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名字到优运营
大型灌区改革“下半篇”这样做

  • 2022年01月12日 07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航拍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和星罗棋布的岛屿。 (潘建勇 摄 视觉四川)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历经2200多年历史,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灌区人民。 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1月6日,四川省直大型灌区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崇州市举行。2021年,借助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契机,我省在年底前完成了省管大型灌区管理机构名称更换和人员划转等基础性工作。“改名字”只是省管大型灌区改革的“上半篇”,“下半篇”文章该如何做?座谈会上,与会者们给出答案。

    为何改

    “各唱各的调”,不适应供水需求

    “机制不顺,效率不高。”水利厅厅长郭亨孝点出了改革动因。

    我省共有建成运营的大型灌区9处,都江堰、长葫、玉溪河、武引、升钟和青衣江(乐山)6个大型灌区隶属水利厅直接管辖,控灌面积占全省有效灌面四成以上,产出了全省三成以上的粮食,提供了全川一半生态用水和四成人口的生活用水。

    但长期以来,改变既有灌区管理机制体制的呼声从未停过,这与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灌区承载的职能变化有关。

    先看工程建设。以都江堰灌区为例,自1953年人民渠兴建开始,都江堰灌区不断“长胖”,截至目前,灌区实际灌溉面积1130万亩,囊括了成都等7市40个县(市、区)。

    灌区扩建过程中,为适应灌区“长藤结瓜”的供蓄水模式(引水渠是“藤”,囤蓄水库是“瓜”),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我省综合供水区域、行政区划、骨干工程(主要是大型囤蓄水库)等因素,先后新设了多个片区灌区管理机构。例如,黑龙滩灌区管理处就在“川西第一海”黑龙滩水库建成后设置,但其主要水源,是通过东风渠等输水干渠从岷江及都江堰工程分流而来。

    但与此同时,这些机构均为水利厅直管部门,这导致在都江堰灌区,水源“系出同门”的新建灌区管理机构,与主管渠首工程、负责“分水”的原省都江堰管理局互不隶属,水资源调度、日常管理和工程维修等领域“各唱各的调”。

    再看灌区职能之变。近年来,除保证灌区内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外,灌区管理机构还承担起了灌区内人工与天然河道的生态供水任务。

    “整个德阳的主水源就靠我们。”人民渠二处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灌区内德阳等地越来越多的生态流量,对整个都江堰灌区水量分配、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再只盯着生产生活用水了。”

    改了啥

    工程维修、输配水等一体化

    “职权更清晰,工程运管‘一盘棋’。”说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主任朱泽华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11月26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挂牌,取代原省都江堰管理局行使职能,将原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外江管理处、通济堰管理处、黑龙滩管理处和毗河运保中心等所有都江堰灌区管理单位全部囊括。目前,人员、职责及相关手续转隶均已完成。都江堰灌区实现了工程维修、输配水的一体化。

    “水资源的调度更精准、更有效、更及时、更灵活。”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灌区用水强度和总量不断提升。在原有管理机制下,渠系水系相连的各灌区之间,并不能真正实现互通有无、互相补位。

    这在都江堰灌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前专家评估发现,春灌等用水高峰时段的供水紧平衡趋势越来越明显。2018年春灌期间,气温快速回升且少雨的人民渠二处灌区蓄水不足,而当年春雨丰富且坐拥黑龙滩水库的黑龙滩灌区并不缺水,但实际输水只能按照数月前定好的春灌供水方案执行。

    “处于种种因素考虑,哪怕是输送过去根本不用,各灌区管理机构都要把水输过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在整个都江堰灌区输配水时,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把其他蓄水比较好、没那么干旱的灌区输水量扣下来,给比较渴的多供水。”

    谈未来

    厘清权与责,探索用水管水新路径

    “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到位,向建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骨干水网迈出坚实的步伐。”郭亨孝表示。

    这意味着,“改名字”只是灌区改革“上半篇”,接下来的任务任重道远。

    厘清权与责。“呼吁继续给予通济堰管理处和黑龙滩管理处以相关事务权限。”眉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灌区管理机构横跨多个行政区等特点,地方政府对于灌区问题往往是“看得见、没法管、管不了”。

    探索新路径。“一体化是基础,其他改革事项需要进一步推进。”水利厅副厅长王华提到,省直管灌区存在管理模式僵化、水费收取率不高、资产盘活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座谈会上,不止一家灌区管理单位负责人提到,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重点包括进一步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灌区内“以水养水”(水费与维修管护支出基本平衡);探索跨市(州)重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新模式等。

    一些试点已经起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省直管灌区中的“小兄弟”,去年才建成通水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将探索“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等新模式。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二处相关负责人和东风渠管理处负责人均提到:要强化对取水许可证和灌溉用水计量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倒逼用户接受“水是商品”的概念,引导各自供水区内提高用水效率。 (记者 邵明亮 王成栋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改名字到优运营
    大型灌区改革“下半篇”这样做

  • 2022年01月12日 07时5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航拍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和星罗棋布的岛屿。 (潘建勇 摄 视觉四川)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历经2200多年历史,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灌区人民。 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供图

