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发展最有“钱景” 党代表们有话说

  • 2017年05月26日 08时28分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字体:
  •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那么,如何发展才最有“钱景”?

      5月25日下午4点,省十一次党代会各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话题争先恐后发言,他们纷纷点赞“农产品”变成“农商品”、“藏富于民”的同时,还为四川“给力”的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鼓掌”。临结束时,来自丹棱的果农代表卿和再次“抢”过话筒。他说,他还得“摆一摆”农业的话题。

      盯准市场

      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让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在农畜产品终端,我们要努力让农产品更多变成深度、多样化的农商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员范景胜发言说,农业科技是支撑农村脱贫攻坚的根本,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农产品有更多新的品种储备,增加有机、绿色的农畜产品。具体来说,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路径。

      同样,在省党代表、汉源县农业局农艺室技术员骆学萍看来,结构性改革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沉疴”。

      最近几年,通过结构性调整,将蔬菜和大蒜等经济作物引入,农民收入一下就增加不少。“打个比方,原来一亩小麦只能卖600元,换种大蒜之后综合收入就可以翻10倍,达到6000元。”

      骆学萍举例说,在工作接触的河谷坝区农村,以前保持着“大村种水稻,小村种小麦”的传统,这样的产业模式产值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提不起来。最近几年,通过结构性调整,将蔬菜和大蒜等经济作物引入,农民收入一下就增加不少。“打个比方,原来一亩小麦只能卖600元,换种大蒜之后综合收入就可以翻10倍,达到6000元。”

      对于未来如何继续践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思想,骆学萍认为,应切实做到调优产品结构、调新生产体系、调顺生产关系。即在科学规划建立高标准农田、保证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

      土地流转

      “生意经”带富全村人


      “村民都住小洋房,到处干干净净也有花园,不比城里差……”用地地道道的方言,省党代表、成都市蒲江县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讲起家乡变化,滔滔不绝。

      从10年前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到如今村里有无数“百万元户”,两河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把日子真正过“巴适”了。草莓、猕猴桃和柑橘,这些平常农作物为村民带来了不平常的新生活。“本来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了优质杂柑、猕猴桃和草莓四五千亩,从2013年开始又陆续从临村流转回土地1万亩,”姚庆英说,两河村的农产品品质好、口碑好、价钱适中,长期销往北上广,有的还远销俄罗斯,“今年12月份才上市的柑橘,现在已经在接订单了。”

      两河村“年收入上百万的家庭很多,最少的家庭也能年收入十几万。”2012年,两河村通过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建起385户集中居住区,家家都有小洋楼住。

      姚庆英说,高品质水果的保障来自种植技术,比如耕地质量提升、生物防控、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等。报告中说要“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姚庆英从中得到鼓舞。

      两河村成立有果品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2198人,“年收入上百万的家庭很多,最少的家庭也能年收入十几万,”姚庆英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2012年,两河村通过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建起385户集中居住区,家家都有小洋楼住。两河村的土地流转“生意经”是我省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缩影。过去4年间,我省土地流转率整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流转面积增加780万亩左右,土地流转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技术扶贫

      伏岭村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最近几年,四川农业发展可谓翻天覆地。”发言时,省党代表、雅安市汉源县农业局农艺室技术员骆学萍“晒”出数据: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发展都得到了快速提高,部分农产品产量年增长率最高达20%。

      骆学萍晒数据,范景胜代表讲致富故事。

      作为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员,范景胜代表被称为“羊博士”。

      2015年9月,我省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范景胜被派往南充伏岭村任第一书记。通过实地调研,范景胜发现,伏岭村地处虎形山上,植被丰富,适于养殖黑山羊。

      致富“火种”具备了,但没有技术,火很难烧得久燃得旺。范景胜请来一批技术专家赴伏岭村开起“百家讲坛”。多位畜禽专家亲自给村民授课,传授养殖技术。村合作社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展了技术合作,在种羊繁育、饲草转化、抗寄生虫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如今,黑山羊养殖成为伏岭村的主导产业。2016年,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村里群众贫困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善。

