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新居里
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 2019年08月14日 07时4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如今的绵竹市汉旺新镇。

    七月三十日,四川日报老记者王沛(左)在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回访。

    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2版刊登的评论员文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

    随老记者回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绵竹市汉旺镇,感受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雨后的绵竹市汉旺镇汉旺广场一片宁静。一旁的钟楼,时针分针定格在下午2时28分。11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在那非常时刻,为凝聚共识、提振信心,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刊发由王沛、陈露耘撰写的评论员文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在全国主流平面媒体中率先发表评论,在危难时刻充分体现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这篇文章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震后9个月,王沛又到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写下关于弘扬“东汽精神”的系列评论文章。

    近日,记者与老记者王沛一起回访汉旺镇,在新居中感受奋起奋进的磅礴力量,在灾区巨变中展望美好未来。

    时光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场地震。地震造成全省68636人遇难、36万多人受伤、17516人失踪

    2008年5月12日晚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迅速组织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行动

    2008年6月8日

    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原则、规划、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2008年6月1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18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18个地震重灾县。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主动承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

    2009年4月2日

    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大会提出:从2008年10月起,到2010年9月止,我省要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2009年12月31日我省灾区重建农房全部完工2010年4月30日我省灾区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2011年8月

    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我省正式下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

    2011年10月

    按照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要求,四川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

    2017年

    39个重灾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亿元,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8亿元,是震前的5.4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再访现场 提振信心党报应该有所作为

    “地震发生后,短短几小时内流言四起,恐慌和悲观情绪在蔓延。”王沛回忆,2008年5月12日晚上,时任报社总编辑罗晓岗提出,在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非常时刻,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党报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决定要写这篇评论。王沛和同事陈露耘连夜加班,在2小时内写成这篇评论,并于5月13日见报。

    “当晚10点左右,我来到川报夜班大楼开始写稿,这里灯火通明,同事们都在紧张工作。当晚不时有余震发生,可是每个人都在坚守岗位。”在王沛看来,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理应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认真思考,王沛和陈露耘梳理出抗震救灾的共识和信心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三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四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王沛告诉记者,后来的事实证明,上述五方面内容也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精神高度一致,产生广泛影响。涅槃重生这里的人们感恩奋进

    走进钟楼旁的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馆内反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全过程的图片、实物有序排列,白色灯光映照下,馆内一片庄严肃穆。这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唯一在地震遗址建立的纪念馆,占地2600多平方米,分为序厅、灾难厅、救援厅、安置厅、重建厅、尾厅6个部分。“钟楼停摆了,但人们的生活没有停摆。”在王沛看来,灾区人民坚强奋进,才赢得了涅槃重生的希望。

    在一幅东汽汉旺基地地震旧址的图片前,王沛驻足良久。“震后9个月,我来到东汽汉旺基地采访,一路看到都是板房。但后来再到东汽时,这里的重建速度超出想象,厂区已经搬迁并恢复生产,达到甚至超过了震前水平。”王沛说,这让他对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有了坚定的信心。

    这样的信心,有现实的注脚。离开汉旺镇旧址,向南驱车不到5分钟,一座崭新的小镇令记者一行眼前一亮。宽阔的街面上,粉墙黛瓦的楼房整齐排列,远处山脉连绵起伏。走进居民陈庆竹的家中,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生活早已走上正轨。“地震时啥都不管了,只抱了一床铺盖出来,当时还以为天塌了,坐地上哭了好久。”陈庆竹的一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如今陈庆竹的家在汉旺新镇香山花园小区。小区是无锡援建汉旺新镇的项目之一。在这座重生的小镇,类似的援建项目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无锡援建项目总投资12.5亿元,累计新建房屋面积31.6万平方米,新建新镇道路16.2公里,涉及基础配套设施、交通、商业、农房重建等各个方面,一座“江南小镇”重生在龙门山下。

    时至中午,记者一行来到新镇广场,“汉旺新镇”的牌匾引人注目。广场两侧是饭店,对面是连片的家电家具商场。“进来坐嘛,炒菜蒸菜都有!”路过一家中餐馆时,老板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好热闹,都要没位置了。”王沛笑着说。“九黄线上的游客多,到我们镇上耍的也多,格桑花看过没?我们镇上就有!”笑容绽放在脸上,老板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此时,隔壁电器商场,正传来一曲《幸福生活甜如蜜》…… (记者 伍力 石小宏 摄影 记者 郝飞)

    一文两读

    抗震救灾精神在不断延续

    读者 朱伟 北川中羌医医院院长

    在北川工作了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我永生难忘。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那种痛至今难以忘怀,但同样难以忘怀的还有人们在灾后重建中的自强不息和感恩奋进。