    1月6日,四川省直大型灌区管理工作座谈会在崇州市举行。2021年,借助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契机,我省在年底前完成了省管大型灌区管理机构名称更换和人员划转等基础性工作。“改名字”只是省管大型灌区改革的“上半篇”,“下半篇”文章该如何做?座谈会上,与会者们给出答案。

    为何改

    “各唱各的调”,不适应供水需求

    “机制不顺,效率不高。”水利厅厅长郭亨孝点出了改革动因。

    我省共有建成运营的大型灌区9处,都江堰、长葫、玉溪河、武引、升钟和青衣江(乐山)6个大型灌区隶属水利厅直接管辖,控灌面积占全省有效灌面四成以上,产出了全省三成以上的粮食,提供了全川一半生态用水和四成人口的生活用水。

    但长期以来,改变既有灌区管理机制体制的呼声从未停过,这与全省水利工程建设步伐加快、灌区承载的职能变化有关。

    先看工程建设。以都江堰灌区为例,自1953年人民渠兴建开始,都江堰灌区不断“长胖”,截至目前,灌区实际灌溉面积1130万亩,囊括了成都等7市40个县(市、区)。

    灌区扩建过程中,为适应灌区“长藤结瓜”的供蓄水模式(引水渠是“藤”,囤蓄水库是“瓜”),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我省综合供水区域、行政区划、骨干工程(主要是大型囤蓄水库)等因素,先后新设了多个片区灌区管理机构。例如,黑龙滩灌区管理处就在“川西第一海”黑龙滩水库建成后设置,但其主要水源,是通过东风渠等输水干渠从岷江及都江堰工程分流而来。

    但与此同时,这些机构均为水利厅直管部门,这导致在都江堰灌区,水源“系出同门”的新建灌区管理机构,与主管渠首工程、负责“分水”的原省都江堰管理局互不隶属,水资源调度、日常管理和工程维修等领域“各唱各的调”。

    再看灌区职能之变。近年来,除保证灌区内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外,灌区管理机构还承担起了灌区内人工与天然河道的生态供水任务。

    “整个德阳的主水源就靠我们。”人民渠二处相关负责人坦言,近年来,灌区内德阳等地越来越多的生态流量,对整个都江堰灌区水量分配、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再只盯着生产生活用水了。”

    改了啥

    工程维修、输配水等一体化

    “职权更清晰,工程运管‘一盘棋’。”说到改革带来的好处,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主任朱泽华打开了话匣子。

    去年11月26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挂牌,取代原省都江堰管理局行使职能,将原人民渠一处、人民渠二处、外江管理处、通济堰管理处、黑龙滩管理处和毗河运保中心等所有都江堰灌区管理单位全部囊括。目前,人员、职责及相关手续转隶均已完成。都江堰灌区实现了工程维修、输配水的一体化。

    “水资源的调度更精准、更有效、更及时、更灵活。”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灌区用水强度和总量不断提升。在原有管理机制下,渠系水系相连的各灌区之间,并不能真正实现互通有无、互相补位。

    这在都江堰灌区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前专家评估发现,春灌等用水高峰时段的供水紧平衡趋势越来越明显。2018年春灌期间,气温快速回升且少雨的人民渠二处灌区蓄水不足,而当年春雨丰富且坐拥黑龙滩水库的黑龙滩灌区并不缺水,但实际输水只能按照数月前定好的春灌供水方案执行。

    “处于种种因素考虑,哪怕是输送过去根本不用,各灌区管理机构都要把水输过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在整个都江堰灌区输配水时,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盘考虑,“把其他蓄水比较好、没那么干旱的灌区输水量扣下来,给比较渴的多供水。”

    谈未来

    厘清权与责,探索用水管水新路径

    “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体制机制改革基本到位,向建成‘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骨干水网迈出坚实的步伐。”郭亨孝表示。

    这意味着,“改名字”只是灌区改革“上半篇”,接下来的任务任重道远。

    厘清权与责。“呼吁继续给予通济堰管理处和黑龙滩管理处以相关事务权限。”眉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坦言,由于灌区管理机构横跨多个行政区等特点,地方政府对于灌区问题往往是“看得见、没法管、管不了”。

    探索新路径。“一体化是基础,其他改革事项需要进一步推进。”水利厅副厅长王华提到,省直管灌区存在管理模式僵化、水费收取率不高、资产盘活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

    座谈会上,不止一家灌区管理单位负责人提到,当务之急是练好“内功”,重点包括进一步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灌区内“以水养水”(水费与维修管护支出基本平衡);探索跨市(州)重大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新模式等。

    一些试点已经起步。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毗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省直管灌区中的“小兄弟”,去年才建成通水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将探索“小机构管理,公司化运营”等新模式。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人民渠二处相关负责人和东风渠管理处负责人均提到:要强化对取水许可证和灌溉用水计量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倒逼用户接受“水是商品”的概念,引导各自供水区内提高用水效率。 (记者 邵明亮 王成栋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