      而位于天府新区白沙街道的盛华村,果树是这个村的摇钱树。

      作为果农经销商,省党代表裴忠富只有初中文化。“如今,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住着小洋楼。”裴忠富说,他所在的社约40户人,只有两三户人没有买轿车。大家的第一桶金都是靠种果树。通过多年发展,如今的盛华村及周边村、镇,8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栽种果树。

      种果树不仅改善了生活,还改变了裴忠富的命运,2015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融合发展

      稻田长出“网红景点”


      5月25日,有张稻田照片在网上走红,网友称为“稻田版孙悟空”。这张照片拍摄地:洪雅县东岳镇周坝陈嘴秧田。

      说起这张照片,省党代表、洪雅县委书记阳运良说,到了秋天,此景将更巴适。

      参加省十一次党代会,阳运良带来一份材料,主要内容是洪雅专注绿色发展,并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阳运良说,洪雅有山区也有坝区。初夏季节,走进山区,一排排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人工林守护着青山绿水。走进坝区,稻田桑果园同样迷人美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旅游强县,洪雅决定走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道路。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21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17%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洪雅生态环境指数在四川领先、居全国前列。2016年6月,洪雅喜获首批“中国生态文明奖”。同时,建成农业经济循环园区3万亩,规模以上生态企业43家,瓦屋山、柳江古镇、七里坪等生态旅游景点蓬勃发展。

      “随着融合发展持续给力,洪雅乡坝头的网红景点还会越来越多!”阳运良说。

      供给侧改革

      让华山松变成“摇钱树”


      履职凉山州会东县一年,刘晓博对会东“家底”如数家珍。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从黑山羊、生猪,到华山松下的黑松露,甚至阳光和空气,从地下到天上,会东到处都是“宝贝”。

      5月25日,省党代表、会东县委书记刘晓博表示,依托凉山州有机农产品这个品牌,会东县农业发展必须要走大而强路线。会东有“攀西聚宝盆”、“川南高原明珠”和“天府之国的金边银角”之美誉。会东农产品资源丰富,而绕不开的还是烤烟。

      刘晓博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会东烤烟色泽好、纯度高。数据显示,2016年会东县种烟面积26.46万亩,收购烟叶71.68万担,烟农售烟收入10.49亿,连续四年成为全国第一大烤烟县。

      此外,会东林业资源丰富,境内华山松,从树上松子,到地下松露,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目前,华山松子破壁已实现技术性突破,这意味着松子也可以进入市场,像瓜子一样磕着吃。

      “一棵华山松,也能成为摇钱树。”刘晓博说,目前,全县华山松63万亩,油橄榄5万亩,到2020年,两者的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品牌深加工

      松露开发出多个菜品

      为让农产品更好地卖出去,会东县成立专门公司,从源头把关产品质量。同时立足“互联网+”,结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发展战略,启动了会东电商项目,打造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中心和35个村级服务站点。目前,网络销售额已达到800万,便民服务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当地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

      “我们县一个小伙子,把养的石蛙放到网上卖,一年要卖好几百对。”刘晓博说,除了农村淘点销售模式,会东县还与红旗超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春熙路、宽窄巷子等街区建立了会东生活馆,对会东品牌做一个整体推介。

      除抓品牌,会东也在补齐短板,即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

      刘晓博介绍,考虑到农产品特性,由政府投资兴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食品加工产业园将投入使用。以会东本地产的松露为例,这种名贵的食材在会东当地又叫“地金源”,每年产出100吨,是中国松露最大的单产地,目前主要销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如何将松露卖出新意和创意?刘晓博说,会东已同四川老餐饮家协会达成协议,以松露和黑山羊为原材料,开发出二十多个川菜品种。同时,还引进昆明深加工企业,下一步,会东农产品将迈向深加工之路。 (记者 梁波 张想玲 刘秋凤 赖芳杰 熊浩然 李媛莉)

      热议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必须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深化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川猪等特色优质产业,增加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发展最有“钱景” 党代表们有话说

  • 2017年05月26日 08时28分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那么,如何发展才最有“钱景”?

