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干旱河谷79县 借水利生态脱贫工程“开源”

  • 2017年06月06日 08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5月16日,位于干旱河谷的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正在推进建设中的“云上花开”旅游扶贫项目,已初具雏形。 (李欣 摄 视觉四川)

      叙永县从2013年起通过集中打造水潦彝族乡“咪苏坝”高标准现代甜橙示范园,逐步带动全县种植甜橙10.26万亩,走上脱贫路。 (李欣 摄 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解读

      九寨沟县保华乡灵保村,即便两公里外的山下就是条河,但干旱的气候,还是让这个村落长时间在贫困窝里挣扎。当地的民谣唱到:“有女不嫁灵保汉,家家住在崖边边。一天三顿酸菜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蒸发多、降雨少、旱灾频发……这些关键词串在一起,指向灵保村的致贫要素:缺水。

      干旱河谷地区如何补足水利短板?如何做足水文章让小村落摘下“穷帽”?我省印发《关于实施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启动以治水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以下简称“水利生态脱贫工程”)。

      A 现状

      产业不兴生态恶化

      干旱河谷地区成攻坚“硬骨头”

      四川的干旱河谷地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山区、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田龙俊介绍,缺水,不仅让当地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瘪,还拖了地方生态治理的后腿。

      以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为例,当地地处渭河、倒流河与赤水河交汇处,但年蒸发量比年降雨量多出400毫米以上。过去,每到春天,村民接龙似地从山下背水,也无法保证树木成活率。生态恶化,导致过去的10多年里,春夏连旱已成为常态。就算正常年份,当地的大春作物也接连减产乃至绝收。

      生态恶化与贫困伴生乃至形成恶性循环,在干旱半干旱河谷地区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在纳入《意见》的79个县中,有67个是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总量的76%以上。79个县内,分布着7448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4.7%。

      以生态的视角来看,79个县中,有42个属省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另有36个已纳入省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1905万亩,占36个县辖区面积的8.2%。“(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贫困地区)两者高度重合,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干旱河谷地区就是贫困地区。”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干旱河谷地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B 谋划

      “水林”结合

      夯实水利基础结合生态治理


      该如何啃下“硬骨头”?“加快干旱河谷地区治理和脱贫解困,虽难在水,但兴也在水、希望在水。”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表示,唯有坚持“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思路、“产水互动”的发展方式、“综合施策”的发展路径,才能彻底斩断“穷根”。

      为此,我省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79个县全面启动“水利生态脱贫工程”。该工程将从夯实水利基础和治理生态这两个脱贫的前置要件入手。

      在夯实水利基础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川西北高山区、川西南山地区,以建设小水池、小水窖和小引水工程为主;在盆周山区,打通现有的小水库、小山塘、小堰闸、小水池和小泵站之间的水系连通;在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的石漠化地区,通过水窖、引泉开发利用岩溶表层水资源。

      “总的来说,就是先扫除水利工程覆盖的盲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生态层面,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退化土地,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主要做法为,推广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生态景观林、生态复合林等植被恢复模式,逐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改善生态、涵养水源才是解决干旱河谷地区缺水的百年大计。”前述负责人认为,夯实水利基础,为生态治理和发展产业提供水源保障;生态治理,又为水利工程永续使用提供生态基础。

      根据《意见》,通过建设和治理,到2020年,干旱河谷地区的水利建设有关指标要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项目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C 治理

      确定五大行动

      高效灌溉节流,特色产业增收

      有了水,稳定了生态,干旱河谷如何脱贫致富?

      《意见》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增加水源供给、发展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发展特色产业。

      除夯实水利基础增加水源供给和生态治理外,重中之重为发展节水农业。

      “干旱地区缺水咋解决,就是开源和节流!”省水利厅抗旱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今后4年,我省将在79个项目县全面推行喷灌、微灌、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试点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同时,将水资源条件作为农作物品种选定的重要因素,引导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此外,我省还将在各项目县启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以农业水价等手段,倒逼农户改良灌溉技术和方式,种植耐旱作物。

      省水利厅透露,目前,我省已开始在各项目县布局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使水资源调配有的放矢。

      水土流失防治方面,我省将控制项目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按照“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水土保持补偿制度。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改善干旱河谷地区的土壤肥力。

      发展特色产业上,则充分利用干旱河谷地区的光热资源优势,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把干旱河谷打造成有显著产品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基地及绿色产业群。

      在具体实施中,我省还将建立市(州)和项目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产水配套、以水定产、以水定林”的思路,以县为单元编制方案。同时,在资金筹措上,将增加省级补助,并鼓励地方通过产权改革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生态脱贫工程建设。 (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干旱河谷79县 借水利生态脱贫工程“开源”

  • 2017年06月06日 08时25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5月16日,位于干旱河谷的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正在推进建设中的“云上花开”旅游扶贫项目,已初具雏形。 (李欣 摄 视觉四川)

