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四川将从7个方面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 2021年11月02日 20时34分
  • 来源: 川观新闻
  • 【字体:
  • 11月2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杨正春做客省政府网站,就“四川加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四川中医药基本形成“三位一体”传承发展局面

    杨正春说,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今年1月27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还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纳入对市(州)政府绩效考核,激发各地中医药形成了竞相发展态势。四川中医药基本形成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传承发展的良好局面。


    具体到产业方面,省委将中药材产业纳入确定的7个优先发展千亿级产业之一,培育“5+1”现代产业体系中也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医药健康产业予以重点推进,“川药”产业列为现代农业“10+3”产业总体战略部署中。目前,全省中医药产业上下联动、横向配合、齐抓共管、全域发展的机制基本建立,为全局全域合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组织保障。

    中药材资源优势显著。我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无川药不成方”的美誉,中药资源优势显著,中药资源蕴藏量位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我省已实现全省183个县全覆盖,初步查明中药品种数达7290种,居全国第一。

    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2020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817万亩,中药材总产值达325亿元,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有53种,川芎、川贝母、川麦冬、川白芷、川黄连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中药工业发展稳步增长。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饮片企业、中成药企业共227户,中药工业营业收入达520.8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35.3%。成都、资阳、眉山、泸州等地建有天府中药城、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为中医药工业全域拓展提供良好产业发展氛围。

    从7个方面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杨正春说,第一是开展“三个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重点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龙头企业、拳头产品、优质基地”,首批确定立项重点企业8个、重点中成药品种6个、重点中药饮片品种7种、重点中药材种植基地24个。重点基地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销售达3亿元。

    第二是全面推进“10+3”川药产业建设。已建立了推进机制,编制了《川药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2019-2022年)》和《2021年川药产业工作要点》等文件,共同推进川药产业发展。联合商务厅组织第3届四川省中药产业产销用对接洽谈会,吸引了350多家中医药相关单位前来参展,一批种植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药饮片(中成药)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

    第三是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融合平台。省中医药管理局与省国资委、四川商投集团紧密协作,推动筹建成立了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联合三台工投组建三台麦冬产业发展公司,打造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及示范种植基地等,组建四川省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建设全省医疗大数据云平台。

    第四是实施产业提升扶持行动。省中医药管理局会同财政厅编制了《促进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2018年首次安排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用于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产业四大扶持行动”。即川字号名优中药“走出去”行动、川字号中药“三品引领”行动、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域发展行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行动。

    第五是中药材溯源工作初见成效。组建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省级中药材溯源建设地方标准,明确全省建设基本要求和规范,实现全省中药材溯源数据互联互通。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溯源平台建设,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已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溯源信息平台,服务全国200余家中药企业。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率先将我省纳入全国中药材溯源试点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前期国家试点建设县共有参与企业19家,基地数量43个,溯源覆盖面积3万余亩,溯源品种26种。

    第六是多项目联动助推乡村振兴。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我省已实现全省183个县全覆盖,进一步摸清贫困地区中药材家底。实施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项目,共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种植面积达20.8万亩,实现产值约40亿元,带动2200余户增收致富。重点实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带动贫困户720余户脱贫。组织对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60余人。

    第七是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总体规划布局,提出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发展的“一核四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格局。开展国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省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下拨2000余万元资金支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引导各市(州)持续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积极探索扩大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供给,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主体,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等多形式结合,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

    在科技创新方面,杨正春说,主要是以省内中医药科研院所、高校、创新企业为依托,以川产中药材大品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关键点,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目前已建设有国家级平台38个,省级平台80个,构建了国家、省、局多层次、全产业链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等项目,为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专家在摸清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编制并发布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了“三定(定产区、定品种、定重点县)”的发展格局,填补了长期以来四川省缺乏中药材整体规划的空白,为我省各地科学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科学支撑。

    为进一步激励和保护企业中医药科技创新积极性,省中医药管理局会同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中医药研发分险基金设立方案》,省级财政在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注入基金,首期规模为3000万元。

    围绕我省川产道地、大宗、优势中药材品种,组织开展麦冬、川芎等16个大品种培育项目,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开发,研发市场潜力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品。

    成立四川省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和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7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立项开展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研究,近5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2项。

    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在针对网友提出的如何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的独特优势问题时,杨正春说,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的可及性和获得感,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上,实施了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组建100个省级中医专家团队对183个县(市、区)开展指导巡诊、千个市级中医专家团队对基层开展坐诊带教,组织万名县级中医类别医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联村帮扶。深入推进“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明确18项中医药服务项目,建立完善老年人就医服务便利化政策措施。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填平补齐”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实施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建立“病有专科、病有专人、病有专方、病有专药”的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模式。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实施四季养生专项工作,研究、制定和推广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案,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色优势作用。在近年的抗震救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建立中医药尽早、深度、全程介入的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中医药系统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中药预防汤剂服务覆盖全省近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乡村。(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解读丨四川将从7个方面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 2021年11月02日 20时34分
  • 来源: 川观新闻
  • 11月2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杨正春做客省政府网站,就“四川加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话题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四川中医药基本形成“三位一体”传承发展局面

    杨正春说,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今年1月27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省委省政府还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纳入对市(州)政府绩效考核,激发各地中医药形成了竞相发展态势。四川中医药基本形成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传承发展的良好局面。


