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1年11月17日 20时46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本轮疫情是我省自去年以来最严峻、最复杂、最艰难的一场遭遇战。经过全省上下持续努力,目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新冠肺炎叠加极寒冷冬,提前预防,及早诊治,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能有效防治冬季常见病、多发病。那么面对冬季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要怎么做?有哪些中医药防治好方法?本周起,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出中医药疫情防控专题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教授,做客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他将根据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介绍流感来袭注意事项,推荐中医药防治小妙招,就“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冬季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我们今天的访谈将联合新华网、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直播,,欢迎大家在收看访谈的过程当中积极提出您的问题。首先请王院长给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 王超: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王超,很高兴,通过省政府网站与大家见面,一起交流探讨,疫情防控下,冬季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

    主持人:

    好的王院长,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1年零10个月了,疫情防控已经处于常态化,那么对于疫情防控,咱们中医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查看最近的新冠疫情报道,基本都与德尔塔变异株密不可分。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好自我防护,除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持通风等常规措施外,中医中药也大有可为。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指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新冠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甚至共同居住者并没有被传染,而有些可能只是短暂的,甚至是间接的接触,却被感染了。其实,感染是否与自身的正气息息相关,疾病外在的原因固然重要,但中医更看重内在的体质因素,这就是所谓的“病从虚处发,百病乘虚入”。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是感染了“戾气”、“疫气”等邪气所致。中医药与疫病的斗争,长达30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次疫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并多次修订了《四川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建议方案》,包括我们熟知的“中药大锅汤”,饮用后可以扶正、祛邪、避秽,具有较好的预防功效。我院也在疫情期间熬制了“中药大锅汤”,供市民免费取用,同时还组建了“送药小分队”,向社区、封控区免费派送,供不应求。除此之外,我们还选用了苍术、白芷、菖蒲、草果、冰片等芳香化浊的中草药,做成香囊佩戴,起到了很好的防疫杀毒、祛风解表、化湿通窍的作用。

    主持人:

    谢谢王院长,您刚说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我们如何来增强人体的“正气”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中医讲“正气”,主要指的是人体的抗邪能力,也就是西医说的免疫力。要增加人体的正气,首先要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这个根本强大了,正气才能长存于内。在冬天,我们可以吃一些健脾益气的中药来养脾胃,比如说:山药、茯苓、苡仁、大枣等,或者多吃一点羊肉、小米、南瓜等食物;

    第二,要养精气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就是调养精气神的重要性。“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出于涌泉”,保养肾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艾草或食盐泡脚20分钟,边泡边揉按脚底的涌泉穴,“腰为肾之府”,双手对掌,搓热手心后,放到腰部两侧,上下摩擦至发热为止;也可以艾灸腹部的气海穴、关元穴,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天15分钟。

    第三,要避邪气。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正气的多少也是不同的,当季节变化、邪气侵袭的时候,对疾病的反应也不一样。不管身体的正气是多还是少,在遇到邪气的时候,都应该避开,不要损耗正气。

    第四,要保睡眠。现在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每天24小时都觉得不够用,很多人越睡越晚,越晚越兴奋,不想睡,不愿睡,最后变成不能睡。中医讲“天人合一,太阳升起来就要起床,太阳落下山就要睡觉。晚上11点就是胆腑值班的时间,其他脏腑都应该休息。过了11点不睡,就会加重其他脏腑器官的负担,出现早衰的各种症状。

    另外,冬季还要注意皮肤“正气”的维护。人体皮肤是抵抗邪气的第一层屏障,因冬季天气寒凉、干燥、冷风等外部刺激,皮肤的水分流失较快,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皴裂等现象,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持皮肤滋润,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强人体的“正气”。

    主持人:

    如果我们人体的正气不足,在冬季会出现哪些疾病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季的常见病有呼吸系统,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中风;运动系统如颈肩腰腿疼痛、骨与关节炎;消化系统如消化不良、胃溃疡。

    主持人:

    您刚刚讲到冬季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确实,一到冬天,大人小孩都特别容易感冒,但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感冒,为什么又是流感。王院长,请您给大家讲一讲吧。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来源古老,曾先后三次,出现全球大流行,造成超过5000万人死亡。它由流感病毒引起;而普通感冒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两者病因不同,所以两者的症状也有所区别。

    简单来说,流感症状剧烈,一般表现为高烧、头痛、全身酸痛、咳嗽、乏力。而普通感冒,部位局限,多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或,咽痛、咽痒。

    中医在治疗感冒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流感属于疫病的一种;此类疾病,重在外防内治。

    防,就是阻断传播。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可用于收容、隔离、治疗疫病民众的社会性场所。而现在,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可以有效的阻断流感进行传播。

    治,西医是抗病毒、对症支持,中医则讲祛邪扶正。

    流感早期,患者以发烧、怕冷、全身疼痛表现为主,建议尽早口服荆防颗粒;荆防颗粒辛温解表,可以发汗退热、祛邪止痛。

    流感出现发烧、头痛、眼胀症状的,属于风温,建议用桑菊感冒冲剂。

    咽干咽痛,胸腹灼热,是热邪入里,可用抗病毒颗粒;如果逐渐加重,出现烦躁的,还可服用清开灵颗粒。

    另外,体虚的人感冒、经期感冒、乍冷乍热的,可用小柴胡颗粒。咳嗽痰多、胸闷胸痛的,连花清瘟胶囊效果也不错。当然,流感症状因人而异,需要辨证论治,如病情加重,还要及时就医,找专业医生来处理。

    主持人:

    王院长,您着重介绍了流感方面的知识,那我想请您,再介绍一下普通感冒的知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普通感冒传染力不强,症状大多轻微;通常可在1周左右自愈。中医认为,普通感冒与疫病不同,其主要病因是六气的异常变化。

    如果不幸中招,不要害怕,中药代茶饮,足够处理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

    如果鼻痒、打喷嚏,可家中常备白芷泡茶;鼻塞、流清鼻涕,可用陈皮、砂仁、豆蔻泡水;流黄鼻涕,可煮芦根水、桑叶水、荷叶水清热祛浊;鼻干鼻痛、流鼻血,还可以吃一些西瓜、马蹄养阴清热的蔬果。

    如果感冒症状以咽痛为主,除含服常用咽痛含片外,家中常备的菊花茶、罗汉果茶,也可用来缓解疼痛。

    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烧,即使发烧,热度也不会太高,如果出现低烧伴有咽痛,金银花露或金银花茶效果很好。

    胃肠型感冒症状特殊,表现为呕吐、腹痛,可以兑生姜红糖水暖胃止呕。

    感冒后期,病人经常出现食欲不佳、精神疲惫,建议泡红茶、绿茶改善食欲,调节免疫;其中,红茶偏温,绿茶偏凉,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另外,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过度疲劳、维生素缺乏、年老年幼等因素,可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引起普通感冒反复发生。

    应对这种情况,中医提倡扶正气:懒言少语、易于疲劳的可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的,吃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丸;平时容易心慌气短、头晕汗出的,还可以吃八珍糕。但要注意,具体治疗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指导。

    主持人:

    王院长,除了感冒,冬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哪些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季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还有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借此机会,我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慢支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持续加重,容易出现肺气肿,肺功能减退,甚至引起肺心病,右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腹胀、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它的发病原因包括感染,污染,过敏,吸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1.中医内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辩证使用中药或者中成药,当您伴随胸闷,腹胀,便溏时,选用参苓白术散;当您伴随食少出汗,咳声无力时选用玉屏风散;当您咳嗽痰多时选用二陈汤;当您伴随咯痰,喘息,发热时,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

