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藏区计划今年底实现贫困县全部退出 自然资源政策如何“四两拨千斤” 
两个藏区县:土地里找脱贫“密码”

  • 2019年12月17日 07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基卡依村,一座座藏式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记者 李向雨摄

       

    一线

    12月15日,雪后初晴。距离丹巴县城37公里的高山深处,半扇门乡腊月山三村,村民在崭新的小广场上跳起了锅庄,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腊月山三村的幸福时刻是四川藏区的一个缩影。作为我省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四川藏区计划今年底实现贫困县全退出。

    在众多脱贫攻坚的政策和项目中,自然资源政策可谓“四两拨千斤”。一直以来,我省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质灾害治理等举措,为藏区脱贫攻坚注入动力。

    年关将近,记者走进两个藏区贫困县,探访当地如何从土地里找到出路。

    A丹巴县

    土地整理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博物馆”摘穷帽

    “年底有120头藏香猪出栏,都是高山养殖的资格猪肉。”12月15日,省自然资源厅派驻腊月山三村的第一书记顾海兵正忙着打电话联系卖家。他告诉记者,今年预计能获得36万元收益。

    2016年,腊月山三村建起了标准化养猪场,主要用于种猪繁育,目前,该养猪场出栏规模已经从20头扩大到120头。此外,腊月山三村还发展了中药材种植项目、花椒种植项目等,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高山蔬菜。

    改变,源于原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开始的帮扶。

    腊月山三村是个典型的高山村,垂直高差超过1000米,地质灾害隐患严重。“以前只要一下暴雨,就要塌方。”村党支部书记毛文彬说。

    2016年,原省国土资源厅配套通村公路项目,在腊月山三村开展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仅仅16公里的上山道路,共进行了12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今年6月底,丹巴暴发暴雨灾害,治理后的腊月山片区没有发生一起地质灾害。

    丹巴被称作“地质灾害博物馆”,也是旅游大县,错落有致的藏寨是丹巴的一道风景线,但也暗藏地质灾害隐患。2016年,原省国土资源厅投入约3700万元,在中路乡开展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隐患消除了,我们住着放心,游客来玩,也放心。”中路乡基卡依村党支部书记三依格绒说。

    自2014年以来,原省国土资源厅累计投入3.52亿元对703户位于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群众实施了避险搬迁安置,对30处威胁群众多、危险性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了工程治理,对45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排危除险,为当地脱贫攻坚筑牢地质安全保障。

    如果说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为贫困山村筑起安全堡垒,土地整理项目则为丹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原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近2000万元,在包括腊月山三村在内的半扇门乡22个村开展了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8400余亩。

    “通过连片开发,整体改善农业耕作环境,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半扇门乡相关负责人说,该乡在高原山腰地带全力推进经济林木种植,大力发展干果、特色水果、林下产品等,在山下气候适宜的河谷地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半扇门乡喇嘛寺二村村民袁强就是受益人之一,今年他种了10多亩羊肚菌,收入超过20万元。

    “将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结合,一方面消除安全隐患,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丹巴县县委副书记刘记说,借力一系列自然资源政策、项目的组合拳,丹巴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

    B甘孜县

    土地变资源,增减挂钩流转收益超8亿元

    年底,甘孜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增减挂钩工作的李博格外忙碌。11月20日,他从甘孜县赶到成都参加了一场签约仪式。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回到甘孜县,走村下乡,查看项目进展。

    这场签约仪式上,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与甘孜县政府签署了《深化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龙泉驿区计划购买甘孜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0亩。按照每亩30万元的价格计算,预计可产生收益4.5亿元。“收益将全部用于当地脱贫攻坚,为农村新居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服务。”李博介绍。

    增减挂钩助推脱贫攻坚,是自然资源政策红利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项。继2016年允许深度贫困地区指标省内流转后,2017年底,国家又在跨省域流转方面,为深度贫困县开了口子。

    在政策红利指引下,藏区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热情高涨。2018年,原省国土资源厅争取到2.55万亩增减挂钩跨省流转指标,其中5500亩分配给藏区;2019年,省自然资源厅争取到2.03万亩指标,其中6600亩分配给藏区。预计两年共产生收益36.3亿元。

    2018年,甘孜县立项实施了该县首个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来马镇纳哇村、叶早村、格一村、格二村。结合实际情况,甘孜县将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藏区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有机融合。“比如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结合,新居之前已经建好,现在我们的主要精力就投在拆旧复垦上。”甘孜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项目整合打包,使扶贫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今,在甘孜,曾经破旧的危房已被铲平,整理成平整有序的耕地。“以前老房子拆掉了,我们又多了一块地。”纳哇村村民拥措说。

    去年至今,甘孜县已启动两批增减挂钩项目。“这次和龙泉驿区交易的主要是我们第一批项目的指标。”甘孜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配套政策,允许每个县在项目立项时,预支30%指标进行交易,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此外,省自然资源厅还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下放从立项到验收各环节的审批权。

    按计划,今年底甘孜县将全面脱贫。甘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甘孜已实施完成第一批试点项目拆旧面积约771亩,正在实施第二批试点项目拆旧面积约1101亩,计划申报第三批试点项目拆旧面积约1667亩,“3个批次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实现财政增收8.317亿元。”(记者 寇敏芳 )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藏区计划今年底实现贫困县全部退出 自然资源政策如何“四两拨千斤” 
    两个藏区县:土地里找脱贫“密码”

  • 2019年12月17日 07时4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基卡依村,一座座藏式民居坐落在山腰间。记者 李向雨摄

