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旭
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0年08月07日 20时12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0〕735号)要求,统筹当前疫情防控和长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短板,完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日,我省制定印发了《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同志、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同志,两部门将共同对《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文件进行解读,并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再次欢迎两位领导,首先我们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同志给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很高兴通过省政府网站这个平台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共同解读分享我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一些具体情况。首先,我谨代表省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发展改革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也暴露出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不少短板和问题。随着国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疫情风险挑战。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

    主持人:再次欢迎邓主任,接下来请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同志给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

    嘉宾(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

    好的,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旭。很高兴能在省政府网站跟大家做“云端”交流。今天正好立秋!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1月24日我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24天后,全省第一个有确诊病例的市州(阿坝)实现了“清零”;33天后,全省疫情响应级别降为二级;55天后,全省183个县(市、区)全部转为低风险区;90天后,也就是在4月23日,全省561例确诊病例除3例病亡外全部治愈出院。近期,虽然我省仍时有境内外输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但总体来说,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前,我省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全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正如刚才发改委邓主任所说,本次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亟待通过提升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构建起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主持人:再一次欢迎两位领导做客我们的直播间,接下来两位将给我们带来详细的解读。邓主任,首先请您介绍下《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好的,谢谢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对全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和水平。

    那么我们四川是什么情况呢?我省是传染病频发高发地区,传染病病种比较多、流行因素比较复杂,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形势特别严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突出短板:一是传染病救治体系不完善。全省还没有省级传染病专科医院,6个市州没有传染病医院或独立院区,13家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独立传染病院区还没有ICU病房,8个市州没有配置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4个市州没有负压救护车,34个市辖主城区以外的县市还没有传染病科(病区)。二是重大疾病检测研究能力不足。特别是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还没有投入使用,20个市州本级、130个县级疾控中心的P2实验室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还不足。全省医学救援指挥体系整合不充分,还没有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指挥体系和统一管理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特别是应急专业防护装备等医学救援物资保障还存在不足。四是基层防控能力比较薄弱。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和防控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等流线设计不完善,包括分级分检不能有效实施,交叉感染风险还比较大。

    因此,我们在年初,就和徐主任、卫健委一起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研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已经正式印发实施,主要到2022年,使我们防控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这个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防治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完善全省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对提升全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防融合发展、维护区域,特别是我们现在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因此对大区域的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我们的解答,确实是在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健全四川省的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怎样?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好的,谢谢主持人!三年行动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强化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救治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治疗保障制度和组织实施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提出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优化布局、中西医并重、推进医教研防管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分级负责,补齐短板、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及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区域协同、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的目标。

    二是提出了疾病预防治疗、实验检验研究、重症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基层预防控制、中医药预防救治等六大提升工程。

    三是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等六大保障制度,此外我们还提出落实责任、保障资金、强化协同、加强督导等4项保障措施。

    为切实推动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落实,目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专门设立了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推进。

    二是迅速推动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及时将三年行动方案中有关项目纳入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券申报范围,今年到目前已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4亿元支持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建设。同时,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可研批复。

    三是积极筹备组织专题培训,拟于本月下旬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发展改革、卫生健康等部门负责同志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明确这个方案的工作任务,细化落实有关要求,并制定每一年的年度任务清单,特别是要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及时、尽快的开工建设,才能确保三年行动方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我们的解答,刚才我们也注意到,您提到三年行动方案中的六大提升工程、六大保障制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为系统提升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主要是从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较为全面地改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条件。

    在“硬件”方面,建设六大提升工程,涉及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达到130亿元,重点提高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和重大疫情快速反应及有效处置能力。

    第一个工程是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一是规划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打造集公共卫生诊疗中心、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及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药物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卫生教学基地于一体的“三中心三基地”,建成集预防医学、临床治疗、应急响应、患者管理、科研培训、国际交流“六位一体”的区域性、开放性、国际性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增强全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引领作用。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按照全省人口分布和疾病谱情况,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重点支持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加强设施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以及物资储备。三是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重点加强还没有传染病独立院区的6个市(州)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四是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