      叙永县从2013年起通过集中打造水潦彝族乡“咪苏坝”高标准现代甜橙示范园,逐步带动全县种植甜橙10.26万亩,走上脱贫路。 (李欣 摄 视觉四川资料图片)

      解读

      九寨沟县保华乡灵保村,即便两公里外的山下就是条河,但干旱的气候,还是让这个村落长时间在贫困窝里挣扎。当地的民谣唱到:“有女不嫁灵保汉,家家住在崖边边。一天三顿酸菜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蒸发多、降雨少、旱灾频发……这些关键词串在一起,指向灵保村的致贫要素:缺水。

      干旱河谷地区如何补足水利短板?如何做足水文章让小村落摘下“穷帽”?我省印发《关于实施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启动以治水为中心的长江上游干旱河谷生态治理产业脱贫工程(以下简称“水利生态脱贫工程”)。

      A 现状

      产业不兴生态恶化

      干旱河谷地区成攻坚“硬骨头”

      四川的干旱河谷地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北高山区、川西南山地区、盆周山区、乌蒙山区、秦巴山区。

      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副处长田龙俊介绍,缺水,不仅让当地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瘪,还拖了地方生态治理的后腿。

      以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为例,当地地处渭河、倒流河与赤水河交汇处,但年蒸发量比年降雨量多出400毫米以上。过去,每到春天,村民接龙似地从山下背水,也无法保证树木成活率。生态恶化,导致过去的10多年里,春夏连旱已成为常态。就算正常年份,当地的大春作物也接连减产乃至绝收。

      生态恶化与贫困伴生乃至形成恶性循环,在干旱半干旱河谷地区并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在纳入《意见》的79个县中,有67个是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总量的76%以上。79个县内,分布着7448个贫困村,占全省贫困村总数的64.7%。

      以生态的视角来看,79个县中,有42个属省石漠化治理重点县,另有36个已纳入省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综合治理规划,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1905万亩,占36个县辖区面积的8.2%。“(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贫困地区)两者高度重合,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干旱河谷地区就是贫困地区。”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坦言,干旱河谷地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B 谋划

      “水林”结合

      夯实水利基础结合生态治理


      该如何啃下“硬骨头”?“加快干旱河谷地区治理和脱贫解困,虽难在水,但兴也在水、希望在水。”省水利厅厅长胡云表示,唯有坚持“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思路、“产水互动”的发展方式、“综合施策”的发展路径,才能彻底斩断“穷根”。

      为此,我省出台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在79个县全面启动“水利生态脱贫工程”。该工程将从夯实水利基础和治理生态这两个脱贫的前置要件入手。

      在夯实水利基础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在川西北高山区、川西南山地区,以建设小水池、小水窖和小引水工程为主;在盆周山区,打通现有的小水库、小山塘、小堰闸、小水池和小泵站之间的水系连通;在乌蒙山区、秦巴山区的石漠化地区,通过水窖、引泉开发利用岩溶表层水资源。

      “总的来说,就是先扫除水利工程覆盖的盲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难题。”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在生态层面,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治理退化土地,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主要做法为,推广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生态景观林、生态复合林等植被恢复模式,逐步提高林草覆盖率。

      “改善生态、涵养水源才是解决干旱河谷地区缺水的百年大计。”前述负责人认为,夯实水利基础,为生态治理和发展产业提供水源保障;生态治理,又为水利工程永续使用提供生态基础。

      根据《意见》,通过建设和治理,到2020年,干旱河谷地区的水利建设有关指标要达到同期全省平均水平;项目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C 治理

      确定五大行动

      高效灌溉节流,特色产业增收

      有了水,稳定了生态,干旱河谷如何脱贫致富?

      《意见》提出五大重点任务:增加水源供给、发展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发展特色产业。

      除夯实水利基础增加水源供给和生态治理外,重中之重为发展节水农业。

      “干旱地区缺水咋解决,就是开源和节流!”省水利厅抗旱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今后4年,我省将在79个项目县全面推行喷灌、微灌、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并试点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技术。同时,将水资源条件作为农作物品种选定的重要因素,引导各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此外,我省还将在各项目县启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设,以农业水价等手段,倒逼农户改良灌溉技术和方式,种植耐旱作物。

      省水利厅透露,目前,我省已开始在各项目县布局土壤墒情监测体系,使水资源调配有的放矢。

      水土流失防治方面,我省将控制项目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按照“谁占用破坏,谁恢复补偿”的原则,建立水土保持补偿制度。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改善干旱河谷地区的土壤肥力。

      发展特色产业上,则充分利用干旱河谷地区的光热资源优势,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把干旱河谷打造成有显著产品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基地及绿色产业群。

      在具体实施中,我省还将建立市(州)和项目县联席会议制度,按照“产水配套、以水定产、以水定林”的思路,以县为单元编制方案。同时,在资金筹措上,将增加省级补助,并鼓励地方通过产权改革等多种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水利生态脱贫工程建设。 (记者 王成栋)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