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4

“三道加法”赋能 大竹农业迈大步闯新路

  • 2020年08月24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大竹糯稻生产基地迎来丰收


    大竹县月华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


    大竹百岛湖水产科技园


    大竹醪糟生产线

    8月21日,走进铜锣山脉中段的大竹县月华镇糯稻基地,成片金黄的稻谷开镰收割,一派丰收景象。

    “种子、肥料都不要钱,谷子打完就卖给镇上的醪糟厂,好安逸嘛。”正在田间抢收糯稻的月华镇余家村村民朱元贵难抑脸上的喜悦,今年家里4.5亩糯稻田,收获2500公斤糯稻问题不大。

    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糯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近年来大竹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达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做大做强现代农业“5+5+3”产业体系的典型缩影。

    实干为先,围绕“三道加法”做文章,大竹农业跑出了“加速度”。

    企业+基地+农户鼓起农民腰包

    跟朱元贵一样,大竹县月华镇玉皇庙村1组66岁的饶全新也是糯稻种植户。去年60亩糯稻,为饶全新带来了20000多元的增收。他说,今年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公司收购价格稳定,我们心里有底。”

    大竹县是“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糯稻已成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其加工品糯米粉(汤圆)、醪糟、米酒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大竹县依托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采取统一送种子、统一培训、统一保护价收购、保优先就业、保二次返利的“三统两保”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全县10万农民发展优质糯稻17万亩,种植户亩均提高收入690元,助农人均增收1100元,已带动3506户贫困户10817人增收脱贫。

    大竹县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糯稻产业核心园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建、农民主体”模式,突出工业带动、三产融合进行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紧扣“1123”目标,做大一个糯稻醪糟加工产业园,建成一个糯稻醪糟产业文化旅游博览中心,搭建园区服务功能、信息化两个平台,打造稻鱼综合种养循环示范、现代农业装备示范、“两替代”绿色发展示范三大基地,着力构建“抓二产强加工、带一产建基地、促三产兴文旅”发展格局。

    如今,大竹糯稻亩产可达500-600公斤,仅此一项就可为全县糯稻种植农户带来增收1.17亿元。

    科技支撑+稻虾共养升级产业结构

    除了传统的糯稻产业,“稻虾共养”正日益成为大竹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在大竹县乌木镇,乘着因小龙虾产业荣获农业农村部“产业强镇”称号的东风,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的小龙虾繁育场已成功申办为省级克氏原螯虾良种场。

    开始发展“稻虾共养”时,当地群众原本很不理解。因为小龙虾对农药化肥极为敏感,促使村民必须改变过去种水稻滥用农药化肥的做法,每亩稻谷产量较原来将有所减少。

    为了打消村民对于全新产业模式的顾虑,乌木镇与业主共同探索出“菜单式”合作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在“流转费+务工”“流转费+种稻”“养虾+种稻”等多种“菜单”中任选一种参与“稻虾共养”产业发展,在利润分配上,合作社占51%,剩余49%的利润拿出来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的三赢。

    该县百岛湖生态农业公司已建成西部规模较大的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研发出智能水槽繁育、室内工厂化繁育、网箱繁育、池塘繁育、稻田繁育“五种人工诱导良种繁育模式”,年繁育优质虾苗1.5亿尾,为周边市区发展小龙虾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所在的大竹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推广鱼虾混养、稻虾共养、虾菜共生、工厂循环水养殖、“稻田+内循环”跑道养殖等五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种养效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特色农业+电商拓展产品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给特色农业产品打开销路?大竹农业人一直在探索。

    2019年,在外务工的李晓明返回家乡创办大竹县明亮农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80亩,总投资额500万元,发展“小黄椒+水产养殖”的特色产业,直接经济收益预计能达到120万元,人均增收能达到1000元以上。产业布局成功后将吸收带动周边群众186户324人投入相关生产活动,其中贫困群众有47户123人。

    李晓明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正是大竹县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大竹县持续打造竹、苎麻、香椿、糯稻、白茶“五张名片”,壮大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五大产业”,努力提升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全力构建现代农业“5+5+3”产业体系。

    今年春季,在大竹县石河镇的巴山红香椿基地,大竹县副县长和商务局局长面对镜头前的全国网友,为本地特产——大竹香椿直播代言,卖力吆喝,助力疫情下的香椿销售市场红红火火。为了保住椿农的“钱袋子”,大竹县专门联系具有冷链资质的物流快递企业,仔细研究快递冷链包装、装货量、续重物流费等关键要素,目前已和顺丰达成协议,单件香椿快递物流费用降低30%,并且采用专车收件、航空运输,为大竹香椿48小时内登陆大中城市奠定基础。

    大竹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构建起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覆盖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的智慧升级。该县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大力推广“经营主体+产业园区+品牌销售”“农户+社会化服务+电商”新型模式,积极引导农特产品开展网上销售。2019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3%。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大竹农业的未来目标是:到2022年,大竹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0亿元,年均增长3.5%;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3.9%。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三道加法”赋能 大竹农业迈大步闯新路

  • 2020年08月24日 07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大竹糯稻生产基地迎来丰收


