本国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地有很大帮助。”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说,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设的8个新能源电站,不仅降低了当地电价,满足了当地约100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越来越多中国企业主动和东道国企业携手,加强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创造就业机会、提供职业培训、改善基础设施、融入当地社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百姓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2023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各种税金总额7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年末境外企业从业员工总数428.9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57万人,增加7.7万人,占比近六成。
今年以来,比亚迪泰国工厂正式投产,《黑神话:悟空》上线全球游戏平台Steam(蒸汽平台),海信、蚂蚁集团、vivo、速卖通等中国品牌深度参与国际体育赛事……
加快“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以高质量发展加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为世界提供更多选择和增长动力。
从贸易往来到投资建设,创新动力更为强劲。贸易结构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为主导,投资既有标志性工程也有“小而美”项目。2023年以来,中国与有关国家签署了42个绿色、数字、蓝色经济投资合作备忘录,深化与各国可持续发展合作。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合作领域更为广泛。过去“走出去”以外贸企业为主,如今有更多企业活跃在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以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领域,以及游戏、影视等产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门类。
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出海地更为多元。中国企业“走出去”从过去瞄准欧美等发达国家,到如今更多走向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市场;从“广撒网”到因地制宜深耕;从卖产品到贡献经验技术,共同探索最优发展路径。
中国企业“走出去”,造福了世界,也壮大了自己。
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十年磨一缆”的毅力,一步步打入被国外头部厂商垄断的海缆国际市场。如今,其国际业务不断扩大。到2025年国际业务占到公司营收10%这一目标,正在加快实现。
中国企业扬帆出海,不断在学习中融入,在融入中发展,在发展中共赢。
“正是通过中国电商平台,我才能把产品卖向全世界。”七年来,来自墨西哥的贝拉多通过中国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便捷地了解各国进出口政策与情况,将木酒桶从墨西哥山中远销欧美和亚洲各国。中国电商平台为他带来了80%的客户。
百川向海,潮头观澜。
无数中国企业如一朵朵浪花,迸发着勇气与智慧,坚定融入全球化浪潮,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暖流。
(二)
疾风知劲草。
2023年,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2%、跨境并购规模为过去十年最低的情况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8.7%。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份额的11.4%,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左右,殊为不易。
中国企业“走出去”,从来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今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更甚。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
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出海步履不停,信心和动力何来?
今年4月,深耕工业X射线领域的无锡日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个海外工厂在马来西亚落成投产。“不少东南亚企业青睐中国的新技术、新装备。”刚在越南进行产品推广的日联科技副总裁李育林看到了东南亚市场蕴含的机遇。
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出海是历史必然。”
各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本质是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配置。出海参与全球竞合,是不少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
“不闯怎么把握未来市场?”动力电池系统制造商力高新能源今年赴西欧、非洲等地设立分公司,创始人王翰超坚信,海外是下个快速增长点。
以变应变、化危为机。河北某羊绒制品企业到海外建立产线、设立研发中心,通过加大全球化布局、不断创新产品来应对风险挑战。今年预计销售额同比提升15%,创企业成立近20年来新高。
当前,中国企业加快布局海外市场,有的是顺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主动作为,有的则是受国际复杂多变形势影响的应变之举。
无论顺势而为,抑或迎难而上,中国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
对企业自身而言,通过拓展更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利用全球资源,能够创造更多利润,同时降低在单一市场经营发展的风险,促进自身做大做强。
对中国经济而言,中国企业走全球化发展道路,发挥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协同效应,有利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对世界经济而言,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脚步,中国的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经贸等各领域互联互通,有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给世界经济增添新活力。
中国企业“走出去”,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相连。
(三)
“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也道阻且长。
国际市场复杂多变,如何克服文化和法律法规的差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做大合作“蛋糕”?如何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更多不确定性?
跌倒、起身、改进、前行,始终印刻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足迹中。
回想起五年前被一家海外客户给出“124条整改条目”的“下马威”,兴发集团旗下兴福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平记忆犹新。
“虽然一些条目显得有些苛刻,但国际竞争就得抓细节、补‘短板’,一定要拿下!”在随后5个月时间里,项目团队铆着一股劲、与时间赛跑,对照事项一一整改。
揣着这样的拼劲与闯劲,与国际要求不断“接轨”。如今,兴发集团的产品远销116个国家和地区,已拥有各类专利1292件,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等170余项。
一路走来,中国企业历经磨难、大浪淘沙,从初级产品出海到技术出海,从代工出口到品牌出海,从承揽项目到产业链出海、标准出海,“走出去”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宽。
“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需要主动作为。
当前,中国正在更加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就要求中国企业不仅需要注重打造优质产品和项目等硬实力,还需更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尊重所在国法律法规,强化合规意识、品牌意识、企业管理等,夯实可持续发展根基。
“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姚维兵引述这句出自《礼记》的古语说:“我们出海的目的是为了和当地自然、资源、环境、人文、产业共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
让“走出去”之路更加宽广,更要持久发力。
坚持开门发展,坚定开放合作,共创发展机遇,中国的开放步伐始终坚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贸易与投资相互促进,推动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大循环良性互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从持续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到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合作,再到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一系列举措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空间,也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更多制度政策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我国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最新印发《关于加强商务和金融协同 更大力度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帮助中国企业了解东道国营商环境,更好把握贸易投资机遇、防范投资风险。
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相关部署正在落地,“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协调推进机制、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机制、风险防控和海外利益保障机制等将加快完善,助力企业“走出去”的路越走越顺畅。
弄潮搏浪,一往无前。
中国企业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稳健的步伐融入世界经济、迈向广阔天地,书写更多创新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故事。(记者 谢希瑶 邹多为 潘洁)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4年中国经济观察①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用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关键时期,关键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沉着应对,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国内需求、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攻坚克难稳大盘
回顾今年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求进”是总基调,“攻坚克难”是关键词。
“稳”的基础更加巩固。
看增长,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3%、二季度4.7%、三季度4.6%,增速虽有所起伏,但保持在预期目标附近,且每季度创造的经济增量逐步扩大。
看就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
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形势稳定、物价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指标运行平稳。
“好”的因素正在累积。
预期指标持续回暖。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自今年5月以来首次回升到扩张区间;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为连续6个月回落之后首次回升。
市场表现日趋活跃。年快递业务量突破1500亿件,年铁路旅客发送量突破40亿人次,铁路货运量持续上涨,集装箱吞吐量位于历史高位,流动中国充满生机活力。
回首来路,今年中国经济答卷来之不易。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持续显效,助力经济筑底企稳、持续向好。
宏观政策有力有效,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金融支持,激发企业活力。“获得810万元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成本低、用处大,我们可以踏踏实实搞研发。”合聚高分子材料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负责人雷彩红说。
政策撬动,推进项目落地。6月1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供水运营。“项目总投资超350亿元,很好撬动社会投资,保障工程顺利完工。”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万玲说。
新增专项债发行达3.9万亿元;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形成化债“组合拳”;9月27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释放巨大市场潜力——
效能更优。福建漳州市,三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设备更新政策,引进冷轧硅钢深加工项目,实现绿色转型,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万吨。
销量大涨。“洗衣机原价999元,享受15%的以旧换新补贴,真划算。”江西鹰潭市民熊敏说。京东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双11”,519个家电家居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00%。
既利当前,又利长远,在“两重”“两新”政策推动下,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投资关键作用有效发挥。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前10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
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防范化解风险——
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接续落地,10月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在连续多月下降后首次增长,楼市出现积极变化。
创新驱动强韧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池塘洼地”变成“创新之城”。成立30年,苏州工业园区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五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不到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000家、纳米技术企业超1300家、人工智能企业约1800家。前三季度,园区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七成。
一域蝶变,全局缩影。今年以来,新质生产力在神州大地蓬勃发展,不断塑造着发展新优势。前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3%,发明专利授权量为88.9万件;10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
向高攀升,攻克技术瓶颈,筑牢发展根基。
点火!11月2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F级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在四川德阳市一次性点火成功,标志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小型化新突破。
首套25兆瓦级风电主轴承下线,C919大型客机实现三大航司同时运营,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国重器频频上新。
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10万亿元,同比增长3.9%;截至10月底,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6万件……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成果涌现,产业升级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我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跃升至第十一位,是拥有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最多的国家。
向新而行,培育新兴产业,开拓发展空间。
数融百业,网联万物。浙江嘉兴,不少医院迎来了机器人“医生”,依托海量病历数据,人工智能模型可为患者形成个性化健康评估结果。
累计建成5G基站414.1万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5万个,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加快布局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新赛道,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动能不断集聚。
向绿转型,节能降碳减排,擦亮发展底色。
福建厦门,远海码头,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由中远海运运营的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新型汽车船迎来首航。今年以来,液化天然气、甲醇动力等船舶订单快速增长,我国承接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
风电、核电、光伏发电等生产消费保持较快增速,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绿色产业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色低碳转型扎实推进。
技术“上新”,产业“焕新”,新质生产力成势处,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改革开放添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11月1日,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施行,制造业领域“清零”;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1000万辆正式达成;11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上汽大众的合资合营期延长为55年(至2040年)……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最活跃的产业中心。
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汽车业成为观察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扇重要窗口。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
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相继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好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蹄疾步稳——
“从项目立项到投入使用,只用了不到半年。”眼下,河北秦皇岛市星箭特种玻璃有限公司正在为新厂房投用做最后准备,公司总经理卢奕霖很高兴。秦皇岛经开区创新推出“系统集成审批”模式,多部门联动审批,多事项并行办理,让企业办事更高效。
从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到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持续激发。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12月2日,武田制药用于治疗短肠综合征的创新药物——替度格鲁肽,在上海开出首张处方。
从进博会展品到落地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再到正式获批全国上市,创新药物的中国之旅,见证坚定自信的开放脚步。
在北京等4地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与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规划,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相继举办进博会、链博会、数博会,开展2024“投资中国”系列活动,国际合作持续深化……前10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2%,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893家、同比增长11.8%,开放型经济跨上新台阶。
“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10月以来,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干字当头、众志成城,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记者 李心萍 韩鑫 罗珊珊)
内需提振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二
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消费和投资组成的内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随着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协同发力、持续显效,10月我国消费增速明显回升,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为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升提供坚实支撑。
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不足的挑战仍然较大。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当前内需形势怎么看?
