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十年育一种——
四川超级杂交稻“德优4727”平均亩产超850公斤

  • 2020年09月21日 07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4月11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工人按照水稻组合进行插秧。


    8月29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在进行选种,对长势良好的水稻现场进行标记保存。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内,李赓觅博士观察水稻植物组织培养情况。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获取水稻目标基因片断。


    7月26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杂交剪穗,让水稻花能更好生长。


    8月4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科研人员对水稻进行配组授粉。


    7月2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展示选育成功的水稻品种。


    9月16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工作人员进行考种,将每个水稻组合数出1000颗谷粒进行测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的四川,金灿灿的稻穗儿随风摇摆,又是一年收获季。

    9月17日,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科研人员对试验田中的4000多份水稻组合种子实现首次测产验收。“泰两优1808”和“雅优5808”两个品种收谷,经测产,折合亩产分别达720.3公斤和723公斤。

    与此同时,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里,科研人员将今年新收获的谷种按编号有序摆放在簸箕内,对其进行考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逐一测定,统计后便于了解各品种或材料的特性。“这算是今年我们成果的一部分,我们基地每年用于试验的水稻杂交新材料超过万个,要在这上万个的新材料中通过杂交配组选育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再经过多点、多年试验和严格的区试,最终才能用于大面积的大田生产。”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水稻中心副主任张林介绍,他们基地筛选后达标的组合会马上送到海南基地再进行今年的秋繁和冬繁。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考古证实,我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全球有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四川又是长江上游水稻的主产区,为粮食增产辛勤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找寻水稻生长密码。“今年,我们所培育的绿色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德优4727’在汉源、中江等栽种区,平均亩产已经超过850公斤!”张林口中说的“德优4727”是该所科研人员用时10年、进行了上万个组合培育才培育出的水稻新品。

    看似普通的稻米种植,其中包含着很多科技知识。育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如今,分子生物学在水稻新品种选育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内,李赓觅博士所在团队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紫外线光谱仪获取水稻目标基因片断,并进一步对水稻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功能进行研究,解析了水稻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以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他和团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抽取提取大量样本的DNA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最终,他们寻找到了一种水稻抗倒伏的壮秆基因,这是在四川地域性水稻特有材料中克隆的基因,“找到它,就如同找到了稻种的‘芯片’,它有助于水稻的良好生长和机械化收割。”如今,他们正在研究这个特有基因并尝试跟其它基因配对将其应用于育种,希望再培养一个综合性状更卓越的超级水稻品种。(王洪明 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十年育一种——
    四川超级杂交稻“德优4727”平均亩产超850公斤

  • 2020年09月21日 07时2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4月11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工人按照水稻组合进行插秧。


    8月29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科研人员在进行选种,对长势良好的水稻现场进行标记保存。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内,李赓觅博士观察水稻植物组织培养情况。


    9月16日,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获取水稻目标基因片断。


    7月26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杂交剪穗,让水稻花能更好生长。


    8月4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科研人员对水稻进行配组授粉。


    7月2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泸县试验基地,展示选育成功的水稻品种。


    9月16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工作人员进行考种,将每个水稻组合数出1000颗谷粒进行测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的四川,金灿灿的稻穗儿随风摇摆,又是一年收获季。

    9月17日,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的东林村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科研人员对试验田中的4000多份水稻组合种子实现首次测产验收。“泰两优1808”和“雅优5808”两个品种收谷,经测产,折合亩产分别达720.3公斤和723公斤。

    与此同时,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里,科研人员将今年新收获的谷种按编号有序摆放在簸箕内,对其进行考种。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逐一测定,统计后便于了解各品种或材料的特性。“这算是今年我们成果的一部分,我们基地每年用于试验的水稻杂交新材料超过万个,要在这上万个的新材料中通过杂交配组选育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再经过多点、多年试验和严格的区试,最终才能用于大面积的大田生产。”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水稻中心副主任张林介绍,他们基地筛选后达标的组合会马上送到海南基地再进行今年的秋繁和冬繁。

    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考古证实,我国的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全球有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四川又是长江上游水稻的主产区,为粮食增产辛勤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找寻水稻生长密码。“今年,我们所培育的绿色超级杂交水稻品种‘德优4727’在汉源、中江等栽种区,平均亩产已经超过850公斤!”张林口中说的“德优4727”是该所科研人员用时10年、进行了上万个组合培育才培育出的水稻新品。

    看似普通的稻米种植,其中包含着很多科技知识。育种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如今,分子生物学在水稻新品种选育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农村部西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内,李赓觅博士所在团队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紫外线光谱仪获取水稻目标基因片断,并进一步对水稻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功能进行研究,解析了水稻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以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他和团队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抽取提取大量样本的DNA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最终,他们寻找到了一种水稻抗倒伏的壮秆基因,这是在四川地域性水稻特有材料中克隆的基因,“找到它,就如同找到了稻种的‘芯片’,它有助于水稻的良好生长和机械化收割。”如今,他们正在研究这个特有基因并尝试跟其它基因配对将其应用于育种,希望再培养一个综合性状更卓越的超级水稻品种。(王洪明 记者 何海洋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