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市中心发现五代时期大型高等级建筑

  • 2019年06月27日 07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刻有“天东四”的脊筒。

    建筑构件。 (记者吴晓铃摄)

    发掘现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几年前,成都市体育中心的建筑工地上,先后发现了隋唐“中央公园”摩诃池以及明代蜀王府遗迹。6月2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明蜀王府的东北角——今成都正府街与顺城大街交叉路口西南角的正府街遗址,再度发现了明代郡王——庆符王的王府建筑遗存,还发掘出一组从晚唐五代沿用到南宋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考古人员推测,这片建筑遗迹,可能为当时的官署或庙宇的高等级建筑。

    大型建筑可能与官署有关

    2018年7月,为配合基础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正府街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在发掘区的中部,考古人员根据建筑磉礅和出土瓷器等线索,一步步揭露出了这片大型建筑基址的面貌。记者26日在现场看到,发掘区域内仍然保留了几个磉礅的遗迹。遗址现场负责人唐彬介绍,磉礅是古代建筑中柱础下端用于承重的部分。在这片建筑修筑时,工人用一层夯土一层卵石反复夯筑,打下坚实的基础。

    晚唐时,这片建筑规模还比较小,但到了五代时期就开始大规模扩建,以建筑间的天井为分隔,形成了主体建筑面阔七开间的多进深院落格局。磉礅间隔约3米,其上有8排柱子。初步估算,这栋七开间的大型房屋基址宽度达到了20多米。在解剖磉礅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少量瓷片。它们以晚唐五代时期的邛窑瓷器为主,如大饼足或玉璧足碗,低温青黄釉绿彩瓷片等。唐彬说,“结合上下地层出土遗物,我们判断大部分磉礅始建年代为五代时期。”到了宋代,这片建筑依然沿用,只是进行了小范围增补或改建。

    面阔七开间的五代大型建筑基址,在当时属于何种性质?考古人员表示,古代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庙宇、官署则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只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才用九开间。在这里发现的七开间的建筑基址,是成都近年考古发现的规模可进前5的大型建筑,推测可能为官署或者庙宇的建筑。

    成都建城两千多年来,城址未变。尤其唐代剑南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以后到清代光绪年间,罗城几大城门一直未改。唐彬说,根据《成都城坊古迹考》绘制的成都地图发现,罗城几大城门轴线交叉处,就位于正府街不远的玉带桥,“所以从唐代开始,正府街应该就是成都的一个中心位置。这处大型高等级建筑,可能与当时的官署或庙宇有关。”

    明郡王庆符王王府揭开面纱

    在正府街遗址的北部和南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正南北向的两座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仿木建筑构件。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构件已经全部清理出来放在了箩筐中,其中包括龙纹瓦当、滴水,凤纹滴水,斗拱,脊筒、龙吻等。它们全部由琉璃做成。此外,还清理出了龙、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等屋脊走兽的残件。在这些残件中,价值最大的当属一件脊筒,它是房屋正脊上的建筑构件,上面刻着“天东四”三个大字。

    这片明代的建筑群,考古人员认为是明代郡王庆符王的王府。

    唐彬说,在《天启成都府图》中,明确标注了庆符府在蜀王府的东北角,具体位置就在蜀王府北部萧墙之外。此次考古发现的明代建筑构件中,青色琉璃瓦占比较高,当为藩王一族在琉璃厂统一制造。

    庆符王府的确切位置被考古印证,与成都市体育中心发现的明代蜀王府一起互为补充,丰富了研究明代地方藩王的实物资料。唐彬表示,大量出现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构建和建筑基址,也为复原明代郡王府的砌筑方法,对古建研究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代庆符王朱宣,还是明末张献忠攻陷成都时,唯一一位逃出来的蜀郡王。史料记载,张献忠攻占成都前,末代蜀王朱至澍与诸妃嫔投井自尽,内江王、太平王等郡王随之而亡。仅庆符王朱宣在张献忠占领成都前逃走,夜走邛州,直到后来被下属暴露了王室身份。

    唐彬说,根据现场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到,明代这里还是郡王府用料考究的建筑,到了清代,这片地区就已经变成普通民居。与明代宗室蜀王有关的一切,渐渐湮灭于地下。

    据介绍,由于这片遗址后期破坏严重,将不再保留,磉礅等遗存将整体切割异地保存。 (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市中心发现五代时期大型高等级建筑