    还记得地震发生后,流言和恐惧冲击着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焦躁与无助当中。第二天,四川日报就发表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这篇文章,点出了抗震救灾的信心所在,让灾区群众仿佛吃下了“定心丸”。后面的实践更证明了这篇评论的意义,党和国家对灾区的巨大关怀,援建省市的无私奉献,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灾区群众感到无比的温暖,对未来充满信心。

    地震过去11年了,身为北川县一名医务工作者,亲历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崭新的房屋、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北川中羌医医院也从无到有、从无等级到通过三级乙等民族医医院现场评审,医疗条件的改善,医务人员的努力,正为当地群众提供着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医院对口帮扶的贫困村2018年也顺利脱贫。我觉得,在这一切变化里面,是抗震救灾精神在不断延续,是有一种力量在催人奋进的结果。读者陈涛绵竹市玉泉镇派出所所长

    我是汶川特大地震的亲历者,当时我在绵竹市的清平乡派出所当民警。不少亲朋好友都被这场地震夺去了生命,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

    对于灾区群众来说,要战胜灾难需要有一种精神,需要有一种力量,而这种精神和力量来自国家的关怀、社会的帮助,也来自媒体的报道。记得那时,从新闻上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关怀、各地无私援助的消息,也从报纸上读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次战胜灾难的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壮大和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句话,在当时的困难情况下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在灾后重建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那股精神,在不断的余震中,硬是没日没夜苦干,渐渐走出了地震的阴影,重建起崭新、美丽的新家园。

    如今,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了11年,在这11年里,抗震救灾中的那些感人故事一直感动着我,抗震救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精要撷录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抗击灾难、战胜灾难,从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灾难本身不是好事,但是每一次战胜灾难的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壮大和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无数次证明,面对灾难,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面对这场罕见的灾害,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摘自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居里
    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 2019年08月14日 07时42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如今的绵竹市汉旺新镇。

    七月三十日,四川日报老记者王沛(左)在绵竹市汉旺地震遗址回访。

    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2版刊登的评论员文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

    随老记者回访“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绵竹市汉旺镇,感受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雨后的绵竹市汉旺镇汉旺广场一片宁静。一旁的钟楼,时针分针定格在下午2时28分。11年前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在那非常时刻,为凝聚共识、提振信心,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刊发由王沛、陈露耘撰写的评论员文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在全国主流平面媒体中率先发表评论,在危难时刻充分体现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这篇文章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震后9个月,王沛又到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市汉旺镇,写下关于弘扬“东汽精神”的系列评论文章。

    近日,记者与老记者王沛一起回访汉旺镇,在新居中感受奋起奋进的磅礴力量,在灾区巨变中展望美好未来。

    时光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场地震。地震造成全省68636人遇难、36万多人受伤、17516人失踪

    2008年5月12日晚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领导下,迅速组织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行动

    2008年6月8日

    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对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原则、规划、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

    2008年6月1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通知》。18个省、市分别对口支援18个地震重灾县。此外,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主动承诺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

    2009年4月2日

    全省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大会提出:从2008年10月起,到2010年9月止,我省要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任务2009年12月31日我省灾区重建农房全部完工2010年4月30日我省灾区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基本完成

    2011年8月

    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我省正式下发《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2011—2015年)》

    2011年10月

    按照国务院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要求,四川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灾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

    2017年

    39个重灾县(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亿元,是震前(2007年)的3.2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48亿元,是震前的5.4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278元和14092元,是震前的2.8倍和3.7倍

    再访现场 提振信心党报应该有所作为

    “地震发生后,短短几小时内流言四起,恐慌和悲观情绪在蔓延。”王沛回忆,2008年5月12日晚上,时任报社总编辑罗晓岗提出,在特大地震突如其来的非常时刻,最重要的是凝聚共识、提振信心,党报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因此决定要写这篇评论。王沛和同事陈露耘连夜加班,在2小时内写成这篇评论,并于5月13日见报。

    “当晚10点左右,我来到川报夜班大楼开始写稿,这里灯火通明,同事们都在紧张工作。当晚不时有余震发生,可是每个人都在坚守岗位。”在王沛看来,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在突发重大事件面前理应发挥引领作用。

    通过认真思考,王沛和陈露耘梳理出抗震救灾的共识和信心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三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四是灾区人民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五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王沛告诉记者,后来的事实证明,上述五方面内容也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精神高度一致,产生广泛影响。涅槃重生这里的人们感恩奋进

