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建设100个重点特色园区!四川底气何来?

  • 2021年03月31日 19时10分
  • 来源: 封面新闻
  • 【字体:
  • 产业领域开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能;重点区域打造,是城市化建设的前驱。产业园区发展始终担负着为区域探索创新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

    近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据悉,这是今年以来四川省制造业领域的一项重磅举措。

    《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3年底,全省建设100个左右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势突出、创新功能完备的重点特色园”,那么四川提出如此庞大目标的底气何在,又将如何推进,《行动计划》还有哪些亮点?

    3月31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底蕴深厚

    产业园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就给与了“产业园区建设”极大的重视。

    据悉,目前已知四川最早启动建设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成都高新区就筹建于1988年,并于1991年成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级园区。自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符合四川省实际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势区”,并就“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作出了具体部署。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主载体、开放合作的桥头堡、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深化改革的示范区。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140余家,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3家,遴选培育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20家,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10家。”周海琦给出了一组数据,这些园区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园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级。周海琦介绍,2020年,四川省工业在产业园区的集中度已经超过70%,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已经成为全省工业发展重要载体。

    虽然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足够多的成就,但四川也并没有忽视薄弱之处。“与新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省产业园区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周海琦说,培育“5+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工业强省、经济强省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因此,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发展“5+1”重点特色园区的指示精神,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27日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总体目标

    未来三年建设100个重点特色园区

    “十四五”对于四川而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产业发展要素在行业和空间上优化的配置。”周海琦提到,《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在“十四五”时期立足四川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建设制造强省、经济强省的具体举措。

    在思路方面,《行动计划》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引领、集群培育、创新驱动,推动园区企业以及研发、服务等机构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耦合关系,促进产业园区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功能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转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承载力强的产业园区,培植“5+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沃土,为全省“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承载主体。

    “《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底,全省将建设100个左右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势突出、创新功能完备的重点特色园区。”周海琦表示,每个特色园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25%,每个特色园区至少建成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亩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形成较完善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服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育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本着始终把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抓在手中,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出发,精准施策,从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承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绿色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7条具体管用的政策措施。

    可以看到的是,7条政策措施非常全面详细,从具体的招商到之后的运营建设都有着很具体的要求。

    有效落实

    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一路护航

    有了发展思路,建设目标和培育措施,那么如何确保“5+1”特色园区培育发展各项政策举措有效落实?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周海琦表示,《行动计划》将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动态管理三个方面建立保障机制,确定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首先,四川将重点特色园区分类纳入省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领域和数字经济工作机制范畴,协调解决其建设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各市(州)将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和推进机制,持续推动园区特色化发展。

    其次,在四川省级层面建立健全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会商预审制度,对按照预审意见落地且符合条件的项目,能耗指标由省统筹保障。市(州)层面制定与园区产业定位联动的政策措施,推动关联项目集中布局,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壮大。

    最后,《行动计划》实施周期为3年,每年将对纳入培育名单的产业园区组织评估,对符合条件的园区由经济和信息化厅报省政府同意后正式认定为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周海琦还介绍了纳入培育对象的“5+1”重点特色园区。

    《行动计划》将全省130个产业园区纳入培育对象,从“5+1”产业分类上看,电子信息领域16个,装备制造领域26个,食品饮料领域30个,先进材料领域34个,能源化工领域15个,数字经济领域9个;从地域上看,全省21个市(州)均有分布,大部分市(州)有5-8个产业园区被纳入培育对象,其中成都市最多,有22个。(记者 马梦飞)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3年建设100个重点特色园区!四川底气何来?

  • 2021年03月31日 19时10分
  • 来源: 封面新闻
  • 产业领域开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能;重点区域打造,是城市化建设的前驱。产业园区发展始终担负着为区域探索创新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

    近日,四川省政府网站发布《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据悉,这是今年以来四川省制造业领域的一项重磅举措。

    《行动计划》中提出,“到2023年底,全省建设100个左右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势突出、创新功能完备的重点特色园”,那么四川提出如此庞大目标的底气何在,又将如何推进,《行动计划》还有哪些亮点?

    3月31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做客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对《行动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底蕴深厚

    产业园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就给与了“产业园区建设”极大的重视。

    据悉,目前已知四川最早启动建设的国家级产业园区——成都高新区就筹建于1988年,并于1991年成为全省首个获批的国家级园区。自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符合四川省实际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优势区”,并就“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作出了具体部署。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主载体、开放合作的桥头堡、转型升级的试验田、城市发展的新组团、深化改革的示范区。

    “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140余家,获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3家,遴选培育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20家,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10家。”周海琦给出了一组数据,这些园区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园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发展水平决定产业发展能级。周海琦介绍,2020年,四川省工业在产业园区的集中度已经超过70%,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已经成为全省工业发展重要载体。

    虽然产业园区建设取得了足够多的成就,但四川也并没有忽视薄弱之处。“与新发展阶段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省产业园区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周海琦说,培育“5+1”现代产业体系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工业强省、经济强省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因此,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发展“5+1”重点特色园区的指示精神,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27日四川省出台了《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培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总体目标

    未来三年建设100个重点特色园区

    “十四五”对于四川而言,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历史机遇,引导产业发展要素在行业和空间上优化的配置。”周海琦提到,《行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是在“十四五”时期立足四川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工业挑大梁”“制造业扛大旗”,建设制造强省、经济强省的具体举措。

    在思路方面,《行动计划》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坚持规划引领、集群培育、创新驱动,推动园区企业以及研发、服务等机构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耦合关系,促进产业园区从功能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功能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转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承载力强的产业园区,培植“5+1”现代工业体系发展沃土,为全省“5+1”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承载主体。

    “《行动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23年底,全省将建设100个左右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势突出、创新功能完备的重点特色园区。”周海琦表示,每个特色园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25%,每个特色园区至少建成1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亩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形成较完善的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服务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育发展方面,《行动计划》本着始终把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抓在手中,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出发,精准施策,从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创新驱动、增强承载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绿色发展、强化规划引领、创新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出7条具体管用的政策措施。

    可以看到的是,7条政策措施非常全面详细,从具体的招商到之后的运营建设都有着很具体的要求。

    有效落实

    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一路护航

    有了发展思路,建设目标和培育措施,那么如何确保“5+1”特色园区培育发展各项政策举措有效落实?这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对此,周海琦表示,《行动计划》将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动态管理三个方面建立保障机制,确定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首先,四川将重点特色园区分类纳入省领导联系指导重点产业领域和数字经济工作机制范畴,协调解决其建设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和困难。各市(州)将建立完善管理机构和推进机制,持续推动园区特色化发展。

    其次,在四川省级层面建立健全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会商预审制度,对按照预审意见落地且符合条件的项目,能耗指标由省统筹保障。市(州)层面制定与园区产业定位联动的政策措施,推动关联项目集中布局,促进相关企业发展壮大。

    最后,《行动计划》实施周期为3年,每年将对纳入培育名单的产业园区组织评估,对符合条件的园区由经济和信息化厅报省政府同意后正式认定为四川省“5+1”重点特色园区。

    值得一提的是,周海琦还介绍了纳入培育对象的“5+1”重点特色园区。

    《行动计划》将全省130个产业园区纳入培育对象,从“5+1”产业分类上看,电子信息领域16个,装备制造领域26个,食品饮料领域30个,先进材料领域34个,能源化工领域15个,数字经济领域9个;从地域上看,全省21个市(州)均有分布,大部分市(州)有5-8个产业园区被纳入培育对象,其中成都市最多,有22个。(记者 马梦飞)

    责任编辑: 范立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