       

    一线

    12月15日,雪后初晴。距离丹巴县城37公里的高山深处,半扇门乡腊月山三村,村民在崭新的小广场上跳起了锅庄,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腊月山三村的幸福时刻是四川藏区的一个缩影。作为我省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四川藏区计划今年底实现贫困县全退出。

    在众多脱贫攻坚的政策和项目中,自然资源政策可谓“四两拨千斤”。一直以来,我省强化政策支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地质灾害治理等举措,为藏区脱贫攻坚注入动力。

    年关将近,记者走进两个藏区贫困县,探访当地如何从土地里找到出路。

    A丹巴县

    土地整理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博物馆”摘穷帽

    “年底有120头藏香猪出栏,都是高山养殖的资格猪肉。”12月15日,省自然资源厅派驻腊月山三村的第一书记顾海兵正忙着打电话联系卖家。他告诉记者,今年预计能获得36万元收益。

    2016年,腊月山三村建起了标准化养猪场,主要用于种猪繁育,目前,该养猪场出栏规模已经从20头扩大到120头。此外,腊月山三村还发展了中药材种植项目、花椒种植项目等,村民在房前屋后种上高山蔬菜。

    改变,源于原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开始的帮扶。

    腊月山三村是个典型的高山村,垂直高差超过1000米,地质灾害隐患严重。“以前只要一下暴雨,就要塌方。”村党支部书记毛文彬说。

    2016年,原省国土资源厅配套通村公路项目,在腊月山三村开展边坡地质灾害治理,仅仅16公里的上山道路,共进行了12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今年6月底,丹巴暴发暴雨灾害,治理后的腊月山片区没有发生一起地质灾害。

    丹巴被称作“地质灾害博物馆”,也是旅游大县,错落有致的藏寨是丹巴的一道风景线,但也暗藏地质灾害隐患。2016年,原省国土资源厅投入约3700万元,在中路乡开展小流域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隐患消除了,我们住着放心,游客来玩,也放心。”中路乡基卡依村党支部书记三依格绒说。

    自2014年以来,原省国土资源厅累计投入3.52亿元对703户位于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群众实施了避险搬迁安置,对30处威胁群众多、危险性大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开展了工程治理,对45处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实施了排危除险,为当地脱贫攻坚筑牢地质安全保障。

    如果说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为贫困山村筑起安全堡垒,土地整理项目则为丹巴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6年,原省国土资源厅投入近2000万元,在包括腊月山三村在内的半扇门乡22个村开展了土地整理项目,整理土地8400余亩。

    “通过连片开发,整体改善农业耕作环境,为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半扇门乡相关负责人说,该乡在高原山腰地带全力推进经济林木种植,大力发展干果、特色水果、林下产品等,在山下气候适宜的河谷地带,发展粮食作物种植。半扇门乡喇嘛寺二村村民袁强就是受益人之一,今年他种了10多亩羊肚菌,收入超过20万元。

    “将土地整理和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相结合,一方面消除安全隐患,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丹巴县县委副书记刘记说,借力一系列自然资源政策、项目的组合拳,丹巴已于2018年脱贫摘帽。

    B甘孜县

    土地变资源,增减挂钩流转收益超8亿元

    年底,甘孜县自然资源局负责增减挂钩工作的李博格外忙碌。11月20日,他从甘孜县赶到成都参加了一场签约仪式。第二天又马不停蹄回到甘孜县,走村下乡,查看项目进展。

    这场签约仪式上,成都市龙泉驿区政府与甘孜县政府签署了《深化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龙泉驿区计划购买甘孜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0亩。按照每亩30万元的价格计算,预计可产生收益4.5亿元。“收益将全部用于当地脱贫攻坚,为农村新居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服务。”李博介绍。

    增减挂钩助推脱贫攻坚,是自然资源政策红利中“含金量”最高的一项。继2016年允许深度贫困地区指标省内流转后,2017年底,国家又在跨省域流转方面,为深度贫困县开了口子。

    在政策红利指引下,藏区实施增减挂钩项目热情高涨。2018年,原省国土资源厅争取到2.55万亩增减挂钩跨省流转指标,其中5500亩分配给藏区;2019年,省自然资源厅争取到2.03万亩指标,其中6600亩分配给藏区。预计两年共产生收益36.3亿元。

    2018年,甘孜县立项实施了该县首个增减挂钩项目,实施范围包括来马镇纳哇村、叶早村、格一村、格二村。结合实际情况,甘孜县将增减挂钩实施过程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藏区新居、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有机融合。“比如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结合,新居之前已经建好,现在我们的主要精力就投在拆旧复垦上。”甘孜州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项目整合打包,使扶贫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今,在甘孜,曾经破旧的危房已被铲平,整理成平整有序的耕地。“以前老房子拆掉了,我们又多了一块地。”纳哇村村民拥措说。

    去年至今,甘孜县已启动两批增减挂钩项目。“这次和龙泉驿区交易的主要是我们第一批项目的指标。”甘孜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省自然资源厅出台了配套政策,允许每个县在项目立项时,预支30%指标进行交易,作为项目的启动资金。此外,省自然资源厅还出台一系列措施,进一步下放从立项到验收各环节的审批权。

    按计划,今年底甘孜县将全面脱贫。甘孜县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甘孜已实施完成第一批试点项目拆旧面积约771亩,正在实施第二批试点项目拆旧面积约1101亩,计划申报第三批试点项目拆旧面积约1667亩,“3个批次项目实施后,预计可实现财政增收8.317亿元。”(记者 寇敏芳 )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