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 贵州 云南如何携手擦亮文旅金字招牌?

  • 2019年11月22日 07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1月19日到20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前往贵州、云南考察学习,并与两省分别签署《文化旅游合作协议(2019—2022年)》等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三省将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组建旅游推广联盟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这场取经之旅、合作之行后,四川应如何与贵州、云南一道,擦亮文化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对此,本报评论理论部联合川报全媒体集群MORE大数据工作室,用数字展示三省文旅产业发展的共性与差异,并特邀5位专家,就三省文旅产业协同合作谈看法、给建议。

    专家名单

    杨振之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谢梅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金颖若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

    李炎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要携手?

    ●贵州“山地文化+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和四川的“历史文化+文化生活”,在消费市场中互为补充

    ●做大三省文旅品牌,必须携手;解决三省交界地区发展和民生难题,必须携手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认为,三省资源优势奠定了合作基础。三省文旅资源多样性、丰富性在全国都居前列,云南的多样气候环境颇具优势,民族特色鲜明;贵州除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之外,喀斯特地形和山地旅游独树一帜;四川文化资源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一,文旅产业都是省内重要支柱力量。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认为,三省特色优势文旅资源,即贵州“山地文化+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和四川的“历史文化+文化生活”资源,在消费市场中互为补充,“云南贵州的年轻人被四川丰富的文创、演艺吸引,云南贵州又可以为人口大省四川提供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交通发展带来合作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指出,未来三年,渝昆高铁、成贵高铁、沪昆高铁云贵段的开通,将形成云贵川三地的高铁“金三角”网络格局,进一步提升三地的联络交流。杨振之也指出,四川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是云贵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但未来随着云贵川之间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三省的旅游交往将更加频繁,周末和节假日有望形成潮汐式的旅游客流,携手共同开发市场。

    从战略机遇看,“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和倡议,给合作带来良好机遇,也让三省深化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专家们指出,贵州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是西部地区连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尤其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要道;云南位于“一带一路”南向开放的重要节点,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家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将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四川加强与云南贵州的合作,是形成区域联动并实现战略对接的应有之举。

    想要做大文旅品牌,也必须携起手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谢梅认为,三省都强调在红色资源、民族资源等文化资源开发上有所突破,而这些方面是相通的,唯有树立共同的文化标识,打造共同的文化IP,打造区域性的文化品牌,才能得到更大范围游客的认同。这种大事业,需要有大胸怀、大气魄、大格局。

    推动文旅合作,还关乎民生问题。李炎指出,在贵州和云南、四川的部分交界地区,经济相对滞后,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统一市场条件来竞合发展,发挥资源整合效力,提升区界的影响力,可以助力三省交界处、多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云贵川三地在文旅产业方面已有合作基础。罗来军指出,比如云贵川三省的泸州市、遵义市、毕节市、昭通市四地政府决定联合申报创建赤水河流域国家气象公园,就是三地携手将文旅和脱贫有效结合的具体实践。“但和东部地区之间的交流比较,西部地区跨省间文旅产业的合作上还存在差距。”李炎指出,这一现实决定了接下来的合作必将更全面和深入。

    怎样携手?

    ●借助政府的力量拆掉壁垒,让基础设施连起来,让人们发展产业的心“连起来”

    ●探索建立云贵川三省旅游客源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直接影响区域合作的成效。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金颖若指出,三省过去缺少协同开发经验。比如在旅游线路设计时,有时会刻意绕开对方的景区和点位,实在绕不开才会将其纳入线路和产品中。

    对此,李炎认为,树立合理的竞合理念,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产业从市场化的视角看,竞争是一定存在的,但是更多的是合作的机遇,即便看似相似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实也存在差异性,这就是游客最看重的。而当前的文旅产业消费主体逐渐转向80后、90后甚至95后,分众化、小众化的消费,注重体验性、看重文化生活、热衷自驾游和带有科考、探险、访学游学性质的旅游,成为新的消费趋势。所以,当前的游客不可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划分地块的景点式、大巴参观式旅游,协同开发才能顺应新市场。

