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迎风山上的告别》《向往》获好评

  • 2018年12月06日 08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2月5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共同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等4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刘庆邦、李一鸣、梁鸿鹰、王山、施战军、胡平等作家、文学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反映四川省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和书写四川省乡村振兴的长篇报告文学《向往》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学扶贫 四川走在全国前列

      吉狄马加肯定了四川省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认为四川省作协走在了全国文学界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学力量、提供文化支撑的前列。“只有把心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作品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阎晶明认为,脱贫攻坚是我国文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四川省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都拿出了新的作品。四川作家走在了前面。今天推出的这两部作品,一部是纪实文学,一部是长篇小说,我认为各有特色,都很出彩。”

      侯志明介绍,四川省作协于2017年初启动实施为期四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向全省作协会员和广大文学工作者发出“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脱贫攻坚作家不能缺席”的号召,切实推进“文学公益捐赠”“文学志愿服务”“文学精品扶贫”等工作。两年来,四川省各级各地作协组织主题创作采风2000余人次,举办专项培训班和主题文学创作讲座300余场次,组织作家捐赠书籍21000余册,征集脱贫攻坚文学创作选题274件,扶持重点选题57件,改稿研讨12件,形成了选题储备、重点扶持、改稿评稿、研讨推荐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批书写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纷纷发表、出版以及改编搬上舞台、荧屏。

      深入生活 讲述四川好故事

      由四川青年作家章泥创作的16万字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目前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作品独辟蹊径,从非常特别的视角深情讲述了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贫困程度最深的农村家庭中的残障孩子,最后怎么一个都不少地告别贫困。

      2016年底和2018年初,章泥先后两次参加四川省脱贫攻坚验收考核调查组,实地奔赴全省精准扶贫第一线,对贫困乡、村进行抽查考核。同时,章泥深入到多地贫困乡村,进村入户走访调查,与众多贫困户、扶贫干部零距离接触。无论在海拔4000多米、气温零下十几度的高寒山区,还是在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章泥切实见证了若干乡村脱贫摘帽……“一次次深入实地,各地贫困人口今非昔比的生存状况、扶贫干部艰苦细致的‘绣花’功夫、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为我的文学构思提供了艺术灵感,为我创作这部小说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素材。”章泥说。

      长篇报告文学《向往》由作家刘裕国与何竞合著,今年7月该书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入选“中国好书2018年7月榜单”。该作品共47万字,系统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后来改为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在表达方式上,该作品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用百姓故事讲述“中国经验”,将乡村振兴必要性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文学表达。作品刻画了82名乡村“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刘裕国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他直言:“我驻守四川农村20多年,用报告文学反映四川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的英雄事迹,我觉得应该是我去做的。我觉得脱贫攻坚和中国梦的实现,小人物是基础。我们的伟大梦想连着小人物的梦想。所以把笔触对准了小人物,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作品鲜活 专家致敬四川作家

      研讨会上,十余位受邀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刻剖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直言:“扶贫是全国性的事,全国各地都在做,但为什么四川的扶贫作品比较突出?还是作协、作家有这样的情怀。”

      白烨认为,四川写扶贫的作品,其实不单单写的是扶贫,而是由扶贫入手,对当下农村现实的触摸。“通过扶贫,把当下农村最真实最鲜活的情况揭示出来了,是对现实题材的一种开拓和深化。这些作品从扶贫出发,又超越了扶贫,都是现实题材的力作。”白烨感叹四川的扶贫作品已经超越了扶贫,要向四川作家表示敬意。

      看了《向往》,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刘裕国既了解社会,又非常接地气。“像写这部《向往》,他下到60多个点采访130多个人,所以他这部作品我感到很有烟火气息,很有生活气息。我们有些小说家在写生活,他会编故事,但是他写不出生活来,生活是需要深入的。”

      在创作《迎风山上的告别》之初,章泥与评论家王干就围绕这部小说有过短暂的交流。王干说他曾经为章泥捏了一把汗,“写扶贫的报告文学还好一点,写扶贫的小说较难,女作家写扶贫的小说难上加难。”如今,书已出版,王干力赞章泥写出了一部“有热气、热情、热度、热量”的作品。“她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如果没有这个视角,小说就会逊色一半。”但王干认为,作品的后半段有些匆忙,如果能再细细打磨,做一个好的结尾,小说就能称得上是中国文坛脱贫攻坚文学的经典。 (记者 肖姗姗 北京12月5日电)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 《迎风山上的告别》《向往》获好评

