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30

5年倾情帮扶“旌越一家亲”传佳话

  • 2020年10月30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越西县梅花乡巴姑村彝家新寨“旌阳新村”美丽如画。


    在德阳市旌阳区援建的越西县旌阳幼儿园,孩子们在快乐地玩游戏。

       

    这是一份话语铿锵的承诺,千里驰援,共筑脱贫奔康梦。

    这是一张笔力雄浑的答卷,5年帮扶,成就“旌越一家亲”。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凉山州越西县。5年来,260余名旌阳优秀干部常驻越西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在30余个县级部门、20余所学校医院、25个乡镇、44个贫困村……两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友谊,付出了艰苦努力,“携手共奔小康”的蓝图正成为美好的现实。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旌阳区坚定脱贫攻坚政治担当,坚决扛起对口帮扶政治责任,坚定决心、增强信心、凝聚合力,携手越西县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行,努力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答卷。

    有温度:

    狠抓“头等大事”强力量、优资源驰援越西

    越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之时,越西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南方丝绸之路穿越县境,树衔碑、天皇寺、零关古道、文昌宫遗址等,诉说着越西历史的厚重。

    然而,由于地处大凉山腹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越西也是深度贫困县之一。

    切实担负起省内对口帮扶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区之力、汇各方之智、施精准之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2016年,相距千里的旌阳区、越西县正式“结对”,就此展开绵延5年的帮扶,结下深情厚谊。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为助推越西县脱贫摘帽,旌阳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最强的力量、最优的资源送往越西。

    一个“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从全区层面加强统筹谋划。组建前方指挥部,选派县级领导靠前指挥,为有力推进对口帮扶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财政资金投入方面,每年初,旌阳区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收入3‰的比例划拨财政帮扶资金,5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300余万元,其中仅财政资金就达4000余万元。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5年来,旌阳区先后选派26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常驻越西脱贫攻坚一线,突出精准、聚焦质量,下足“绣花”功夫。全区200余个乡镇(街道)、区级部门、村(社区)以及民营企业与越西对口单位“全覆盖”结对、“多领域”帮扶,互动交流300余次,提供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肩负历史重任,始终牢记使命和职责,把真情融入文昌故里,把大爱播撒红色彝乡——5年间,“旌阳力量”在调整中适应,在砥砺中奋进,在困难中前行,用行动践行助推越西脱贫奔小康的庄严承诺。

    有深度: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杨书记,我家房子今天封顶了,来帮忙的邻居多,你一定要来看看喔。”“杨书记,我家的建房补助已经到账,现在就去订购门窗,卡沙沙(彝语:谢谢)!”近段时间以来,在越西县河东乡东红村,第一书记杨永胜常收到类似的问候。

    2018年10月,旌阳区人民法院金融庭副庭长杨永胜来到东红村任第一书记。通过逐户走访排查,逐项核算收入,他积极对接特殊困难户建房、边缘户建房、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于去年底启动全村162户安全住房建设工作。

    而在越西县梅花乡巴姑村、保石乡克里村、申果乡申果村、瓦普莫乡瓦普莫村这4个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旌阳区共投入帮扶资金1300余万元,协调焊接技工、设计企业等助力住房设计和施工,为定点帮扶村建起集中安置点7个、安全住房375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住房全覆盖。

    这也是旌阳区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全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硬指标的缩影。

    走进越西县旌阳幼儿园,美术室、绘本室、塑胶草坪和彩色跑道,以及绘本区、医护游戏区、美工游戏区等五大游戏区,令人眼前一亮。旌阳幼儿园由旌越两地共同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于2018年5月投入使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教育帮扶上,旌阳区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43万元,瞄准学校软硬件环境提升、骨干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三方面短板,高质量完成了19个教育帮扶项目的实施。

