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底色,“十四五”开局展新貌
绵阳:建设创新高地 践行国家使命

  • 2022年01月16日 08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绵阳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环境。(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欣欣向荣的绵阳科技城新区。 王经纬 摄


    2021年12月2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费帅 摄

       

    跨年之际,春意将至,新力已生。2021年底,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这个创新平台的谋划、设计和建设,倾注了绵阳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心血。从现实意义上讲,其影响范围不会局限于绵阳乃至四川。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这一段路径,往往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科技成果转化困难重重。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是绵阳对这一困难与挑战的最新回应——通过院地紧密合作,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不仅将充实国内科技创新平台探索领域的“厚度”,更将冲击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瞄准“卡脖子”问题和国产替代等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创新产业发展,力争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更多贡献。

    这个创新案例为何出现在绵阳?这并非偶然。从“三线建设”时期开始,绵阳就逐渐承担起国防科研攻关等使命。数十年来的积累,不仅形成了绵阳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更奠定了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远超其城市经济体量的“地位”——无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还是在全国推广的9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绵阳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绵阳自建设科技城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等国家级重大改革任务达78项,探索总结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经验成果;仅“十一五”以来,绵阳就累计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达67项,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面向未来,绵阳树牢“赶考”意识,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进一步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让科技创新的城市底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A

    底色 一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于无声处听惊雷。许多留下时代印记的事件,其起步之时也许看似平常,但价值成色却在时光冲刷中历久弥新,超越一时一隅的限制。

    类似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样的原创探索,在绵阳还有很多。来自绵阳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运用,为全国科技创新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为什么是绵阳?一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地级市,为何在科技创新的“国家大考”中频繁获得“优异成绩”?

    答案要追溯到绵阳雄厚的发展底蕴,这可从绵阳梓潼县长卿山里一栋栋红砖建筑说起——这里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当年,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发展历程中留下无数英雄事迹。

    除此之外,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先后在绵阳布局了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这奠定了绵阳雄厚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国家“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2项位于绵阳,后来分别成长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长虹集团和九洲集团。由此,原本以农业为主的绵阳,在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形成了以军工电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体系,也形成了绵阳后来的发展底色——科技创新与工业经济。

    进入新时期,绵阳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肩负起国家使命,昂然前行。

    厚重的底色,也为绵阳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的重要集聚地,2021年,绵阳市梳理发布了17个红色基地名录,吸引了23万多人次参加党史、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实践培训。

    发展向前,初心不改。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绵阳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不断提升绵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底气十分充足。目前,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校15所、两院院士31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担使命而奋进,绵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走在前列,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使命与城市底蕴,为绵阳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探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使创新成为绵阳发展鲜明的特色、强劲的动力!

    B

    破壁 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

    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的同时,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不远处的激光产业基地里机械轰鸣,即使在元旦假期,其建设进度也没有减速——每天600多名工作人员忙碌着。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涵盖激光应用研究、激光材料、激光器件、激光装备等在内的全国一流激光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激光产业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端产业,位于绵阳的这座激光产业基地,既非“外来引进”,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扎根于绵阳雄厚的国防科研底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结合绵阳原有产业基础而生。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科技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优势所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优势”主要停留在实验室和数据层面,没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势”。以激光产业为例,在实验室技术与产业基地之间,原本还隔着一道厚厚的转化“壁垒”。

    从科技资源变为创新产业,关键在于突破中间的转化“壁垒”。当好创新发展的“助产士”,绵阳将“创新平台”作为发力的突破点:一方面加强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在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与高校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科技城实验室;另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试平台,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时代在发展,绵阳的探索也在向“深水区”推进。在“十四五”这个关键时期,绵阳将提升创新能级、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务之急,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使创新成为绵阳发展鲜明的特色、强劲的动力。

    围绕创新主体发展所需,绵阳加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聚焦研发设计、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入推进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得益于各种创新平台,绵阳的国防科研资源优势在核医学技术应用领域得到体现。近日,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项目现场一片忙碌,其背后的底气,正是绵阳在我国核医学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新进展——2021年4月,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在绵阳落成。医用回旋加速器是一种高端核医学装备,既可通过质子束打靶生产医用同位素,协助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也可直接用于癌症的治疗。依托类似的技术成果,这里将成长为生机勃勃的高端产业园区。

    C

    争先 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

    放眼绵州大地,从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到绵阳科技城新区,再扩展到绵阳全域,创新发展的势头不断提速。

    更进一步,在全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乃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绵阳的科技创新“底色”同样显得格外夺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省委要求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这为绵阳设定了奋斗目标,拓展中国科技城科技创新辐射力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其在启动之初就设定了目标——力争建成成渝地区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协同示范平台。