    2.中医外治,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当外寒内饮,痰浊雍肺时,可以将白芥子用姜汁调拌,外敷双侧肺腧穴,会有非常好的作用。还有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咳喘灸,敷贴在背心,因为那里有肺俞穴,适合背心凉,咳嗽,痰多,气喘的患者。

    3.我们可以选择市面上容易买到的口服含片,当咳嗽,咽痛时选用西瓜霜含片;当咳嗽,咽干时选用金嗓子喉片;当咳嗽,咽痒时选用复方甘草含片。

    4.合理的饮食也非常重要。辛辣食物辣椒、胡椒助热化火,加重炎症反应,少吃。油炸食品不易消化,助湿生痰,咳嗽加重,少吃。过甜食物助湿生热,使痰液不易排出,少吃。

    主持人:

    王院长,您前面提到了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冬季的高发病,中医药对这类疾病有什么好的防治建议?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季确实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发期。

    1、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血管闭塞,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致死致残率较高;二是供血不足,如冠心病、心绞痛;三是血管破裂,如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它与三高息息相关,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冬天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拉尼娜”来了,由于海面温度异常偏冷,全球温度随之降低,感觉今年冬天来的特别早,也特别冷。天寒地冻,血管收缩;运动减少,循环阻力增加;PM2.5超标,微粒进入血管产生炎症反应;加成都之日照偏少,心情压抑,情绪波动,导致血压波动大,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预防三高,尤其是高血压,发现高血压要及时平稳控制血压,根据季节气候变化调整降压药物,避免焦虑和紧张,加重血压波动。同时兼顾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4、保证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能缓解不良情绪,有助于血压、血糖的稳定和预防心脑血管病。如失眠,可直接口服西药镇静催眠药艾司唑仑片、佐匹克隆。

    5、中医认为,高血压本质是本虚标实,主要有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3个证型,其防治如下(在西药防治的基础上使用)

    如有头重脚轻、眩晕面赤、心悸失眠,属于阴虚阳亢。治疗宜滋阴潜阳,中成药可选用杜仲平压片。如伴有失眠,可选用养血安神颗粒;伴有心悸,可选用稳心颗粒;口干舌燥选知柏地黄丸。中医降压外治法:耳穴降压沟放血,吴茱萸粉贴涌泉穴。饮食宜忌:忌辛温燥辣之品。

    如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怕冷,属于阴阳两虚。治疗宜滋养补阳,中成药可选用左归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外治法:老姜水浴足,艾灸关元、气海穴。饮食宜忌:忌生冷之品。

    如有大腹便便、头晕目眩、大便稀,胃口差,属于痰湿中阻。治疗宜燥湿化痰,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腹中冷痛,可选附子理中丸。外治法:可灸神阙、中脘;饮食宜忌:控制肥甘厚味,忌生冷之品,如啤酒、水果。

    注意,如果大家不能准确判定自己的中医证型,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治疗。

    主持人:

    很多人一到冬天,这儿痛那儿痛,这是不是您说的颈肩腰腿痛?您能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给老百姓支个招?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常言道:“旧伤疼痛明日雨”,说明疼痛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俗话说“热涨冷缩”,中医讲“寒主收引”。冬天寒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这是疼痛产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要想少痛,不痛,告别疼痛,那么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首先就是保暖:有颈肩腰腿疼痛和关节炎的朋友,在冬季一定要及时,甚至提前增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针对本身就有疼痛症状的局部,可通过围围巾、穿背心、配护膝、戴手套,主动预防关节受凉。

    其次是热敷:“温经通络”、“热至痛止”。热敷可选控温式的电热水袋,加热方便、温度可控、经济安全。沉重、酸胀,选择伤湿止痛膏;肿胀、刺痛,选择麝香壮骨膏;冷痛、拘挛选择狗皮膏。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热敷时间因人而异,避免烫伤,更要注意,局部红肿和皮肤破损时的使用。

    第三是烤灯:我们常用的是TDP、红外线灯。TDP是指特定电磁波谱疗法。消炎止痛、减少渗出。红外线灯辐射频率高,渗透性强,温热效应、活血化淤。

    对肌肉劳损,关节疼痛,腰椎疼痛,颈椎疼痛有明显疗效。

    第四是艾灸:主要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第五是熏蒸。介绍一个经典处方,花椒、艾叶、土茯苓各20克,防风、路路通、威灵仙、红花、细辛各10克。

    第六是药酒:既可内服又能外用,枸杞子30克、蕲蛇30克、淫羊藿30克,海风藤30克。

    第七是药膳:比如:杜仲蹄筋汤,取杜仲、胡椒根各15克,淮牛膝20克,蹄筋(猪、牛、鹿等蹄筋均可)约200克。

    第八是中药:需要辨证施治,到正规医院治疗。

    主持人:

    王院长,前面我们讲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那我们在冬季养生方面有哪些方法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好的,我想围绕食疗、运动、睡眠、情志,4个方面给大家分享。

    关于食疗。冬季有6个节气,不同节气吃什么呢?我给大家推荐。

    立冬时节,要多吃一些温润厚重的食品,比如萝卜、白薯、土豆。还要多喝温水,养阴润燥。

    也可以选择药食同源的沙参、玉竹、百合、枸杞、甲鱼,既可以煲汤,也可以炖鸡。

    小雪时节,香蕉,防抑郁;红薯,健脾胃;白菜,提高免疫力;黑米粥,补肾;山药,护肤;南瓜,健胃消食。

    大雪时节,冬枣,通血管;莲藕,清热生津;年糕,暖胃;红豆粥,润肠。

    冬至时节,南方吃羊肉,北方吃饺子。羊排,强筋健骨;羊蝎,清热滋阴;羊杂,健脾和胃;羊肉,温中补虚。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补养精血,散寒止痛,治疗腹痛和虚劳。正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如果寒气重,可以多加生姜,或者适量增加附子。如果肝肾不足,可以另加枸杞、当归、首乌、菟丝子。

    小寒时节,腊八粥,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再辅以各种豆类(比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还有五豆饮,包括黄豆,绿豆,红豆,黑豆,白扁豆,一起煮粥,可以健脾、和胃、补肾、益肺,适合贫血、虚肿、年老体弱的朋友。还可以吃清蒸鲈鱼,放点姜蒜,养阳气,益肝肾。

    大寒时节,“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参芪,晚服杞菊。参芪,就是人参、黄芪,补气温阳。杞菊,就是枸杞、菊花,再加地黄,滋阴补肾。除此之外,还可以吃一些红枣、板栗、核桃、芝麻、桂圆,养血安神,养胃润肠。

    关于运动。我认为,“生命在于运动”的“运动”,不是体育竞技,而是日常锻炼,蹦蹦跳跳。这个要因人而异,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运动时间:中医认为,“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不宜早起,要太阳出来后,等雾霾散去,再运动。

    运动方式:“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年轻人可以跑步、健身;中年人可以慢走,快走、做操;老年人可以八段锦,易筋经,广步于庭。

    运动强度:《黄帝内经》讲: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冬天来了,皮肤和毛孔最好不要随意打开,不要出太多汗水。汗为血之余,出汗过多会伤气血。汗为心之液,流汗过多会损心气。只要觉得微微发热,微微出汗,心情愉悦,就可以了。