    跨省合作一定会面对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金颖若认为,这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拆掉壁垒,让基础设施连起来,让人们发展产业的心“连起来”。具体如何干?杨振之建议,三省可以探索建立新的常态化机制,打通技术、资金、规划、营销等环节,提升合作的效率。罗来军则认为,还应该探索建立云贵川三地旅游客源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在区域内推进酒店居住、旅游信息、景点线路、票务服务等一体化,探索推行“一票通”等跨行政区划的运营模式。

    除了政府,金颖若明确指出企业在推动合作中的实质性作用。他认为,打造旅游产品,串联精品旅游线路,客源的开拓互换,只有企业参与进来以后,才能见成效。他进一步指出,要素流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发展,就必须内部实现市场的充分共享,外部共同发力拓展市场。这一点,三省要有共识,作为邻居,三省的产业要互相开放,让要素在云贵川之间流动起来。

    “云贵川三地在旅游业的合作开发,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云南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做得充分”,对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要素,李炎进一步给出建议,要鼓励三省演艺、会展、产业园区等领域的合作。具体而言,他建议,三地可以借鉴云南与相关国家共同举办的南博会、六国国际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活动,加强跨省文化庆典的合作,同时共建西南演艺产业联盟、会展联盟、创意西南地区文旅博览会、产业园区协同创新联盟、云贵川文化旅游论坛,让要素流动平台日常化。

    但是提到园区,谢梅提醒,不要以工业化的思路做文创产业,因为只要涉及文化,就有地域性特征,只是简单地引进项目可能会走进死胡同。发展文旅产业,就要结合当地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创产品。这一点,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要了解伦敦,人们会选择观看《歌剧魅影》,要了解纽约,人们会选择到百老汇去。

    携手做什么?

    ●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共同开发旅游新兴业态

    此次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云南贵州之行,特别提到了与贵州联合打造赤水河旅游经济带和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与云南携手擦亮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金沙江、泸沽湖、大竹海等旅游“金字招牌”。携手开发包装推介运营精品旅游线路是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

    何谓精品?金颖若认为,精品,必须具备底蕴深厚、品格高尚、区域特色明显等特质。然而,一些地方在打造旅游线路时,受制于开发水平、创意水平,要么简单地贴上一些文化标签,要么就是山寨抄袭模仿,毫无新意,缺乏观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存在板着面孔教育人的现象,游客缺乏体验感、参与感,自然也难获启示,白白浪费宝贵的文化资源。”

    让旅游线路“精品化”,谢梅建议,首先要梳理、明确共同的合作目标、文化定位,并建立同一条线路的信息共享平台。重点是要有工匠精神,把数据共享、用好。此外,更要在文化产品打造上深度融合,比如红军长征可以根据长征经历的顺序梳理这条线上前端、中端、后端的旅游点位,明确不同历史时期,互相站台,让游客能够思路清晰地重走长征路。其他比如藏羌彝民族资源也可以放在历史的语境中梳理,把一个部落发展转移梳理出来;南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同样是可以打造的IP线路,梳理出途经地点、当地重要意义,让人能重走一趟,就很有价值。

    旅游线路建好,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让线路“活起来”,“只有形成游客流,让人在‘线’中流动,才能带动区域之间的合作。”李炎认为,精品旅游线路开发需要游客,就需要极大程度方便游客,比如金沙江沿线,游客一次旅游,就想体验沿江两岸风情,所以两岸要做好重要景区景点间的对接和合作。此外,这些“线”同时也是文化交织的地方,要开发文化旅游带,用文化带动线路活起来。比如跨民族地区的旅游线路开发,可以对接国家7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如云南永胜和攀枝花对接,云南彝族地区的昭通核心地区可以和宜宾对接,楚雄州对接大小凉山,在基础设施对接、文化合作上下功夫;大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云南同样要携手四川乃至西藏,形成三省甚至西部四省区市之间的一种资源的互补和项目的流动。此外,还应该携手想办法让本地优势资源“活起来”,比如四川的文博资源。谢梅指出,让四川文博资源与夜经济携手,可以吸引更多过夜消费;而李炎则设想,“成都的国际非遗节能不能和其他两省形成互动?”