      5月25日下午4点,省十一次党代会各代表团分组讨论,代表们针对农业供给侧改革话题争先恐后发言,他们纷纷点赞“农产品”变成“农商品”、“藏富于民”的同时,还为四川“给力”的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鼓掌”。临结束时,来自丹棱的果农代表卿和再次“抢”过话筒。他说,他还得“摆一摆”农业的话题。

      盯准市场

      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让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在农畜产品终端,我们要努力让农产品更多变成深度、多样化的农商品。”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员范景胜发言说,农业科技是支撑农村脱贫攻坚的根本,农业供给侧改革要求农产品有更多新的品种储备,增加有机、绿色的农畜产品。具体来说,要因地制宜,找到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路径。

      同样,在省党代表、汉源县农业局农艺室技术员骆学萍看来,结构性改革解决了农业发展的“沉疴”。

      最近几年,通过结构性调整,将蔬菜和大蒜等经济作物引入,农民收入一下就增加不少。“打个比方,原来一亩小麦只能卖600元,换种大蒜之后综合收入就可以翻10倍,达到6000元。”

      骆学萍举例说,在工作接触的河谷坝区农村,以前保持着“大村种水稻,小村种小麦”的传统,这样的产业模式产值和附加值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提不起来。最近几年,通过结构性调整,将蔬菜和大蒜等经济作物引入,农民收入一下就增加不少。“打个比方,原来一亩小麦只能卖600元,换种大蒜之后综合收入就可以翻10倍,达到6000元。”

      对于未来如何继续践行农业供给侧改革思想,骆学萍认为,应切实做到调优产品结构、调新生产体系、调顺生产关系。即在科学规划建立高标准农田、保证粮食产量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适宜当地的特色产业。

      土地流转

      “生意经”带富全村人


      “村民都住小洋房,到处干干净净也有花园,不比城里差……”用地地道道的方言,省党代表、成都市蒲江县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庆英讲起家乡变化,滔滔不绝。

      从10年前村民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到如今村里有无数“百万元户”,两河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把日子真正过“巴适”了。草莓、猕猴桃和柑橘,这些平常农作物为村民带来了不平常的新生活。“本来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种了优质杂柑、猕猴桃和草莓四五千亩,从2013年开始又陆续从临村流转回土地1万亩,”姚庆英说,两河村的农产品品质好、口碑好、价钱适中,长期销往北上广,有的还远销俄罗斯,“今年12月份才上市的柑橘,现在已经在接订单了。”

      两河村“年收入上百万的家庭很多,最少的家庭也能年收入十几万。”2012年,两河村通过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建起385户集中居住区,家家都有小洋楼住。

      姚庆英说,高品质水果的保障来自种植技术,比如耕地质量提升、生物防控、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等。报告中说要“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和优质粮食生产功能区”,姚庆英从中得到鼓舞。

      两河村成立有果品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2198人,“年收入上百万的家庭很多,最少的家庭也能年收入十几万,”姚庆英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之情。2012年,两河村通过上级补助和群众自筹,建起385户集中居住区,家家都有小洋楼住。两河村的土地流转“生意经”是我省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缩影。过去4年间,我省土地流转率整整提高了13.4个百分点,流转面积增加780万亩左右,土地流转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技术扶贫

      伏岭村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


      “最近几年,四川农业发展可谓翻天覆地。”发言时,省党代表、雅安市汉源县农业局农艺室技术员骆学萍“晒”出数据:农民收入和农业产业发展都得到了快速提高,部分农产品产量年增长率最高达20%。

      骆学萍晒数据,范景胜代表讲致富故事。

      作为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员,范景胜代表被称为“羊博士”。

      2015年9月,我省开展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范景胜被派往南充伏岭村任第一书记。通过实地调研,范景胜发现,伏岭村地处虎形山上,植被丰富,适于养殖黑山羊。

      致富“火种”具备了,但没有技术,火很难烧得久燃得旺。范景胜请来一批技术专家赴伏岭村开起“百家讲坛”。多位畜禽专家亲自给村民授课,传授养殖技术。村合作社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展了技术合作,在种羊繁育、饲草转化、抗寄生虫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如今,黑山羊养殖成为伏岭村的主导产业。2016年,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村里群众贫困面貌得到了初步改善。

