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评选出首批502名“成都工匠”

  • 2019年05月01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4月30日,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成都举行。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4月30日,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成都举行,对成都重点发展的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一线涌现出的能工巧匠进行命名表扬。大会宣布了首批命名的2019年“成都工匠”,潘玉华等502名同志被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总工会命名为2019年“成都工匠”。

    “成都工匠”崇尚事业追求卓越,谱写了一个个精彩故事

    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强音,成为民族的文明标识。近年来,“成都工匠”“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扩大了成都这座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出了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标定了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冲刺世界城市的蓝图。随着成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需要工匠人才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成都工匠”的评选工作,是地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鲜活案例,着力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汇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

    这次被命名的“成都工匠”当中,有置身国防军工事业,在生产一线专注于无线电焊接的“军工绣娘”潘玉华;有突破国外设备技术、产品工艺封锁,填补国内空白的多室袋生产技术领军人才朱仲强;有坚守地铁检修岗位,执着于自主研发的“发明家”周胡彬;有能在不拆卸的状态下,仅凭耳朵就判断发动机轴承健康状况的战机“心脏手术师”罗卓红等等。他们崇尚事业、追求卓越,创造了一个个行业奇迹,谱写了一个个精彩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期“成都工匠”精神。

    “成都工匠”评选面向全市所有职工,一线职工多技术水平高

    “成都工匠”的评选面向成都所有职工。今年2月,2019年“成都工匠”评选活动启动,历时3个月,经过申报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等评选流程,产生了首批命名的502名“成都工匠”。

    评选活动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把评选条件,兼顾基础条件和技能条件,要求候选人德才兼备、优中选优;严格评选程序,设置了3次公示、三道审核,评选过程公开公正、严谨规范;严格客观评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国工匠、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按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划分为11个评审小组,采取“量化打分+定性认可”的方式进行现场考察、分组评审,强化技能实绩导向。

    “除了重点聚焦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一线工人,还兼顾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教授赵明霏说,“成都工匠”的评选,就是要把现代产业工匠人才评选出来。

    此次评选出的502名“成都工匠”行业分布广,遍布成都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及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工种,并呈现出年龄跨度大、技术水平高、引领作用强、一线职工多、企业类型全等多个特点。

    “成都工匠”评选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线职工多,普通职工393人,占总人数的78%;技术总监、生产负责人109人,占总人数的22%。年龄跨度大,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的59岁,最年轻的23岁,从“50后”到“90后”齐聚。技术水平高,高级技师和高级职称216人,占总人数的43%;技师和中级职称187人,占总人数的37%。引领作用强,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军人112人,占总人数的22%;坚持“师带徒”的387人,占总人数的77%,体现了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企业类型全,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298人,占总人数的59%;民营私营企业176人,占总人数的35%;外资合资企业28人,占总人数的6%。

    据介绍,“成都工匠”除享受成都市政府关于技能人才有关优惠政策外,市级相关部门和全市工会组织正陆续推出工匠“礼遇”:比如一次性奖励2万元现金、大病医疗专家服务、机场高铁VIP通道、省内外疗休养、国内外技能提升交流、工匠健康定制保险、国情研修考察、节日走访慰问等。

    评选过程中的“两个不变”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训中心教授宁振武印象深刻,他认为“成都工匠”的评选工作是一次大手笔,其规模大、覆盖行业广。

    打通“成都工匠”向上成长通道,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

    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工匠培育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为导向,大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工匠人才支撑体系,工作成效凸显、独具创新特色。

    在制度设计上,将“成都工匠”纳入成都市人才体系总盘子和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形成了关于工匠人才培育、评价、使用、激励、引进和保障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在培育导向上,打破年龄、学历、身份等限制,聚焦重点发展的产业一线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

    在正向激励上,健全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

    在发展路径上,着力构建工匠人才递进梯次培育评选体系,打通“成都工匠”向上成长为“四川工匠”“大国工匠”的通道。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创新举措,体现出成都作为全省主干城市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成都工匠”评选立足于《“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以评选活动为牵引,从工匠培育顶层设计入手,作出了工匠人才培养、引进、竞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呈现出“三大优势”:

    ——首先是层次高。“成都工匠”评选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以成都市委、市政府意见形式出台,纳入成都市人才工作体系,工匠人才享受成都市高端人才政策待遇。“这是针对产业工人特别是技能人才设计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把成都建设成为注重工匠人才培养、重视工匠人才发展、集聚工匠人才创新创业的典范城市,有利于加快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次是导向强。按照《“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成都将用五年时间,培育评选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名,遍布成都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对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榜样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能赶超,推动形成人人可为工匠、人人争当工匠、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局面。

    ——第三是机制活。“成都工匠”评选对象中,既有从世界、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也有各行各业推荐的技术精英和身怀绝技、自行申报、通过评审鉴定而来的“民间高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李珂教授表示,成都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实践。  (李健 图片由成都市总工会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评选出首批502名“成都工匠”

  • 2019年05月01日 07时4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4月30日,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成都举行。

    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4月30日,2019年“成都工匠”命名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成都举行,对成都重点发展的五大先进制造业、五大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一线涌现出的能工巧匠进行命名表扬。大会宣布了首批命名的2019年“成都工匠”,潘玉华等502名同志被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总工会命名为2019年“成都工匠”。