以数观势,向上的力量正在积蓄——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是3月以来单月最高增速。
1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3%,比前9个月加快0.2个百分点,今年3月以来首次回升;制造业投资增长9.3%,比前9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
高频指标进一步验证这一势头。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10月反映工程建设热度的工程机械开工率较9月提升1.6个百分点,实物工作量加快形成;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和生活服务消费热度指数分别比9月提升2.9个和1.7个百分点,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以市观势,市面的回暖更加明显——
叠加政策发力的“双十一”,海外高度关注。
天猫589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刷新历史纪录;京东超1.7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倍,超3万个中小商家成交额增长超2倍;拼多多超40个细分类目翻倍增长……中国消费市场势能再次印证。
投资,短期是需求,中长期是供给。进入四季度,多地掀起重大项目“开工潮”。
小鹏汇天飞行汽车智造基地在广州开发区动工、西部(重庆)科学城保障性住房(一期)项目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提速……聚焦科技创新、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一批工程项目按下“快进键”。
政策暖风支撑市面回暖。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当前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发力点。
3000多万人参与、带动销售超4000亿元——这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直接拉动效应。
政策带动下,10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9.2%、18%、7.4%、3.7%,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
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带动下,前10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投资增长贡献率超过60%。
沿江高铁、东北高标准农田建设、“双一流”高校、城市地下管网、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大江南北,1465个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有力度的政策,追求有温度的发展。
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家电、汽车以旧换新下乡入村,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扩大到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到年底可让450万新市民、青年人住进保障性住房……
政策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不仅为经济量的合理增长提供支撑,也为质的有效提升夯实基础。
市面上,更多积极变化开始显现。
看股市,10月沪深两市股票成交量和成交额同比增幅都在1.5倍左右,投资者信心在逐步恢复。
看楼市,10月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在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增长,房地产市场交易更趋活跃。
市场活了,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更足。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3%,连续两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月回升1.2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回落后首次回升。
一些投资机构研判,中国经济近期的改善是由更强劲的国内需求推动。需求端改善的同时,政策效应正通过经济循环向供给端传导,随着国内订单增加,企业信心加快恢复,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二)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等挑战。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处于近年低位。
挑战和机遇并存。如何应对挑战、把握机遇?
从消费看,今年前10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去年全年超过47万亿元。中国仍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之一。
“尔滨”火爆出圈,热门游戏带火山西文旅,144小时过境免签让“China Travel”火遍外网,骑行、露营带来户外装备“大比拼”,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备受追捧……消费细分市场上,高潮迭起。
“中国消费面临危机了吗?”近期,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题为《2024中国消费市场真相》的报告,对关于中国消费的误读作出回应:
“国内消费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在增长,特别是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部分行业增长强劲。”
从投资看,前10个月民间投资增速同比下滑0.3%,为今年以来最低增速。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3%,高于整体投资增幅近3个百分点,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领域民间投资均保持两位数增速。
理解中国经济,不仅要看当下数据升降,还要看如何应对挑战、爬坡过坎,向着既定目标不懈奋进,扎实走好每一步。
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到2030年,冰雪经济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这将比2023年增长近七成。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在满足人民对“好不好”的需要上下功夫,内需市场潜力无限、机遇无限。
培育新引擎。今年以来,从发展银发经济到激发冰雪经济活力,从低空经济“起飞”到首发经济“引燃”,供给、需求两端发力,撬动投资消费,超大规模市场持续升级扩容。
拓展新空间。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发布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培育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经济纵深空间不断打开。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依然不足,民间投资预期较弱,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物价总水平持续低位运行。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果断决策,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同向发力,扩内需导向十分鲜明。
用于“两重”建设和“两新”工作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全部下达,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研究提出继续加大“两新”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举措,加力扩投资促消费;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政策利率、创设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更好支持经营主体投融资;
出台近年力度最大化债措施,提高地方政府支出能力,将更多资源用于扩投资、促消费、保民生;
打出“组合拳”降低购房成本、提振购房需求,加大对特定群体支持力度……
在国计民生关键处发力,持续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国际机构评价,一揽子政策是为了社会民生好转、地方良性运转、物价和资产价格预期进入正向循环,有利于打通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淤塞点,推动经济再平衡过程更加顺畅,体现中国经济政策思路的进一步创新和突破。
(三)
提振内需,必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是世界最大的会展中心之一,如此庞大的规模传递着一个信息: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展现了其国内市场的深度。”对于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法国《世界报》网站报道称。
来自129个国家和地区3496家展商参展,450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超800亿美元……14亿多人口不断升级的需求,与来自全球的技术、服务和商品对接,超大规模市场的活力持续激发。
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超大规模市场的成长形成,是中国经济转型最鲜明的印记之一。
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立足点,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2009年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有8个年份超过100%;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内需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
经济是一个循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企业有收益,政府有税收,居民就业、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循环螺旋向上。
这是大国经济意义深远的转型——
2020年4月,面对疫情冲击下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年10月举行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部署。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环顾全球,美国、德国、英国等在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时内需结构均表现出“内需主导、消费引领”的特征。
审视自身,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
看需求,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仍在不断扩大,商品零售额位居世界前列,今后还有稳步增长空间;
看供给,我国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发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近日著文称,尚未充分激发的总需求,制约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充分发挥。
“从出口导向型和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向以国内消费和创新为基础的增长模式转变,是一次根本性结构转型。”这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存在的,但并非无法克服。有了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手段,中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
当前,以总需求不足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承压,既有周期性因素,也有结构性矛盾。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逾百日,着眼中国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改革举措接力推出——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施行、《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印发、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民营企业更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多地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
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内需提振路径更加清晰。
更多新讯号显现新气象——
首破1500亿件!截至11月17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再创新高。连接千城百业、千家万户,小包裹牵动大市场。
首破1000万辆!截至11月14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书写新纪录。7月以来,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连续4个月超过燃油车。转折与爆发背后,是强大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与超大规模市场的碰撞、奔赴。
新注册15100种!这是前三季度出现的消费新品种。多样化需求牵引供给侧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积极主动应对问题和挑战,用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成效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坚定有力。
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风雨挑战中成长壮大。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齐心协力、同向发力,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不惧风雨、改革创新的姿态前进,中国经济活力潜力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加笃定。(记者 安蓓 谢希瑶 叶昊鸣)
经济增速怎么看——当前中国经济问答之一
看中国经济,许多人习惯于先看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指出:“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改革举措,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中国经济航船始终在稳健前行,有厚实的底气,有充沛的动力,更有不断汇聚的信心,哪怕有风有雨,定能一往无前。
(一)
不可否认,中国的发展需要速度。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用速度压缩了时间,创造了发展空间。
中国以奋进的姿态迈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
2012年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人均GDP从39771元增长到89358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10元增长到39218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1.03万亿元增长到3.3万亿元……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体量今非昔比。但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然要有持续积累的经济总量作为重要支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确保明年“十四五”规划顺利收官,保持一定经济增速至关重要。
前三个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3%、4.7%、4.6%,虽有所起伏,但波动幅度不大,保持在预期目标附近。
