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从烂在地里没人要 到每公斤16元不愁卖——
迷科乌洋芋出深山

  • 2019年12月15日 08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2月12日,群山深处的凉山州金阳县,久违的太阳“钻”出云层,把整个县城晒得暖意融融。守着临街的店铺,贾巴拉打却没有晒太阳的心思,而是一直忙着发货。

    今年22岁的贾巴拉打是马依足乡迷科村村民,也是村里迷科乌洋芋合作社社员,专门负责给网购顾客发货。仅12日当天,他就填了40多张快递单,其中不少订单来自省外。自7月上线以来,当地乌洋芋网上销售已达8000多单。

    销售空间延展的同时,迷科乌洋芋身价也在飙升。当前,迷科乌洋芋网上售价每公斤16元,收购价每公斤也有5元。然而,更早之前,4角钱一公斤也没人要。

    迷科乌洋芋,究竟如何走出深山,卖起了价?

    一条脱贫路

    “土疙瘩”原来是“金宝贝”

    “做梦都想不到哦!”第一次听到自己种的乌洋芋能远销到广东,建档立卡贫困户补比作格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乌洋芋在当地确实太普通。迷科村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土地贫瘠,只出产土豆和玉米等作物。

    出产东西少,没啥特色,这是挡在迷科村脱贫路上的大石头。

    2018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派驻马依足乡党委第一副书记郑伟到迷科村调研,为寻找适宜产业而一筹莫展。连续一个月,郑伟反复思考,结果并不理想。

    灵感来自一次在贫困户家中的走访。临近中午,主人递给他一个烤洋芋,不断推荐:“尝一个嘛,好吃得很。”

    原本不喜欢吃洋芋的郑伟接过来咬了一口,顿时觉得“真好吃”。他还发现,这里的土豆皮是紫色的,部分肉质也呈紫色,当地人称为乌洋芋。

    随后,他把乌洋芋寄到成都,送给家人和朋友品尝,得到一致好评。

    口感好,营养价值如何?郑伟把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测。结果显示,迷科乌洋芋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属于富硒食品。于是,郑伟马不停蹄为当地乌洋芋进行了有机认证。

    “这哪儿是‘土疙瘩’,完全是‘金宝贝’啊。”郑伟喜出望外,坚定了把乌洋芋作为脱贫主导产业打造的决心。

    一套组合拳

    叫响品牌,更保障品质产量

    好东西,怎样卖好价?短暂兴奋后,更多问题涌来。

    “品牌,品牌,必须有品加有牌。”请教专家后,郑伟理出思路:农产品变商品,必须要有品牌。

    首先得有商标。通过驻村干部帮助,迷科村去年注册了“迷科乌洋芋”商标。

    “人靠衣装马靠鞍。”随后,仅产品包装盒就设计了6款。

    这还不够。“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迷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胡畔说。

    去年开始,迷科村想方设法“吆喝”起来,网上搞直播,还邀请当地彝族女老师担任形象代言人,拍摄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推广。随后还获得“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用标授权,并闯进机关、高校和商超,知名度大大提高。

    线下,通过对口帮扶单位“以购代捐”;线上,进驻淘宝、京东、拼多多,从去年秋天开始,迷科乌洋芋销量跑出“加速度”,一年卖出了几十万公斤。

    为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村里又争取到华夏人寿保险公司50多万元捐赠,建起储量20万公斤的冻库。为防范自然风险,去年村里为2000亩乌洋芋买了农产品保险,还建起喷灌配套水系,即便遇到旱灾也可确保收成。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迷科乌洋芋不仅牌子更响,品质和产量都更有保障。

    一个新烦恼

    周边洋芋冒充“迷科乌洋芋”

    “卖了10万元了!”提起今年的收成,27岁的迷科村村民波比杨军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他家种了近30亩乌洋芋,收了4万多公斤,目前已卖出一半,收入10万元。

    不只是他一家。今年,迷科村乌洋芋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除去留种和自己食用,预计有75万公斤可投入市场销售,仅此一项,就能带来近400万元的收入。

    乌洋芋已成为脱贫重要动力。数据显示,迷科村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从2017年底的2900元,增长到今年的6900元。

    喜悦背后有烦恼。迷科乌洋芋“火了”,周边种植的洋芋也悄悄在市场打起了“迷科乌洋芋”旗号。

    “好不容易打出的品牌,不能这么毁了。”在郑伟建议下,当地成立迷科乌洋芋合作社,产品由合作社统购统销,以此防止其他洋芋“冒充”。

    合作社还建起溯源体系,每个迷科乌洋芋都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生产地、生产者等信息一目了然。

    但这仍不能完全打消郑伟的顾虑。他担心别的地方一拥而上,规模快速扩张,导致价格走低,“芋贱伤农”。接下来,郑伟和驻村工作队将围绕这个新课题下功夫。

    再过几天,迷科村村民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种下一颗颗乌洋芋的同时,也种下脱贫致富的希望。(记者 侯冲 梁现瑞 )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从烂在地里没人要 到每公斤16元不愁卖——
    迷科乌洋芋出深山