  • 2019年06月27日 07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刻有“天东四”的脊筒。

    建筑构件。 (记者吴晓铃摄)

    发掘现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几年前,成都市体育中心的建筑工地上,先后发现了隋唐“中央公园”摩诃池以及明代蜀王府遗迹。6月26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在明蜀王府的东北角——今成都正府街与顺城大街交叉路口西南角的正府街遗址,再度发现了明代郡王——庆符王的王府建筑遗存,还发掘出一组从晚唐五代沿用到南宋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考古人员推测,这片建筑遗迹,可能为当时的官署或庙宇的高等级建筑。

    大型建筑可能与官署有关

    2018年7月,为配合基础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正府街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在发掘区的中部,考古人员根据建筑磉礅和出土瓷器等线索,一步步揭露出了这片大型建筑基址的面貌。记者26日在现场看到,发掘区域内仍然保留了几个磉礅的遗迹。遗址现场负责人唐彬介绍,磉礅是古代建筑中柱础下端用于承重的部分。在这片建筑修筑时,工人用一层夯土一层卵石反复夯筑,打下坚实的基础。

    晚唐时,这片建筑规模还比较小,但到了五代时期就开始大规模扩建,以建筑间的天井为分隔,形成了主体建筑面阔七开间的多进深院落格局。磉礅间隔约3米,其上有8排柱子。初步估算,这栋七开间的大型房屋基址宽度达到了20多米。在解剖磉礅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少量瓷片。它们以晚唐五代时期的邛窑瓷器为主,如大饼足或玉璧足碗,低温青黄釉绿彩瓷片等。唐彬说,“结合上下地层出土遗物,我们判断大部分磉礅始建年代为五代时期。”到了宋代,这片建筑依然沿用,只是进行了小范围增补或改建。

    面阔七开间的五代大型建筑基址,在当时属于何种性质?考古人员表示,古代民间建筑常用三开间,庙宇、官署则常用五开间或七开间,只有特别重要的建筑才用九开间。在这里发现的七开间的建筑基址,是成都近年考古发现的规模可进前5的大型建筑,推测可能为官署或者庙宇的建筑。

    成都建城两千多年来,城址未变。尤其唐代剑南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以后到清代光绪年间,罗城几大城门一直未改。唐彬说,根据《成都城坊古迹考》绘制的成都地图发现,罗城几大城门轴线交叉处,就位于正府街不远的玉带桥,“所以从唐代开始,正府街应该就是成都的一个中心位置。这处大型高等级建筑,可能与当时的官署或庙宇有关。”

    明郡王庆符王王府揭开面纱

    在正府街遗址的北部和南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正南北向的两座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仿木建筑构件。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构件已经全部清理出来放在了箩筐中,其中包括龙纹瓦当、滴水,凤纹滴水,斗拱,脊筒、龙吻等。它们全部由琉璃做成。此外,还清理出了龙、狮子、麒麟、天马、海马等屋脊走兽的残件。在这些残件中,价值最大的当属一件脊筒,它是房屋正脊上的建筑构件,上面刻着“天东四”三个大字。

    这片明代的建筑群,考古人员认为是明代郡王庆符王的王府。

    唐彬说,在《天启成都府图》中,明确标注了庆符府在蜀王府的东北角,具体位置就在蜀王府北部萧墙之外。此次考古发现的明代建筑构件中,青色琉璃瓦占比较高,当为藩王一族在琉璃厂统一制造。

    庆符王府的确切位置被考古印证,与成都市体育中心发现的明代蜀王府一起互为补充,丰富了研究明代地方藩王的实物资料。唐彬表示,大量出现的瓦当、滴水等建筑构建和建筑基址,也为复原明代郡王府的砌筑方法,对古建研究具有较大学术价值。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代庆符王朱宣,还是明末张献忠攻陷成都时,唯一一位逃出来的蜀郡王。史料记载,张献忠攻占成都前,末代蜀王朱至澍与诸妃嫔投井自尽,内江王、太平王等郡王随之而亡。仅庆符王朱宣在张献忠占领成都前逃走,夜走邛州,直到后来被下属暴露了王室身份。

    唐彬说,根据现场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到,明代这里还是郡王府用料考究的建筑,到了清代,这片地区就已经变成普通民居。与明代宗室蜀王有关的一切,渐渐湮灭于地下。

    据介绍,由于这片遗址后期破坏严重,将不再保留,磉礅等遗存将整体切割异地保存。 (记者 吴晓铃)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