这样的增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有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带来的冲击,有房地产、地方债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也有内需不振、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洪涝灾害频发等方面的作用。
但是,我们顶住了压力,守住了底线,经济稳定运行的总基调没有变。
纵向看,今年前三季度GDP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7万亿元,三季度GDP总量比去年同期多了近1.3万亿元,环比增速连续九个季度正增长。
无论是增量还是增势,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已经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横向看,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2.8%,欧元区和欧盟均同比增长0.9%,日本环比增长0.2%。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增速仍位居前列。
世界经济需要中国的增长,国际社会表现出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期待。近期,美国彭博社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计算得出结论,未来五年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最大贡献国。
全面看,支撑经济增速,还有更多可圈可点的亮色。
前三季度,铁路、民航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13.8%、19.1%,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490.9亿人次,同比增长5.4%;
全社会用电量累计7.4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新兴行业用电量高速增长;
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7.9%。
一项项快而优、小而美的数据,从一个个侧面呈现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广泛性与多元性。这些细分领域的增长,单独来看可能并不显著,但累积起来却可以对整体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总的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大盘“稳”的态势得以延续,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有支撑、有基础、有底气。
(二)
看经济增速,不仅看当下、看一时,更要辩证看、长远看。
重视速度、不唯速度,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遵循的辩证法。
GDP及其增速,通常用来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水平。但作为一个数量指标,GDP强调的是量的概念,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100多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十几个成功跻身高收入经济体。那些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后实现了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那些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国家,就是没有实现这种根本性转变。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让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掩盖了一些矛盾和风险。
如果我们不破除“速度崇拜”,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即使暂时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会透支未来的增长。
“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
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不断被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当前的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而不是简单以GDP论英雄。
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5%左右,我们一直朝这个目标全力以赴。经过努力,在5%的左一点或是右一点,都可以接受。
相比于速度,评判经济好不好,我们更要看发展动力是否强劲、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看创新驱动力是否更强了、发展是否更协调了、绿色底色是否更厚重了、开放水平是否更高了、老百姓是否更幸福安康了。
几个节点颇具意味。11月15日,X8083次中欧班列从重庆驶向德国杜伊斯堡,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达到10万列。
2011年,第一列中欧班列为单一IT产品的“中国制造”。如今,第10万列的货单里,包括电子信息产品、汽车整车及零配件、机械工业配件等“中国创造”。
就在不久前,随着一辆新车在武汉下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
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表明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出坚实步伐。
更多指标,透射出中国经济求质而进、换挡升级的轨迹: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1%、7.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
前三季度,新领域新赛道继续拓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光电子器件、虚拟现实设备、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
前三季度,经济发展的“含绿量”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初步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8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百姓大大小小的身边事、关切事、难办事,不断纳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今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六方面24项措施。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104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略高于GDP增速。
加快转型升级,增添高质量发展动力;增进民生福祉,折射高质量发展成色。
国家统计局作出明确判断:“中国经济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前提下,经济发展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的大趋势没有变。”
(三)
2024年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了,抓经济到了冲刺关键期。
党中央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揽全局、正视困难、科学决策,及时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空前——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从今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9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10月21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25个基点。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持续加力——
多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降低住房贷款首付比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落实到位,加大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力度,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
提振资本市场多措并举——
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创设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逐步显效——
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国家、省、市、县四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进一步健全,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量持续增长。
进入金秋后,我们明显感受到,市场人气更旺了,股市、楼市更活跃了,经营主体的预期在改善,全社会的信心在增强。
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98万亿元,环比增长近150%。
据商务大数据监测,11月上旬,重点监测零售企业家电、通信器材、服装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45%、28%和6%,部分老字号产品销售额翻番。
政策组合效应正在有效释放。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重回景气区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6%,比上月加快3.9个百分点。
一系列“加快”表明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增强,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我们对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信心更足了。
信心赛过黄金,自信才能自强。
前进道路上有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巨大市场需求不会改变。
同时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个别国家对我们的遏制打压可能升级;国内消费增势仍然较弱,稳投资难度加大,有的行业依然下行,一些企业困难加重,很多积极变化只是初步的,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
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把握好时与势、危与机、稳与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掌握主动权。
干字当头。我们要倍加珍惜中国经济来之不易的向上、向优、向好局面,发挥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人心优势,坚决落实党中央对经济工作作出的决策部署,打好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组合拳,千方百计提振消费、扩大需求,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深入推进重点改革任务,稳住楼市、股市两个“风向标”,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应对。
信心为钥。交出一份让人满意的全年经济发展成绩单,需要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共同奋斗。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翻山越岭,拨云见日,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新天地。(记者 赵超 刘红霞)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从“负面清单”到“零关税待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对外开放两项举措受到世人关注。
12月1日起,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中国成为实施这一举措的首个发展中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
此前,从11月1日起,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正式施行,限制措施由31条压减至29条,制造业领域“清零”。
有分析认为,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诠释着为什么“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
10月底的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日前的拉美之行,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中国将出台更多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政策”,倡议“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开放和安全,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
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始终致力合作共赢。
历经8次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见证中国稳步扩大开放的历程。
2013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我国第一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条目有190条。
第二年就开始了第一次缩减。“上海自贸试验区版”减至139条,开放领域扩大,准入条件放宽。
2015年,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成立,“四个自贸试验区版”减至122条。这是第二次缩减,农副产品加工、酒类等一般制造业领域完全放开。
从2016年起,负面清单开始从“四个自贸试验区版”跃升为“全国版”。同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制定,国内经济治理开始引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试点经验推广、管理理念升华,开放的意义在加深。
第三次缩减发生在2017年,“全国版”减为63条,自贸试验区则实现负面清单全覆盖,减至95条。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医药制造等领域开放深化。
2018年,“全国版”只保留了48条,“自贸试验区版”减至45条。
这是第四次缩减,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国版”首次从“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剥离、独立发布,同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第五、第六次缩减分别发生在2019年、2020年,“全国版”分别减至40条、33条,“自贸试验区版”分别减至37条、30条,更加开放、便利、公平的投资环境加速构建。
2021年,“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分别减至31条和27条。这是第七次缩减,“自贸试验区版”制造业清零。
第八次缩减,2024年“全国版”删除了制造业领域剩余的两条限制措施。
既立足实际,又着眼长远,8次缩减照鉴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开放的信心越来越强。从中,我们能够更深理解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更好把握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等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思想方法。
