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 2018年05月07日 11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今年1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成都斩获颇丰。由成都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7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90%。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科技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以及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导航成都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议报告》,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平均每位研发人员一年参与两次发明创造。此外,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

      校院企地成为“城市创新合伙人”

      创新活力源加速喷涌

      “希望将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领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光春团队的“×××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罗光春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新一代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并已在公安、交通、医疗等多个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扎实开展创新创造,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创新创造”成果绽放,仅仅是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一个聚像。去年,成都市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42%、达到46.4万家;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准独角兽企业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471家、同比增长1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77亿元、同比增长11.8%。

      激活创新源泉,成都通过召开系列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让多个校院企地合作项目在蓉落地落实。由此,成都的校院企地合作迎来了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涉及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更深层次合作,初步构建形成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校院企地成为“城市创新合伙人”。

      推动科技成果转换,成都不断创新。去年9月,成都举行的2017年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上,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其首批成员。联盟通过搭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台与服务平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激活创新主体,成都市还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增至8家。同时细化落实在蓉“双一流”大学“2+6”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在蓉发展,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成都市还布局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承接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带动高校及社会资本投入超8.75亿元,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

      显然,成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已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起强劲动力。

      专利申请量位列副省级城市前三

      构建创新生态链

      创新驱动的核心,来自知识产权的助推。去年,成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聚力创新发展,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专利申请量位列副省级城市前三,知识产权发展取得新突破。

      同时,成都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知识产权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提出设立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十条具体政策措施,覆盖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全链条,支持力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稳中有进。

      知识产权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多个“全国率先”的深度探索,与持续提升专利创造运用水平的生动实践。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郫都区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商标、版权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综合服务“三合一”改革试点工作,补齐知识产权管理分散的短板;在全国率先探索高校院所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早分割、早确权、共享制”的改革经验,破除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

      除了系统化的创业创新政策构成的“软件”,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这样的“硬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的各种奇思妙想,只能来自市场主体,来自创客们的实践。去年,全市新增创新创业载体36家、面积51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171家,面积540万平方米。天府新区、新希望集团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家。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高

      “智造”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

      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公布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授奖情况。其中成都企业——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质及其用途”项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自主知识产权,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转化之路上,“成都服务”贯穿其间。

      为推动更多专利从“创新力”嬗变为“生产力”,去年12月以来,市科技局持续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完成对在蓉56所高校调研全覆盖,按照体现利益绑定机制要求完成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签约全覆盖,达成签约项目152个,初步构建形成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内生动力。

      推动科技从“创新力”嬗变为“生产力”,背后还是成都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生动实践。成都市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增幅为历年最大。新潮传媒、极米科技、天象互动等31家准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快速成长。

      技术市场火热程度,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程度。创新要素供给,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重塑产业生态体系,科技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加速带动新型产业形成。成都市制定实施《成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创造”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三大工程。同时编制《成都市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在天府新区鹿溪智谷、成都高新区聚集发展,在轨道交通、大数据、石墨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组建了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加速带动新经济新业态形成。成都市编制虚拟现实、大数据、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5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成都市技术比较优势和产业升级主攻方向。格罗方德晶圆制造基地、紫光IC国际城、京东方6代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

      创新运用更多科技成果,成都市还开展“科技治霾行动计划”,围绕雾霾治理的技术难点,组织高校院所、企业等联合攻关,推进“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等“6+2”重大研发项目,引进了“超细清水雾系统”等科技治霾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都“智造”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构建。

      眼下,瞄准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和构建创新生态链“两大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创新源头供给改革、高新技术服务业“三大重点”,着力推进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机制“四大任务”,成都已经在路上。

      【奋斗者说】

      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

      做出国内老百姓吃得起的放心药

      走进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的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药业”),仪器分析室、理化室等实验室内50余名工作人员正处于忙碌中,药物研发、仪器分析、质量分析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症药物HC-1119是国际首创,预计会在2019年上市。”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说。

      “HC-1119正处于临床阶段,预计会在2019年上市,年销售额将达到40亿元。”陈元伟介绍,HC-1119项目的核心发明专利2015年5月正式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同时获得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专利授权。