    产业扩张有其边界,但创新发展没有终点。绵阳,正在通过一整套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让更多积蓄于此的高新技术资源储备,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释放出澎湃的发展势能。在2017年、2018年、2020年分三批推广的56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绵阳共有9条入选,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目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绵阳深厚的科技底色也促成了区域间的合作。以绵阳与重庆市北碚区的合作为例,双方找准在产业发展联动协同、科教创新优势互补、新型基建提速增效等方面的“共同点”与“互补点”,扎实做好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工作。

    随着绵阳科技创新活力的不断释放,位于绵渝两地间的遂宁市也积极参与进来,构成一条绵遂渝产业带。随着川渝合作越来越紧密,绵阳的科技创新辐射范围也在逐渐拓展。

    这样的创新发展,吸引了更多“新鲜血液”汇入:一方面,通过“招院引所”,绵阳以外的创新智慧机构选择来绵落户,实现“强强联合”;另一方面,许多有冲劲的创新“种子”也破土而出。

    不久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六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50强名单中,绵阳市“环保钻井液研发、生产、钻后处理”项目成为四川省创客组入围全国大赛50强的唯一参赛项目。

    作为承载创新发展的“土壤”,绵阳科技城新区一经启动就快速发展,“开局即冲刺”,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将打造成为绵阳的“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

    随着各项举措的推进,绵阳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逐渐形成。面向未来,绵阳的目标已确定: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带动力显著增强。

    通过聚焦科技创新,绵阳正创新作为,探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全力把发展机遇的交汇叠加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开局“十四五”,绵阳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积蓄已久的创新底色将在这座国家科技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记者 英勇 明远)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立足底色,“十四五”开局展新貌
    绵阳:建设创新高地 践行国家使命

  • 2022年01月16日 08时1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绵阳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环境。(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欣欣向荣的绵阳科技城新区。 王经纬 摄


    2021年12月29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费帅 摄

       

    跨年之际,春意将至,新力已生。2021年底,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这个创新平台的谋划、设计和建设,倾注了绵阳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心血。从现实意义上讲,其影响范围不会局限于绵阳乃至四川。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应用的这一段路径,往往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科技成果转化困难重重。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正是绵阳对这一困难与挑战的最新回应——通过院地紧密合作,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不仅将充实国内科技创新平台探索领域的“厚度”,更将冲击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瞄准“卡脖子”问题和国产替代等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创新产业发展,力争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更多贡献。

    这个创新案例为何出现在绵阳?这并非偶然。从“三线建设”时期开始,绵阳就逐渐承担起国防科研攻关等使命。数十年来的积累,不仅形成了绵阳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更奠定了绵阳在科技创新领域远超其城市经济体量的“地位”——无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还是在全国推广的9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绵阳均位居全国城市前列;绵阳自建设科技城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等国家级重大改革任务达78项,探索总结出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经验成果;仅“十一五”以来,绵阳就累计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科技奖励达67项,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面向未来,绵阳树牢“赶考”意识,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进一步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让科技创新的城市底色,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A

    底色 一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于无声处听惊雷。许多留下时代印记的事件,其起步之时也许看似平常,但价值成色却在时光冲刷中历久弥新,超越一时一隅的限制。

    类似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这样的原创探索,在绵阳还有很多。来自绵阳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推广运用,为全国科技创新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为什么是绵阳?一座位于中国西部的地级市,为何在科技创新的“国家大考”中频繁获得“优异成绩”?

    答案要追溯到绵阳雄厚的发展底蕴,这可从绵阳梓潼县长卿山里一栋栋红砖建筑说起——这里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旧址,是我国继青海之后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摇篮。当年,邓稼先、于敏、王淦昌、朱光亚等9位“两弹一星”元勋、16位院士、2万余名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在“两弹一星”事业的艰辛发展历程中留下无数英雄事迹。

    除此之外,在“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先后在绵阳布局了一大批国防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这奠定了绵阳雄厚的科研资源和产业基础。国家“一五”计划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2项位于绵阳,后来分别成长为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长虹集团和九洲集团。由此,原本以农业为主的绵阳,在产业版图上异军突起,形成了以军工电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体系,也形成了绵阳后来的发展底色——科技创新与工业经济。

    进入新时期,绵阳在改革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显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绵阳国家科技城的战略决策,从那一刻起,绵阳肩负起国家使命,昂然前行。

    厚重的底色,也为绵阳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作为“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伟大精神的重要集聚地,2021年,绵阳市梳理发布了17个红色基地名录,吸引了23万多人次参加党史、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实践培训。

    发展向前,初心不改。2021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绵阳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绵阳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不断提升绵阳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底气十分充足。目前,绵阳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高校15所、两院院士31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担使命而奋进,绵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走在前列,努力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家使命与城市底蕴,为绵阳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探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使创新成为绵阳发展鲜明的特色、强劲的动力!