    第二个重大工程是实验检验研究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加强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建设,建立省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重点推进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准医学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项目建设。二是强化疾病防治快速检验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市(州)、县(市、区)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升级,要求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

    第三大工程是重症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这个主要是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完善市(州)独立传染病院区负压病房设施,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重症监测和诊疗设备配置,支持还没有ICU的市(州)级传染病院区医院的建设,对提升医疗机构危急重症救治和转运能力。

    第四大工程是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建立省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框架下,加强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能力建设,形成功能完备、反映迅速、处置高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系统。二是加强省级和区域性医用物资周转储备。充分发挥现有物资储备资源作用,优化完善医用物资储备体系,重点依托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强化省级医用物资应急储备,同时也鼓励各市(州)加强医用物资周转储备体系建设。三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训体系。主要是依托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建设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训中心,提高各市(州)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培训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体系。四是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经验,统筹规划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针对性改造,在场地设置、通风系统等预留接口、空间和设施,形成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

    第五个大工程是基层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填平补齐县域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业务用房达标建设、信息化及设施设备配置等。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包括配置救护车及必要设备,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第六个大工程是中医药预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这个主要是发挥中医药的有效作用,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建设全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同时,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和传染病病科建设,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优势作用。

    在“软件”方面,主要是健全六大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适时研究制定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二是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度,加快推进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三是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主要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技能和公共卫生医师、中医温病学医师教育培训。健全公共卫生职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培训、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优化全省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布局和技术储备,建立健全生产、流通、使用分段储备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格局。制定医用物资保障应急预案,着力发展应急防疫物资产业。

    五是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重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救助机制。

    六是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健全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重大疫情响应机制,建立完善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介入医疗救治,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主持人:好的,谢谢邓主任的详细介绍。下面这个问题,我们请省卫生健康委徐主任介绍下,《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出台,将如何保障有效落地落实?

    嘉宾(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

    好的,谢谢主持人!在保障《方案》有效落地上,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做:

    第一就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谋划和储备本地疾病防控救治体系重点项目并将这些重点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实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第二是要保障资金的投入,各地各部门将认真对接国家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市(州)、县(市、区)按财政事权分别承担自身支出责任,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其他相关资金给予适当支持。同时,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

    第三就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市(州)项目实施联动衔接机制,积极支持地方落实建设条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司法、教育、经济和信息化、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也将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完善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应急物资供给、医保等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最后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督导评估。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加强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跟踪分析,建立通报机制,强化方案落实阶段性督导评估。省发展改革委将通过四川省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及时监测项目进展和成效,完善项目推进激励机制,对项目管理有力、执行较好的地区,在项目安排时给予适当倾斜。

    主持人:好的,谢谢徐主任、邓主任,非常详细的解读。今天我们的整个直播过程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接下来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网友MAY问道:具体怎样填平补齐市、县传染病区短板,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这个问题我们请徐主任来回答一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回答-MAY】:

    好的,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谈一谈,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考虑,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市、县和基层防控救治能力:

    一是需要填平补齐市级传染病区短板。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建设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加强目前还没有传染病独立院区的市(州)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

    第二就是需要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完善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病区设施条件,配置隔离诊室(病房)、购置医疗设备设施,强化哨点医院实验室等建设等相关内容,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储备一批可快速转化的“后备床位”。

    第三个方面就是需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加强社区医院和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加强院感防控流程再造,按照基层实际所需配置救护车辆及必要设备,强化基层防治能力,充分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谢谢徐主任给这位网友带来的解答,我看到大家对于医疗资源相对不是那么完善的地区还是非常关注的,接下来网友欢喜问道:按照人口分布和疾病谱情况,依托市级医疗卫生现有优质资源,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具体是哪六大区域?重点将在这些地方开展哪些工作,带动周边地区提升疾病防控救治工作?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回答-欢喜】:

