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省校合作如何打造强大“智力引擎”
——四川和清华大学“联姻”样本透视

  • 2019年08月28日 08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6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峰会暨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期间,举办了“技术遇见机遇:创新企业嘉年华”专场交流活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供图)

    随着成南达万高铁项目启动,遂宁市城北的两座高架铁路桥即将“功成身退”。怎样解决好两座铁路桥的去留问题?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来遂宁实习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刘梦嘉、张书杰在综合分析后给出建议——保留部分、进行改造、实现重生,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了有益参考。

    不仅是人才交流,从产学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到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四川与清华大学合作日益密切。在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徐鹏看来,其背后离不开一个词:省校合作。

    其实,清华大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四川省校战略合作朋友圈的第一位朋友。5年前的8月,我省与清华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拉开四川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省校合作的大幕。截至目前,四川省校合作朋友圈里的伙伴已达21所。省校合作如何务实推进,如何打造强大“智力引擎”?近日,记者以清华大学为样本,近距离观察透视。

    一个案例

    天时地利人和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绩斐然

    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一排颇具现代感的大楼坐落在兴隆湖北岸。一栋楼宇门前墙壁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穿过这道门,就来到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院)。

    2016年,清华大学与天府新区携手,共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清华大学10多家地方研究院中,四川院是清华大学在西部地区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

    成绩备受瞩目。短短3年,该院自主研发的IGCT器件和装备成套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世界容量最大的珠海三端柔性直流配电网工程;在大渡河水利枢纽电站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引水隧洞全断面高精度智能巡检;在苏通1100kVGIL综合管廊工程中首次实现暂态过电压实时在线监测……

    “世界在不断进步,学校的学科体系也要不断变化。”清华大学派驻四川院的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在清华大学和四川省战略合作大背景下,把清华的电机、热能、水利等学科优势和四川清洁能源大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个将能源和信息化相结合并最终面向产业化的四川院应运而生。

    如何引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落户,成为四川院最急迫的事情。

    初期,高文胜等带着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清华老师来到四川。入驻后,大家很快感受到四川省、成都市对高层次人才的诚意,不仅有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撑,还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减少了后顾之忧。“最关键的是,无论从研发、制造还是应用需求等方面看,四川有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的良好基础,是一个能做事、做成事的好地方!”高文胜说。

    越来越多的才俊云集到四川院。目前该院已陆续引进31个团队,创新产品64项,申请专利207件。在约300名高层次人才中,近三分之一有着清华或海归背景,硕博率近8成,其中不乏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硅谷创新团队……短短3年,四川院已培育能源互联网高科技企业10家。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首家入驻孵化的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该公司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以清华学子为主的海归创业团队。刚回国时,他们怀揣技术,却在如何注册、怎么建团队方面一头雾水。这时,天府新区安排专人蹲点,一对一为易冲提供全套服务,同时协助筹建实验室;另一方面,四川院助其招引人才,“清华四川院名字响亮,很多人才慕名而来!”

    如今,易冲已发展为国内无线充电行业领军企业,被评为中国60家瞪羚企业之一。四川院也在清华10余家地方研究院中,综合考核排名位居前列。

    两方共赢

    各得其所合作方能行稳致远

    7月20日,“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在凉山锦屏山隧道举行,这标志着由清华大学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从校企合作升级为国家重大项目,将迎来10亿元的国家投入。

    升级背后,是近年来我省和清华大学的密切合作,也是双方助力四川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发展的共赢过程。

    “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干净的环境,这样的地下实验室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面对升级,锦屏地下实验室元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员岳骞颇为欣慰。下一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有意在地下实验室开展深地医学相关研究;农业专家还有望在地下实验室开展种植实验。

    “充分发挥清华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四川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清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5年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的话语正成为现实。

    5年来,我省多个市(州)和清华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携手”“共同”“共建”成为各种文本上的高频词。“唯有实现‘共赢’,合作方能行稳致远。”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对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实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智力支撑更不可或缺。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我省企事业单位与清华签订横向技术合同200余项,合同累计金额达1.8亿元,居全国前列;清华国显电光、紫光集团、同方集团等优质企业在川加大布局发展。

    不只在平台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部分市(州)与清华大学签署共建研究生实践锻炼协议。每年,清华大学选派骨干硕士、博士研究生组队到四川各地历练。当地则精选提供一批科技创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综治维稳等不同类型的实践岗位。

    宜宾长宁地震发生后,清华研究生骨干深入宜宾珙县灾区牵线搭桥,引来4家知名电商企业签约,将灾后重建与“电商扶贫”相结合,让当地优质农副产品更快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徐鹏说,“到四川基层实践,为学生人生经历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这样的观点也得了刘今朝博士的认同。3年前还是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的他,如今已成为一名四川干部,担任阿坝州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对省校合作有了更深理解。

    “清华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和人才到西部去实践和发展,四川是最好的地方之一。”刘今朝认为,四川既有深贫地区,也有成都这样的快速发展地区,为清华人提供了认识国情、磨炼成长和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三点启示