经济全球化是潮流和大势,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自己关起门来就可以实现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与国际高水平互动的过程。
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这正是中国的战略考量。
制造业领域,我国开放最早、市场竞争最充分、全球产业分工合作最紧密,负面清单“清零”成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一个最佳观察窗口。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
其后外资股比限制逐步取消,2018年是专用车、新能源汽车,2020年是商用车,2022年是乘用车。经过4年过渡期,中国汽车业对外资实现全面开放,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1月14日,新能源汽车年产首超1000万辆,全年年产预计1200万辆。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崛起的背后,正是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以改革创新不断应变求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电池、电机、电控等三大技术领域领先优势,建成完整且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今天,中国打造出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居世界首位,形成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制造业领域之所以敢于“清零”,正在于越来越多科技领域加快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有力增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自信;还在于我国致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项目,2018年7月签约,2019年1月开工、12月整车下线交付。
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1个月,今年5月开工,9月底主体厂房建设进度已超60%。
审批平台“一网通办”,专班服务“一竿到底”,竣工验收“四个统一”……“特斯拉速度”的背后,正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的结果。
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鼓励首创性、集成式探索,今天的改革“试验田”,就是明天的发展“增长极”。
开放共赢,互利合作。当今世界,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
“我们要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用好全球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又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始终抱持的开放追求。
开放的中国是合作共赢的热土。
贝宁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23年9月,贝宁菠萝正式获得中国检疫准入,11月首批鲜果入境亮相进博会,并签下6000万美元的采购意向,非洲“甜面包”仅用时两个月就实现了“最快输华”。
中国将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这是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之一。“从现在起到2030年,中国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中国坚持和世界分享自身发展机遇。
“零关税待遇”,彰显开放中国的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
“中方欢迎各方继续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努力。”
同球共济,和合共生。(任平)
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如何看待四季度和明年经济走势?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展如何?怎样更好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诉求?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问题。
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超说,9月份我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
展望2025年,李超分析,从发展动力、市场空间、政策支撑等方面看,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同时,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精准调控、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系统集成、精准发力,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研究继续加大“两新”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备受关注。从数据来看,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推动家电销售不断回暖,10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推动投资和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前10个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李超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加强资金全链条监管,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依法严查“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
推动解决民营企业问题诉求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发展改革部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6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截至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各种渠道收到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1234项、已办结696项。
“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李超介绍,从投资看,实体经济领域民间投资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从外贸看,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9.3%。从市场活力看,市场消费潜能正在加速释放,比如,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继续充分发挥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
加快破解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情况开展了第7批排查清理,公开通报了10个典型案例。比如,某地项目招标中限制外地小规模工程建设企业参与投标,违规要求投标企业必须在本地注册登记、设立本地分支机构,妨碍了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又如,某地违规增设风能资源开发运营准入条件,要求民企需捆绑国企共同参与风场资源开发,是典型的设置市场准入壁垒。
李超介绍,这些案例涉及的问题都得到了及时纠正。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1年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截至目前,已累计公开通报整改7个批次115个案例。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同时,有效推动破除了一批违规增设条件、提高门槛、增加成本的准入壁垒,起到了“通报一个案例、规范一个领域”的效果。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对地方违背市场准入制度情况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通报一起,加快破解各类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依法依规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准入环境。(记者 陈炜伟 严赋憬)
降本增效 提档升级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迎来新一轮利好
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腹地,是连接“一带”和“一路”、支撑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陆海大通道。
今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印发五周年。为了支持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进一步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日前,海关总署在去年7月出台15条支持举措的基础上,发布新一轮15条重点支持举措。
时隔一年再次出台新举措,背后有着怎样的考虑?
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副司长陈宗旺表示,今年以来,在广泛调研摸底和深入研究论证后发现,企业希望降低西部陆海新通道综合物流成本,提升内陆口岸物流比较优势。加之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的业务量进一步增大,也产生了开展新型易货贸易的市场需求。
以企业诉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延续去年好做法的同时,此次出台的支持举措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提升沿线通关便利化水平。通过创新监管、优化服务,进一步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大宗资源类商品进口规模,以智慧海关建设为抓手优化多式联运海关监管模式,支持数字陆海新通道建设等。
二是支持沿线开放平台建设。包括在沿线保税物流中心(B型)内探索开展内外贸货物分类监管,支持沿线综合保税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等举措,通过“通道+平台”的政策叠加,实现“经贸+产业”联动发展。
三是促进沿线产业提档升级。围绕支持通道沿线地方培育外贸新动能,助力特色优质农食产品扩大进出口,试点开展“先查验后装箱”监管模式,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有序规范开展新型易货贸易,稳妥推动东盟优质农产品检疫准入进程等。
四是助力沿线降低物流成本。持续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境内段运费扣减政策应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动扩大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适用范围;顺应市场需求,开展“药食同源”商品进口通关便利改革。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西部陆海新通道不仅是一条物流大通道,也是一条产业大通道。
这两天,走进位于重庆市潼南区的柏梓镇,在万亩柠檬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金黄色的果实缀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车。不久后这些新鲜柠檬将出现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百姓的餐桌上。
得益于辽阔的地域,多样的气候和生态环境,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如今,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带动效应,云南的鲜花、四川的沃柑、甘肃的葡萄酒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跑进”国际市场。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区、市)出口农产品268.8亿元,同比增长12.3%。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网络越织越密,覆盖港口越来越多,货物品类也越来越丰富。”陈宗旺说,今年,还将继续致力于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衔接互通,进一步优化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将境内段运费扣减政策从铁海联运复制推广到中老、中越班列……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让沿线经贸产业发展更有活力。
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副主任向倩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从增强运输保障、数字化服务、制度开放引领、通道产业带动等4个方面重点突破、细化举措抓好贯彻落实”,更好促进通道互联互通、降本增效,更好服务国际经贸合作、产业发展,打造更多标志性改革成果、开放成果。(记者 邹多为 李晓婷)
我国将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
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日前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我国将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
报告显示,2023年10月以来,金融系统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行业整体稳健,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2023年10月以来,人民币贷款新增19.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1.9万亿元;沪深北交易所共有118家企业发行上市,融资808亿元;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12.4万亿元。
报告显示,今年9月下旬以来,金融系统按照党中央部署,较大力度降准,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市场反应积极正面,社会预期明显好转。
报告指出,下一步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着力点,激励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完善创业投资“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壮大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等。
报告指出,将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继续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根据报告,我国将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力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记者 李延霞)
中国贸促会调研报告显示: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中国贸促会10月31日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九成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
近期,中国贸促会对400多家外资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并深入调研50余家外国商协会和外资企业,最新编制完成《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对“市场准入”“获取经营场所”“办理结业手续”等指标评价“满意”及以上的外资企业占比最高。