    谢谢这位网友,也感谢你对我们四川省公共卫生救治体系的关心,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是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印发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要求每个省建设不超过3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由于我省人口多、地域广,因此结合各区域覆盖人口、疾病谱和现有市级传染病防治资源情况,在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统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省级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其中成都基地覆盖成都平原经济区和阿坝州,泸州基地覆盖川南地区,南充基地覆盖南充市、遂宁市、广元市和广安市,达州基地覆盖达州市、巴中市和川渝陕结合部,尤其是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包括推进建设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这个区域,仅仅万达开而言就接近一千多万人,所以我们在这个区域布局了达州基地,雅安基地覆盖雅安市和甘孜州,凉山基地覆盖攀西地区(考虑到凉山州重大传染病防治需要),重点支持六大区域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同时加强医疗设施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和医用物资储备,发挥区域性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引领带动作用。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我们带来的解答,我们看到这六大疫情救治基地确实可以起到一个辐射和带动作用,网友LEE问道:怎样提升疾病快速检验能力?这个问题请徐主任解答一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回答-LEE】:

    好的,谢谢这位网友,在这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疾病的快速检测能力对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今后如何才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思考,这个网友提的非常好,怎么办呢?

    我们考虑一是在远期规划中。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今年我们也争取到了中央补助资金9.6亿元,对全省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能力建设等8个类别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将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含P2+),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配备质谱仪等相关设备,购置疫情发现、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备,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形成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

    二是针对近期工作,我省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提升行动。主要是贯彻落实扩大核酸检测要求,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标本运输、实验室检测、信息报送等各环节工作,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以确保核酸检测效率、质量和安全。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组数字:截至8月4日,全省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机构已达335家(疾控机构116家,医疗机构200家,第三方检测机构19家),每日最大检测量可达20万人次。

    主持人:谢谢徐主任给这位网友的解答,可以看到我们疫情有关于检测方面可以做到快速检测升级的工作,可以给我们疫情防控带来很有效的保障,接下来网友不搭问道: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物资储备资源作用,优化完善医用物资储备体系?这个问题我们请邓主任给网友解答一下。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回答-不搭】:

    好的,谢谢这位网友朋友。为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各级政府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对重要应急物资实行从生产、储备、调拨到紧急配送的全流程管理,全力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紧急调拨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等驰援武汉及湖北等地,当时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全国在驰援武汉和湖北,当时徐主任也在管这块,我们经常商量,有时候需要调我们的N95口罩,我们自己都不够用,当时徐主任也很着急,我们商量后,还是调了,顾全了大局,这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不足,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本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我们还存在“部分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品种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后来我们一般的口罩可以了,但是N95口罩还不行,包括呼吸机等结构也不合理,虽然过去我们有这个制度,但是现在看来这个短板还特别突出,有的省,包括河南,他们在医用物资上也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我们四川这块不仅结构有很多问题,产业发展也不足,对此,我们将重点围绕“政府储备、医院储备、社会储备”三个方面,做好应对重大疫情的物资保障工作。

    第一主要是依托政府加强储备。一是依托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强化省级医用物资应急储备,一旦发生较大规模、事态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让省本级对相关市(州)的支援和救急能得到较为充足的物资保障。二是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建设除了围绕区域性的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还重点建设成都、攀枝花、泸州、南充、宜宾、雅安六大区域中心储备基地。同时,依托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医用物资储备,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西南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格局。三是采取补贴、贴息和采购等多种形式,依托重点企业实施技术储备和实物储备,近两年主要是技术的储备非常重要,还有能力储备,我们可能在平时不需要这么多物资,但是在战时可以快速的提升我们的生产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品种,重点储备疫苗、检测试剂、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和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

    第二,督促医院加强储备。也就是说我们医院自身也要有储备机制和制度,按照“省级统筹、分级储备、平战结合、保障急需”的原则,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医用物资储备。一方面,我们明确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设置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用防护物资、核酸检测试剂、呼吸道疾病治疗药品以及急(抢)救药品和设备,例如:对医用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我们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满足15天满负荷运转的需要;对急(抢)救药品,我们要求应当满足3个月使用量的需要,所以这方面我们下一步还要加强检查,这些医院是不是达到了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重要医用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监测制度,依托现有的应急调度平台,持续监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医用物资库存使用情况,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医用物资储备,包括质量问题,医用物资的储备,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保障我们在急用时、战时,能够满足我们的救治需要。