    除了以上旅游线路,三省在文旅融合上,也可以携手开拓思维,把握新兴业态。谢梅认为,贵州这几年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一个主要原因是把握到了“大数据+旅游”等新业态的趋势。她认为,把握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业适应未来竞争的重要思想转变。为此,她建议正在进行的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应当将文旅融合所产生的“旅游+技术”、滑雪、潜水等新业态纳入其中。“稻城正在进行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和12米光学望远镜的建设,也是一次开发‘旅游+技术’新业态的机遇。”

    金颖若也表示,对于云贵川来说,智慧旅游、数字旅游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数据就是资源,数据量越大,使用越频繁,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三省可以考虑共同建设一个区域性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收集数据,共享数据,利用数据,服务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

    全方位提升西南地区文旅品牌美誉度,就还需要携手加强现代化管理、培育现代化旅游人才,提升整个地区旅游素质。一方面,当地人的热情与否事关整个旅游体验,谢梅认为,云南在全域旅游服务意识上更为先进,要向他们学习,“培训当地人,甚至培训到村里”。另一方面,四川拥有人才优势,云南与贵州的人力成本则较低,金颖若认为,三省市场空间和容量巨大。对此,罗来军建议,可以建立三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形成成熟、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保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张舟 记者 刘志杰)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 贵州 云南如何携手擦亮文旅金字招牌?

  • 2019年11月22日 07时5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1月19日到20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前往贵州、云南考察学习,并与两省分别签署《文化旅游合作协议(2019—2022年)》等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三省将在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组建旅游推广联盟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这场取经之旅、合作之行后,四川应如何与贵州、云南一道,擦亮文化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对此,本报评论理论部联合川报全媒体集群MORE大数据工作室,用数字展示三省文旅产业发展的共性与差异,并特邀5位专家,就三省文旅产业协同合作谈看法、给建议。

    专家名单

    杨振之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谢梅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金颖若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

    李炎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罗来军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为什么要携手?

    ●贵州“山地文化+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和四川的“历史文化+文化生活”,在消费市场中互为补充

    ●做大三省文旅品牌,必须携手;解决三省交界地区发展和民生难题,必须携手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杨振之认为,三省资源优势奠定了合作基础。三省文旅资源多样性、丰富性在全国都居前列,云南的多样气候环境颇具优势,民族特色鲜明;贵州除了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之外,喀斯特地形和山地旅游独树一帜;四川文化资源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一,文旅产业都是省内重要支柱力量。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李炎认为,三省特色优势文旅资源,即贵州“山地文化+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和四川的“历史文化+文化生活”资源,在消费市场中互为补充,“云南贵州的年轻人被四川丰富的文创、演艺吸引,云南贵州又可以为人口大省四川提供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交通发展带来合作机遇。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罗来军指出,未来三年,渝昆高铁、成贵高铁、沪昆高铁云贵段的开通,将形成云贵川三地的高铁“金三角”网络格局,进一步提升三地的联络交流。杨振之也指出,四川由于人口众多,当前是云贵旅游的主要客源地,但未来随着云贵川之间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三省的旅游交往将更加频繁,周末和节假日有望形成潮汐式的旅游客流,携手共同开发市场。

    从战略机遇看,“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和倡议,给合作带来良好机遇,也让三省深化合作成为必然选择。专家们指出,贵州这几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是西部地区连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尤其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要道;云南位于“一带一路”南向开放的重要节点,推进与周边国家的国家通道建设,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将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四川加强与云南贵州的合作,是形成区域联动并实现战略对接的应有之举。