    具体到产业方面,省委将中药材产业纳入确定的7个优先发展千亿级产业之一,培育“5+1”现代产业体系中也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医药健康产业予以重点推进,“川药”产业列为现代农业“10+3”产业总体战略部署中。目前,全省中医药产业上下联动、横向配合、齐抓共管、全域发展的机制基本建立,为全局全域合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组织保障。

    中药材资源优势显著。我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无川药不成方”的美誉,中药资源优势显著,中药资源蕴藏量位于全国前列,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我省已实现全省183个县全覆盖,初步查明中药品种数达7290种,居全国第一。

    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2020年,全省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817万亩,中药材总产值达325亿元,单品种种植面积上万亩的有53种,川芎、川贝母、川麦冬、川白芷、川黄连等道地药材的人工种植面积居全国前列。中药工业发展稳步增长。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中药饮片企业、中成药企业共227户,中药工业营业收入达520.8亿元,占全省医药工业比重35.3%。成都、资阳、眉山、泸州等地建有天府中药城、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为中医药工业全域拓展提供良好产业发展氛围。

    从7个方面推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

    杨正春说,第一是开展“三个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重点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龙头企业、拳头产品、优质基地”,首批确定立项重点企业8个、重点中成药品种6个、重点中药饮片品种7种、重点中药材种植基地24个。重点基地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销售达3亿元。

    第二是全面推进“10+3”川药产业建设。已建立了推进机制,编制了《川药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2019-2022年)》和《2021年川药产业工作要点》等文件,共同推进川药产业发展。联合商务厅组织第3届四川省中药产业产销用对接洽谈会,吸引了350多家中医药相关单位前来参展,一批种植基地、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中药饮片(中成药)企业进行了现场签约。

    第三是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融合平台。省中医药管理局与省国资委、四川商投集团紧密协作,推动筹建成立了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联合三台工投组建三台麦冬产业发展公司,打造涪城麦冬国家地理标志、质量检测认证体系及示范种植基地等,组建四川省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司,建设全省医疗大数据云平台。

    第四是实施产业提升扶持行动。省中医药管理局会同财政厅编制了《促进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2018年首次安排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用于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实施“产业四大扶持行动”。即川字号名优中药“走出去”行动、川字号中药“三品引领”行动、中医药产业示范区域发展行动、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行动。

    第五是中药材溯源工作初见成效。组建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结合我省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省级中药材溯源建设地方标准,明确全省建设基本要求和规范,实现全省中药材溯源数据互联互通。鼓励社会各方参与溯源平台建设,目前成都中医药大学已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溯源信息平台,服务全国200余家中药企业。2019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率先将我省纳入全国中药材溯源试点省份之一。截至目前,前期国家试点建设县共有参与企业19家,基地数量43个,溯源覆盖面积3万余亩,溯源品种26种。

    第六是多项目联动助推乡村振兴。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我省已实现全省183个县全覆盖,进一步摸清贫困地区中药材家底。实施川产道地药材综合开发与区域发展项目,共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种植面积达20.8万亩,实现产值约40亿元,带动2200余户增收致富。重点实施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已带动贫困户720余户脱贫。组织对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技术人员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60余人。

    第七是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全省中医药健康旅游总体规划布局,提出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新发展的“一核四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格局。开展国家(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初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省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下拨2000余万元资金支持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引导各市(州)持续加强资金投入和政策保障,积极探索扩大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供给,培育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主体,将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等多形式结合,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技术创新

    在科技创新方面,杨正春说,主要是以省内中医药科研院所、高校、创新企业为依托,以川产中药材大品种、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关键点,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目前已建设有国家级平台38个,省级平台80个,构建了国家、省、局多层次、全产业链交叉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等项目,为我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专家在摸清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剖析阻碍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编制并发布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提出了“三定(定产区、定品种、定重点县)”的发展格局,填补了长期以来四川省缺乏中药材整体规划的空白,为我省各地科学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科学支撑。

    为进一步激励和保护企业中医药科技创新积极性,省中医药管理局会同财政厅制定了《四川省中医药研发分险基金设立方案》,省级财政在中医药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注入基金,首期规模为3000万元。

    围绕我省川产道地、大宗、优势中药材品种,组织开展麦冬、川芎等16个大品种培育项目,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与综合开发,研发市场潜力大的中医药大健康产品。

    成立四川省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和四川中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7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立项开展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研究,近5年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6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2项。

    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可及性和获得感

    在针对网友提出的如何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充分发挥中医药技术的独特优势问题时,杨正春说,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的可及性和获得感,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上,实施了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组建100个省级中医专家团队对183个县(市、区)开展指导巡诊、千个市级中医专家团队对基层开展坐诊带教,组织万名县级中医类别医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联村帮扶。深入推进“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行动,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活动,明确18项中医药服务项目,建立完善老年人就医服务便利化政策措施。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填平补齐”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实施推进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行动,建立“病有专科、病有专人、病有专方、病有专药”的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模式。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实施四季养生专项工作,研究、制定和推广中医治未病健康干预方案,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特色优势作用。在近年的抗震救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建立中医药尽早、深度、全程介入的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中医药系统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中药预防汤剂服务覆盖全省近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乡村。(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