    第三,引导社会加强储备,也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作为我们储备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防护意识,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素养,养成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用公筷等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提倡和鼓励家庭或个人储备一定数量的口罩、消毒产品等常用医用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当时在口罩不够用时,他们都没口罩,我说我有口罩,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经常走路上班,因为雾霾问题,办公室、背包、家里到处都是口罩,当然后来还是不够用,所以这个也很重要。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这位网友的解答,我们确实应该向您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做好预量,接下来网友镜花水月问道:这次疫情中医发挥了很大作用,希望大力弘扬我们古老的中医医术,请问省里有没有具体措施?这个问题请徐主任给我们解答一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回答-镜花水月】:

    感谢这位网友对中医药的关注,放心,我们肯定有相关的考虑和安排。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四川造”移动中药房第一时间开赴武汉,全省中医药系统也派出55家中医医院309名骨干驰援湖北,并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中医药预防建议处方,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固化为医院制剂“新冠1号”,并根据四川疫情特点,研发了“新冠0号”“新冠2号”“新冠3号”,将新冠1、2、3号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建立了中西医联合会诊机制,中医药全面深度介入我省疫情防控,发挥了独特作用。据统计,截至8月4日,全省累计确诊病例609例,中医药参与治疗583例,中医药参与率达到95.73%,中西医结合治愈出院573例。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立了四川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29个厅(局),形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强大合力。去年12月省人大新修订了《四川省中医药条例》,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下同),这些都为我省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基本遵循。根据《实施意见》,今年我省持续实施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就是建设10个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100个县级重点中医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启动了西部中医药高地建设计划,预计到2022年,建成10个省级中医经典传承中心、20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心、10个重点学科,实施6个中医药重大科技攻关,培育9名院士后备人才;依托现有资源,这是在发改委的鼎力支持下,开展了相关工作,启动了四川省藏医医院、藏羌医院、彝医医院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重点推进中医药产业“三个一批”建设,助力川药产业高质量振兴发展。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还会同省委宣传部,实施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就在前不久,还开展了“驻蓉领事官员走进四川中医药”的相关活动,得到领事官员们的点赞,同时召开了国际抗疫合作“中西医结合抗疫四川专场”研讨会,以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服务海外人士,促进全人类健康。

    [主持人]:谢谢徐主任给我们带来非常详细、耐心的解答,相信刚才通过访谈和对话的形式,大家对于《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具体内容有了全方位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一次感谢两位领导,感谢邓主任、徐主任做客我们的直播间,给我们带来耐心的解答,感谢网友们的积极参与。最后,感谢您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下次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旭
    接受省政府网站专访文字实录

  • 2020年08月07日 20时12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社会〔2020〕735号)要求,统筹当前疫情防控和长远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短板,完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切实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卫生健康治理能力,有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近日,我省制定印发了《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为了让广大网友深入了解我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同志、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同志,两部门将共同对《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文件进行解读,并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再次欢迎两位领导,首先我们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同志给我们广大网友打个招呼。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邓长金。很高兴通过省政府网站这个平台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共同解读分享我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一些具体情况。首先,我谨代表省发展改革委向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发展改革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新冠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迅速打响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也暴露出我国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不少短板和问题。随着国际疫情快速扩散蔓延,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内外疫情风险挑战。全面做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的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一项紧迫的、重要的任务。

    主持人:再次欢迎邓主任,接下来请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同志给网友朋友们打个招呼。

    嘉宾(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

    好的,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下午好!我是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徐旭。很高兴能在省政府网站跟大家做“云端”交流。今天正好立秋!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1月24日我省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24天后,全省第一个有确诊病例的市州(阿坝)实现了“清零”;33天后,全省疫情响应级别降为二级;55天后,全省183个县(市、区)全部转为低风险区;90天后,也就是在4月23日,全省561例确诊病例除3例病亡外全部治愈出院。近期,虽然我省仍时有境内外输入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但总体来说,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前,我省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全省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正如刚才发改委邓主任所说,本次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亟待通过提升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构建起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主持人:再一次欢迎两位领导做客我们的直播间,接下来两位将给我们带来详细的解读。邓主任,首先请您介绍下《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好的,谢谢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制定印发《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对全国公共卫生特别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要求各地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和水平。