    关于睡眠。冬季应该多静养,少消耗,不要熬夜,早睡,晚起。可以吃点杏仁、核桃,富含色氨酸,可以帮助睡眠。还可以在睡前泡脚,俗话说,养树要养根,养人要养脚,睡前一盆汤,胜过开药方。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入睡困难,可以服用参芪和五味子。如果失眠多梦,可以服用酸枣仁和远志。如果心内烦热,可以服用麦冬和知母。

    关于情志。冬天,天黑得早,日照时间短,黑夜来临,大脑松果体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会影响情绪,让人犯困,没有精神。这就是“季节性情感失调”,国外俗称“冬季忧郁症”。在我国古代,这叫做“悲秋”。有句诗叫做: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讲的就是“悲秋”。中医认为,情感障碍属于情志病。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情志。肝气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心情舒畅。反之,肝气郁结,就会闷闷不乐。

    此时,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或者服用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还可以选用百合、远志、合欢皮泡水喝。

    最后,情志问题,还有一点很关键,要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有味,让生命有光。

    主持人:谢谢王院长详细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还是给广大的网友,看一下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

    网友“山姆”:秋冬天,天气凉爽了,过敏性鼻炎又犯了,打喷嚏、鼻子痒,去医院医生会开很多药物,比如抗组胺药等等,甚至建议做手术,但是不想一直吃药,在中医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过敏性鼻炎,不要拖。反复流鼻涕,容易引起咳嗽、中耳炎,甚至哮喘,肺炎;西医的治疗,很尴尬。首选药物就是激素,有吃的,有喷的。其次是抗组胺。对于激素,中国老百姓尤其不愿意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怕产生依赖。中医的防治是有效的,比如国医大师干祖望的脱敏汤(茜草,紫草,徐长卿,蝉蜕,地龙,墨旱莲,乌梅),能迅速缓解鼻部不适;玉屏风汤,固护脾胃,补肺固表;也可以艾灸肺俞、足三里、合谷穴调理脾肺;贴三九贴、三伏贴,调理体质;对于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疗效更佳。

    网友“秋日暖阳”:每次看中医,医生都说湿气重,到底什么是湿气重?我该怎么治疗?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老百姓说的“湿气重”,也就是中医认为的“湿证”。俗话说:“湿气一现百病生”,表现为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脸上多油,皮肤瘙痒,食欲不佳,精神困倦,关节酸痛,大便稀溏,腿肚发酸。

    中医怎么办?“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就说湿气很难去除,可以这样做:

    1、调整饮食结构:清淡饮食,戒烟戒酒,不要重油重盐,保证脾胃运化。

    2、适当运动锻炼:运动可以缓解压力、调节心态,出点汗,排除体内湿气。

    3、避开潮湿环境:如果房间的湿度大,要注意通风、除湿。

    4、保持良好心态、少熬夜。

    5、适当选择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茶:比如薏仁、山药、红豆、薏米红豆山药粥、芡实莲子薏米汤、陈皮茯苓茶等。

    6、中医方剂:这里推荐几个有效的中药汤剂:第一,参苓白术散它的最大魅力是健脾,平时大便溏泄、腹胀、食欲差的可以用,通过健脾益肺,就是所谓的“培土生金”法则,再加上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规则,所以,一个参苓白术散可以去尽体内的湿气和“痰”。第二,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是祛湿最基础方剂,平时肚子胀、消化不好、肢体沉重的可以用。第三,藿香正气散,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组成,能够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人疗效甚佳。

    7、中药艾灸:这个很普遍,效果也明显。可以灸关元穴(脐下3寸,约4指宽度)、命门穴(人体背后与脐相对)、中脘穴(肚脐正中直上4寸,约5指宽度)、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丰隆穴(小腿外侧中点、肌肉鼓起的地方)、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可以有效祛湿。

    网友“芦苇”:手脚一到秋冬季,特别的冰凉,是什么原因?而且感觉无力,犯困,需要怎么去调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天,人体的阳气内收,对四肢的温煦不足,就会畏寒、手脚冰凉。对于平时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就中医来讲,有些阳虚是天生的,有些又是后天的,比如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过劳、易怒,这些因素都会损伤阳气,表现为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容易疲倦,爱喝热饮。对气温下降特别敏感,容易感冒。因此,就需要补阳。

    1.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尤其是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快走。因为脚底有很多穴位,走路可以按摩脚底。

    2.艾灸:艾灸比较简单,一般选气海穴和关元穴,气海穴在肚脐正下方1.5寸,关元穴在肚脐正下方3寸。每日艾灸30分钟,长期坚持,就会有效。

    3.饮食:不要吃生冷的,冰冻的东西。要常吃甘温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等,还有板栗,核桃,腰果,桂圆,都可以温肾阳。羊肉比较温和,既补阳又补气血,放一些当归和生姜,是最好的。

    网友“苹果红了”:之前在网上买了泡脚丸,不同配方的,用好几种中药组成一颗,泡了之后确实睡眠也有所改善,想问下,我们是在中药房买药材包泡脚好还是这种成品?有没什么好的建议?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1.“睡前一盆汤,胜过开药方”。泡脚丸是将多种中药再加工制成的丸子,类似中药的泡腾片,在水中溶解快,使用方便。药材包也是多种中药混装的小袋子,可以直接放到热水中浸泡。就功效来说,二者没有很大的差异。

    2.二者的优劣:相对来说,泡脚丸溶解较快,使用方便。但泡脚丸是由固定的处方配置而来,理论上只对特定病证有较好疗效,不适用于所有情况。药材包则是现场调配药物,对个人情况更有针对性,但购置和使用相对麻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使用的原则: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一般而言,可选购泡脚丸,因为方便。如果有具体病情,则需要医生专门调配合适的中药包。这个时候为了健康,就不能怕麻烦。例如:市面上流行的老姜泡脚丸,内含有矿物盐、老姜、花椒等,对四肢怕冷、脾肾阳虚有较好疗效。再如,市面上的养颜泡脚丸,内含党参、黄芪、姜黄、浴盐、甘草。主要用于气虚证;市面上还有一种以艾草为主的泡脚丸,用于女性宫寒。

    4.总之,树死根先枯,人老脚先输,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

    网友“暖洋洋”:儿童在秋冬天防护应该注意啥?穿的多了出去运动后热,穿的少了也容易感冒,孩子平时吃饭也不好,日常可以有哪些方式和食材能进行调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的儿童养护也是这样,要顺应四时变化,注意养护收藏,这样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而且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我个人多年的经验总结,秋冬季节儿童防护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睡眠,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

    2.保持平和情绪,不要对娃娃要求过高,多鼓励,少责罚;

    3.注意寒温适度,不要穿戴过于厚重;

    4.做好卫生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尽可能远离传染源;

    5.合理膳食,适时养阴,调养肺脾肾,适当进食莲藕、梨、萝卜等果蔬。

    6.中医养生,如小儿推拿、三九防治、进食药膳、中药膏方等。

    小孩子运动后热,穿少了易感冒,平时吃饭不好,这多属肺脾不足,应及时进行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小儿肺脏尤娇,不耐寒热”,因此日常养护家长更要小心。厚薄怎么算是适度呢?我们以孩子后颈部温热为度。易出汗的小孩随时备好汗巾,注意衣服增减,以防因汗出后受凉起病中医还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因此合理喂养尤其重要。