    走进钟楼旁的绵竹市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纪念馆,馆内反映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全过程的图片、实物有序排列,白色灯光映照下,馆内一片庄严肃穆。这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唯一在地震遗址建立的纪念馆,占地2600多平方米,分为序厅、灾难厅、救援厅、安置厅、重建厅、尾厅6个部分。“钟楼停摆了,但人们的生活没有停摆。”在王沛看来,灾区人民坚强奋进,才赢得了涅槃重生的希望。

    在一幅东汽汉旺基地地震旧址的图片前,王沛驻足良久。“震后9个月,我来到东汽汉旺基地采访,一路看到都是板房。但后来再到东汽时,这里的重建速度超出想象,厂区已经搬迁并恢复生产,达到甚至超过了震前水平。”王沛说,这让他对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有了坚定的信心。

    这样的信心,有现实的注脚。离开汉旺镇旧址,向南驱车不到5分钟,一座崭新的小镇令记者一行眼前一亮。宽阔的街面上,粉墙黛瓦的楼房整齐排列,远处山脉连绵起伏。走进居民陈庆竹的家中,家具电器一应俱全,生活早已走上正轨。“地震时啥都不管了,只抱了一床铺盖出来,当时还以为天塌了,坐地上哭了好久。”陈庆竹的一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如今陈庆竹的家在汉旺新镇香山花园小区。小区是无锡援建汉旺新镇的项目之一。在这座重生的小镇,类似的援建项目还有很多。数据显示,无锡援建项目总投资12.5亿元,累计新建房屋面积31.6万平方米,新建新镇道路16.2公里,涉及基础配套设施、交通、商业、农房重建等各个方面,一座“江南小镇”重生在龙门山下。

    时至中午,记者一行来到新镇广场,“汉旺新镇”的牌匾引人注目。广场两侧是饭店,对面是连片的家电家具商场。“进来坐嘛,炒菜蒸菜都有!”路过一家中餐馆时,老板热情招呼我们坐下。“好热闹,都要没位置了。”王沛笑着说。“九黄线上的游客多,到我们镇上耍的也多,格桑花看过没?我们镇上就有!”笑容绽放在脸上,老板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此时,隔壁电器商场,正传来一曲《幸福生活甜如蜜》…… (记者 伍力 石小宏 摄影 记者 郝飞)

    一文两读

    抗震救灾精神在不断延续

    读者 朱伟 北川中羌医医院院长

    在北川工作了20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让我永生难忘。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和家园的那种痛至今难以忘怀,但同样难以忘怀的还有人们在灾后重建中的自强不息和感恩奋进。

    还记得地震发生后,流言和恐惧冲击着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焦躁与无助当中。第二天,四川日报就发表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这篇文章,点出了抗震救灾的信心所在,让灾区群众仿佛吃下了“定心丸”。后面的实践更证明了这篇评论的意义,党和国家对灾区的巨大关怀,援建省市的无私奉献,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灾区群众感到无比的温暖,对未来充满信心。

    地震过去11年了,身为北川县一名医务工作者,亲历着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崭新的房屋、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北川中羌医医院也从无到有、从无等级到通过三级乙等民族医医院现场评审,医疗条件的改善,医务人员的努力,正为当地群众提供着更多更好的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医院对口帮扶的贫困村2018年也顺利脱贫。我觉得,在这一切变化里面,是抗震救灾精神在不断延续,是有一种力量在催人奋进的结果。读者陈涛绵竹市玉泉镇派出所所长

    我是汶川特大地震的亲历者,当时我在绵竹市的清平乡派出所当民警。不少亲朋好友都被这场地震夺去了生命,内心的痛苦不言而喻。

    对于灾区群众来说,要战胜灾难需要有一种精神,需要有一种力量,而这种精神和力量来自国家的关怀、社会的帮助,也来自媒体的报道。记得那时,从新闻上看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关怀、各地无私援助的消息,也从报纸上读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特大地震灾害》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一次战胜灾难的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壮大和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句话,在当时的困难情况下仿佛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在灾后重建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那股精神,在不断的余震中,硬是没日没夜苦干,渐渐走出了地震的阴影,重建起崭新、美丽的新家园。

    如今,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了11年,在这11年里,抗震救灾中的那些感人故事一直感动着我,抗震救灾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精要撷录

    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抗击灾难、战胜灾难,从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灾难本身不是好事,但是每一次战胜灾难的经历,都成为我们成长、壮大和无往而不胜的宝贵精神财富。历史无数次证明,面对灾难,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面对这场罕见的灾害,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地震灾害。

    ——摘自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