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9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习近平推动科技创新的故事

  • 2021年07月09日 07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我国科技创新的这一重大成果,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全面小康靠什么?必须靠创新。

    “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

    中国免疫“长城”正在加快形成!

    20余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和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疫苗产能加速释放,日接种量可达2000万剂次以上……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为14亿多人民生命健康织起更严密的“安全网”,也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历史的时针回到一年多前。2020年3月2日,北京。

    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和实物,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等进展情况。他指出,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提速,再提速!汇集了全国多个领域、多个学科优势力量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团队一刻不停歇。

    如今,我国正在推进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宣示。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仔细了解产业化的成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4%;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超过60%。

    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层出不穷的“无人”新业态、科创板启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深度浸入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

    当年,周围的老百姓说起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在“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对农民扶一把,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现代高效农业是致富的好路子。

    浙江淳安,下姜村。群山环抱,人均不足一亩耕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详细询问情况,一起商量对策:“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来了,在村里驻了一个月,转遍沟沟坎坎,用手一指:中药材黄栀子,适合本地土壤。

    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两年后,下姜村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从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约29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382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多。

    今天,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写道。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亲切地提起这些名字。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的“80后”教授陆朝阳,始终心怀一个信念:让中国人站上量子科学之巅。28岁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陆朝阳立刻回国,投身量子领域前沿研究。

    “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让陆朝阳对深入科研“无人区”有了更大信心。

    “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

    得益于人才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这一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历史的时针指向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身在陕北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十分激动。

    多年以后回顾起这个情景,习近平总书记仍然感慨: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习近平推动科技创新的故事

  • 2021年07月09日 07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我国科技创新的这一重大成果,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全面小康靠什么?必须靠创新。

    “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

    中国免疫“长城”正在加快形成!

    20余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和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疫苗产能加速释放,日接种量可达2000万剂次以上……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为14亿多人民生命健康织起更严密的“安全网”,也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历史的时针回到一年多前。2020年3月2日,北京。

    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和实物,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等进展情况。他指出,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提速,再提速!汇集了全国多个领域、多个学科优势力量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团队一刻不停歇。

    如今,我国正在推进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宣示。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仔细了解产业化的成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4%;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超过60%。

    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层出不穷的“无人”新业态、科创板启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深度浸入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

    当年,周围的老百姓说起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在“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对农民扶一把,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现代高效农业是致富的好路子。

    浙江淳安,下姜村。群山环抱,人均不足一亩耕地。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详细询问情况,一起商量对策:“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来了,在村里驻了一个月,转遍沟沟坎坎,用手一指:中药材黄栀子,适合本地土壤。

    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两年后,下姜村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从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约29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382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多。

    今天,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写道。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亲切地提起这些名字。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的“80后”教授陆朝阳,始终心怀一个信念:让中国人站上量子科学之巅。28岁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陆朝阳立刻回国,投身量子领域前沿研究。

    “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让陆朝阳对深入科研“无人区”有了更大信心。

    “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

    得益于人才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这一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历史的时针指向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身在陕北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十分激动。

    多年以后回顾起这个情景,习近平总书记仍然感慨: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