    1.从小培养小孩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定时进餐、固定在餐位就餐、不挑食、不偏食;

    2.不强迫饮食,尤其不要追着小孩喂饭;

    3.注意饮食卫生,如:为小孩准备专有餐具,饭前洗手等;

    4.“以喜为补”,均衡膳食结构,随四时变化调整时令蔬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议多食本地蔬果。

    总之,家长们切记“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网友“气球”:治未病到底是治什么病啊?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治未病”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有几个观点需要说一说。

    1.“治未病”是一种理念

    它是《黄帝内经》的重要诊疗思想,书中说到“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通俗理解就是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愈后少复发。

    2.“未病”是“已病”的早期状态

    并非一点问题都没有,实际上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脏腑功能失调。这种改变通过中医的舌苔、脉象等是可以发现的,同样也是可以治疗的。所以“未病”并不是没病,而是要在早期防患于未然。

    3.“治”并非治疗,而是“治理、管理”的意思

    具体管理的方法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导引运动及针灸中药等措施,调理身体气血的失常。管理的目标就是:少生病、不生病、早痊愈、少复发。

    4.具体点儿,“未病”包括什么呢?

    其实,除了养生、保健之外,我们所说的“未病”正属于疾病与非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对亚健康的干预恰恰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临床上最常见的“吃不香、睡不好、周身不适、倦怠疲乏”就是典型的亚健康表现。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可逆转:越早干预,越早逆转。

    网友“海螺”:经常失眠、而且睡眠很浅,容易醒,睡眠质量很差,不想吃西药,应该怎么调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俗话说,“能吃能睡,长命百岁”,“吃好睡好,长生不老”,失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

    1、什么是失眠?就是“睡不着”,是指入睡难、易早醒、醒后难入睡、白天精神差。睡眠质量的好坏不能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是以次日是否影响学习、生活、工作的状态来判断。当然,足够的睡眠时间也是必须的,如成年人睡眠时间6小时就够了,推荐7-9小时。

    2、自我调理。通过改变睡眠环境、睡前习惯、饮食规律、运动方式等行为,可以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睡子午觉。午休半个小时,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睡醒后犯困、疲惫。老百姓常说,“吃完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药泡茶。可以选择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桂圆、大枣等,一次一味或2-3味中药,加入500ml热水,代茶饮用。注意,睡眠半小时不要服用。

    经络疏通。失眠与脊椎经络不通有关,平常不要长时间伏案工作,间隔1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头部做“米”字运动,或手握拳,敲打颈后部、肩部肌肉放松,或睡前敲打下肢内侧肾经、上肢内侧心经。俗话说,“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适当运动,疏通经络,对睡眠质量改善是有帮助的。

    3、药物治疗,西药比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等优势,但也存在药物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抗药性。中药为代表的助眠汤(酸枣仁、五味子、僵蚕、延胡索、首乌藤、当归),运用30多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4、非药物药治疗,比如针刺、推拿、艾灸、中药、耳穴压丸、拔罐、刮痧、足浴、中药茶饮、五禽戏、五音疗法、穴位敷贴、埋线、药膳、食疗等方式,均能有效改善失眠的临床症状。

    我们推荐中西医结合共识方案,中西药联用“减毒增效”,能够解决单用中药的即刻效应和单用西药的后遗效应。

    最后,当失眠的反复发生情况下,建议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网友“羽毛球”:中药汤包、免煎颗粒等药效一样吗?免煎颗粒有时候开水冲不化,杯底的沉底需要一起喝吗?自己煎熬,前后熬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还可以吃吗?一副药到底是吃几天呢?每次建议30-50毫升,自己熬出来是一碗,会不会喝超了?煎药是用冷水还是热水?第一次浸泡药物的水需要倒掉吗?如果医生同时开了西药和中药,那应该如何服用?有时间间隔吗?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免煎颗粒是由单味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可直接冲服,干净卫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生活方式的需求。通俗地打个比方,传统中药汤剂是单锅小炒,免煎颗粒就相当于是快餐速食。

    服用中药免煎颗粒最好用刚刚烧开的热水来冲,再多搅拌一会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微波炉再加热一下,一般就可以完全溶解了。个别药品因为其特殊药性,可能在水温下降之后又会出现些许沉底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不会影响药效,我们可以在喝药的时候搅一搅,一起喝下去。

    我们接着再来谈谈自己在家熬药的问题。

    一副药吃一天还是两天?这个需要看医生的处方,是一日一剂还是两日一剂。取药的时候,药房的老师也会跟您交代清楚。

    熬药的时候,首先需要加冷水浸泡,用手轻轻摁着药面,加水没过手掌就差不多了。浸泡的水千万不能倒掉,部分有效成分已经在这水里了,不用担心卫生的问题,中药饮片在出厂前已经经过了严格的规范化炮制。

    一般来说,中药一副吃一天的熬两次,一副吃两天的熬三次,这个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看看最后熬出来的药汤总量有多少。熬好的药汤倒在一起混匀,再分次服用,建议一次服用150到200ml,这个量可能有点抽象。您这样理解,家里盛饭的小饭碗,一碗就刚刚好。

    “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中药、西药联用,往往能起到协同作战、事半功倍的疗效。

    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胃肠道刺激,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建议饭后服药。

    同时,为了避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中药、西药的服用时间,建议间隔半个小时。

    当然,也有部分药物比较特殊,例如降糖药、收敛止泻药、胃黏膜保护药等适宜饭前服用的药物,就需要遵医嘱或咨询药房药师。

    网友“橘子”:每年夏季和冬天,楼下的中医馆会推出三伏贴和三九贴,这种可以去贴吗?是什么原理?有什么作用?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当然可以。但一定要选择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敷贴。

    中医养生讲究“夏养三伏,冬养三九”。“三伏贴”、“三九贴”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其原理是借助“三伏天”、“三九天”两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通过特殊调配的中药对穴位进行刺激,以通经活络、调整气血、激发脏腑功能,从而预防疾病。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经络中气血旺盛。三伏贴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选取相应穴位进行中药贴敷,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体阳气的生长、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防止冬季阳气不足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九贴不仅能巩固夏季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治疗效果,还能在最寒冷的时节激发阳气,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正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达到“冬病冬防”的目的。

    三伏贴、三九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病、妇科疾病的调理,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和脏腑功能。

    主持人:

    谢谢王院长作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详细的解答。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期我们将邀请四川省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张美林教授做客访谈室,就“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医药养生传统功法应用”详细解析,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下期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1年11月17日 20时46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本轮疫情是我省自去年以来最严峻、最复杂、最艰难的一场遭遇战。经过全省上下持续努力,目前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新冠肺炎叠加极寒冷冬,提前预防,及早诊治,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能有效防治冬季常见病、多发病。那么面对冬季常见病、多发病,我们要怎么做?有哪些中医药防治好方法?本周起,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共同推出中医药疫情防控专题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教授,做客省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他将根据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介绍流感来袭注意事项,推荐中医药防治小妙招,就“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冬季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我们今天的访谈将联合新华网、四川观察、川观新闻、四川发布、封面新闻、四川iptv熊猫新闻频道等平台直播,,欢迎大家在收看访谈的过程当中积极提出您的问题。首先请王院长给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 王超: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王超,很高兴,通过省政府网站与大家见面,一起交流探讨,疫情防控下,冬季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

    主持人:

    好的王院长,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1年零10个月了,疫情防控已经处于常态化,那么对于疫情防控,咱们中医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查看最近的新冠疫情报道,基本都与德尔塔变异株密不可分。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好自我防护,除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持通风等常规措施外,中医中药也大有可为。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指自身的抵抗力、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新冠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甚至共同居住者并没有被传染,而有些可能只是短暂的,甚至是间接的接触,却被感染了。其实,感染是否与自身的正气息息相关,疾病外在的原因固然重要,但中医更看重内在的体质因素,这就是所谓的“病从虚处发,百病乘虚入”。

    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是感染了“戾气”、“疫气”等邪气所致。中医药与疫病的斗争,长达300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次疫情,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并多次修订了《四川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预防建议方案》,包括我们熟知的“中药大锅汤”,饮用后可以扶正、祛邪、避秽,具有较好的预防功效。我院也在疫情期间熬制了“中药大锅汤”,供市民免费取用,同时还组建了“送药小分队”,向社区、封控区免费派送,供不应求。除此之外,我们还选用了苍术、白芷、菖蒲、草果、冰片等芳香化浊的中草药,做成香囊佩戴,起到了很好的防疫杀毒、祛风解表、化湿通窍的作用。

    主持人:

    谢谢王院长,您刚说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那我们如何来增强人体的“正气”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中医讲“正气”,主要指的是人体的抗邪能力,也就是西医说的免疫力。要增加人体的正气,首先要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这个根本强大了,正气才能长存于内。在冬天,我们可以吃一些健脾益气的中药来养脾胃,比如说:山药、茯苓、苡仁、大枣等,或者多吃一点羊肉、小米、南瓜等食物;

    第二,要养精气神。“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就是调养精气神的重要性。“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出于涌泉”,保养肾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艾草或食盐泡脚20分钟,边泡边揉按脚底的涌泉穴,“腰为肾之府”,双手对掌,搓热手心后,放到腰部两侧,上下摩擦至发热为止;也可以艾灸腹部的气海穴、关元穴,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每天15分钟。

    第三,要避邪气。每个人的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正气的多少也是不同的,当季节变化、邪气侵袭的时候,对疾病的反应也不一样。不管身体的正气是多还是少,在遇到邪气的时候,都应该避开,不要损耗正气。

    第四,要保睡眠。现在的生活方式丰富多彩,每天24小时都觉得不够用,很多人越睡越晚,越晚越兴奋,不想睡,不愿睡,最后变成不能睡。中医讲“天人合一,太阳升起来就要起床,太阳落下山就要睡觉。晚上11点就是胆腑值班的时间,其他脏腑都应该休息。过了11点不睡,就会加重其他脏腑器官的负担,出现早衰的各种症状。

    另外,冬季还要注意皮肤“正气”的维护。人体皮肤是抵抗邪气的第一层屏障,因冬季天气寒凉、干燥、冷风等外部刺激,皮肤的水分流失较快,容易出现干燥、瘙痒、皴裂等现象,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持皮肤滋润,保护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强人体的“正气”。

    主持人:

    如果我们人体的正气不足,在冬季会出现哪些疾病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季的常见病有呼吸系统,如感冒、流感、支气管炎;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中风;运动系统如颈肩腰腿疼痛、骨与关节炎;消化系统如消化不良、胃溃疡。

    主持人:

    您刚刚讲到冬季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疾病。确实,一到冬天,大人小孩都特别容易感冒,但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感冒,为什么又是流感。王院长,请您给大家讲一讲吧。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来源古老,曾先后三次,出现全球大流行,造成超过5000万人死亡。它由流感病毒引起;而普通感冒由鼻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两者病因不同,所以两者的症状也有所区别。

    简单来说,流感症状剧烈,一般表现为高烧、头痛、全身酸痛、咳嗽、乏力。而普通感冒,部位局限,多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或,咽痛、咽痒。

    中医在治疗感冒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中医认为:流感属于疫病的一种;此类疾病,重在外防内治。

    防,就是阻断传播。早在汉代,我国就已出现,可用于收容、隔离、治疗疫病民众的社会性场所。而现在,通过接种流感疫苗、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可以有效的阻断流感进行传播。

    治,西医是抗病毒、对症支持,中医则讲祛邪扶正。

    流感早期,患者以发烧、怕冷、全身疼痛表现为主,建议尽早口服荆防颗粒;荆防颗粒辛温解表,可以发汗退热、祛邪止痛。

    流感出现发烧、头痛、眼胀症状的,属于风温,建议用桑菊感冒冲剂。

    咽干咽痛,胸腹灼热,是热邪入里,可用抗病毒颗粒;如果逐渐加重,出现烦躁的,还可服用清开灵颗粒。

    另外,体虚的人感冒、经期感冒、乍冷乍热的,可用小柴胡颗粒。咳嗽痰多、胸闷胸痛的,连花清瘟胶囊效果也不错。当然,流感症状因人而异,需要辨证论治,如病情加重,还要及时就医,找专业医生来处理。

    主持人:

    王院长,您着重介绍了流感方面的知识,那我想请您,再介绍一下普通感冒的知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普通感冒传染力不强,症状大多轻微;通常可在1周左右自愈。中医认为,普通感冒与疫病不同,其主要病因是六气的异常变化。

    如果不幸中招,不要害怕,中药代茶饮,足够处理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

    如果鼻痒、打喷嚏,可家中常备白芷泡茶;鼻塞、流清鼻涕,可用陈皮、砂仁、豆蔻泡水;流黄鼻涕,可煮芦根水、桑叶水、荷叶水清热祛浊;鼻干鼻痛、流鼻血,还可以吃一些西瓜、马蹄养阴清热的蔬果。

    如果感冒症状以咽痛为主,除含服常用咽痛含片外,家中常备的菊花茶、罗汉果茶,也可用来缓解疼痛。

    普通感冒一般不发烧,即使发烧,热度也不会太高,如果出现低烧伴有咽痛,金银花露或金银花茶效果很好。

    胃肠型感冒症状特殊,表现为呕吐、腹痛,可以兑生姜红糖水暖胃止呕。

    感冒后期,病人经常出现食欲不佳、精神疲惫,建议泡红茶、绿茶改善食欲,调节免疫;其中,红茶偏温,绿茶偏凉,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用。

    另外,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过度疲劳、维生素缺乏、年老年幼等因素,可导致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引起普通感冒反复发生。

    应对这种情况,中医提倡扶正气:懒言少语、易于疲劳的可服玉屏风散、补中益气丸;饮食不佳、大便稀溏的,吃四君子颗粒、参苓白术丸;平时容易心慌气短、头晕汗出的,还可以吃八珍糕。但要注意,具体治疗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指导。

    主持人:

    王院长,除了感冒,冬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还有哪些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季比较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还有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哮喘等,借此机会,我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慢支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持续加重,容易出现肺气肿,肺功能减退,甚至引起肺心病,右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腹胀、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它的发病原因包括感染,污染,过敏,吸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好。

    1.中医内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苔,脉象,辩证使用中药或者中成药,当您伴随胸闷,腹胀,便溏时,选用参苓白术散;当您伴随食少出汗,咳声无力时选用玉屏风散;当您咳嗽痰多时选用二陈汤;当您伴随咯痰,喘息,发热时,可以选用麻杏石甘汤。

    2.中医外治,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当外寒内饮,痰浊雍肺时,可以将白芥子用姜汁调拌,外敷双侧肺腧穴,会有非常好的作用。还有目前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咳喘灸,敷贴在背心,因为那里有肺俞穴,适合背心凉,咳嗽,痰多,气喘的患者。