从市场情况看,受访外资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其中41.67%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今年中国市场前景“好”,环比上升14.17个百分点。近五成受访外资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环比上升2.04个百分点。其中47.92%的受访欧洲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环比提高5.42个百分点;60%的受访美国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吸引力“上升”,环比提高15.26个百分点。
从经营情况看,受访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意愿增加。近两成受访外资企业计划在华增资,环比上升2.07个百分点,其中受访欧洲企业增资意愿较强,环比上升2.5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是受访外资企业增资的主要地区,占比为59.52%。扩大在华生产线或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受访外资企业增资的主要方式,占比为54.76%。
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孙晓介绍,今年以来,全国贸促系统共召开外资企业座谈会540多场,实地调研外资企业3300多家,中国贸促会“投资中国”平台累计发布投资新闻1312条、政策文件244份、研究报告44份、招商引资项目780个。10月23日至25日,中国贸促会举办外资企业重庆行,这是今年继海南行、内蒙古行、陕西行之后中国贸促会举办的第4场外资企业地方行活动,“从中感受到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和对在华投资的强烈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服务外资企业专班作用,不断创新外资企业服务方式,与各方携手,为外资企业‘在中国、为世界’提供更好支持和更优服务。”孙晓表示。
据介绍,10月12日至27日,中国贸促会创新服务外资工作方式,在中国足协、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成功举办第一届“友谊杯”中外政企足球邀请赛。赛事邀请外资企业、外国使馆和商协会等机构以及中国政府部门和中国企业相聚,让中外交流走出办公室、会议室,来到绿茵场。“这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中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的服务外资工作更加贴近人心,也让外资企业更加真切感受到我们的善意、诚意和友谊。”孙晓说。(记者 李婕)
透视10月份PMI数据:三大指数同步回升释放积极信号
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1%,较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升,且在连续5个月处于50%以下后重新回到景气区间。
与此同时,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也分别比上月上升0.2和0.4个百分点,达到50.2%和50.8%。
三大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上,释放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推出以及已出台的存量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经济景气水平继续回升向好。”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说。
细看制造业PMI,其构成的几个分类指数普遍上升,市场需求稳定恢复,企业生产活动加快——
数据显示,10月份,生产指数为52%,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从行业看,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54%以上,产需释放较快。
“尽管当前外需延续放缓态势,但国内需求明显回升。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制造业企业数量下降,比重较上月下降接近3个百分点。随着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市场需求趋稳回升,制造业企业生产活动加快。”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专家文韬说。
价格指数也明显回升,凸显市场活力有所增强。10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3.4%,较上月上升8.3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月处于50%以下后回到扩张区间;出厂价格指数为49.9%,较上月上升5.9个百分点。
走进四川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几十台自动化注塑机高速运转,一旁的工人正忙碌而有序地作业,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结构件产品源源不断地下线。
“自2023年投产以来,公司产能稳步提升。项目一期产销率基本达到100%,总体实现了订单式生产。项目二期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4月全面投产。随着一系列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我们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充满信心。”公司高级经理刘渊说。
企业的信心从统计数据上也能得到印证。10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4%,比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为近4个月高点。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5年以来,多数年份内10月制造业PMI低于9月水平,今年10月指数在9月基础上继续上升,宏观政策在稳增长方面的成效显现。”文韬说。
也要看到,尽管10月份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5%和49.4%,比上月上升0.9和0.2个百分点,但小型企业PMI为47.5%,比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此外,木材加工及家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低于临界点,产需仍显不足,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再看非制造业——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稳定在50%左右。
车站机场熙熙攘攘,各大商圈热闹红火,热门景区游人如织……今年国庆假期,各地文旅融合出新出彩,消费市场活力涌动。
假日经济的热度,从服务业相关数据中可见一斑。10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与居民旅游出行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生态保护及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升至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非制造业中与投资相关的行业也有积极变化。10月份,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4%,继续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55%以上较高景气区间,环比升幅超2个百分点。
“10月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施工进度有所加快。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2%,比上月上升2.1个百分点,建筑业企业对近期行业发展信心有所增强。”赵庆河说。
此外,我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也保持良好态势。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扩张有所加快。(记者 潘洁 韩佳诺 胡旭)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足够支撑
中国经济三季报出炉,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实际,既要看宏观全局、看发展态势,又要看当下、看未来。
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近期,我国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打出了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四季度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有足够支撑,预计全年能够较好完成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运行稳的总基调没有变
“最近,趁着有补贴活动,我给新房置办了冰箱、洗衣机和沙发,省了几千块钱,太划算了。”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苏先生说。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作用下,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4.4%,其中9月份涉及以旧换新政策的汽车、家电、办公用品、家居等产品的零售表现更为明显。
国庆假期,仅前3天就有104.55万名消费者购买以旧换新8大类家电产品154.61万台,销售额达73.57亿元。旅游同样火爆,车站机场熙熙攘攘,各大景区人头攒动。“我们一家人在北京玩了4天,打卡天坛、长城等地,玩得很尽兴。”来自山东青岛的游客王帅说。
据测算,国庆假期,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7.9%。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7月份加力支持“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若干措施出台后,政策效应快速释放,提振消费、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加快转型的作用非常明显。
从投资看,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了规模扩张、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全国投资完成37.9万亿元,同比增长3.4%;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为9.2%。
从出口看,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出口机电产品11.03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汽车、家用电器出口分别增长43.4%、22%、22.5%、15.5%。
正如专家所说,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可以看到,国民经济运行稳的总基调没有变、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大趋势没有变。
近一半增量政策措施已出台实施
近期,针对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增量政策措施近一半已经出台实施,还将有一批继续出台实施,包括最大限度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适当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明确阶段性涉企政策后续安排,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并扩大政策覆盖面等。
其中,一揽子增量政策明确,要在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清单。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行业部门和各地方,按照符合投向领域、前期工作成熟、具备下达条件的标准,筛选确定了“两个1000亿元”提前批次的项目清单。其中,“两重”建设项目121个、带动总投资约88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项目526个、带动总投资约9300亿元。
“我们将抓紧推动项目加快开工、加快建设,争取在年内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四季度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该负责人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密切跟踪形势变化,及时研究新的增量政策;统筹今明两年政策衔接和工作衔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加快推出改革举措提振市场信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释放“两新”政策效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持续做好调度,对进展缓慢的部门和地区进行督促提醒;针对部分领域补贴流程复杂等问题,指导地方简化资金拨付流程、提升审核效率;依法严查消费品以旧换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针对群众反映的废旧家电等产品循环利用渠道不畅等问题,组织地方加快完善覆盖县、乡、村的回收网络。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抓紧开展“两新”政策效果评估,提出明年继续支持“两新”工作的总体安排、实施方式、支持标准。
长远来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从政策角度发力,也要通过改革增动力、激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出一批可感可及、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改革举措,努力提振市场信心预期。一方面,着力推进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的改革,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推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存量政策有效落实和增量政策加快推出,9月份以来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10月份一些高频数据增势良好,政策支撑效应会加速显现,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基础比较扎实。(记者 刘坤)
政策发力 前景可期
——海外专家认为中国政策将持续提振市场信心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冲突升级、国际贸易环境多变等不利背景下,中国经济持续显现韧性和潜力。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前三季度运行稳中有进,向好因素累积增多。海外人士认为,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政策发力稳增长、强预期,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落地,中国市场信心得到有效提振,中国市场长期前景值得期待。
总体平稳多有亮点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8%,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今年中国前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创新高,外汇储备重新回到3.3万亿美元。
穆迪分析公司经济学家哈利·墨菲·克鲁斯认为,第三季度,9月单月数据较7月、8月明显改善,零售、工业生产等方面增长都有所加快。鉴于中国最近推出的一系列增量政策尚未体现在三季度数据中,克鲁斯预计中国有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3.2%,比8月份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
《南华早报》援引高盛分析报告报道,中国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创4个月以来新高,这主要得益于政府推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两新”)政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部经济学家让-马克·纳塔尔认为,以旧换新政策有助于提振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转变的正确一步。