    契合点是前提、人才是关键、创新机制是支撑

    “嗡嗡嗡……”在四川院大楼内的清洁能源发展与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李永龙正在调试一架载有多种传感器的旋翼无人机。实验中,放置了多个能“上天入地下海”的水利工程检测机器人。

    去年,嘉陵江亭子口电站遭遇洪水后,管理方急切想知晓泄水消力池的磨损状态,但排干水池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具备可行性,使得检测工作困难重重。

    “得知亭子口的难题后,我们团队专门开发了消力池专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和评估系统,应用后对方非常满意。”李永龙说,把清华的特色学科和四川水电禀赋及应用需求完美结合,这种研发环境在国内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亭子口项目是5年来我省和清华大学务实合作、携手前进的一个缩影。回望过去,启示有三——

    首先,找准合作契合点,是推进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高文胜看来,高校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原创颠覆性技术,但它只是一些原型技术,只有跟产业界需要相结合,才能够转化为科技生产力,让省校合作更富生命力。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四川院,各市(州)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也以契合为前提。如资源城市攀枝花同清华环境学院开展工业固废资源化处置技术开发合作;巴中联合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城市能源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加快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其次,抓住人才这个关键。

    刘今朝认为,不管什么重大项目,都得靠人来推动。“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四川和清华的合作牵头单位是省委组织部,这种由省委部门、人才部门统揽的格局,能够确保每项合作紧扣‘人才’不跑题。”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四川吸纳清华毕业生来川工作人数居全国第6位,已录用清华选调生人数居全国前列;清华为我省开展培训3万余人次,共建研究生实践等基地20余个;清华派出的一批挂职中青年教师已扎根巴蜀,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则是机制的创新。相关人士认为,机制创新既包括省校合作日常运行规范,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机制是合作开展的重要支撑。”

    四川省—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征集四川项目需求229项、发布清华科技成果243项。去年,我省8部门印发《关于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深化“先确权、后转化”的有效模式等,以产权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从以往经验看,单一企业要走进高校进行深度对接难,学校老师也很难全面了解某地对技术的需求。”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说,针对这种矛盾,成都市正打造“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品牌载体,下半年将走进清华大学,帮助企业找到技术成果、走进重点实验室,也让高校人才和技术找到应用市场,让更多的合作需求同频共振。 (记者 钟振宇 林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校合作如何打造强大“智力引擎”
    ——四川和清华大学“联姻”样本透视

  • 2019年08月28日 08时13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6月12日,在成都举行的能源互联网国际创新创业峰会暨清华—四川科技成果对接会期间,举办了“技术遇见机遇:创新企业嘉年华”专场交流活动。(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供图)

    随着成南达万高铁项目启动,遂宁市城北的两座高架铁路桥即将“功成身退”。怎样解决好两座铁路桥的去留问题?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来遂宁实习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刘梦嘉、张书杰在综合分析后给出建议——保留部分、进行改造、实现重生,为当地相关部门提供了有益参考。

    不仅是人才交流,从产学研平台建设、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到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四川与清华大学合作日益密切。在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徐鹏看来,其背后离不开一个词:省校合作。

    其实,清华大学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四川省校战略合作朋友圈的第一位朋友。5年前的8月,我省与清华大学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拉开四川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省校合作的大幕。截至目前,四川省校合作朋友圈里的伙伴已达21所。省校合作如何务实推进,如何打造强大“智力引擎”?近日,记者以清华大学为样本,近距离观察透视。

    一个案例

    天时地利人和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绩斐然

    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学城,一排颇具现代感的大楼坐落在兴隆湖北岸。一栋楼宇门前墙壁上,镌刻着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穿过这道门,就来到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四川院)。

    2016年,清华大学与天府新区携手,共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清华大学10多家地方研究院中,四川院是清华大学在西部地区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

    成绩备受瞩目。短短3年,该院自主研发的IGCT器件和装备成套设计技术成功应用于世界容量最大的珠海三端柔性直流配电网工程;在大渡河水利枢纽电站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引水隧洞全断面高精度智能巡检;在苏通1100kVGIL综合管廊工程中首次实现暂态过电压实时在线监测……

    “世界在不断进步,学校的学科体系也要不断变化。”清华大学派驻四川院的常务副院长高文胜说,在清华大学和四川省战略合作大背景下,把清华的电机、热能、水利等学科优势和四川清洁能源大省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一个将能源和信息化相结合并最终面向产业化的四川院应运而生。

    如何引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落户,成为四川院最急迫的事情。

    初期,高文胜等带着自己的学生和身边的清华老师来到四川。入驻后,大家很快感受到四川省、成都市对高层次人才的诚意,不仅有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撑,还在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减少了后顾之忧。“最关键的是,无论从研发、制造还是应用需求等方面看,四川有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的良好基础,是一个能做事、做成事的好地方!”高文胜说。

    越来越多的才俊云集到四川院。目前该院已陆续引进31个团队,创新产品64项,申请专利207件。在约300名高层次人才中,近三分之一有着清华或海归背景,硕博率近8成,其中不乏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硅谷创新团队……短短3年,四川院已培育能源互联网高科技企业10家。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首家入驻孵化的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该公司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以清华学子为主的海归创业团队。刚回国时,他们怀揣技术,却在如何注册、怎么建团队方面一头雾水。这时,天府新区安排专人蹲点,一对一为易冲提供全套服务,同时协助筹建实验室;另一方面,四川院助其招引人才,“清华四川院名字响亮,很多人才慕名而来!”