    3.我们可以选择市面上容易买到的口服含片,当咳嗽,咽痛时选用西瓜霜含片;当咳嗽,咽干时选用金嗓子喉片;当咳嗽,咽痒时选用复方甘草含片。

    4.合理的饮食也非常重要。辛辣食物辣椒、胡椒助热化火,加重炎症反应,少吃。油炸食品不易消化,助湿生痰,咳嗽加重,少吃。过甜食物助湿生热,使痰液不易排出,少吃。

    主持人:

    王院长,您前面提到了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冬季的高发病,中医药对这类疾病有什么好的防治建议?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季确实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发期。

    1、心脑血管疾病一般分为三大类。一是血管闭塞,如心肌梗死,脑梗死,致死致残率较高;二是供血不足,如冠心病、心绞痛;三是血管破裂,如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它与三高息息相关,即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

    2、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冬天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拉尼娜”来了,由于海面温度异常偏冷,全球温度随之降低,感觉今年冬天来的特别早,也特别冷。天寒地冻,血管收缩;运动减少,循环阻力增加;PM2.5超标,微粒进入血管产生炎症反应;加成都之日照偏少,心情压抑,情绪波动,导致血压波动大,更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先要预防三高,尤其是高血压,发现高血压要及时平稳控制血压,根据季节气候变化调整降压药物,避免焦虑和紧张,加重血压波动。同时兼顾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如血糖、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4、保证良好的睡眠。良好的睡眠能缓解不良情绪,有助于血压、血糖的稳定和预防心脑血管病。如失眠,可直接口服西药镇静催眠药艾司唑仑片、佐匹克隆。

    5、中医认为,高血压本质是本虚标实,主要有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中阻3个证型,其防治如下(在西药防治的基础上使用)

    如有头重脚轻、眩晕面赤、心悸失眠,属于阴虚阳亢。治疗宜滋阴潜阳,中成药可选用杜仲平压片。如伴有失眠,可选用养血安神颗粒;伴有心悸,可选用稳心颗粒;口干舌燥选知柏地黄丸。中医降压外治法:耳穴降压沟放血,吴茱萸粉贴涌泉穴。饮食宜忌:忌辛温燥辣之品。

    如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怕冷,属于阴阳两虚。治疗宜滋养补阳,中成药可选用左归丸、右归丸、桂附地黄丸。外治法:老姜水浴足,艾灸关元、气海穴。饮食宜忌:忌生冷之品。

    如有大腹便便、头晕目眩、大便稀,胃口差,属于痰湿中阻。治疗宜燥湿化痰,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腹中冷痛,可选附子理中丸。外治法:可灸神阙、中脘;饮食宜忌:控制肥甘厚味,忌生冷之品,如啤酒、水果。

    注意,如果大家不能准确判定自己的中医证型,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寻求专业治疗。

    主持人:

    很多人一到冬天,这儿痛那儿痛,这是不是您说的颈肩腰腿痛?您能不能从中医的角度给老百姓支个招?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常言道:“旧伤疼痛明日雨”,说明疼痛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俗话说“热涨冷缩”,中医讲“寒主收引”。冬天寒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这是疼痛产生和加重的主要原因。要想少痛,不痛,告别疼痛,那么我给大家几个建议:

    首先就是保暖:有颈肩腰腿疼痛和关节炎的朋友,在冬季一定要及时,甚至提前增加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针对本身就有疼痛症状的局部,可通过围围巾、穿背心、配护膝、戴手套,主动预防关节受凉。

    其次是热敷:“温经通络”、“热至痛止”。热敷可选控温式的电热水袋,加热方便、温度可控、经济安全。沉重、酸胀,选择伤湿止痛膏;肿胀、刺痛,选择麝香壮骨膏;冷痛、拘挛选择狗皮膏。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热敷时间因人而异,避免烫伤,更要注意,局部红肿和皮肤破损时的使用。

    第三是烤灯:我们常用的是TDP、红外线灯。TDP是指特定电磁波谱疗法。消炎止痛、减少渗出。红外线灯辐射频率高,渗透性强,温热效应、活血化淤。

    对肌肉劳损,关节疼痛,腰椎疼痛,颈椎疼痛有明显疗效。

    第四是艾灸:主要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第五是熏蒸。介绍一个经典处方,花椒、艾叶、土茯苓各20克,防风、路路通、威灵仙、红花、细辛各10克。

    第六是药酒:既可内服又能外用,枸杞子30克、蕲蛇30克、淫羊藿30克,海风藤30克。

    第七是药膳:比如:杜仲蹄筋汤,取杜仲、胡椒根各15克,淮牛膝20克,蹄筋(猪、牛、鹿等蹄筋均可)约200克。

    第八是中药:需要辨证施治,到正规医院治疗。

    主持人:

    王院长,前面我们讲了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那我们在冬季养生方面有哪些方法呢?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好的,我想围绕食疗、运动、睡眠、情志,4个方面给大家分享。

    关于食疗。冬季有6个节气,不同节气吃什么呢?我给大家推荐。

    立冬时节,要多吃一些温润厚重的食品,比如萝卜、白薯、土豆。还要多喝温水,养阴润燥。

    也可以选择药食同源的沙参、玉竹、百合、枸杞、甲鱼,既可以煲汤,也可以炖鸡。

    小雪时节,香蕉,防抑郁;红薯,健脾胃;白菜,提高免疫力;黑米粥,补肾;山药,护肤;南瓜,健胃消食。

    大雪时节,冬枣,通血管;莲藕,清热生津;年糕,暖胃;红豆粥,润肠。

    冬至时节,南方吃羊肉,北方吃饺子。羊排,强筋健骨;羊蝎,清热滋阴;羊杂,健脾和胃;羊肉,温中补虚。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两,生姜5两,羊肉1斤,补养精血,散寒止痛,治疗腹痛和虚劳。正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如果寒气重,可以多加生姜,或者适量增加附子。如果肝肾不足,可以另加枸杞、当归、首乌、菟丝子。

    小寒时节,腊八粥,补中益气、生津止渴,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再辅以各种豆类(比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还有五豆饮,包括黄豆,绿豆,红豆,黑豆,白扁豆,一起煮粥,可以健脾、和胃、补肾、益肺,适合贫血、虚肿、年老体弱的朋友。还可以吃清蒸鲈鱼,放点姜蒜,养阳气,益肝肾。

    大寒时节,“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参芪,晚服杞菊。参芪,就是人参、黄芪,补气温阳。杞菊,就是枸杞、菊花,再加地黄,滋阴补肾。除此之外,还可以吃一些红枣、板栗、核桃、芝麻、桂圆,养血安神,养胃润肠。

    关于运动。我认为,“生命在于运动”的“运动”,不是体育竞技,而是日常锻炼,蹦蹦跳跳。这个要因人而异,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运动时间:中医认为,“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不宜早起,要太阳出来后,等雾霾散去,再运动。

    运动方式:“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年轻人可以跑步、健身;中年人可以慢走,快走、做操;老年人可以八段锦,易筋经,广步于庭。

    运动强度:《黄帝内经》讲:去寒就温,无泄皮肤。冬天来了,皮肤和毛孔最好不要随意打开,不要出太多汗水。汗为血之余,出汗过多会伤气血。汗为心之液,流汗过多会损心气。只要觉得微微发热,微微出汗,心情愉悦,就可以了。