花旗集团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内森·希茨表示,中国最近公布的相关措施将显著提振需求,消费将成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在出口方面表现不俗。”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学家拉尔夫·奥萨认为,中国近期推出的增量政策有助于提振国内需求,进一步平衡外贸结构。
科特迪瓦国家投资银行高管德西雷·夸梅表示,面临多重挑战,中国经济表现出很强的韧性。
政策发力提振信心
近期,随着中国推出一系列增量政策,外界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和中国市场的信心持续提振,境外投资中国标的的相关金融产品价格随之上涨,在美上市中概股也显著走高,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乐观预期明显提升。
过去数周,瑞银、高盛、野村、荷兰国际集团等机构纷纷上调了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荷兰国际集团报告说,增量政策对中国经济的提振作用将在明年继续显现。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近日在IMF和世界银行2024年年会期间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IMF注意到中国最新宣布的一系列增量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到如此大的规模,内需将是中国更可靠的增长来源。
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说,中国一系列增量政策给经济运行注入信心与动力,强化了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基础性作用,证明中国在充满挑战的全球市场环境下具有快速应对、保持经济稳定的能力。
美国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撰文表示,多个因素共同促使近期中国市场出现火爆场面,看好相关措施为市场提供进一步支撑。美国金瑞基金公司发布报告说,中国增量政策已经发力,其落地实施可能带来更多提振效应。
“中国政府在应对复杂经济形势时展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和专业性。”古巴国际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多·雷加拉多认为,近期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向市场发出了明确而有力的信号,随着市场预期快速转变,资本持续涌入,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光明。
高质量发展值得期待
国家统计局数据还显示,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3D打印设备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8%、26%、25.4%。海外专家认为,中国相关政策将释放长期流动性,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中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表示,中国近期相关政策促进了金融条件的放松,中国家庭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下降。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能够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生产各种商品。同时,中国在多个关键技术领域正逐渐成为全球领导者,如人工智能、5G和可再生能源。”夸梅说。
面对全球发展绿色转型的共同难题,中国“新三样”等产品丰富全球供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显著贡献。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7578.3亿元,占出口总值的4.1%。
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表示:“我们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正在加快筹备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工厂,预计近期将投入生产。”
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经济学家玛塞拉·贝拉说,中国近期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将释放更多资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推高科技等关键领域进步,促进高质量发展。
主要商业银行批量集中调整存量房贷利率
房贷减负 促消费利民生
10月25日,多家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进行批量集中调整。相关调整由银行统一操作,绝大多数借款人不需要到银行网点,也无须主动在手机银行操作。调整后,存量房贷利率明显下降,减轻了购房者房贷负担,有利于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信心。
“一觉醒来,每月房贷少还近千元。”10月25日,不少购房者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收到的银行短信通知,房贷利率已经下调,还款压力减轻。
当天,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等多家商业银行,对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利率进行了批量集中调整。这是银行业积极落实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倡议而实施的调整举措。利率调整政策落地后,给借款人带来什么变化?对当前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记者进行了采访。
总体上平均每年将能节省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有利于提升消费能力
10月26日,上海居民曾先生在建设银行手机银行查到,本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后,自己的二套房贷利率从4.45%下降至3.8%,每月节省贷款利息3000多元。曾先生说,房贷降息节省的利息支出,为自己消费和理财提供了更大空间。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房贷利率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定价基准加点形成,10月25日银行调整的是加点幅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公告和利率自律机制倡议,各家商业银行原则上应在2024年10月31日前对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开展批量调整。调整的存量房贷包括首套、二套及以上,对于加点幅度高于-30基点的存量房贷利率,将统一调整到不低于-30基点。对于部分城市仍设定了新发放房贷利率政策下限的,调整后的加点幅度需不低于下限。
记者了解到,批量调整由银行统一操作,绝大多数借款人不需要到银行网点,也无须主动在手机银行操作。
建设银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住房信贷处副处长隋云飞介绍,10月25日起,借款人即可通过登录建行手机银行或建行智慧个贷微信小程序这两个线上渠道,在“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专项服务功能中,查询利率调整结果。建设银行也已从10月25日起,向完成本次利率调整的客户,发送利率调整成功告知短信。
本次调整后,预计存量房贷利率将平均下降0.5个百分点左右,总体上平均每年将能节省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居民。
“此次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购房者负担,有利于提升消费能力。”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分析,普通购房者还款压力减轻带来可支配收入增加,可用于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提振消费信心;对个体工商户来说,贷款成本的降低还能为经营提供更加充裕的现金流,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
广东深圳居民吴女士于2021年8月在农业银行深圳香梅支行申请了二手房贷款,贷款发放后利率为LPR+60基点。虽然近年来LPR有所降低,但由于较高的加点幅度,吴女士仍要负担超1.3万元的月供,加上家庭育有二孩,日常开支压力较大。
10月25日利率调整,农业银行将吴女士的贷款执行利率降为LPR-30基点,下降了90基点,月供较调整前减少1200多元,每年可少还约1.5万元。“家里负担减轻,‘双11’可以置办更多东西了。”吴女士说。
由于贷款重定价日不同,部分借款人利率有望继续下调
江苏扬州居民王先生从事建筑行业,2021年购买二套房时,利率上浮80基点。现在每月两套房贷总还款2万多元。
去年以来,王先生经营的公司资金压力加大,今年10月的房贷还款已经拖欠了几天。10月12日,王先生看到建设银行发布的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相关公告后,赶紧联系江都龙川支行询问,工作人员告知拖欠客户也可以享受降息。经测算,王先生的房贷利率可以从4.65%下降到3.55%,每月可少还1800多元,每年可节省2万多元开支。
隋云飞告诉记者,建设银行充分考虑有拖欠还款情况客户的实际困难,帮他们减轻还款压力,本次对这类客户与普通客户一样进行了批量利率调整,希望能帮助借款人早日恢复到正常还款的信用状态。
一些借款人发现,本次利率批量调整后,自己与其他人执行的实际利率并不相同。业内人士介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借款人的重定价日不同。有的人贷款重定价日是每年1月1日,有的人则是贷款放款日的对应日,这导致批量调整后不同借款人实际执行的LPR并不相同。
10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最新一期5年期以上LPR为3.6%,较上月下降25个基点。如果借款人的重定价日为每年10月21日至10月25日,则10月25日批量调整时执行的LPR为3.6%,调整后存量房贷利率为3.3%。这部分人是最早能享受到今年LPR下降利好的群体,而其他借款人等到下个重定价日时,房贷利率有望继续下降。
记者注意到,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公告取消了房贷利率重定价周期最短为一年的限制。自2024年11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存量房贷借款人在与商业银行协商调整房贷利率加点幅度的同时,也可调整重定价周期,使存量房贷利率更及时反映LPR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
此外,目前还有部分中小银行尚未完成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但总体会在10月31日前全部完成。
有助于释放刚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听说房贷利率调整了,我想查下我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再查查下个月能少还多少钱。”10月26日,四川成都居民李女士来到建设银行岷江支行个贷中心询问,支行工作人员指导她在手机银行“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模块进行了查询。
工作人员告诉李女士:“您原来的利率是LPR+70基点,重定价日为每年1月1日,这次调整利率从4.9%降为3.9%,月供减少600元左右。明年1月1日LPR会重新定价,如果在此期间LPR不变的话,房贷利率将会变成3.3%,到时月供将共计减少约1000元。”
“这样月供压力就小多了,之前家里人觉得利息高,考虑提前还房贷,现在看来可以不用提前了。”李女士说。
李女士的情况代表了目前很多借款人的想法。董希淼告诉记者,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后,购房者对买房后新老房贷利差继续拉大的担忧有所减轻,有助于释放刚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记者从某大型商业银行了解到,10月以来房贷提前还款情况较政策出台前的9月减少20%。近期,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等房地产政策出台后,一线城市新房、二手房带看量和成交量明显上升。市场人士认为,近期房地产支持政策出台改善了居民购房预期,叠加各地政府因城施策,房地产市场出现积极变化。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批量调整完成后,预计存量房贷利率下降将平均每年减少利息收入约1500亿元。但新老房贷利差收窄后,提前还贷会明显减少,有利于银行稳定贷款规模,提高贷款质量。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近期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低政策利率0.2个百分点,能够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提升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为银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支撑。(记者 吴秋余)
坚定信心 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当前中国经济热点问答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复杂,中国经济走势备受关注。
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强调“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10月18日,中国经济“三季报”公布: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与此同时,部分指标增速有所波动,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走势?一揽子增量政策如何发力?四季度经济工作怎么干?全年经济走势如何?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走势?
——尽管二季度和三季度增长略有波动,但9月份多数生产需求指标好转,经济运行呈现筑底企稳态势
观察前三季度GDP增速,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怎么看?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今年以来,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外部压力持续增大,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转型的关键期,调整的阵痛持续释放,因此二季度和三季度增长略有波动,“但总的来看,这些指标波动幅度并不大,而且在预期目标附近,中国经济顶住了压力,国民经济运行稳的总基调没有改变。”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巩固“稳”的基础同时,不断积蓄“进”的动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机组、全国首列无人驾驶重载列车……今年以来,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十一位。
虚拟现实设备产量同比增长11.0%、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57.2%、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3.8%……前三季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深入,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培育、加快形成,为经济运行不断注入新动能新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说。
9月份,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
工业增加值增速在下滑4个月后首次止跌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连续多月下滑后首次止跌回稳,资本市场、房地产交易趋于活跃……“可以说,中国经济呈现出筑底企稳态势。”盛来运说。
“前三季度4.8%的增速来之不易,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盛来运表示,这充分证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潜力。
增量政策出台实施进展如何?
——截至目前近一半增量政策措施已经出台,下一步还将有一批增量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实施,形成提振信心、稳定发展的工作合力
什么是增量政策?