      “我想做出国内老百姓吃得起的放心药。”陈元伟坦言,目前国内从事抗癌药物研究的企业不多,患者服用国外抗癌药物的费用太高。2008年,陈元伟回国创业。2013年,他在高新区成立了海创药业,目前项目研发领域涵盖癌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一类新药。

      陈元伟说,HC-1119只是海创药业的研发成果之一。目前,公司正同时进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研究,其中,乳腺癌的创新药研究已进入临床前候选阶段,其他多个创新药研究也已开始。

      致力引进世界顶级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内外知名院士智力团队,去年3月,由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和海创药业、渊源生物共同建立的诺创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下设免疫治疗药物、高端制剂研究、药物优化技术、药物质量研究、氘代药物开发、药物绿色化学六大平台,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兼具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功能。

      【市民声音】

      创业人员王帝钧:

      持续创新的成都将吸引更多创业企业

      此前,成都创新创业专场活动在温江举行,赛伯乐投资、TCL股份投资、德国莱茵TUV集团等投资机构云集。“我们的路演,现场获得了4家创投机构的投资邀约,并在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来到公司考察。以往是我们去找机构,通过成都创新创业专场活动,投资机构主动登门,这在创业十余年里,还是第一次。”此次创新创业活动让创业人员王帝钧印象深刻。“持续创新,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成都,将更加适合创新创业,也将助力更多草根创业企业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

  • 2018年05月07日 11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今年1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成都斩获颇丰。由成都市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7个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人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90%。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本形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双轮驱动”的创新创造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市科技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以及全会精神,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导航成都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议报告》,成都创新研发活跃度居同类城市首位,平均每位研发人员一年参与两次发明创造。此外,创新发展竞争力指数在同类城市中排名第二。

      校院企地成为“城市创新合伙人”

      创新活力源加速喷涌

      “希望将大数据更广泛地应用于老百姓的生活领域。”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光春团队的“×××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罗光春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新一代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数据处理技术体系,并已在公安、交通、医疗等多个重点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紧盯世界科技前沿,扎实开展创新创造,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成都创新创造”成果绽放,仅仅是成都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的一个聚像。去年,成都市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42%、达到46.4万家;科技型企业数量2万家,同比增长55%,准独角兽企业3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471家、同比增长17.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374.77亿元、同比增长11.8%。

      激活创新源泉,成都通过召开系列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让多个校院企地合作项目在蓉落地落实。由此,成都的校院企地合作迎来了一种全新的伙伴关系——涉及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更深层次合作,初步构建形成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校院企地成为“城市创新合伙人”。

      推动科技成果转换,成都不断创新。去年9月,成都举行的2017年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现场上,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包括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12家在蓉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成为其首批成员。联盟通过搭建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交流平台与服务平台,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

      联盟的成立,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从高校内部“破冰”上升为“城市共识”,并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激活创新主体,成都市还统筹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增至8家。同时细化落实在蓉“双一流”大学“2+6”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引进北大、清华、哈工大等高校在蓉发展,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成都市还布局规划建设10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主承接区,“环川大知识经济圈”“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环交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带动高校及社会资本投入超8.75亿元,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

      显然,成都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已为未来经济发展积蓄起强劲动力。

      专利申请量位列副省级城市前三

      构建创新生态链

      创新驱动的核心,来自知识产权的助推。去年,成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聚力创新发展,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专利申请量位列副省级城市前三,知识产权发展取得新突破。

      同时,成都出台《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产业能级知识产权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提出设立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等十条具体政策措施,覆盖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服务全链条,支持力度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全市知识产权工作稳中有进。

      知识产权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多个“全国率先”的深度探索,与持续提升专利创造运用水平的生动实践。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郫都区知识产权局启动专利、商标、版权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综合服务“三合一”改革试点工作,补齐知识产权管理分散的短板;在全国率先探索高校院所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形成“早分割、早确权、共享制”的改革经验,破除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

      除了系统化的创业创新政策构成的“软件”,众创空间和双创基地这样的“硬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业的各种奇思妙想,只能来自市场主体,来自创客们的实践。去年,全市新增创新创业载体36家、面积51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载体260家、总面积1654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为171家,面积540万平方米。天府新区、新希望集团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到5家。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高

