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从“科教更加进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021年07月15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从文盲率80%到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新起点上,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科教事业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创新力量。

    国之重托 为科技突破标定方向

    新中国成立时,科技基础近乎为零,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随着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成为复兴之路上的重要支撑。

    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青蒿素到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创新始终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筑起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自主创新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中央牢牢把握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生态改善、国家安全保障等对科技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而迫切。”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产业、社会、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撑引领能力。

    民之所盼 让教育强国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攻坚克难,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比1949年增加18.5万所;在校生2.89亿人,是1949年的7.3倍。

    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是民生大事,须筑牢公平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

    “十三五”期间,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509万人年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创新为要 保全面小康“有里有面”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让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在提高生活水平、守护人民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便利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成体系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研发应用多款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在脱贫攻坚战中,几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成为支撑全面脱贫的一支“硬核”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计120余人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县)开展扶贫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新华社记者 张泉 余俊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以科教育人才 以创新筑未来
    ——从“科教更加进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021年07月15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从文盲率80%到教育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7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科教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新起点上,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科教事业将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磅礴的创新力量。

    国之重托 为科技突破标定方向

    新中国成立时,科技基础近乎为零,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仅有30多个,几乎没有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随着新中国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国攻克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成为复兴之路上的重要支撑。

    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从青蒿素到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创新始终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筑起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从“科学的春天”到“创新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自主创新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中央牢牢把握着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生态改善、国家安全保障等对科技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而迫切。”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新征程上,我们将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提高科技对经济、产业、社会、安全等全方位的支撑引领能力。

    民之所盼 让教育强国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攻坚克难,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比1949年增加18.5万所;在校生2.89亿人,是1949年的7.3倍。

    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是民生大事,须筑牢公平之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力度,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少数民族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

    “十三五”期间,全国23个省份、95.3%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覆盖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91亿人次、资助金额达7739亿元。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仅600余人。如今,我国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增,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到509万人年以上,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的人才体系。

    创新为要 保全面小康“有里有面”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让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来,我国科技发展聚焦国家和人民需要,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在提高生活水平、守护人民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便利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成体系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7天内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审批上市,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研发应用多款疫苗,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在脱贫攻坚战中,几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成为支撑全面脱贫的一支“硬核”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计120余人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0余个市(县)开展扶贫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效。(新华社记者 张泉 余俊杰)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