    而在实施医疗卫生帮扶工作中,旌阳区以项目援建为龙头,聚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夯实基层医疗机构,改善村级卫生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优化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同时实施“移动医疗”,在各乡镇开展巡回义诊35场次,诊疗群众3000余人次,诊断体检1000例次。

    有力度:

    “输血”“造血”并举助特色农产品飞出大凉山

    距离县城52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的越西县德吉乡,因自然条件恶劣,村民陆续搬离。而今年以来,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今年2月,旌阳区援彝干部唐颖胜前往德吉乡,担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综合帮扶队队长,抢抓产业扶贫政策、业务培训。随后,德吉乡成功引进养殖规模达千头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分别建成养羊场和桃园。216户960名乡亲入股有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实现每人每年450元以上的入股分红。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旌阳区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输血”“造血”并举,着力提升越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色和质量。

    发展越西贡椒种植便是一例。越西县板桥乡气候、土质适宜花椒生长,按照政府引导、“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旌阳区和越西县在板桥乡共建越西贡椒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花椒种植5000亩。在当地3家专合社常年务工的贫困户达96户、191人,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苹果、甜樱桃、早熟桃、魔芋、金银花……藏在大凉山深处的越西“宝贝”,相继在旌阳区的帮扶下实现产业化;同时,借助旌阳搭建的产销对接渠道飞出大山,飞往大型商超,飞上电商平台,飞进“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近年来,旌阳区投入250万元用于支持越西文昌文化资源挖掘打造,组织旌阳区10余家企业、16名艺术家实地开展旅游产业策划、包装、推介。同时,建立旌越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举办扶贫培训班、组织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对125户种养大户和卫生家庭实施“以奖代补”,累计奖励资金23.1万元。“授人以渔”深入推进,旌越协作拓展全新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5年倾情帮扶“旌越一家亲”传佳话

  • 2020年10月30日 07时3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越西县梅花乡巴姑村彝家新寨“旌阳新村”美丽如画。


    在德阳市旌阳区援建的越西县旌阳幼儿园,孩子们在快乐地玩游戏。

       

    这是一份话语铿锵的承诺,千里驰援,共筑脱贫奔康梦。

    这是一张笔力雄浑的答卷,5年帮扶,成就“旌越一家亲”。

    2016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德阳市旌阳区对口帮扶凉山州越西县。5年来,260余名旌阳优秀干部常驻越西脱贫攻坚一线,奋战在30余个县级部门、20余所学校医院、25个乡镇、44个贫困村……两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友谊,付出了艰苦努力,“携手共奔小康”的蓝图正成为美好的现实。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旌阳区坚定脱贫攻坚政治担当,坚决扛起对口帮扶政治责任,坚定决心、增强信心、凝聚合力,携手越西县朝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勇前行,努力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答卷。

    有温度:

    狠抓“头等大事”强力量、优资源驰援越西

    越西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之时,越西即是九州之一梁州的地域。南方丝绸之路穿越县境,树衔碑、天皇寺、零关古道、文昌宫遗址等,诉说着越西历史的厚重。

    然而,由于地处大凉山腹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越西也是深度贫困县之一。

    切实担负起省内对口帮扶重大政治任务,举全区之力、汇各方之智、施精准之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2016年,相距千里的旌阳区、越西县正式“结对”,就此展开绵延5年的帮扶,结下深情厚谊。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为助推越西县脱贫摘帽,旌阳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最强的力量、最优的资源送往越西。

    一个“高规格”的工作领导小组迅速成立: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从全区层面加强统筹谋划。组建前方指挥部,选派县级领导靠前指挥,为有力推进对口帮扶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财政资金投入方面,每年初,旌阳区按照不低于上年度财政收入3‰的比例划拨财政帮扶资金,5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300余万元,其中仅财政资金就达4000余万元。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5年来,旌阳区先后选派260余名优秀干部人才常驻越西脱贫攻坚一线,突出精准、聚焦质量,下足“绣花”功夫。全区200余个乡镇(街道)、区级部门、村(社区)以及民营企业与越西对口单位“全覆盖”结对、“多领域”帮扶,互动交流300余次,提供帮扶资金500余万元,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肩负历史重任,始终牢记使命和职责,把真情融入文昌故里,把大爱播撒红色彝乡——5年间,“旌阳力量”在调整中适应,在砥砺中奋进,在困难中前行,用行动践行助推越西脱贫奔小康的庄严承诺。