      “智造”产业生态圈加速构建

      去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公布第十九届中国专利奖授奖情况。其中成都企业——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质及其用途”项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这项填补国内空白的自主知识产权,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转化之路上,“成都服务”贯穿其间。

      为推动更多专利从“创新力”嬗变为“生产力”,去年12月以来,市科技局持续推进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完成对在蓉56所高校调研全覆盖,按照体现利益绑定机制要求完成66个产业功能区及园区签约全覆盖,达成签约项目152个,初步构建形成校院企地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加快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供内生动力。

      推动科技从“创新力”嬗变为“生产力”,背后还是成都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融入产业生态圈建设的生动实践。成都市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70家,增幅为历年最大。新潮传媒、极米科技、天象互动等31家准独角兽企业充满活力、快速成长。

      技术市场火热程度,往往折射出一个地区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程度。创新要素供给,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重塑产业生态体系,科技才能最大程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加速带动新型产业形成。成都市制定实施《成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启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成都创造”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三大工程。同时编制《成都市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推动高新技术服务业在天府新区鹿溪智谷、成都高新区聚集发展,在轨道交通、大数据、石墨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领域组建了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

      融入产业生态圈“大循环”,加速带动新经济新业态形成。成都市编制虚拟现实、大数据、地理信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5个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成都市技术比较优势和产业升级主攻方向。格罗方德晶圆制造基地、紫光IC国际城、京东方6代线等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

      创新运用更多科技成果,成都市还开展“科技治霾行动计划”,围绕雾霾治理的技术难点,组织高校院所、企业等联合攻关,推进“多尺度喷淋除霾技术”等“6+2”重大研发项目,引进了“超细清水雾系统”等科技治霾新技术新产品。

      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成都“智造”产业生态圈正加速构建。

      眼下,瞄准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聚焦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和构建创新生态链“两大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校院企地发展共同体、创新源头供给改革、高新技术服务业“三大重点”,着力推进壮大创新主体、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机制“四大任务”,成都已经在路上。

      【奋斗者说】

      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

      做出国内老百姓吃得起的放心药

      走进成都高新区科园南路的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创药业”),仪器分析室、理化室等实验室内50余名工作人员正处于忙碌中,药物研发、仪器分析、质量分析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公司自主研发的治疗前列腺癌症药物HC-1119是国际首创,预计会在2019年上市。”海创药业董事长陈元伟说。

      “HC-1119正处于临床阶段,预计会在2019年上市,年销售额将达到40亿元。”陈元伟介绍,HC-1119项目的核心发明专利2015年5月正式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同时获得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际专利授权。

      “我想做出国内老百姓吃得起的放心药。”陈元伟坦言,目前国内从事抗癌药物研究的企业不多,患者服用国外抗癌药物的费用太高。2008年,陈元伟回国创业。2013年,他在高新区成立了海创药业,目前项目研发领域涵盖癌症、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等多种一类新药。

      陈元伟说,HC-1119只是海创药业的研发成果之一。目前,公司正同时进行乳腺癌、糖尿病等疾病的药物研究,其中,乳腺癌的创新药研究已进入临床前候选阶段,其他多个创新药研究也已开始。

      致力引进世界顶级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内外知名院士智力团队,去年3月,由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理委员会和海创药业、渊源生物共同建立的诺创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下设免疫治疗药物、高端制剂研究、药物优化技术、药物质量研究、氘代药物开发、药物绿色化学六大平台,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同时,兼具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功能。

      【市民声音】

      创业人员王帝钧:

      持续创新的成都将吸引更多创业企业

      此前,成都创新创业专场活动在温江举行,赛伯乐投资、TCL股份投资、德国莱茵TUV集团等投资机构云集。“我们的路演,现场获得了4家创投机构的投资邀约,并在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来到公司考察。以往是我们去找机构,通过成都创新创业专场活动,投资机构主动登门,这在创业十余年里,还是第一次。”此次创新创业活动让创业人员王帝钧印象深刻。“持续创新,校院企地深度融合发展的成都,将更加适合创新创业,也将助力更多草根创业企业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