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2011年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2011年,全省投资、消费较快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41.6亿元,增17.7%。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启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双流机场客运量达到2907.4万人次,成都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水运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在建和建成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亭子口水利枢纽等30个续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新开工1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面落实中央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37.4亿元,增18.1%。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省级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园区发展,提前一年实现“1525工程”培育目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发展倍增计划。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0.3%,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70件,财政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6个,高新技术产值突破6000亿元,军民结合产业规模达到15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28.8亿元,增22.3%;净利润1961.3亿元,增42.6%。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大力实施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29万亩、高标准农田209.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35.8%;粮食产量增2.1%,连续五年增产。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建成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84个。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400万亩,发展珍稀树木示范基地4.3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类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5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会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实现旅游总收入2449.2亿元,增29.9%。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市场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7015.3亿元,增10.9%。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有序推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等突出问题,新建机耕便民道2.9万公里。改造农村D级危房21.6万户,新增4361个自然村通电话、3053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建农村沼气池27.7万口,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启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四大城市群规划编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五乱”治理和城乡风貌塑造,在5个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初步形成,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率提高1.62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国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9%,分别提高7个和5个百分点。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808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建设12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5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75万亩、森林蓄积1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1%。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耕地120.8万亩,新增耕地13.2万亩。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取得新进展。
(此资料由四川年鉴社提供,详细内容请查看《四川年鉴》201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