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9

陈忠明介绍科技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

  • 2020年07月09日 18时09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主持人:气象部门使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雷达、卫星云图等,我们也很想了解现如今科技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嘉宾(四川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忠明):

    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部门,科技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首先是有“空”、“天”、“地”三维一体的观测网络系统的支撑。我省现在已建成156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572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站网平均间距已缩小到9千米(盆地达到了6千米、高原达到了14千米);全省建成7个L波段雷达探空站、1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部风廓线雷达;加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我省已初步形成天、空、地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天镜”四川实现了对地面标准格式数据、雷达标准格式流传输、高空标准格式数据的接收、发送、告警的全流程监控;实现了全省雷达站综合实时监视和自动告警通知,告警范围由省级运维人员延伸至雷达站值班人员。这对确保观测资料的及时采集和传输正常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发展了高精度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有了海量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极短时间的传输汇总,结合流体力学、热力学等数学物理方程组,利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目前,在我省已经建设完成西南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每天发布4次未来72小时逐小时预报产品,为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了西南区域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空间分辨率为3公里),每天发布4次未来24小时逐小时模式预报产品,为短临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精细化预报系统。构建了0-30天精细化预报产品体系,开展包含延伸期、中短期、短时、临近的精细化网格预报,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2015年显著提高。延伸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25公里,并逐日滚动制作预报产品;中短期预报产品的时空分辨率为5公里、3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的分辨率为5公里、逐小时,短临降水预报达到5公里、逐6分钟。正是这些高分辨和精细化的预报产品,为防范山洪和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快速准确信息发布系统。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于2016年建设完成,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的业务运行,建成了1个省级平台,1个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客户端,19个省级、210个市级和905个县级预警联动部门客户端。对接手机短信、手机App、广电应急广播系统、显示屏等主要发布手段。该系统从投入运行至今,已面向省内决策领导和公众实施了总计约几亿人次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预警短信发布能力提升到每分钟3000条,较十年前提高了4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还利用61个电台、145个电视频道、3646个自建或共建大喇叭、1195个自建或共建显示屏、37个自建网站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充分借助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手段,着力提升气象预警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13.5%。

    专门面向决策部门的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已经在各级应急、防汛等部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之力,集中打造面向公众的四川气象融媒体传播矩阵于2019年建成,推动以手机媒体为重点的公众气象服务手段更加丰富。省级已经实现气象信息一键发布到“四川气象”PC端、移动APP、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天气网、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四川气象”微博粉丝达40万,微信总阅读量较前年增长了一倍,尤其是在特殊天气关注数量更多。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陈忠明介绍科技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

  • 2020年07月09日 18时09分
  •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 主持人:气象部门使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比如雷达、卫星云图等,我们也很想了解现如今科技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嘉宾(四川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陈忠明):

    气象部门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部门,科技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我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首先是有“空”、“天”、“地”三维一体的观测网络系统的支撑。我省现在已建成156个国家级自动气象站、5724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站网平均间距已缩小到9千米(盆地达到了6千米、高原达到了14千米);全省建成7个L波段雷达探空站、11部新一代天气雷达,7部风廓线雷达;加上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我省已初步形成天、空、地立体化的气象监测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升。“天镜”四川实现了对地面标准格式数据、雷达标准格式流传输、高空标准格式数据的接收、发送、告警的全流程监控;实现了全省雷达站综合实时监视和自动告警通知,告警范围由省级运维人员延伸至雷达站值班人员。这对确保观测资料的及时采集和传输正常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发展了高精度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有了海量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极短时间的传输汇总,结合流体力学、热力学等数学物理方程组,利用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进而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目前,在我省已经建设完成西南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空间分辨率为9公里),每天发布4次未来72小时逐小时预报产品,为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提供技术支撑。建设了西南区域快速更新循环同化系统(空间分辨率为3公里),每天发布4次未来24小时逐小时模式预报产品,为短临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精细化预报系统。构建了0-30天精细化预报产品体系,开展包含延伸期、中短期、短时、临近的精细化网格预报,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2015年显著提高。延伸期预报空间分辨率达25公里,并逐日滚动制作预报产品;中短期预报产品的时空分辨率为5公里、3小时,短时预报产品的分辨率为5公里、逐小时,短临降水预报达到5公里、逐6分钟。正是这些高分辨和精细化的预报产品,为防范山洪和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快速准确信息发布系统。四川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于2016年建设完成,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的业务运行,建成了1个省级平台,1个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客户端,19个省级、210个市级和905个县级预警联动部门客户端。对接手机短信、手机App、广电应急广播系统、显示屏等主要发布手段。该系统从投入运行至今,已面向省内决策领导和公众实施了总计约几亿人次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预警短信发布能力提升到每分钟3000条,较十年前提高了4倍。全省各级气象部门还利用61个电台、145个电视频道、3646个自建或共建大喇叭、1195个自建或共建显示屏、37个自建网站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充分借助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技术手段,着力提升气象预警服务的覆盖面和时效性。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比5年前提高了13.5%。

    专门面向决策部门的四川省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已经在各级应急、防汛等部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之力,集中打造面向公众的四川气象融媒体传播矩阵于2019年建成,推动以手机媒体为重点的公众气象服务手段更加丰富。省级已经实现气象信息一键发布到“四川气象”PC端、移动APP、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天气网、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四川气象”微博粉丝达40万,微信总阅读量较前年增长了一倍,尤其是在特殊天气关注数量更多。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