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四川丨脱贫攻坚让凉山州“悬崖村”有了新风景

  • 2017年04月21日 11时54分
  •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 【字体:
  •   千沟万壑的大小凉山,一座座“悬崖村”隐匿云端、遗世独立。

      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在一个个“悬崖村”打响。这些年,“悬崖村”的崭新变迁,令人感奋。

      胜利村:告别云端去峡谷

      地处小凉山金口河大峡谷腹地的胜利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曾有6个都在小瓦山陡峭的悬崖上。

      “从悬崖上掉下来茅草都撞不到一根。”村支书王勇这样形容山势的陡峭。

      “以前村里人都是‘两头黑’,天没亮就出发,天黑才能回家。”王勇说,那时下山去卖猪,得两个人扛着走,而且必须扛在右肩。“如果猪儿挣扎得厉害,能顺势扔下山谷。要是扛在左肩,猪在靠山崖的一侧,一挣扎就可能把人撞下山。”

      王勇家在“悬崖”上住了五代,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2014年,当地政府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移民工程,将长期生活在山上的72户村民相继集中搬迁到了山下的河谷地带。

      “政府给了4000元买地基的补贴,家人都想快搬下来。”当年,王勇的父亲王安友第一个响应号召,告别了“悬崖村”,搬到了山下。

      下山后,村里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为生,2016年胜利村实现人均纯收入8650元。

      如今71岁的王安友仍能像个小伙子一样爬到山顶,家里种在山上的老鹰茶都是由他去采摘。他还会自己挑回竹杆,劈成小块喂养家里的竹鼠。2014年,胜利村成立了大峡谷竹鼠养殖场,成品鼠市场售价每只300元,去年光这项就为他家带来6万多元收入。

      阿土勒尔村:“世外桃源”将成旅游热土

      约4公里的“路”上,有13处几乎是直上直下的峭壁。有的地方,下脚的地方还不到半个脚掌大,一些地方根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老乡们只好用木头和藤条编成17段藤梯,供人们攀爬……这曾是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勒尔社居民与外界的通道。

      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勒尔社美丽如画。俯瞰,是落差上千米的古里大峡谷;远望,山峦起伏,森林里依稀传来猴子的叫声。

      2016年,昭觉县投资100万元,用1500根钢管打造“天梯”。当年11月,工程全部完工,村民们上山、下山不仅方便了,而且安全了。村里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了400多只山羊和80多只绵羊,“路”好了,再也不愁销路了。

      今年1月,中国电信为村民架设起了“信息天路”。老百姓用上了百兆光纤宽带和4G手机网络,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生活。同时,还建起了幼教点,适龄儿童实现100%入学。4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援建的勒尔小学教育信息化项目正式启动,老师和孩子们将通过智慧教育云应用和公益云课堂进行网络学习。

      如今的“悬崖村”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探险者络绎不绝,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还引来了投资者。成都一家旅游企业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拟投资3亿元,打造古里大峡谷景区。“悬崖村”,将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特色小镇。

      大湾子村:“造血”成就新光景

      金沙畔的凉山州金阳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不少乡政府都在悬崖上,县城也在半山腰的悬崖上。

      金阳县芦稿镇大湾子村共有8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66人。过去,因为山高坡陡,群众种地时,把小孩、牛、羊拴在树下,生怕一不留神摔下悬崖。

      2010年,大湾子村的一条土路修通,12公里的路就有28个弯,路面崎岖狭窄。2015年,国家投资600多万元,对路面进行了加宽硬化改造,路面加宽到5.5米,一般货车都能通行,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为了“造血”,村里2015年成立了白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青花椒林下套种白魔芋,并发展生猪、水果等产业,让老百姓“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兜里有钱装”。

      合作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土地优先、劳力优先”政策,贫困户的山地有多少入多少,愿意入多少就入多少,土地里的花椒属自己所有,林下套种的白魔芋收益分红20%。同时,贫困户还优先享有在合作社打工的权利。合作社按每亩1400元的种植管理承包价与村民签订合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得工资性收入。

      “按10亩地计算,工资性收入能增加14000元,再加上白魔芋土地分红6720元,我们村脱贫前景光明。”村民冯发军喜滋滋地给记者算着账。 (记者 吴光于、李力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丨脱贫攻坚让凉山州“悬崖村”有了新风景