    那么我们四川是什么情况呢?我省是传染病频发高发地区,传染病病种比较多、流行因素比较复杂,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形势特别严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暴露出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突出短板:一是传染病救治体系不完善。全省还没有省级传染病专科医院,6个市州没有传染病医院或独立院区,13家市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独立传染病院区还没有ICU病房,8个市州没有配置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4个市州没有负压救护车,34个市辖主城区以外的县市还没有传染病科(病区)。二是重大疾病检测研究能力不足。特别是省级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还没有投入使用,20个市州本级、130个县级疾控中心的P2实验室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三是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还不足。全省医学救援指挥体系整合不充分,还没有建立全省统一的信息化指挥体系和统一管理调度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特别是应急专业防护装备等医学救援物资保障还存在不足。四是基层防控能力比较薄弱。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和防控能力还比较低,特别是发热门诊、发热病房等流线设计不完善,包括分级分检不能有效实施,交叉感染风险还比较大。

    因此,我们在年初,就和徐主任、卫健委一起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再研究制定《三年行动方案》,报请省政府审定后,已经正式印发实施,主要到2022年,使我们防控能力有很大的提升,这个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加快补齐我省公共卫生防治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完善全省疾病防控救治体系,对提升全省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防融合发展、维护区域,特别是我们现在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因此对大区域的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我们的解答,确实是在新冠疫情的防控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健全四川省的公共应急管理体系,《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目前工作开展情况怎样?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好的,谢谢主持人!三年行动方案主要包括总体要求、强化公共卫生应急防控救治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治疗保障制度和组织实施这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是提出了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优化布局、中西医并重、推进医教研防管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分级负责,补齐短板、平战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及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面覆盖、区域协同、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疾病防控救治体系的目标。

    二是提出了疾病预防治疗、实验检验研究、重症医疗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基层预防控制、中医药预防救治等六大提升工程。

    三是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等六大保障制度,此外我们还提出落实责任、保障资金、强化协同、加强督导等4项保障措施。

    为切实推动三年行动方案落地落实,目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工作专班,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健康委专门设立了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专班,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推进。

    二是迅速推动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卫生健康委及时将三年行动方案中有关项目纳入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券申报范围,今年到目前已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4亿元支持三年行动方案项目建设。同时,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可研批复。

    三是积极筹备组织专题培训,拟于本月下旬组织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市州发展改革、卫生健康等部门负责同志开展专题培训,进一步明确这个方案的工作任务,细化落实有关要求,并制定每一年的年度任务清单,特别是要加快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及时、尽快的开工建设,才能确保三年行动方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实施。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我们的解答,刚才我们也注意到,您提到三年行动方案中的六大提升工程、六大保障制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嘉宾(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

    为系统提升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三年行动方案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主要是从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着手,力争通过三年时间较为全面地改善我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条件。

    在“硬件”方面,建设六大提升工程,涉及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达到130亿元,重点提高全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和重大疫情快速反应及有效处置能力。

    第一个工程是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一是规划建设四川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打造集公共卫生诊疗中心、公共卫生大数据中心、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及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药物疫苗临床研究基地和公共卫生教学基地于一体的“三中心三基地”,建成集预防医学、临床治疗、应急响应、患者管理、科研培训、国际交流“六位一体”的区域性、开放性、国际性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增强全省公共卫生防控救治引领作用。二是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按照全省人口分布和疾病谱情况,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重点支持传染病专科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加强设施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以及物资储备。三是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重点加强还没有传染病独立院区的6个市(州)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院区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四是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

    第二个重大工程是实验检验研究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加强疾病防治科研能力建设,建立省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重点推进四川大学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精准医学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华西生物学研究与转化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省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等项目建设。二是强化疾病防治快速检验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市(州)、县(市、区)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建设和改造升级,要求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

    第三大工程是重症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这个主要是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完善市(州)独立传染病院区负压病房设施,配置负压救护车。加强重症监测和诊疗设备配置,支持还没有ICU的市(州)级传染病院区医院的建设,对提升医疗机构危急重症救治和转运能力。