    想要做大文旅品牌,也必须携起手来。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文化产业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谢梅认为,三省都强调在红色资源、民族资源等文化资源开发上有所突破,而这些方面是相通的,唯有树立共同的文化标识,打造共同的文化IP,打造区域性的文化品牌,才能得到更大范围游客的认同。这种大事业,需要有大胸怀、大气魄、大格局。

    推动文旅合作,还关乎民生问题。李炎指出,在贵州和云南、四川的部分交界地区,经济相对滞后,通过地方文化资源、统一市场条件来竞合发展,发挥资源整合效力,提升区界的影响力,可以助力三省交界处、多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云贵川三地在文旅产业方面已有合作基础。罗来军指出,比如云贵川三省的泸州市、遵义市、毕节市、昭通市四地政府决定联合申报创建赤水河流域国家气象公园,就是三地携手将文旅和脱贫有效结合的具体实践。“但和东部地区之间的交流比较,西部地区跨省间文旅产业的合作上还存在差距。”李炎指出,这一现实决定了接下来的合作必将更全面和深入。

    怎样携手?

    ●借助政府的力量拆掉壁垒,让基础设施连起来,让人们发展产业的心“连起来”

    ●探索建立云贵川三省旅游客源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

    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直接影响区域合作的成效。贵州大学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教授金颖若指出,三省过去缺少协同开发经验。比如在旅游线路设计时,有时会刻意绕开对方的景区和点位,实在绕不开才会将其纳入线路和产品中。

    对此,李炎认为,树立合理的竞合理念,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产业从市场化的视角看,竞争是一定存在的,但是更多的是合作的机遇,即便看似相似的文化旅游资源,其实也存在差异性,这就是游客最看重的。而当前的文旅产业消费主体逐渐转向80后、90后甚至95后,分众化、小众化的消费,注重体验性、看重文化生活、热衷自驾游和带有科考、探险、访学游学性质的旅游,成为新的消费趋势。所以,当前的游客不可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划分地块的景点式、大巴参观式旅游,协同开发才能顺应新市场。

    跨省合作一定会面对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金颖若认为,这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拆掉壁垒,让基础设施连起来,让人们发展产业的心“连起来”。具体如何干?杨振之建议,三省可以探索建立新的常态化机制,打通技术、资金、规划、营销等环节,提升合作的效率。罗来军则认为,还应该探索建立云贵川三地旅游客源共享机制,打造一体化服务平台,在区域内推进酒店居住、旅游信息、景点线路、票务服务等一体化,探索推行“一票通”等跨行政区划的运营模式。

    除了政府,金颖若明确指出企业在推动合作中的实质性作用。他认为,打造旅游产品,串联精品旅游线路,客源的开拓互换,只有企业参与进来以后,才能见成效。他进一步指出,要素流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发展,就必须内部实现市场的充分共享,外部共同发力拓展市场。这一点,三省要有共识,作为邻居,三省的产业要互相开放,让要素在云贵川之间流动起来。

    “云贵川三地在旅游业的合作开发,有些方面甚至还不如云南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做得充分”,对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要素,李炎进一步给出建议,要鼓励三省演艺、会展、产业园区等领域的合作。具体而言,他建议,三地可以借鉴云南与相关国家共同举办的南博会、六国国际艺术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活动,加强跨省文化庆典的合作,同时共建西南演艺产业联盟、会展联盟、创意西南地区文旅博览会、产业园区协同创新联盟、云贵川文化旅游论坛,让要素流动平台日常化。

    但是提到园区,谢梅提醒,不要以工业化的思路做文创产业,因为只要涉及文化,就有地域性特征,只是简单地引进项目可能会走进死胡同。发展文旅产业,就要结合当地文化,创造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创产品。这一点,国外的经验值得借鉴,要了解伦敦,人们会选择观看《歌剧魅影》,要了解纽约,人们会选择到百老汇去。

    携手做什么?