    关于睡眠。冬季应该多静养,少消耗,不要熬夜,早睡,晚起。可以吃点杏仁、核桃,富含色氨酸,可以帮助睡眠。还可以在睡前泡脚,俗话说,养树要养根,养人要养脚,睡前一盆汤,胜过开药方。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如果入睡困难,可以服用参芪和五味子。如果失眠多梦,可以服用酸枣仁和远志。如果心内烦热,可以服用麦冬和知母。

    关于情志。冬天,天黑得早,日照时间短,黑夜来临,大脑松果体的褪黑素分泌增加,会影响情绪,让人犯困,没有精神。这就是“季节性情感失调”,国外俗称“冬季忧郁症”。在我国古代,这叫做“悲秋”。有句诗叫做: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讲的就是“悲秋”。中医认为,情感障碍属于情志病。肝主疏泄,可以调畅情志。肝气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心情舒畅。反之,肝气郁结,就会闷闷不乐。

    此时,可以选择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或者服用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还可以选用百合、远志、合欢皮泡水喝。

    最后,情志问题,还有一点很关键,要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有味,让生命有光。

    主持人:谢谢王院长详细的介绍。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还是给广大的网友,看一下大家普遍比较关心的问题。

    网友“山姆”:秋冬天,天气凉爽了,过敏性鼻炎又犯了,打喷嚏、鼻子痒,去医院医生会开很多药物,比如抗组胺药等等,甚至建议做手术,但是不想一直吃药,在中医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过敏性鼻炎,不要拖。反复流鼻涕,容易引起咳嗽、中耳炎,甚至哮喘,肺炎;西医的治疗,很尴尬。首选药物就是激素,有吃的,有喷的。其次是抗组胺。对于激素,中国老百姓尤其不愿意用,最主要的原因是怕产生依赖。中医的防治是有效的,比如国医大师干祖望的脱敏汤(茜草,紫草,徐长卿,蝉蜕,地龙,墨旱莲,乌梅),能迅速缓解鼻部不适;玉屏风汤,固护脾胃,补肺固表;也可以艾灸肺俞、足三里、合谷穴调理脾肺;贴三九贴、三伏贴,调理体质;对于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疗效更佳。

    网友“秋日暖阳”:每次看中医,医生都说湿气重,到底什么是湿气重?我该怎么治疗?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老百姓说的“湿气重”,也就是中医认为的“湿证”。俗话说:“湿气一现百病生”,表现为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脸上多油,皮肤瘙痒,食欲不佳,精神困倦,关节酸痛,大便稀溏,腿肚发酸。

    中医怎么办?“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就说湿气很难去除,可以这样做:

    1、调整饮食结构:清淡饮食,戒烟戒酒,不要重油重盐,保证脾胃运化。

    2、适当运动锻炼:运动可以缓解压力、调节心态,出点汗,排除体内湿气。

    3、避开潮湿环境:如果房间的湿度大,要注意通风、除湿。

    4、保持良好心态、少熬夜。

    5、适当选择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茶:比如薏仁、山药、红豆、薏米红豆山药粥、芡实莲子薏米汤、陈皮茯苓茶等。

    6、中医方剂:这里推荐几个有效的中药汤剂:第一,参苓白术散它的最大魅力是健脾,平时大便溏泄、腹胀、食欲差的可以用,通过健脾益肺,就是所谓的“培土生金”法则,再加上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规则,所以,一个参苓白术散可以去尽体内的湿气和“痰”。第二,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是祛湿最基础方剂,平时肚子胀、消化不好、肢体沉重的可以用。第三,藿香正气散,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组成,能够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对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人疗效甚佳。

    7、中药艾灸:这个很普遍,效果也明显。可以灸关元穴(脐下3寸,约4指宽度)、命门穴(人体背后与脐相对)、中脘穴(肚脐正中直上4寸,约5指宽度)、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丰隆穴(小腿外侧中点、肌肉鼓起的地方)、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用随身灸灸20-30分钟,注意避免烫伤,可以有效祛湿。

    网友“芦苇”:手脚一到秋冬季,特别的冰凉,是什么原因?而且感觉无力,犯困,需要怎么去调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冬天,人体的阳气内收,对四肢的温煦不足,就会畏寒、手脚冰凉。对于平时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的人来说,这种感觉尤其明显。就中医来讲,有些阳虚是天生的,有些又是后天的,比如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过劳、易怒,这些因素都会损伤阳气,表现为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容易疲倦,爱喝热饮。对气温下降特别敏感,容易感冒。因此,就需要补阳。

    1.运动:中医讲“动则生阳”,尤其是寒性体质者,特别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善体质。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快走。因为脚底有很多穴位,走路可以按摩脚底。

    2.艾灸:艾灸比较简单,一般选气海穴和关元穴,气海穴在肚脐正下方1.5寸,关元穴在肚脐正下方3寸。每日艾灸30分钟,长期坚持,就会有效。

    3.饮食:不要吃生冷的,冰冻的东西。要常吃甘温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等,还有板栗,核桃,腰果,桂圆,都可以温肾阳。羊肉比较温和,既补阳又补气血,放一些当归和生姜,是最好的。

    网友“苹果红了”:之前在网上买了泡脚丸,不同配方的,用好几种中药组成一颗,泡了之后确实睡眠也有所改善,想问下,我们是在中药房买药材包泡脚好还是这种成品?有没什么好的建议?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1.“睡前一盆汤,胜过开药方”。泡脚丸是将多种中药再加工制成的丸子,类似中药的泡腾片,在水中溶解快,使用方便。药材包也是多种中药混装的小袋子,可以直接放到热水中浸泡。就功效来说,二者没有很大的差异。

    2.二者的优劣:相对来说,泡脚丸溶解较快,使用方便。但泡脚丸是由固定的处方配置而来,理论上只对特定病证有较好疗效,不适用于所有情况。药材包则是现场调配药物,对个人情况更有针对性,但购置和使用相对麻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使用的原则:合适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一般而言,可选购泡脚丸,因为方便。如果有具体病情,则需要医生专门调配合适的中药包。这个时候为了健康,就不能怕麻烦。例如:市面上流行的老姜泡脚丸,内含有矿物盐、老姜、花椒等,对四肢怕冷、脾肾阳虚有较好疗效。再如,市面上的养颜泡脚丸,内含党参、黄芪、姜黄、浴盐、甘草。主要用于气虚证;市面上还有一种以艾草为主的泡脚丸,用于女性宫寒。

    4.总之,树死根先枯,人老脚先输,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

    网友“暖洋洋”:儿童在秋冬天防护应该注意啥?穿的多了出去运动后热,穿的少了也容易感冒,孩子平时吃饭也不好,日常可以有哪些方式和食材能进行调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的儿童养护也是这样,要顺应四时变化,注意养护收藏,这样不仅有助于预防疾病,而且有助于促进生长发育。

    我个人多年的经验总结,秋冬季节儿童防护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1.保证充足睡眠,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

    2.保持平和情绪,不要对娃娃要求过高,多鼓励,少责罚;

    3.注意寒温适度,不要穿戴过于厚重;

    4.做好卫生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尽可能远离传染源;