    有深度: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为决胜脱贫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杨书记,我家房子今天封顶了,来帮忙的邻居多,你一定要来看看喔。”“杨书记,我家的建房补助已经到账,现在就去订购门窗,卡沙沙(彝语:谢谢)!”近段时间以来,在越西县河东乡东红村,第一书记杨永胜常收到类似的问候。

    2018年10月,旌阳区人民法院金融庭副庭长杨永胜来到东红村任第一书记。通过逐户走访排查,逐项核算收入,他积极对接特殊困难户建房、边缘户建房、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于去年底启动全村162户安全住房建设工作。

    而在越西县梅花乡巴姑村、保石乡克里村、申果乡申果村、瓦普莫乡瓦普莫村这4个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基础设施薄弱的贫困村,旌阳区共投入帮扶资金1300余万元,协调焊接技工、设计企业等助力住房设计和施工,为定点帮扶村建起集中安置点7个、安全住房375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安全住房全覆盖。

    这也是旌阳区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全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硬指标的缩影。

    走进越西县旌阳幼儿园,美术室、绘本室、塑胶草坪和彩色跑道,以及绘本区、医护游戏区、美工游戏区等五大游戏区,令人眼前一亮。旌阳幼儿园由旌越两地共同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于2018年5月投入使用。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教育帮扶上,旌阳区5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43万元,瞄准学校软硬件环境提升、骨干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三方面短板,高质量完成了19个教育帮扶项目的实施。

    而在实施医疗卫生帮扶工作中,旌阳区以项目援建为龙头,聚力推进硬件设施建设,夯实基层医疗机构,改善村级卫生院,提升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优化县级医疗机构医疗水平。同时实施“移动医疗”,在各乡镇开展巡回义诊35场次,诊疗群众3000余人次,诊断体检1000例次。

    有力度:

    “输血”“造血”并举助特色农产品飞出大凉山

    距离县城52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的越西县德吉乡,因自然条件恶劣,村民陆续搬离。而今年以来,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今年2月,旌阳区援彝干部唐颖胜前往德吉乡,担任脱贫攻坚专职副书记、综合帮扶队队长,抢抓产业扶贫政策、业务培训。随后,德吉乡成功引进养殖规模达千头的巴马香猪养殖场,分别建成养羊场和桃园。216户960名乡亲入股有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实现每人每年450元以上的入股分红。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了让百姓“钱袋子”鼓起来,旌阳区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输血”“造血”并举,着力提升越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成色和质量。

    发展越西贡椒种植便是一例。越西县板桥乡气候、土质适宜花椒生长,按照政府引导、“合作社 贫困户”模式,旌阳区和越西县在板桥乡共建越西贡椒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花椒种植5000亩。在当地3家专合社常年务工的贫困户达96户、191人,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苹果、甜樱桃、早熟桃、魔芋、金银花……藏在大凉山深处的越西“宝贝”,相继在旌阳区的帮扶下实现产业化;同时,借助旌阳搭建的产销对接渠道飞出大山,飞往大型商超,飞上电商平台,飞进“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近年来,旌阳区投入250万元用于支持越西文昌文化资源挖掘打造,组织旌阳区10余家企业、16名艺术家实地开展旅游产业策划、包装、推介。同时,建立旌越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举办扶贫培训班、组织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对125户种养大户和卫生家庭实施“以奖代补”,累计奖励资金23.1万元。“授人以渔”深入推进,旌越协作拓展全新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