    大竹县月华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


    大竹百岛湖水产科技园


    大竹醪糟生产线

    8月21日,走进铜锣山脉中段的大竹县月华镇糯稻基地,成片金黄的稻谷开镰收割,一派丰收景象。

    “种子、肥料都不要钱,谷子打完就卖给镇上的醪糟厂,好安逸嘛。”正在田间抢收糯稻的月华镇余家村村民朱元贵难抑脸上的喜悦,今年家里4.5亩糯稻田,收获2500公斤糯稻问题不大。

    一粒糯米醪糟香,十万农户奔小康。糯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近年来大竹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和达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做大做强现代农业“5+5+3”产业体系的典型缩影。

    实干为先,围绕“三道加法”做文章,大竹农业跑出了“加速度”。

    企业+基地+农户鼓起农民腰包

    跟朱元贵一样,大竹县月华镇玉皇庙村1组66岁的饶全新也是糯稻种植户。去年60亩糯稻,为饶全新带来了20000多元的增收。他说,今年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公司收购价格稳定,我们心里有底。”

    大竹县是“中国糯米之乡”“中国醪糟之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糯稻已成为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其加工品糯米粉(汤圆)、醪糟、米酒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大竹县依托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采取统一送种子、统一培训、统一保护价收购、保优先就业、保二次返利的“三统两保”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全县10万农民发展优质糯稻17万亩,种植户亩均提高收入690元,助农人均增收1100元,已带动3506户贫困户10817人增收脱贫。

    大竹县糯稻-醪糟现代农业园区作为糯稻产业核心园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建、农民主体”模式,突出工业带动、三产融合进行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

    园区紧扣“1123”目标,做大一个糯稻醪糟加工产业园,建成一个糯稻醪糟产业文化旅游博览中心,搭建园区服务功能、信息化两个平台,打造稻鱼综合种养循环示范、现代农业装备示范、“两替代”绿色发展示范三大基地,着力构建“抓二产强加工、带一产建基地、促三产兴文旅”发展格局。

    如今,大竹糯稻亩产可达500-600公斤,仅此一项就可为全县糯稻种植农户带来增收1.17亿元。

    科技支撑+稻虾共养升级产业结构

    除了传统的糯稻产业,“稻虾共养”正日益成为大竹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在大竹县乌木镇,乘着因小龙虾产业荣获农业农村部“产业强镇”称号的东风,四川百岛湖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的小龙虾繁育场已成功申办为省级克氏原螯虾良种场。

    开始发展“稻虾共养”时,当地群众原本很不理解。因为小龙虾对农药化肥极为敏感,促使村民必须改变过去种水稻滥用农药化肥的做法,每亩稻谷产量较原来将有所减少。

    为了打消村民对于全新产业模式的顾虑,乌木镇与业主共同探索出“菜单式”合作经营模式。让贫困户在“流转费+务工”“流转费+种稻”“养虾+种稻”等多种“菜单”中任选一种参与“稻虾共养”产业发展,在利润分配上,合作社占51%,剩余49%的利润拿出来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的三赢。

    该县百岛湖生态农业公司已建成西部规模较大的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研发出智能水槽繁育、室内工厂化繁育、网箱繁育、池塘繁育、稻田繁育“五种人工诱导良种繁育模式”,年繁育优质虾苗1.5亿尾,为周边市区发展小龙虾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龙虾良种繁育中心所在的大竹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推广鱼虾混养、稻虾共养、虾菜共生、工厂循环水养殖、“稻田+内循环”跑道养殖等五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种养效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开辟了一条新路,也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特色农业+电商拓展产品市场

    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给特色农业产品打开销路?大竹农业人一直在探索。

    2019年,在外务工的李晓明返回家乡创办大竹县明亮农牧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80亩,总投资额500万元,发展“小黄椒+水产养殖”的特色产业,直接经济收益预计能达到120万元,人均增收能达到1000元以上。产业布局成功后将吸收带动周边群众186户324人投入相关生产活动,其中贫困群众有47户123人。

    李晓明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的故事,正是大竹县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9年,大竹县持续打造竹、苎麻、香椿、糯稻、白茶“五张名片”,壮大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五大产业”,努力提升现代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烘干冷链物流“三大支撑”能力和建设水平,全力构建现代农业“5+5+3”产业体系。

    今年春季,在大竹县石河镇的巴山红香椿基地,大竹县副县长和商务局局长面对镜头前的全国网友,为本地特产——大竹香椿直播代言,卖力吆喝,助力疫情下的香椿销售市场红红火火。为了保住椿农的“钱袋子”,大竹县专门联系具有冷链资质的物流快递企业,仔细研究快递冷链包装、装货量、续重物流费等关键要素,目前已和顺丰达成协议,单件香椿快递物流费用降低30%,并且采用专车收件、航空运输,为大竹香椿48小时内登陆大中城市奠定基础。

    大竹县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构建起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覆盖全产业链,实现农业的智慧升级。该县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县,大力推广“经营主体+产业园区+品牌销售”“农户+社会化服务+电商”新型模式,积极引导农特产品开展网上销售。2019年,全县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增长3%。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大竹农业的未来目标是:到2022年,大竹县第一产业增加值达70亿元,年均增长3.5%;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3.9%。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