    第四大工程是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建立省级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在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框架下,加强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能力建设,形成功能完备、反映迅速、处置高效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系统。二是加强省级和区域性医用物资周转储备。充分发挥现有物资储备资源作用,优化完善医用物资储备体系,重点依托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强化省级医用物资应急储备,同时也鼓励各市(州)加强医用物资周转储备体系建设。三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训体系。主要是依托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建设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培训中心,提高各市(州)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培训能力,形成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体系。四是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平战转换能力。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经验,统筹规划实施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针对性改造,在场地设置、通风系统等预留接口、空间和设施,形成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条件。

    第五个大工程是基层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填平补齐县域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短板,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业务用房达标建设、信息化及设施设备配置等。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包括配置救护车及必要设备,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守门人”作用。

    第六个大工程是中医药预防救治能力提升工程。这个主要是发挥中医药的有效作用,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建设全省重大疫情中医药救治基地。同时,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急诊科和传染病病科建设,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独特优势作用。

    在“软件”方面,主要是健全六大保障制度。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法治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适时研究制定完善公共卫生安全应急管理、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等方面地方性法规或规章。

    二是完善科研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度,加快推进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医疗健康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增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

    三是扩大公共卫生人才供给。主要是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技能和公共卫生医师、中医温病学医师教育培训。健全公共卫生职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培训、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是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优化全省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布局和技术储备,建立健全生产、流通、使用分段储备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应急物资储备保障格局。制定医用物资保障应急预案,着力发展应急防疫物资产业。

    五是完善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确保在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下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重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救助机制。

    六是建立中西医高效协同机制。健全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重大疫情响应机制,建立完善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推动中医药深度融入、介入医疗救治,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主持人:好的,谢谢邓主任的详细介绍。下面这个问题,我们请省卫生健康委徐主任介绍下,《三年行动方案》已经出台,将如何保障有效落地落实?

    嘉宾(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

    好的,谢谢主持人!在保障《方案》有效落地上,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做:

    第一就是要落实主体责任,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认真谋划和储备本地疾病防控救治体系重点项目并将这些重点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统筹实施,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第二是要保障资金的投入,各地各部门将认真对接国家资金投向,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市(州)、县(市、区)按财政事权分别承担自身支出责任,省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其他相关资金给予适当支持。同时,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探索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贷款等多种筹资方式。

    第三就是要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市(州)项目实施联动衔接机制,积极支持地方落实建设条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司法、教育、经济和信息化、医疗保障等相关部门也将按照职责分工统筹完善法治建设、人才培养、应急物资供给、医保等相关制度体系建设。

    最后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督导评估。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将加强三年行动方案落实情况跟踪分析,建立通报机制,强化方案落实阶段性督导评估。省发展改革委将通过四川省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及时监测项目进展和成效,完善项目推进激励机制,对项目管理有力、执行较好的地区,在项目安排时给予适当倾斜。

    主持人:好的,谢谢徐主任、邓主任,非常详细的解读。今天我们的整个直播过程也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接下来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

    主持人:网友MAY问道:具体怎样填平补齐市、县传染病区短板,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这个问题我们请徐主任来回答一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回答-MAY】:

    好的,谢谢这位网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我来谈一谈,我们做了一个初步考虑,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市、县和基层防控救治能力:

    一是需要填平补齐市级传染病区短板。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布局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完善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网络,建设市(州)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加强目前还没有传染病独立院区的市(州)项目建设,实现市(州)传染病院区全覆盖。

    第二就是需要填平补齐县级传染病科建设短板。实现市辖区以外的县(市)传染病科全覆盖,完善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独立传染病病区设施条件,配置隔离诊室(病房)、购置医疗设备设施,强化哨点医院实验室等建设等相关内容,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储备一批可快速转化的“后备床位”。

    第三个方面就是需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救治能力。加强社区医院和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改扩建发热门诊、发热病房、中医馆等业务用房,加强院感防控流程再造,按照基层实际所需配置救护车辆及必要设备,强化基层防治能力,充分发挥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谢谢徐主任给这位网友带来的解答,我看到大家对于医疗资源相对不是那么完善的地区还是非常关注的,接下来网友欢喜问道:按照人口分布和疾病谱情况,依托市级医疗卫生现有优质资源,形成“1+6”公共卫生临床救治体系。具体是哪六大区域?重点将在这些地方开展哪些工作,带动周边地区提升疾病防控救治工作?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回答-欢喜】:

    谢谢这位网友,也感谢你对我们四川省公共卫生救治体系的关心,规划建设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是疾病预防治疗能力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印发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中要求每个省建设不超过3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由于我省人口多、地域广,因此结合各区域覆盖人口、疾病谱和现有市级传染病防治资源情况,在成都、泸州、南充、达州、雅安、凉山统筹规划建设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形成“1+6”省级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其中成都基地覆盖成都平原经济区和阿坝州,泸州基地覆盖川南地区,南充基地覆盖南充市、遂宁市、广元市和广安市,达州基地覆盖达州市、巴中市和川渝陕结合部,尤其是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包括推进建设万达开统筹发展示范区,这个区域,仅仅万达开而言就接近一千多万人,所以我们在这个区域布局了达州基地,雅安基地覆盖雅安市和甘孜州,凉山基地覆盖攀西地区(考虑到凉山州重大传染病防治需要),重点支持六大区域传染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同时加强医疗设施设备配置、实验室建设和医用物资储备,发挥区域性重大疾病防控救治引领带动作用。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我们带来的解答,我们看到这六大疫情救治基地确实可以起到一个辐射和带动作用,网友LEE问道:怎样提升疾病快速检验能力?这个问题请徐主任解答一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回答-LEE】:

    好的,谢谢这位网友,在这次新冠疫情的防控中,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疾病的快速检测能力对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今后如何才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呢?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思考,这个网友提的非常好,怎么办呢?

    我们考虑一是在远期规划中。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支持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或改造升级,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今年我们也争取到了中央补助资金9.6亿元,对全省新冠肺炎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能力建设等8个类别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将重点加快推进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每个市(州)本级至少配置10个P2实验室(含P2+),每个县(市、区)至少配置4个P2实验室,配备质谱仪等相关设备,购置疫情发现、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备,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能力,形成24小时内完成禽流感、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

    二是针对近期工作,我省正在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量提升行动。主要是贯彻落实扩大核酸检测要求,提高检测能力,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标本运输、实验室检测、信息报送等各环节工作,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以确保核酸检测效率、质量和安全。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组数字:截至8月4日,全省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资质的机构已达335家(疾控机构116家,医疗机构200家,第三方检测机构19家),每日最大检测量可达20万人次。

    主持人:谢谢徐主任给这位网友的解答,可以看到我们疫情有关于检测方面可以做到快速检测升级的工作,可以给我们疫情防控带来很有效的保障,接下来网友不搭问道:如何充分发挥现有物资储备资源作用,优化完善医用物资储备体系?这个问题我们请邓主任给网友解答一下。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邓长金回答-不搭】:

    好的,谢谢这位网友朋友。为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各级政府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对重要应急物资实行从生产、储备、调拨到紧急配送的全流程管理,全力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供给。这次新冠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紧急调拨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等驰援武汉及湖北等地,当时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全国在驰援武汉和湖北,当时徐主任也在管这块,我们经常商量,有时候需要调我们的N95口罩,我们自己都不够用,当时徐主任也很着急,我们商量后,还是调了,顾全了大局,这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不足,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本次疫情防控也暴露出我们还存在“部分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品种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后来我们一般的口罩可以了,但是N95口罩还不行,包括呼吸机等结构也不合理,虽然过去我们有这个制度,但是现在看来这个短板还特别突出,有的省,包括河南,他们在医用物资上也形成了一个大的产业,我们四川这块不仅结构有很多问题,产业发展也不足,对此,我们将重点围绕“政府储备、医院储备、社会储备”三个方面,做好应对重大疫情的物资保障工作。