      而位于天府新区白沙街道的盛华村,果树是这个村的摇钱树。

      作为果农经销商,省党代表裴忠富只有初中文化。“如今,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住着小洋楼。”裴忠富说,他所在的社约40户人,只有两三户人没有买轿车。大家的第一桶金都是靠种果树。通过多年发展,如今的盛华村及周边村、镇,80%以上的土地都用于栽种果树。

      种果树不仅改善了生活,还改变了裴忠富的命运,2015年,他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融合发展

      稻田长出“网红景点”


      5月25日,有张稻田照片在网上走红,网友称为“稻田版孙悟空”。这张照片拍摄地:洪雅县东岳镇周坝陈嘴秧田。

      说起这张照片,省党代表、洪雅县委书记阳运良说,到了秋天,此景将更巴适。

      参加省十一次党代会,阳运良带来一份材料,主要内容是洪雅专注绿色发展,并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阳运良说,洪雅有山区也有坝区。初夏季节,走进山区,一排排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人工林守护着青山绿水。走进坝区,稻田桑果园同样迷人美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国家级生态县、全国旅游强县,洪雅决定走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道路。目前,全县森林面积达21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17%上升到现在的70%以上。洪雅生态环境指数在四川领先、居全国前列。2016年6月,洪雅喜获首批“中国生态文明奖”。同时,建成农业经济循环园区3万亩,规模以上生态企业43家,瓦屋山、柳江古镇、七里坪等生态旅游景点蓬勃发展。

      “随着融合发展持续给力,洪雅乡坝头的网红景点还会越来越多!”阳运良说。

      供给侧改革

      让华山松变成“摇钱树”


      履职凉山州会东县一年,刘晓博对会东“家底”如数家珍。作为传统农业大县,从黑山羊、生猪,到华山松下的黑松露,甚至阳光和空气,从地下到天上,会东到处都是“宝贝”。

      5月25日,省党代表、会东县委书记刘晓博表示,依托凉山州有机农产品这个品牌,会东县农业发展必须要走大而强路线。会东有“攀西聚宝盆”、“川南高原明珠”和“天府之国的金边银角”之美誉。会东农产品资源丰富,而绕不开的还是烤烟。

      刘晓博说,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会东烤烟色泽好、纯度高。数据显示,2016年会东县种烟面积26.46万亩,收购烟叶71.68万担,烟农售烟收入10.49亿,连续四年成为全国第一大烤烟县。

      此外,会东林业资源丰富,境内华山松,从树上松子,到地下松露,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目前,华山松子破壁已实现技术性突破,这意味着松子也可以进入市场,像瓜子一样磕着吃。

      “一棵华山松,也能成为摇钱树。”刘晓博说,目前,全县华山松63万亩,油橄榄5万亩,到2020年,两者的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品牌深加工

      松露开发出多个菜品

      为让农产品更好地卖出去,会东县成立专门公司,从源头把关产品质量。同时立足“互联网+”,结合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发展战略,启动了会东电商项目,打造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中心和35个村级服务站点。目前,网络销售额已达到800万,便民服务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当地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

      “我们县一个小伙子,把养的石蛙放到网上卖,一年要卖好几百对。”刘晓博说,除了农村淘点销售模式,会东县还与红旗超市建立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春熙路、宽窄巷子等街区建立了会东生活馆,对会东品牌做一个整体推介。

      除抓品牌,会东也在补齐短板,即积极探索农产品深加工。

      刘晓博介绍,考虑到农产品特性,由政府投资兴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食品加工产业园将投入使用。以会东本地产的松露为例,这种名贵的食材在会东当地又叫“地金源”,每年产出100吨,是中国松露最大的单产地,目前主要销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如何将松露卖出新意和创意?刘晓博说,会东已同四川老餐饮家协会达成协议,以松露和黑山羊为原材料,开发出二十多个川菜品种。同时,还引进昆明深加工企业,下一步,会东农产品将迈向深加工之路。 (记者 梁波 张想玲 刘秋凤 赖芳杰 熊浩然 李媛莉)

      热议

      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必须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主攻农业供给质量,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等重点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规范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深化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做强川酒、川茶、川菜、川果、川药、川猪等特色优质产业,增加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给,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

      ——摘自十届省委工作报告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