  • 2017年04月21日 11时54分
  •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   千沟万壑的大小凉山,一座座“悬崖村”隐匿云端、遗世独立。

      一场场脱贫攻坚战,在一个个“悬崖村”打响。这些年,“悬崖村”的崭新变迁,令人感奋。

      胜利村:告别云端去峡谷

      地处小凉山金口河大峡谷腹地的胜利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曾有6个都在小瓦山陡峭的悬崖上。

      “从悬崖上掉下来茅草都撞不到一根。”村支书王勇这样形容山势的陡峭。

      “以前村里人都是‘两头黑’,天没亮就出发,天黑才能回家。”王勇说,那时下山去卖猪,得两个人扛着走,而且必须扛在右肩。“如果猪儿挣扎得厉害,能顺势扔下山谷。要是扛在左肩,猪在靠山崖的一侧,一挣扎就可能把人撞下山。”

      王勇家在“悬崖”上住了五代,一直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2014年,当地政府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移民工程,将长期生活在山上的72户村民相继集中搬迁到了山下的河谷地带。

      “政府给了4000元买地基的补贴,家人都想快搬下来。”当年,王勇的父亲王安友第一个响应号召,告别了“悬崖村”,搬到了山下。

      下山后,村里大多数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为生,2016年胜利村实现人均纯收入8650元。

      如今71岁的王安友仍能像个小伙子一样爬到山顶,家里种在山上的老鹰茶都是由他去采摘。他还会自己挑回竹杆,劈成小块喂养家里的竹鼠。2014年,胜利村成立了大峡谷竹鼠养殖场,成品鼠市场售价每只300元,去年光这项就为他家带来6万多元收入。

      阿土勒尔村:“世外桃源”将成旅游热土

      约4公里的“路”上,有13处几乎是直上直下的峭壁。有的地方,下脚的地方还不到半个脚掌大,一些地方根本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老乡们只好用木头和藤条编成17段藤梯,供人们攀爬……这曾是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勒尔社居民与外界的通道。

      位于大凉山腹地的勒尔社美丽如画。俯瞰,是落差上千米的古里大峡谷;远望,山峦起伏,森林里依稀传来猴子的叫声。

      2016年,昭觉县投资100万元,用1500根钢管打造“天梯”。当年11月,工程全部完工,村民们上山、下山不仅方便了,而且安全了。村里的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养了400多只山羊和80多只绵羊,“路”好了,再也不愁销路了。

      今年1月,中国电信为村民架设起了“信息天路”。老百姓用上了百兆光纤宽带和4G手机网络,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生活。同时,还建起了幼教点,适龄儿童实现100%入学。4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援建的勒尔小学教育信息化项目正式启动,老师和孩子们将通过智慧教育云应用和公益云课堂进行网络学习。

      如今的“悬崖村”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探险者络绎不绝,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还引来了投资者。成都一家旅游企业与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旅游开发协议,拟投资3亿元,打造古里大峡谷景区。“悬崖村”,将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为一体的体育旅游特色小镇。

      大湾子村:“造血”成就新光景

      金沙畔的凉山州金阳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青花椒第一县”,不少乡政府都在悬崖上,县城也在半山腰的悬崖上。

      金阳县芦稿镇大湾子村共有8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66人。过去,因为山高坡陡,群众种地时,把小孩、牛、羊拴在树下,生怕一不留神摔下悬崖。

      2010年,大湾子村的一条土路修通,12公里的路就有28个弯,路面崎岖狭窄。2015年,国家投资600多万元,对路面进行了加宽硬化改造,路面加宽到5.5米,一般货车都能通行,实现了“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为了“造血”,村里2015年成立了白魔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青花椒林下套种白魔芋,并发展生猪、水果等产业,让老百姓“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兜里有钱装”。

      合作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土地优先、劳力优先”政策,贫困户的山地有多少入多少,愿意入多少就入多少,土地里的花椒属自己所有,林下套种的白魔芋收益分红20%。同时,贫困户还优先享有在合作社打工的权利。合作社按每亩1400元的种植管理承包价与村民签订合同,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得工资性收入。

      “按10亩地计算,工资性收入能增加14000元,再加上白魔芋土地分红6720元,我们村脱贫前景光明。”村民冯发军喜滋滋地给记者算着账。 (记者 吴光于、李力可)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