  • 2018年12月06日 08时06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2月5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文艺报社共同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等4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刘庆邦、李一鸣、梁鸿鹰、王山、施战军、胡平等作家、文学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反映四川省脱贫攻坚的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和书写四川省乡村振兴的长篇报告文学《向往》进行了深入研讨。

      文学扶贫 四川走在全国前列

      吉狄马加肯定了四川省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认为四川省作协走在了全国文学界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学力量、提供文化支撑的前列。“只有把心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作品才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阎晶明认为,脱贫攻坚是我国文学界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四川省作协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都拿出了新的作品。四川作家走在了前面。今天推出的这两部作品,一部是纪实文学,一部是长篇小说,我认为各有特色,都很出彩。”

      侯志明介绍,四川省作协于2017年初启动实施为期四年的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向全省作协会员和广大文学工作者发出“脱贫攻坚文学不能缺席、脱贫攻坚作家不能缺席”的号召,切实推进“文学公益捐赠”“文学志愿服务”“文学精品扶贫”等工作。两年来,四川省各级各地作协组织主题创作采风2000余人次,举办专项培训班和主题文学创作讲座300余场次,组织作家捐赠书籍21000余册,征集脱贫攻坚文学创作选题274件,扶持重点选题57件,改稿研讨12件,形成了选题储备、重点扶持、改稿评稿、研讨推荐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批书写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纷纷发表、出版以及改编搬上舞台、荧屏。

      深入生活 讲述四川好故事

      由四川青年作家章泥创作的16万字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目前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单行本。这部作品独辟蹊径,从非常特别的视角深情讲述了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贫困程度最深的农村家庭中的残障孩子,最后怎么一个都不少地告别贫困。

      2016年底和2018年初,章泥先后两次参加四川省脱贫攻坚验收考核调查组,实地奔赴全省精准扶贫第一线,对贫困乡、村进行抽查考核。同时,章泥深入到多地贫困乡村,进村入户走访调查,与众多贫困户、扶贫干部零距离接触。无论在海拔4000多米、气温零下十几度的高寒山区,还是在当地政府精心打造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章泥切实见证了若干乡村脱贫摘帽……“一次次深入实地,各地贫困人口今非昔比的生存状况、扶贫干部艰苦细致的‘绣花’功夫、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投入,为我的文学构思提供了艺术灵感,为我创作这部小说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素材。”章泥说。

      长篇报告文学《向往》由作家刘裕国与何竞合著,今年7月该书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入选“中国好书2018年7月榜单”。该作品共47万字,系统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后来改为区)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在表达方式上,该作品以“滴水见太阳”的方式,用百姓故事讲述“中国经验”,将乡村振兴必要性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文学表达。作品刻画了82名乡村“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刘裕国是一位作家,同时也是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他直言:“我驻守四川农村20多年,用报告文学反映四川脱贫攻坚伟大战役中的英雄事迹,我觉得应该是我去做的。我觉得脱贫攻坚和中国梦的实现,小人物是基础。我们的伟大梦想连着小人物的梦想。所以把笔触对准了小人物,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作品鲜活 专家致敬四川作家

      研讨会上,十余位受邀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深刻剖析。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直言:“扶贫是全国性的事,全国各地都在做,但为什么四川的扶贫作品比较突出?还是作协、作家有这样的情怀。”

      白烨认为,四川写扶贫的作品,其实不单单写的是扶贫,而是由扶贫入手,对当下农村现实的触摸。“通过扶贫,把当下农村最真实最鲜活的情况揭示出来了,是对现实题材的一种开拓和深化。这些作品从扶贫出发,又超越了扶贫,都是现实题材的力作。”白烨感叹四川的扶贫作品已经超越了扶贫,要向四川作家表示敬意。

      看了《向往》,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李炳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刘裕国既了解社会,又非常接地气。“像写这部《向往》,他下到60多个点采访130多个人,所以他这部作品我感到很有烟火气息,很有生活气息。我们有些小说家在写生活,他会编故事,但是他写不出生活来,生活是需要深入的。”

      在创作《迎风山上的告别》之初,章泥与评论家王干就围绕这部小说有过短暂的交流。王干说他曾经为章泥捏了一把汗,“写扶贫的报告文学还好一点,写扶贫的小说较难,女作家写扶贫的小说难上加难。”如今,书已出版,王干力赞章泥写出了一部“有热气、热情、热度、热量”的作品。“她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如果没有这个视角,小说就会逊色一半。”但王干认为,作品的后半段有些匆忙,如果能再细细打磨,做一个好的结尾,小说就能称得上是中国文坛脱贫攻坚文学的经典。 (记者 肖姗姗 北京12月5日电)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