  • 2019年12月15日 08时4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2月12日,群山深处的凉山州金阳县,久违的太阳“钻”出云层,把整个县城晒得暖意融融。守着临街的店铺,贾巴拉打却没有晒太阳的心思,而是一直忙着发货。

    今年22岁的贾巴拉打是马依足乡迷科村村民,也是村里迷科乌洋芋合作社社员,专门负责给网购顾客发货。仅12日当天,他就填了40多张快递单,其中不少订单来自省外。自7月上线以来,当地乌洋芋网上销售已达8000多单。

    销售空间延展的同时,迷科乌洋芋身价也在飙升。当前,迷科乌洋芋网上售价每公斤16元,收购价每公斤也有5元。然而,更早之前,4角钱一公斤也没人要。

    迷科乌洋芋,究竟如何走出深山,卖起了价?

    一条脱贫路

    “土疙瘩”原来是“金宝贝”

    “做梦都想不到哦!”第一次听到自己种的乌洋芋能远销到广东,建档立卡贫困户补比作格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

    乌洋芋在当地确实太普通。迷科村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土地贫瘠,只出产土豆和玉米等作物。

    出产东西少,没啥特色,这是挡在迷科村脱贫路上的大石头。

    2018年,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派驻马依足乡党委第一副书记郑伟到迷科村调研,为寻找适宜产业而一筹莫展。连续一个月,郑伟反复思考,结果并不理想。

    灵感来自一次在贫困户家中的走访。临近中午,主人递给他一个烤洋芋,不断推荐:“尝一个嘛,好吃得很。”

    原本不喜欢吃洋芋的郑伟接过来咬了一口,顿时觉得“真好吃”。他还发现,这里的土豆皮是紫色的,部分肉质也呈紫色,当地人称为乌洋芋。

    随后,他把乌洋芋寄到成都,送给家人和朋友品尝,得到一致好评。

    口感好,营养价值如何?郑伟把乌洋芋送到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检测。结果显示,迷科乌洋芋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属于富硒食品。于是,郑伟马不停蹄为当地乌洋芋进行了有机认证。

    “这哪儿是‘土疙瘩’,完全是‘金宝贝’啊。”郑伟喜出望外,坚定了把乌洋芋作为脱贫主导产业打造的决心。

    一套组合拳

    叫响品牌,更保障品质产量

    好东西,怎样卖好价?短暂兴奋后,更多问题涌来。

    “品牌,品牌,必须有品加有牌。”请教专家后,郑伟理出思路:农产品变商品,必须要有品牌。

    首先得有商标。通过驻村干部帮助,迷科村去年注册了“迷科乌洋芋”商标。

    “人靠衣装马靠鞍。”随后,仅产品包装盒就设计了6款。

    这还不够。“品牌的本质是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可。”迷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胡畔说。

    去年开始,迷科村想方设法“吆喝”起来,网上搞直播,还邀请当地彝族女老师担任形象代言人,拍摄的短视频在各大平台推广。随后还获得“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用标授权,并闯进机关、高校和商超,知名度大大提高。

    线下,通过对口帮扶单位“以购代捐”;线上,进驻淘宝、京东、拼多多,从去年秋天开始,迷科乌洋芋销量跑出“加速度”,一年卖出了几十万公斤。

    为保证品质,延长销售期,村里又争取到华夏人寿保险公司50多万元捐赠,建起储量20万公斤的冻库。为防范自然风险,去年村里为2000亩乌洋芋买了农产品保险,还建起喷灌配套水系,即便遇到旱灾也可确保收成。

    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迷科乌洋芋不仅牌子更响,品质和产量都更有保障。

    一个新烦恼

    周边洋芋冒充“迷科乌洋芋”

    “卖了10万元了!”提起今年的收成,27岁的迷科村村民波比杨军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他家种了近30亩乌洋芋,收了4万多公斤,目前已卖出一半,收入10万元。

    不只是他一家。今年,迷科村乌洋芋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除去留种和自己食用,预计有75万公斤可投入市场销售,仅此一项,就能带来近400万元的收入。

    乌洋芋已成为脱贫重要动力。数据显示,迷科村10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已从2017年底的2900元,增长到今年的6900元。

    喜悦背后有烦恼。迷科乌洋芋“火了”,周边种植的洋芋也悄悄在市场打起了“迷科乌洋芋”旗号。

    “好不容易打出的品牌,不能这么毁了。”在郑伟建议下,当地成立迷科乌洋芋合作社,产品由合作社统购统销,以此防止其他洋芋“冒充”。

    合作社还建起溯源体系,每个迷科乌洋芋都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一扫,生产地、生产者等信息一目了然。

    但这仍不能完全打消郑伟的顾虑。他担心别的地方一拥而上,规模快速扩张,导致价格走低,“芋贱伤农”。接下来,郑伟和驻村工作队将围绕这个新课题下功夫。

    再过几天,迷科村村民将迎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种下一颗颗乌洋芋的同时,也种下脱贫致富的希望。(记者 侯冲 梁现瑞 )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