    “成都工匠”崇尚事业追求卓越,谱写了一个个精彩故事

    工匠精神已成为时代强音,成为民族的文明标识。近年来,“成都工匠”“一锤一钉”的劳作、“一砖一瓦”的建设,有力推动了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扩大了成都这座城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提出了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标定了建设现代化新天府、冲刺世界城市的蓝图。随着成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加需要工匠人才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成都工匠”的评选工作,是地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鲜活案例,着力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汇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动力。

    这次被命名的“成都工匠”当中,有置身国防军工事业,在生产一线专注于无线电焊接的“军工绣娘”潘玉华;有突破国外设备技术、产品工艺封锁,填补国内空白的多室袋生产技术领军人才朱仲强;有坚守地铁检修岗位,执着于自主研发的“发明家”周胡彬;有能在不拆卸的状态下,仅凭耳朵就判断发动机轴承健康状况的战机“心脏手术师”罗卓红等等。他们崇尚事业、追求卓越,创造了一个个行业奇迹,谱写了一个个精彩故事,生动诠释了新时期“成都工匠”精神。

    “成都工匠”评选面向全市所有职工,一线职工多技术水平高

    “成都工匠”的评选面向成都所有职工。今年2月,2019年“成都工匠”评选活动启动,历时3个月,经过申报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成都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等评选流程,产生了首批命名的502名“成都工匠”。

    评选活动按照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把评选条件,兼顾基础条件和技能条件,要求候选人德才兼备、优中选优;严格评选程序,设置了3次公示、三道审核,评选过程公开公正、严谨规范;严格客观评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国工匠、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按全市“5+5+1”重点产业领域划分为11个评审小组,采取“量化打分+定性认可”的方式进行现场考察、分组评审,强化技能实绩导向。

    “除了重点聚焦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中的一线工人,还兼顾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教授赵明霏说,“成都工匠”的评选,就是要把现代产业工匠人才评选出来。

    此次评选出的502名“成都工匠”行业分布广,遍布成都市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涵盖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现代服务业及新经济的多个行业多个工种,并呈现出年龄跨度大、技术水平高、引领作用强、一线职工多、企业类型全等多个特点。

    “成都工匠”评选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一线职工多,普通职工393人,占总人数的78%;技术总监、生产负责人109人,占总人数的22%。年龄跨度大,平均年龄41岁,最年长的59岁,最年轻的23岁,从“50后”到“90后”齐聚。技术水平高,高级技师和高级职称216人,占总人数的43%;技师和中级职称187人,占总人数的37%。引领作用强,有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军人112人,占总人数的22%;坚持“师带徒”的387人,占总人数的77%,体现了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企业类型全,来自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298人,占总人数的59%;民营私营企业176人,占总人数的35%;外资合资企业28人,占总人数的6%。

    据介绍,“成都工匠”除享受成都市政府关于技能人才有关优惠政策外,市级相关部门和全市工会组织正陆续推出工匠“礼遇”:比如一次性奖励2万元现金、大病医疗专家服务、机场高铁VIP通道、省内外疗休养、国内外技能提升交流、工匠健康定制保险、国情研修考察、节日走访慰问等。

    评选过程中的“两个不变”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培训中心教授宁振武印象深刻,他认为“成都工匠”的评选工作是一次大手笔,其规模大、覆盖行业广。

    打通“成都工匠”向上成长通道,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

    成都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工匠培育工作的部署要求,以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为导向,大力实施“成都工匠”培育计划,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工匠人才支撑体系,工作成效凸显、独具创新特色。

    在制度设计上,将“成都工匠”纳入成都市人才体系总盘子和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形成了关于工匠人才培育、评价、使用、激励、引进和保障的一整套政策体系。

    在培育导向上,打破年龄、学历、身份等限制,聚焦重点发展的产业一线不拘一格培育评选工匠人才。

    在正向激励上,健全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

    在发展路径上,着力构建工匠人才递进梯次培育评选体系,打通“成都工匠”向上成长为“四川工匠”“大国工匠”的通道。

    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这些创新举措,体现出成都作为全省主干城市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成都工匠”评选立足于《“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以评选活动为牵引,从工匠培育顶层设计入手,作出了工匠人才培养、引进、竞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呈现出“三大优势”:

    ——首先是层次高。“成都工匠”评选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以成都市委、市政府意见形式出台,纳入成都市人才工作体系,工匠人才享受成都市高端人才政策待遇。“这是针对产业工人特别是技能人才设计的职业发展规划,有利于把成都建设成为注重工匠人才培养、重视工匠人才发展、集聚工匠人才创新创业的典范城市,有利于加快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成都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其次是导向强。按照《“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成都将用五年时间,培育评选成都市级工匠3000名、区(市)县级工匠7000名,遍布成都现代产业体系的各个领域。对广大产业工人而言,榜样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能赶超,推动形成人人可为工匠、人人争当工匠、人人践行工匠精神的局面。

    ——第三是机制活。“成都工匠”评选对象中,既有从世界、全国、省、市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也有各行各业推荐的技术精英和身怀绝技、自行申报、通过评审鉴定而来的“民间高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李珂教授表示,成都实施《“成都工匠”培育五年计划》,是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积极实践。  (李健 图片由成都市总工会提供)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