“这是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果断出手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政策主要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五方面开展。
降准降息,货币政策发力稳增长。
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降低政策利率20个基点。“本次政策利率下调幅度为近4年最大,降准为年内第二次,两轮降准共计将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约2万亿元。”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降息又降准,释放流动性与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双管齐下,有力提振信心、支持经济稳定增长。
提质增效,财政政策“多箭齐发”。
“我们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这将是近年来出台支持化债力度最大的一项措施。
今年以来,财政部已安排1.2万亿元债务限额支持地方化债。存量政策叠加即将出台的增量政策,将大大减轻地方化债压力,腾出更多资源发展经济。
用好专项资金、贷款贴息等工具,完善商贸流通体系,改善消费环境;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提升银行抵御风险和信贷投放能力……围绕稳增长、扩内需、化风险,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多箭齐发”。
多措并举,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取消或调减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降低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9月底以来,房地产市场优化调整“组合拳”频频发力。
国家统计局问卷调查显示,预期未来半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保持稳定或上涨的受访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58.3%和45.4%,对比上月分别提高10个和6.5个百分点,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靶向发力,加大助企帮扶力度。
稳经济,关键是稳企业。眼下,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
“草案第一次将‘两个毫不动摇’‘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等写入法律,这些内容成为法律制度后,将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司法部副部长胡卫列说。
金融监管总局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将支持全国4万多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力有效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强化要素保障,各部门协同发力,加大助企帮扶力度。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安排,各部门正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积极推进。目前,有将近一半政策已经出台实施,下一步还将有一批增量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实施,形成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稳定发展的工作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更好提振国内需求?
——“两新”政策成效显著,有力拉动投资增长、释放消费潜力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更好提振内需,对稳定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3.2%,比8月份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随着此前受抑制需求的充分释放,消费增长动力有所减弱。但‘两新’政策的落地实施,对促进消费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泽说。
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支持地方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的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直接安排到地方。
政策助力,产品销售旺起来。9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4.5%,6个月以来首次实现由负转正;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也由7月同比下降2.4%,转为9月同比大幅增长20.5%。
于泽表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再次“跑赢”GDP,再叠加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上调等政策,有利于居民收入加快恢复,提振消费信心,稳定消费需求。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与1至8月持平,是今年4月以来增速连续下滑后首次止跌回稳。
“分析投资结构,可以发现全国投资增速止跌回稳,主要得益于大项目投资继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设备更新政策落地见效推动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较快增长,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的收窄。”于泽说。
看具体数据,前三季度,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7.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4%,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
下一阶段,促进投资平稳增长,仍要坚持“两手抓”。“我们将扎实做好‘两重’工作,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实施进度,加大‘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推进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同时,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更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如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
就业,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是最大的民生。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盛来运分析,今年就业形势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总体稳定,二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青年就业压力较大、失业率偏高与制造业招工难同时存在。
展望全年,保持就业总体稳定,基础扎实。
看经济运行,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今年三季度GDP比去年三季度多了1.29万亿元,对劳动力总量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提升,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更强。
看就业政策,多方形成合力促进就业。今年初至今,中央财政已下达就业补助资金667亿元,支持地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工作的重点方向、具体任务,包括城镇就业稳定增长,失业水平有效控制,劳动参与率基本稳定等,着力解决当前就业工作中的突出短板、痛点和难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说。
“9月份,随着2024届毕业生工作逐步落实,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环比明显下降。”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说,下阶段,随着更多毕业生落实工作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有望进一步改善。
物价能否保持温和上升?
——下一阶段价格总体延续CPI温和回升、PPI降幅收窄的态势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0%,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国内价格水平总体低位运行,但从走势看,呈现温和回升。“CPI一季度同比持平,二季度上涨0.3%,三季度上涨0.5%,逐季走高。PPI一季度同比下降2.7%,二季度下降1.6%,三季度下降1.8%,降幅总体收窄,说明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盛来运说。
温和回升中,积极变化在增多,向好态势在增强。
看消费领域价格,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研究员吕云龙分析,从主要商品看,前三季度CPI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中,除食品烟酒和交通通信价格下降外,其他六大类价格均同比上涨,表明消费需求复苏态势没有改变。
再看生产领域价格,虽然PPI在下降,但前三季度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价格上涨4.2%,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上涨4.7%,高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逐步落地,促消费扩内需政策密集出台,推动部分制造业价格同比上涨。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两重’、‘两新’、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等政策落地显效,对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支撑,将促进价格稳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刘方表示,下一阶段将总体延续CPI温和回升、PPI降幅收窄的态势。
如何全力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
——推动各项政策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更好释放政策效能,有信心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四季度在全年经济总量中的占比通常最高,对完成年度预期目标颇为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地方考察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力抓好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我们将系统抓好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实施,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按照时间节点要求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统筹好“点”与“面”。一揽子增量政策既涉及财政、货币政策,也涉及就业、产业、区域、投资、消费等其他各领域,还要通过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不断释放和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牵头做好宏观政策的取向一致性评估工作,确保各类政策有序推出、相互配合、精准发力。”该负责人说。
统筹好“增”与“存”。抓好四季度工作,还要强化增量政策与存量政策的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例如,在稳投资方面,既要做好已下达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里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投资的后续落地、管理,还要积极谋划相关项目。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提前筛选并下达2025年“两重”建设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两个1000亿元提前批次项目。其中,“两重”建设项目121个,总投资约88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526个,总投资约9300亿元。
统筹好“谋”与“干”。大道至简,实干为要。一揽子增量政策成效如何,关键靠干。安徽推出有效投资专项行动方案,建立项目申报集中联审服务机制;湖北出台举措,将工业领域重点项目生产设备购置额补贴由8%提升至10%;深圳推出“二三产业混合用地”试点,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我们将强化部门间统筹协调,推动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实时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做好政策预研储备,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随着一系列增量政策尽快落地实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方案深入推进,总量政策、产业政策和改革政策相互配合,将产生更大发展合力,增强经济回升动力。”郭丽岩说。
得益于此,高盛、野村证券、瑞银证券等国际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综合判断,四季度经济会延续9月份已经出现的企稳回升态势,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在增强。”盛来运说。(记者 李心萍 邱超奕 韩鑫 刘温馨)
设备更新,拉动投资增长助力产业升级
机器设备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我国很多机器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第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深入推进,让各类设备更新需求越来越大。
产能翻番。山东潍坊市,奥司特工贸有限公司借助设备更新政策,引进一整条静电喷涂流水线,将园林机械产品年产能提升至3万台,今年企业产值预计增长15%以上。
效能更优。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入使用新的心脏彩超机,操作流畅、图像清晰,患者等候时间大幅缩短。借助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医院自付占比60%,负担大为减轻。
今年以来,在“两新”政策推动下,工业、建筑、市政、交通、农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加快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有力拉动了投资增长、促进了产业发展、释放了内需潜力、支撑了绿色转型。
加快推动一揽子政策落地见效
走进河北邯郸市康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中心,车间安静整洁,管道串起各式反应罐,生鲜乳经过加工后变成可口的奶酪。“这是我们依托设备更新政策,新增的年产1.8万吨特色奶酪制品生产线,整个生产过程实现数字化、可视化、标准化。”康诺食品集团董事长王炜建说。
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实施后,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立即开展相关工作。康诺食品上报特色奶酪制品智能化生产加工项目后,很快被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设备更新通过审核项目名单。随后,中国银行组建专项小组、开辟绿色通道,批复1.1亿元授信总量。6月13日,首笔4000万元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到账。9月2日,第二笔资金3928万元到账。“后续,金融机构还将根据项目进度投放2072万元贷款。”王炜建说,这次设备更新是企业成立27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升级更新,生产线由5条增加到9条,产能将增长近3倍。
工业领域设备存量规模大,更新潜力足。今年以来,为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相关部门从资金、金融、税收、标准等方面制定了系统支持政策。有关地区也因地制宜,采用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融资租赁和担保补贴等多种方式支持设备更新。“总体上,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已形成分层分类、协同联动的支持政策体系。”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张建华表示。