    ●共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共同开发旅游新兴业态

    此次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云南贵州之行,特别提到了与贵州联合打造赤水河旅游经济带和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与云南携手擦亮大香格里拉、茶马古道、金沙江、泸沽湖、大竹海等旅游“金字招牌”。携手开发包装推介运营精品旅游线路是未来合作的重要方向。

    何谓精品?金颖若认为,精品,必须具备底蕴深厚、品格高尚、区域特色明显等特质。然而,一些地方在打造旅游线路时,受制于开发水平、创意水平,要么简单地贴上一些文化标签,要么就是山寨抄袭模仿,毫无新意,缺乏观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一些红色旅游景区,存在板着面孔教育人的现象,游客缺乏体验感、参与感,自然也难获启示,白白浪费宝贵的文化资源。”

    让旅游线路“精品化”,谢梅建议,首先要梳理、明确共同的合作目标、文化定位,并建立同一条线路的信息共享平台。重点是要有工匠精神,把数据共享、用好。此外,更要在文化产品打造上深度融合,比如红军长征可以根据长征经历的顺序梳理这条线上前端、中端、后端的旅游点位,明确不同历史时期,互相站台,让游客能够思路清晰地重走长征路。其他比如藏羌彝民族资源也可以放在历史的语境中梳理,把一个部落发展转移梳理出来;南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同样是可以打造的IP线路,梳理出途经地点、当地重要意义,让人能重走一趟,就很有价值。

    旅游线路建好,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让线路“活起来”,“只有形成游客流,让人在‘线’中流动,才能带动区域之间的合作。”李炎认为,精品旅游线路开发需要游客,就需要极大程度方便游客,比如金沙江沿线,游客一次旅游,就想体验沿江两岸风情,所以两岸要做好重要景区景点间的对接和合作。此外,这些“线”同时也是文化交织的地方,要开发文化旅游带,用文化带动线路活起来。比如跨民族地区的旅游线路开发,可以对接国家7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如云南永胜和攀枝花对接,云南彝族地区的昭通核心地区可以和宜宾对接,楚雄州对接大小凉山,在基础设施对接、文化合作上下功夫;大香格里拉旅游线路,云南同样要携手四川乃至西藏,形成三省甚至西部四省区市之间的一种资源的互补和项目的流动。此外,还应该携手想办法让本地优势资源“活起来”,比如四川的文博资源。谢梅指出,让四川文博资源与夜经济携手,可以吸引更多过夜消费;而李炎则设想,“成都的国际非遗节能不能和其他两省形成互动?”

    除了以上旅游线路,三省在文旅融合上,也可以携手开拓思维,把握新兴业态。谢梅认为,贵州这几年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一个主要原因是把握到了“大数据+旅游”等新业态的趋势。她认为,把握旅游新业态,是旅游业适应未来竞争的重要思想转变。为此,她建议正在进行的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应当将文旅融合所产生的“旅游+技术”、滑雪、潜水等新业态纳入其中。“稻城正在进行圆环阵太阳风射电成像望远镜和12米光学望远镜的建设,也是一次开发‘旅游+技术’新业态的机遇。”

    金颖若也表示,对于云贵川来说,智慧旅游、数字旅游有巨大的合作空间。“数据就是资源,数据量越大,使用越频繁,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就越大。三省可以考虑共同建设一个区域性的智慧旅游数字平台,收集数据,共享数据,利用数据,服务区域文旅产业的发展。”

    全方位提升西南地区文旅品牌美誉度,就还需要携手加强现代化管理、培育现代化旅游人才,提升整个地区旅游素质。一方面,当地人的热情与否事关整个旅游体验,谢梅认为,云南在全域旅游服务意识上更为先进,要向他们学习,“培训当地人,甚至培训到村里”。另一方面,四川拥有人才优势,云南与贵州的人力成本则较低,金颖若认为,三省市场空间和容量巨大。对此,罗来军建议,可以建立三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形成成熟、专业化的运营团队,保障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张舟 记者 刘志杰)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