    如今,易冲已发展为国内无线充电行业领军企业,被评为中国60家瞪羚企业之一。四川院也在清华10余家地方研究院中,综合考核排名位居前列。

    两方共赢

    各得其所合作方能行稳致远

    7月20日,“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在凉山锦屏山隧道举行,这标志着由清华大学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世界最深的极深地下实验室,从校企合作升级为国家重大项目,将迎来10亿元的国家投入。

    升级背后,是近年来我省和清华大学的密切合作,也是双方助力四川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发展的共赢过程。

    “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干净的环境,这样的地下实验室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面对升级,锦屏地下实验室元老、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员岳骞颇为欣慰。下一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有意在地下实验室开展深地医学相关研究;农业专家还有望在地下实验室开展种植实验。

    “充分发挥清华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促进四川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也是清华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5年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的话语正成为现实。

    5年来,我省多个市(州)和清华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携手”“共同”“共建”成为各种文本上的高频词。“唯有实现‘共赢’,合作方能行稳致远。”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对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的实施,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样的智力支撑更不可或缺。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我省企事业单位与清华签订横向技术合同200余项,合同累计金额达1.8亿元,居全国前列;清华国显电光、紫光集团、同方集团等优质企业在川加大布局发展。

    不只在平台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部分市(州)与清华大学签署共建研究生实践锻炼协议。每年,清华大学选派骨干硕士、博士研究生组队到四川各地历练。当地则精选提供一批科技创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综治维稳等不同类型的实践岗位。

    宜宾长宁地震发生后,清华研究生骨干深入宜宾珙县灾区牵线搭桥,引来4家知名电商企业签约,将灾后重建与“电商扶贫”相结合,让当地优质农副产品更快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徐鹏说,“到四川基层实践,为学生人生经历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这样的观点也得了刘今朝博士的认同。3年前还是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的他,如今已成为一名四川干部,担任阿坝州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九寨沟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这样的工作经历让他对省校合作有了更深理解。

    “清华大学注重引导学生和人才到西部去实践和发展,四川是最好的地方之一。”刘今朝认为,四川既有深贫地区,也有成都这样的快速发展地区,为清华人提供了认识国情、磨炼成长和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

    三点启示

    契合点是前提、人才是关键、创新机制是支撑

    “嗡嗡嗡……”在四川院大楼内的清洁能源发展与系统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师李永龙正在调试一架载有多种传感器的旋翼无人机。实验中,放置了多个能“上天入地下海”的水利工程检测机器人。

    去年,嘉陵江亭子口电站遭遇洪水后,管理方急切想知晓泄水消力池的磨损状态,但排干水池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具备可行性,使得检测工作困难重重。

    “得知亭子口的难题后,我们团队专门开发了消力池专用水下智能巡检机器人和评估系统,应用后对方非常满意。”李永龙说,把清华的特色学科和四川水电禀赋及应用需求完美结合,这种研发环境在国内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亭子口项目是5年来我省和清华大学务实合作、携手前进的一个缩影。回望过去,启示有三——

    首先,找准合作契合点,是推进合作顺利开展的前提。

    在高文胜看来,高校侧重于基础研究和原创颠覆性技术,但它只是一些原型技术,只有跟产业界需要相结合,才能够转化为科技生产力,让省校合作更富生命力。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四川院,各市(州)与清华大学的合作也以契合为前提。如资源城市攀枝花同清华环境学院开展工业固废资源化处置技术开发合作;巴中联合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共建城市能源安全联合研究中心,加快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其次,抓住人才这个关键。

    刘今朝认为,不管什么重大项目,都得靠人来推动。“值得一提的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四川和清华的合作牵头单位是省委组织部,这种由省委部门、人才部门统揽的格局,能够确保每项合作紧扣‘人才’不跑题。”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四川吸纳清华毕业生来川工作人数居全国第6位,已录用清华选调生人数居全国前列;清华为我省开展培训3万余人次,共建研究生实践等基地20余个;清华派出的一批挂职中青年教师已扎根巴蜀,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则是机制的创新。相关人士认为,机制创新既包括省校合作日常运行规范,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创新机制是合作开展的重要支撑。”

    四川省—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对接会已连续举办三届,征集四川项目需求229项、发布清华科技成果243项。去年,我省8部门印发《关于扩大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深化“先确权、后转化”的有效模式等,以产权激励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从以往经验看,单一企业要走进高校进行深度对接难,学校老师也很难全面了解某地对技术的需求。”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说,针对这种矛盾,成都市正打造“校企双进·企业家进校园”品牌载体,下半年将走进清华大学,帮助企业找到技术成果、走进重点实验室,也让高校人才和技术找到应用市场,让更多的合作需求同频共振。 (记者 钟振宇 林凌)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