    B

    破壁 提升中国科技城创新能级

    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启动的同时,在绵阳科技城新区,不远处的激光产业基地里机械轰鸣,即使在元旦假期,其建设进度也没有减速——每天600多名工作人员忙碌着。未来,这里将崛起一座涵盖激光应用研究、激光材料、激光器件、激光装备等在内的全国一流激光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激光产业是面向未来发展的高端产业,位于绵阳的这座激光产业基地,既非“外来引进”,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扎根于绵阳雄厚的国防科研底蕴,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结合绵阳原有产业基础而生。

    作为中国唯一的科技城,科技创新是绵阳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优势所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优势”主要停留在实验室和数据层面,没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胜势”。以激光产业为例,在实验室技术与产业基地之间,原本还隔着一道厚厚的转化“壁垒”。

    从科技资源变为创新产业,关键在于突破中间的转化“壁垒”。当好创新发展的“助产士”,绵阳将“创新平台”作为发力的突破点:一方面加强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支持在绵阳的国防科研院所与高校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科技城实验室;另一方面聚焦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试平台,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时代在发展,绵阳的探索也在向“深水区”推进。在“十四五”这个关键时期,绵阳将提升创新能级、引领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务之急,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使创新成为绵阳发展鲜明的特色、强劲的动力。

    围绕创新主体发展所需,绵阳加强功能服务平台建设,聚焦研发设计、质量标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中介等领域,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入推进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得益于各种创新平台,绵阳的国防科研资源优势在核医学技术应用领域得到体现。近日,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医疗健康产业园项目现场一片忙碌,其背后的底气,正是绵阳在我国核医学高端装备领域取得的新进展——2021年4月,首台国产医用回旋加速器正电子药物制备中心在绵阳落成。医用回旋加速器是一种高端核医学装备,既可通过质子束打靶生产医用同位素,协助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也可直接用于癌症的治疗。依托类似的技术成果,这里将成长为生机勃勃的高端产业园区。

    C

    争先 擦亮中国科技城“金字招牌”

    放眼绵州大地,从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到绵阳科技城新区,再扩展到绵阳全域,创新发展的势头不断提速。

    更进一步,在全省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乃至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程中,绵阳的科技创新“底色”同样显得格外夺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省委要求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提升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能级,这为绵阳设定了奋斗目标,拓展中国科技城科技创新辐射力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以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例,其在启动之初就设定了目标——力争建成成渝地区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协同示范平台。

    产业扩张有其边界,但创新发展没有终点。绵阳,正在通过一整套创新驱动的政策体系,让更多积蓄于此的高新技术资源储备,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释放出澎湃的发展势能。在2017年、2018年、2020年分三批推广的56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中,绵阳共有9条入选,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目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绵阳深厚的科技底色也促成了区域间的合作。以绵阳与重庆市北碚区的合作为例,双方找准在产业发展联动协同、科教创新优势互补、新型基建提速增效等方面的“共同点”与“互补点”,扎实做好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工作。

    随着绵阳科技创新活力的不断释放,位于绵渝两地间的遂宁市也积极参与进来,构成一条绵遂渝产业带。随着川渝合作越来越紧密,绵阳的科技创新辐射范围也在逐渐拓展。

    这样的创新发展,吸引了更多“新鲜血液”汇入:一方面,通过“招院引所”,绵阳以外的创新智慧机构选择来绵落户,实现“强强联合”;另一方面,许多有冲劲的创新“种子”也破土而出。

    不久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的第六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50强名单中,绵阳市“环保钻井液研发、生产、钻后处理”项目成为四川省创客组入围全国大赛50强的唯一参赛项目。

    作为承载创新发展的“土壤”,绵阳科技城新区一经启动就快速发展,“开局即冲刺”,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将打造成为绵阳的“创新新引擎、产业新高地、城市新空间”。

    随着各项举措的推进,绵阳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正逐渐形成。面向未来,绵阳的目标已确定: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重要基地的地位更加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带动力显著增强。

    通过聚焦科技创新,绵阳正创新作为,探索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全力把发展机遇的交汇叠加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开局“十四五”,绵阳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积蓄已久的创新底色将在这座国家科技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记者 英勇 明远)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