    5.合理膳食,适时养阴,调养肺脾肾,适当进食莲藕、梨、萝卜等果蔬。

    6.中医养生,如小儿推拿、三九防治、进食药膳、中药膏方等。

    小孩子运动后热,穿少了易感冒,平时吃饭不好,这多属肺脾不足,应及时进行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小儿肺脏尤娇,不耐寒热”,因此日常养护家长更要小心。厚薄怎么算是适度呢?我们以孩子后颈部温热为度。易出汗的小孩随时备好汗巾,注意衣服增减,以防因汗出后受凉起病中医还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弱”,因此合理喂养尤其重要。

    1.从小培养小孩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定时进餐、固定在餐位就餐、不挑食、不偏食;

    2.不强迫饮食,尤其不要追着小孩喂饭;

    3.注意饮食卫生,如:为小孩准备专有餐具,饭前洗手等;

    4.“以喜为补”,均衡膳食结构,随四时变化调整时令蔬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建议多食本地蔬果。

    总之,家长们切记“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网友“气球”:治未病到底是治什么病啊?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治未病”不能从字面上理解,有几个观点需要说一说。

    1.“治未病”是一种理念

    它是《黄帝内经》的重要诊疗思想,书中说到“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通俗理解就是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愈后少复发。

    2.“未病”是“已病”的早期状态

    并非一点问题都没有,实际上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脏腑功能失调。这种改变通过中医的舌苔、脉象等是可以发现的,同样也是可以治疗的。所以“未病”并不是没病,而是要在早期防患于未然。

    3.“治”并非治疗,而是“治理、管理”的意思

    具体管理的方法就是,通过饮食起居、情志调理、导引运动及针灸中药等措施,调理身体气血的失常。管理的目标就是:少生病、不生病、早痊愈、少复发。

    4.具体点儿,“未病”包括什么呢?

    其实,除了养生、保健之外,我们所说的“未病”正属于疾病与非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对亚健康的干预恰恰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临床上最常见的“吃不香、睡不好、周身不适、倦怠疲乏”就是典型的亚健康表现。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可逆转:越早干预,越早逆转。

    网友“海螺”:经常失眠、而且睡眠很浅,容易醒,睡眠质量很差,不想吃西药,应该怎么调理?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俗话说,“能吃能睡,长命百岁”,“吃好睡好,长生不老”,失眠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年龄段都会出现。

    1、什么是失眠?就是“睡不着”,是指入睡难、易早醒、醒后难入睡、白天精神差。睡眠质量的好坏不能以睡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是以次日是否影响学习、生活、工作的状态来判断。当然,足够的睡眠时间也是必须的,如成年人睡眠时间6小时就够了,推荐7-9小时。

    2、自我调理。通过改变睡眠环境、睡前习惯、饮食规律、运动方式等行为,可以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睡子午觉。午休半个小时,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睡醒后犯困、疲惫。老百姓常说,“吃完中饭睡一觉,健健康康活到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药泡茶。可以选择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桂圆、大枣等,一次一味或2-3味中药,加入500ml热水,代茶饮用。注意,睡眠半小时不要服用。

    经络疏通。失眠与脊椎经络不通有关,平常不要长时间伏案工作,间隔1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头部做“米”字运动,或手握拳,敲打颈后部、肩部肌肉放松,或睡前敲打下肢内侧肾经、上肢内侧心经。俗话说,“活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适当运动,疏通经络,对睡眠质量改善是有帮助的。

    3、药物治疗,西药比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等,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等优势,但也存在药物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抗药性。中药为代表的助眠汤(酸枣仁、五味子、僵蚕、延胡索、首乌藤、当归),运用30多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4、非药物药治疗,比如针刺、推拿、艾灸、中药、耳穴压丸、拔罐、刮痧、足浴、中药茶饮、五禽戏、五音疗法、穴位敷贴、埋线、药膳、食疗等方式,均能有效改善失眠的临床症状。

    我们推荐中西医结合共识方案,中西药联用“减毒增效”,能够解决单用中药的即刻效应和单用西药的后遗效应。

    最后,当失眠的反复发生情况下,建议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网友“羽毛球”:中药汤包、免煎颗粒等药效一样吗?免煎颗粒有时候开水冲不化,杯底的沉底需要一起喝吗?自己煎熬,前后熬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还可以吃吗?一副药到底是吃几天呢?每次建议30-50毫升,自己熬出来是一碗,会不会喝超了?煎药是用冷水还是热水?第一次浸泡药物的水需要倒掉吗?如果医生同时开了西药和中药,那应该如何服用?有时间间隔吗?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免煎颗粒是由单味中药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而成。可直接冲服,干净卫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高效率生活方式的需求。通俗地打个比方,传统中药汤剂是单锅小炒,免煎颗粒就相当于是快餐速食。

    服用中药免煎颗粒最好用刚刚烧开的热水来冲,再多搅拌一会儿。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微波炉再加热一下,一般就可以完全溶解了。个别药品因为其特殊药性,可能在水温下降之后又会出现些许沉底的情况,这也是正常的,不会影响药效,我们可以在喝药的时候搅一搅,一起喝下去。

    我们接着再来谈谈自己在家熬药的问题。

    一副药吃一天还是两天?这个需要看医生的处方,是一日一剂还是两日一剂。取药的时候,药房的老师也会跟您交代清楚。

    熬药的时候,首先需要加冷水浸泡,用手轻轻摁着药面,加水没过手掌就差不多了。浸泡的水千万不能倒掉,部分有效成分已经在这水里了,不用担心卫生的问题,中药饮片在出厂前已经经过了严格的规范化炮制。

    一般来说,中药一副吃一天的熬两次,一副吃两天的熬三次,这个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看看最后熬出来的药汤总量有多少。熬好的药汤倒在一起混匀,再分次服用,建议一次服用150到200ml,这个量可能有点抽象。您这样理解,家里盛饭的小饭碗,一碗就刚刚好。

    “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中药、西药联用,往往能起到协同作战、事半功倍的疗效。

    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胃肠道刺激,增加药物在胃肠道的停留时间,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建议饭后服药。

    同时,为了避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中药、西药的服用时间,建议间隔半个小时。

    当然,也有部分药物比较特殊,例如降糖药、收敛止泻药、胃黏膜保护药等适宜饭前服用的药物,就需要遵医嘱或咨询药房药师。

    网友“橘子”:每年夏季和冬天,楼下的中医馆会推出三伏贴和三九贴,这种可以去贴吗?是什么原理?有什么作用?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王超:

    当然可以。但一定要选择在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敷贴。

    中医养生讲究“夏养三伏,冬养三九”。“三伏贴”、“三九贴”作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其原理是借助“三伏天”、“三九天”两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通过特殊调配的中药对穴位进行刺激,以通经活络、调整气血、激发脏腑功能,从而预防疾病。

    三伏天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经络中气血旺盛。三伏贴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选取相应穴位进行中药贴敷,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体阳气的生长、从而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防止冬季阳气不足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三九贴不仅能巩固夏季三伏贴“冬病夏治”的治疗效果,还能在最寒冷的时节激发阳气,控制疾病的发作,达到冬夏皆治,使患者获得更理想的疗效。正所谓“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达到“冬病冬防”的目的。

    三伏贴、三九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骨关节病、妇科疾病的调理,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睡眠和脏腑功能。

    主持人:

    谢谢王院长作客我们的直播间,带来详细的解答。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结束了,下期我们将邀请四川省针灸学校党委书记张美林教授做客访谈室,就“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医药养生传统功法应用”详细解析,再一次感谢大家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下期不见不散,再见!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