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

  • 2012年01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绵竹有年画、新都有棕编,这样地道的非遗文化应该走进校园,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1月11日,省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副主委、新都一中特级教师唐顺发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提案。今年省两会上,唐顺发提交了《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提案,提出让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联姻”的举措。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18个,但在大多数中小学教育中,如此厚重的文化资源却 “露脸”不多。“现在的课本多是全国通用,地方或学校自己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非遗教育也不多。”唐顺发说,全国很多地方的学校所在地就是某非遗项目传承地,但在校园里,学生对这个身边的文化资源却了解不多,以致出现传统文化教育中“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尴尬局面,而有些非遗项目由于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失传。

      唐顺发经过大量调研,提出多个可供操作的“金点子”--

      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可组织专家,选择部分最适合中小学生的“非遗文化”项目,如民间美术类、民间音乐戏曲类,编写可供全省中小学生阅读的“非遗文化”读本。各中小学也可根据本地“非遗文化”遗存情况,将本地“非遗文化”编入校本教材。

      建议改革我省各中小学的美术课、音乐课,将“非遗文化”读本、校本教材作为这两门课的选修读本。美术课教师可开设与美术有关“非遗文化”选修课,如绵竹年画、剪纸、藏族唐卡等民间艺术的欣赏课。音乐课教师可开设与音乐有关的“非遗文化”选修课,如京剧、川戏、扬琴等欣赏课。

      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本地 “非遗文化”艺术家或传人到校上课,展示并教授皮影戏、木偶戏等。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

  • 2012年01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绵竹有年画、新都有棕编,这样地道的非遗文化应该走进校园,让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1月11日,省政协委员、民进成都市委副主委、新都一中特级教师唐顺发向与会者介绍自己的提案。今年省两会上,唐顺发提交了《让“非遗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提案,提出让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联姻”的举措。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我省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达118个,但在大多数中小学教育中,如此厚重的文化资源却 “露脸”不多。“现在的课本多是全国通用,地方或学校自己开设的素质教育课程,非遗教育也不多。”唐顺发说,全国很多地方的学校所在地就是某非遗项目传承地,但在校园里,学生对这个身边的文化资源却了解不多,以致出现传统文化教育中“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尴尬局面,而有些非遗项目由于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面临失传。

      唐顺发经过大量调研,提出多个可供操作的“金点子”--

      省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可组织专家,选择部分最适合中小学生的“非遗文化”项目,如民间美术类、民间音乐戏曲类,编写可供全省中小学生阅读的“非遗文化”读本。各中小学也可根据本地“非遗文化”遗存情况,将本地“非遗文化”编入校本教材。

      建议改革我省各中小学的美术课、音乐课,将“非遗文化”读本、校本教材作为这两门课的选修读本。美术课教师可开设与美术有关“非遗文化”选修课,如绵竹年画、剪纸、藏族唐卡等民间艺术的欣赏课。音乐课教师可开设与音乐有关的“非遗文化”选修课,如京剧、川戏、扬琴等欣赏课。

      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本地 “非遗文化”艺术家或传人到校上课,展示并教授皮影戏、木偶戏等。 
    责任编辑: 蓁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