    第一主要是依托政府加强储备。一是依托省级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强化省级医用物资应急储备,一旦发生较大规模、事态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让省本级对相关市(州)的支援和救急能得到较为充足的物资保障。二是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重点建设除了围绕区域性的公共卫生救治中心,还重点建设成都、攀枝花、泸州、南充、宜宾、雅安六大区域中心储备基地。同时,依托现有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市、县两级医用物资储备,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辐射西南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格局。三是采取补贴、贴息和采购等多种形式,依托重点企业实施技术储备和实物储备,近两年主要是技术的储备非常重要,还有能力储备,我们可能在平时不需要这么多物资,但是在战时可以快速的提升我们的生产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品种,重点储备疫苗、检测试剂、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和医疗设备等应急物资。

    第二,督促医院加强储备。也就是说我们医院自身也要有储备机制和制度,按照“省级统筹、分级储备、平战结合、保障急需”的原则,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应急医用物资储备。一方面,我们明确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结合自身功能定位、设置规模等实际情况,合理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用防护物资、核酸检测试剂、呼吸道疾病治疗药品以及急(抢)救药品和设备,例如:对医用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我们要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满足15天满负荷运转的需要;对急(抢)救药品,我们要求应当满足3个月使用量的需要,所以这方面我们下一步还要加强检查,这些医院是不是达到了要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重要医用物资储备和使用情况监测制度,依托现有的应急调度平台,持续监测全省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医用物资库存使用情况,指导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强化医用物资储备,包括质量问题,医用物资的储备,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保障我们在急用时、战时,能够满足我们的救治需要。

    第三,引导社会加强储备,也就是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来作为我们储备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健康防护意识,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素养,养成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用公筷等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提倡和鼓励家庭或个人储备一定数量的口罩、消毒产品等常用医用物资,以备不时之需。当时在口罩不够用时,他们都没口罩,我说我有口罩,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经常走路上班,因为雾霾问题,办公室、背包、家里到处都是口罩,当然后来还是不够用,所以这个也很重要。

    主持人:谢谢邓主任给这位网友的解答,我们确实应该向您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提前做好预量,接下来网友镜花水月问道:这次疫情中医发挥了很大作用,希望大力弘扬我们古老的中医医术,请问省里有没有具体措施?这个问题请徐主任给我们解答一下。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徐旭回答-镜花水月】:

    感谢这位网友对中医药的关注,放心,我们肯定有相关的考虑和安排。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四川造”移动中药房第一时间开赴武汉,全省中医药系统也派出55家中医医院309名骨干驰援湖北,并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中医药预防建议处方,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使用的“清肺排毒汤”固化为医院制剂“新冠1号”,并根据四川疫情特点,研发了“新冠0号”“新冠2号”“新冠3号”,将新冠1、2、3号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建立了中西医联合会诊机制,中医药全面深度介入我省疫情防控,发挥了独特作用。据统计,截至8月4日,全省累计确诊病例609例,中医药参与治疗583例,中医药参与率达到95.73%,中西医结合治愈出院573例。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立了四川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29个厅(局),形成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强大合力。去年12月省人大新修订了《四川省中医药条例》,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下同),这些都为我省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基本遵循。根据《实施意见》,今年我省持续实施了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工程,就是建设10个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100个县级重点中医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启动了西部中医药高地建设计划,预计到2022年,建成10个省级中医经典传承中心、20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心、10个重点学科,实施6个中医药重大科技攻关,培育9名院士后备人才;依托现有资源,这是在发改委的鼎力支持下,开展了相关工作,启动了四川省藏医医院、藏羌医院、彝医医院建设规划;着力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重点推进中医药产业“三个一批”建设,助力川药产业高质量振兴发展。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还会同省委宣传部,实施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就在前不久,还开展了“驻蓉领事官员走进四川中医药”的相关活动,得到领事官员们的点赞,同时召开了国际抗疫合作“中西医结合抗疫四川专场”研讨会,以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服务海外人士,促进全人类健康。

    [主持人]:谢谢徐主任给我们带来非常详细、耐心的解答,相信刚才通过访谈和对话的形式,大家对于《四川省疾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具体内容有了全方位的了解。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访谈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再一次感谢两位领导,感谢邓主任、徐主任做客我们的直播间,给我们带来耐心的解答,感谢网友们的积极参与。最后,感谢您对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在线访谈栏目的关注,下次节目再见!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