大规模设备更新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今年3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出台后,各有关部门相继印发分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今年7月,加力支持“两新”的若干措施出台,统筹安排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增规模、扩范围、降门槛,加力支持重点领域设备更新。近期,各有关部门又陆续出台工业设备、用能设备、环境基础设施、营运船舶、营运货车、新能源公交车、农业机械、老旧电梯等领域设备更新实施细则以及配套政策……“两新”工作启动以来,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推动设备更新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全部安排到项目,共支持了工业、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物流、教育、文旅、医疗、用能设备、能源电力、住宅老旧电梯、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的4600多个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初步测算,今年国债资金支持的设备更新项目,总投资近8000亿元,可以带动各类设备更新超过200万台(套),形成节能量约2500万吨标准煤/年。
人民银行牵头创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相关部门已累计向银行机构推送3批次、1.3万个备选项目,累计签约贷款金额已达到2300亿元;财政部安排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资金200亿元,已拨付第一笔贴息资金80亿元;财政部、税务总局完善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所得税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有效提升经营主体设备更新的积极性
调试设备,马不停蹄。走进哈尔滨三联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初启动的大容量注射剂数智化改造项目稳步推进,自动配液系统、注塑机、灌装机等先进设备正在联调联试。2026年底建成后,这条产线有望成为业内生产速度最快的生产线之一。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设备升级改造目标与计划,加速淘汰老旧、高耗能、高排放及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还与设备厂家展开了紧密合作与研发。”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秦剑飞说,数智化改造升级为国内大输液领域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贡献了力量。
更新设备、产线升级,让生产更加智能高效,也让产品更加绿色低碳。
在中车大连公司机车总装车间,1000千瓦功率等级内电混合动力新能源机车正在加紧生产。“得益于设备更新政策落地实施,一家大型钢铁企业提出定制新能源机车替代老式内燃机车,降低物流环节碳排放强度。”公司副总经理孙石栋告诉记者,新产品以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主动力源,柴油发动机辅助充电,可实现氮氧化物减排45%、碳氢化物减排73%、一氧化碳减排83%。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技改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设备更新政策实施以来,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8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4%和8.6%,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和4.1个百分点。
加快实施设备更新行动,有利于从供给端促进产业升级,也持续激发着需求潜力,相关政策效应正向供给部门传导。
江苏涟水县,今世缘酒业2万吨酿酒项目智能化酿酒车间内,传统的溅花、接酒等工序,全部交由一台台智能工业机器人完成。由埃斯顿机器人提供的全方位智能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从制曲、装甑到包装的全流程智能化,用工效率提升6.4倍,年产量提升2.6倍。
“随着设备更新政策及配套措施逐步落地,今年三季度公司机器人订单实现同比环比双增长,全年出货量有望从去年的2.5万台增至3万台。”埃斯顿机器人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有效调动了经营主体更新生产、用能等各类设备的积极性,推动设备制造等行业生产较快增长。前8个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6.8%,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3.4个百分点,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2%。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在政策带动下,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6.5%,其中9月份同比增长5%,较8月份增速加快2.4个百分点。
多领域设备更新取得积极进展
用上新设备,工作更轻松。
贵州贵阳市,花果园社区有394个配电房,以前检查一遍,要30个人手持设备逐项采集。今年更换成搭载“南网电鸿”系统的智能感知设备,只要1个人,就可用手机远程观测所有配电房的环境温度、设备温度、电流、电压、开关实时状态。未来3年,“南网电鸿”将推动百万(套)电力设备更新,并覆盖80%农村电网改造的新设备。
用上新设备,生活更安心。
江苏南京市,张公桥小区几部因年久失修故障频出的电梯被纳入更新范围,让小区居民蔡煜很高兴,“新电梯换好后,乘坐更安全。国家补贴15万元,业主众筹40多万元,解决了换梯筹资问题。”截至今年8月,南京全市已完成老旧电梯安全评估超过7200台,一批符合条件的老旧电梯被列入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的更新改造项目清单。
今年以来,随着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建筑、市政、交通、农业、教育、文旅、卫生等领域设备更新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建筑、市政领域,老旧电梯、环境基础设施等设备更新加快。截至9月下旬,全国累计完成6400多座供水厂、污水处理厂、换热站、液化气充装站、垃圾处理站等设施相关设备更新;完成住宅老旧电梯、供排水设备、环卫设备、建筑施工设备、生命线工程等方面2100万套/件设备更新。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计划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各地对4万余台使用15年以上的住宅老旧电梯实施更新。
在交通领域,城市公交车电动化替代、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老旧机车淘汰更新、邮政快递老旧设备替代、物流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标准提升等七大行动稳步推进。1至8月,交通设备更新数量大幅增长,全国报废汽车回收量同比增长42.4%,已达去年全年报废量的90%。
在教育、文旅、卫生领域设备更新方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训教学设备、游客运载设备、观光设备、游乐设施等更新换代,多地公立医院持续发布医疗设备采购清单,更新升级一批彩超机、CT机等设备。1至8月,教育业、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3%、2.2%。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方面用足用好加力支持‘两新’等各项政策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各项资金,尽快让政策红利惠及更广大经营主体,有力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表示。(记者 刘志强 王政 李心萍)
围绕五个方面 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 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的落实工作。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具体举措。
力争年内见到更多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果断出手,在有效落实存量政策的同时,围绕5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加力提效实施宏观政策。一是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财政税收、货币金融、投资消费、收入分配等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加大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加力支持地方开展债务置换,化解债务风险。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二是加快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比如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出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等。加大引资稳资力度,进一步扩大自主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推出新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实施更加开放的过境免签政策。三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用好一致性评估工作机制,提升各领域政策目标、工具、力度、时机、节奏的一致性和匹配度。
——进一步扩大内需。消费方面,重点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实施提振消费行动,加大对特定群体的支持力度,结合“两新”推动大宗商品消费持续扩大,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投资方面,重点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用足用好今年各类资金,同时优化实施投资重大政策,抓紧研究适当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的领域、规模、比例,尽快出台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具体改革举措。
——加大助企帮扶力度。一是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二是提前明确阶段性政策后续安排,加快明确部分税费支持、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等政策是否延续实施和延续实施的期限。三是加强要素配置保障,将无还本续贷政策由小微企业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同时研究将一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能耗单列范围,鼓励地方通过购买绿电绿证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采取系统性综合措施,对商品房建设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加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运用专项债券等支持盘活存量闲置土地,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消化存量商品房,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抓紧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政策措施。
郑栅洁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组合拳’,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力争年内见到更多实效。”
促进投资平稳有序增长
今年以来,有关部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扩大有效投资。政府投资方面,今年近6万亿元政府投资绝大部分已落实到具体项目,目前正加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7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已经下达,目前项目开工率为58%;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中用于“两重”建设的7000亿元也全部下达到项目,项目开工率为50%;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3.12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到9月底已发行2.83万亿元,项目开工率为85%。民间投资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向民间资本推介1635个重大项目,其中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项目441个、总投资3448亿元。民间资本参与核电、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取得新进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下一步将统筹扩大有效投资的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促进投资平稳有序增长。一是抓紧提前下达2025年部分“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二是加大“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的推进力度。三是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督促有关地方到10月底完成今年剩余约290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的发行工作,尽快出台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管理的新举措。四是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出台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提高政府投资效益的政策措施。五是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加快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的长效机制。
坚持依靠发展促就业
今年以来,各项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持续发力,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平稳。“扩大就业关键还是要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将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依靠发展促就业。
扩大有效需求,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吸纳就业效果好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
增强新兴产业就业创造效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造更多知识技能型岗位。
拓宽生活服务性行业就业空间。创新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释放养老、家政、托育、物流等社会服务领域就业潜力。
发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统筹多渠道资源加大对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指导地方建好用好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平台载体,为广大劳动者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及项目制培训。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表示,将重点做到“三个进一步”。
进一步完善涉企法律体系。一方面,加快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从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加快修订招标投标法,着力破解地方保护。推动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另一方面,对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快清理进度。
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推动加快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行政执法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避免或减少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规范异地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异地行政执法协助制度,防范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坚决纠正、严肃追责。
进一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建好用好民营经济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国家、省、市、县多层级常态化交流沟通,认真倾听企业意见建议,推动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记者 刘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